书城传记曾国藩的藏与露
4704300000040

第40章 谋进期:强在弱中取,进在退中求(3)

三、学会在妥协中保全自己

不管发生在生活中哪一领域的争斗,都有很多种解决方式,“妥协”就是其中的一种,即主动降低条件和要求,表现在主观上的高姿态及行为上的低姿态。

“妥协”是当事者双方或多方在某种不得已的条件下做出的退让决定。在解决问题上,它不是最好的方法,但在没有更好的方法出现之前,它却是行之有效的选择,因为它有不少好处:可以避免时间、精力等“资源”的更大浪费。在“胜利”不可得,而“资源”消耗殆尽日渐成为可能时,妥协可以立即停止消耗,使自己有喘息、整补的机会。也许你会认为,强者不需要妥协,因为他实力雄厚,不怕消耗。理论上是这样,但问题是,当弱者以飞蛾扑火之势咬住你时,强者纵然得胜,也是“惨胜”,所以,强者在某些状况下也需要妥协。

曾国藩经常给弟弟们讲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家人,一天,家中的老翁请来了一位贵客,准备留这位贵客在家吃饭。一大清早,老翁就叫儿子到市场上去买菜。但是,时间已近中午,儿子还没有把菜买回来,老翁很着急,就到窗口去看,只见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在一条田埂上,儿子正挑着菜担子与一个挑着京货担子的人面对面地站着,互不相让,阻在那里了。

看到这种情况,老翁急忙出门,赶上前去婉言说道:“老哥,我家中有客,待此具餐。请你往水田里稍避一步,待他过来,你老哥也可过去,岂不是两便吗?”那个人说道:“你叫我下水,怎么他下不得呢?”老翁说:“我儿子个子矮,要是下到水里,担子里的菜就被水浸湿了。你老哥个子高,下到水里也碰不到水。因为这个理由,我才请你让一下。”那人说:“你儿子的担子里不过是些蔬菜果品,就是浸了水也可以将就着吃。我的担子里全是京广贵货,万一沾上一点水,就不值钱了。我的担子比你儿子的担子贵重,怎么叫我让路呢?”

老翁想,与其在这里浪费时间劝告,还不如主动示弱,便说:“来,来,这么办吧:我下到水田里去,你再将货担交付我,我顶在头上。请你空身从我儿旁边过去,我再将担子奉还。怎么样?”并且当即低下身子解袜脱履。那个人见老翁如此,反而觉得不好意思,说道:“既然你都让步了,我也没有道理占强。干脆我下田吧。”

结果,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两不耽误,老翁在妥协中赢得了主动,赢得了时间。

曾国藩之所以老生常谈,自有他的道理,他是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弟弟们:妥协,可以赢得扭转不利形势的机会。对方提出妥协,表示他有力不从心之处,他也需要喘息,说不定他是要放弃这场“战争”;如果是你提出,而他也愿意接受,并且同意你所提出的条件,表示他也无心或无力继续这场“战争”,否则他是不大可能放弃胜利的果实的。因此妥协可创造“和平”的时间和空间,而你便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来引导“敌我”态势的转变。

妥协,可以维持自己最起码的“存在”条件。妥协常有附带条件,如果你是弱者,并且主动提出妥协,那么虽然可能要付出相当的代价,但却换得了“存在”。存在便是“留得青山在”,没有存在,就没有明天,没有未来。也许这种附带条件的妥协对你不公平,让你感到屈辱,但用屈辱换得存在,换得希望,相信也是值得的。

“妥协”有时候会被认为是屈服、软弱的“投降”动作,实际上并非如此,妥协其实是非常务实、通权达变的生存智慧。凡是生活中的智者,都懂得在恰当的时机接受别人的妥协,或向别人提出妥协,毕竟人要生存,靠的是理性而不是意气。不过,“妥协”要看具体情况。要看你的大目标何在。也就是说,你不必把精力浪费在无益的争斗上,能妥协就妥协,不能妥协,放弃战斗也无不可。但若你争的本就是大目标,那么绝不可轻易妥协。

一言以蔽之,妥协可以避免矛盾双方的激化,避免两败俱伤;妥协可以改变现况,转危为安。它是战术,也是韬光养晦、寻求生存的大谋略。

1.低调屈从,忍辱示弱

有一种瓢虫,当你用手碰它时,它就停止不动,连脚都缩了起来,任凭你怎么拨弄它,它就像死了一样不动,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它又开始走动了——这就是“诈死”!

有一种鸟,在它孵卵时期,若有外敌入侵,它会先佯装与外敌搏斗,用翅膀扑了几回后,便假装受伤,跌跌撞撞地“败走”。外敌受到这个动作的吸引,就会过去追逐这只“败鸟”,等外敌远离鸟巢,“败鸟”立刻快速逃走,于是使巢中的卵获得保全——这就是“装败”!

在具有博弈性质的交往中,在即将遭遇恶战或需付出沉重代价前主动退避三舍,装熊或示弱;在被逼无奈的时候俯首称臣,诈死或佯败,都是为了保全自己而采取的保护措施。

曾国藩虽然风云一时、八面威风,但他始终懂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在不利的场合也曾低调屈从,忍辱示弱。

咸丰三年(1853年),长沙有两支军队,一支是湖南提督鲍起豹所辖的绿营兵,一支是曾国藩编练的练勇湘军。鲍起豹非常无能,他所辖绿营兵与曾国藩属下湘军教练塔齐布统一训练。曾国藩对部队训练十分严格,不管刮风下雨,不管酷暑严寒,都要组织操练。从咸丰三年(1853年)初夏起,曾国藩命湘勇与绿营兵一起操练,还时常举行会操。绿营兵过惯了闲适散漫的生活,觉得自己作为正规军,月饷反不如勇丁,还要与这帮来自乡村的农夫在烈日下共同操练,简直是奇耻大辱。他们对曾国藩大为不满,找到长沙协副将德清诉苦告状。

德清受到这帮人的推戴后,开始挑头反对曾国藩,处处与他为难作对。而湖南的地方官员,也早就对曾国藩在编练军队中的侵权越权行为心生不满,此时不仅不出面调解,反而添油加醋从中挑拨,站在一旁等着看好戏。绿营兵因此有恃无恐,闹得更凶。

德清不除,正常操练就没法搞下去。曾国藩轻易不弹劾人,这回下了决心,于咸丰三年(1853年)六月上疏皇帝,不留情面地告了德清一状,将他平时不到场督促练兵,时常在署里偷闲,把心思花在勒索百姓上的事一一说出,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士兵不经训练、技艺生疏,是清军溃败的根源。曾国藩觉得将德清革职还不够,同日又上折,告发德清在长沙城遭太平军围攻时,“自行摘去顶戴,藏匿在民房里;所带兵丁也脱去号褂,抛弃满街,至今传为笑柄”等丑行。同时,上奏折密保部属塔齐布等人。六月二十九日,咸丰帝颁上谕,将德清革职。同时,赏给塔齐布副将衔。

从此,德清与曾国藩结下深仇;绿营兵与湘军士兵也水火不容。

一次,一群绿营兵与塔齐布所辖湘军士兵打群架,绿营兵鸣号列队,想要大肆报复湘军。曾国藩为抑制绿营兵打仗胆小如鼠、私斗气壮如牛的风气,郑重发公文给提督鲍起豹,明确要求逮捕肇事士兵。鲍起豹本来就憋了一肚子火,正好借机发泄。他故意将肇事士兵五花大绑捆起来,将他们大张旗鼓地押解到曾公馆,同时派人四处散布曾国藩要严惩这几个绿营兵的消息。绿营兵一传十、十传百,人越聚越多,群情激愤,一起去找塔齐布泄愤,将其居室砸得稀烂,塔齐布急中生智藏入草垛中才保住一命。

随后,这群疯狂的绿营兵冲向曾国藩团练大臣公馆,挥舞刀枪,找曾国藩算账。他们见了曾国藩就咆哮着要杀死他,要不是卫兵眼明手快,挡住了刺来的乱枪,主帅曾国藩可能就立毙于乱枪之下了。

曾国藩没料到这群绿营兵会如此丧心病狂,权衡之下,还是决定低调屈从,忍辱示弱,于是连忙向巡抚骆秉章求救。骆秉章素来与曾国藩关系不好,虽然曾公馆设在巡抚衙门旁边,与巡抚衙门只有一墙之隔,绿营兵冲击团练大臣公馆之事早有人禀告了骆秉章,但他故意装聋作哑,对曾国藩的求救置若罔闻,冷眼旁观曾国藩在热锅上煎熬。直到曾国藩跑去敲门,他才装模作样地跑出来“解围”。然而,他不但不惩治肇事绿营兵,反给他们松绑,向他们赔不是,对受辱的曾国藩却不说一句宽慰的话。紧接着,长沙城内谣言四起,说由于曾国藩干预官府的兵权,这才闹出事来,他是咎由自取。

可以说,这次变故让曾国藩颜面无存、威风扫地。但曾国藩内心非常冷静,他深知,当时以他的实力,如果与对方火拼,则肯定是两败俱伤,自己丝毫占不到便宜。所以他低调屈从,忍辱示弱,颜面扫地地求人。就是这样,曾国藩渡过了难关,保全了自己,也保全了湘军,为后来的雄起保留了资本。

忍辱示弱,并不是懦弱地躲避,而是有意识地忍耐,为的是换来更多的轻松和平。忍辱示弱,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关键是要在具体的环境里,能理智地区分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什么是原则问题,什么是非原则问题;什么必须现在解决,什么可以暂缓解决。

忍辱示弱,说到底是一种理智的、顾全大局的表现;忍辱示弱,是收而不是放,是守而不是攻,因此它是解决问题的良方。俗话说得好,“忍”乃“心”字头上一把刀,能忍人所不能忍,才能为人所不能为。要成就一番事业,谁都难免会经受一段忍辱负重的曲折历程。因此,忍辱示弱几乎是有所作为的必然代价,能不能忍受则是伟人与凡人之间的区别,韩信胯下受辱,张良桥端纳履,曾国藩被人追杀,都是最好的证明。

在生活中,忍辱示弱更是必不可少,家人之间,爱人之间,朋友之间,陌生人之间,如果想和谐相处,都少不了要忍辱示弱。懂得示弱是人际交往中掌握主动权的“灵丹妙药”,也是谦逊为人、低调处世的制胜法宝。

2.正视失败,放低姿态,改正不足

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有的人因失败而沉沦,因为他们逃避失败;有的人因失败而奋进,因为他们正视失败。

失败是一把尺子,它能让我们发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当我们把造成失败的沟壑填平后,成功便会奇迹般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失败是一剂苦口的良药,它能让我们由幼稚变成熟,由轻浮变厚实,由急躁变冷静,由狂热变清醒。因此,从失败中得到的体会将使我们终身受益。多一次失败,便缩短一点通向成功的距离。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地踏着失败搭成的阶梯不停地攀登,成功就会在意料之中拥抱我们。

曾国藩也曾经历过失败。咸丰四年(1854年)四月凌晨,曾国藩指挥湘军水陆师,沿湘江北上,浩浩荡荡向靖港进发。顺流疾进,刚至中午,湘军水师和陆师都到了靖港镇外。陆师过了浮桥,曾国藩即下了进攻的号令。然而,一进靖港镇,只听一声炮响,埋伏在港外的太平军一齐杀出。湘军初战受挫,这次又遭遇伏兵,一下子乱了阵脚,纷纷后退。李续宾、王錱等人想督军迎战,但部下谁也不听指挥。一片喊杀声震山荡水,“活捉曾国藩”的吼声更让中计的曾国藩胆战心惊。然而,他心知不能一败再败,必须誓死抵抗:面对溃逃如潮的湘军,他怒火中烧,令护卫把将军旗插在江边,自己执剑立于旗下,高声断喝:“过旗者斩!”溃兵拥来,曾国藩大吼一声,挥剑砍翻一个,余者呆立瞬刻,绕过军旗,继续狂奔。后面的败兵排山倒海,曾国藩一把长剑再也不知刺向何人了。

这时,太平军大队冲入湘军队伍中,一片砍杀之声,湘军完全失败了。卫兵一把拉过曾国藩,护入座船,仓皇向长沙败逃。曾国藩呆坐舱内,五内俱焚。衡州出师后,与太平军交锋,两仗两败,落了个狼奔豕突的结局,自己惨淡经营,苦练了将近1年的湘军,竟是如此无用。他想如此下去,原先的豪言壮语将全部落空。再回长沙,官绅们的冷眼将不堪入目。何况,这次是否能逃得回长沙,也很难说。耳畔,响起一片败兵的号叫,一片“活捉曾妖头”的怒吼!他左思右想,决定不如趁早一死,免得自取其辱。这时,幕僚陈士杰、李元度看到曾国藩神情有异,命令章寿麟驾一舢板,随护座船左右。

不料座船随员稍没留意,曾国藩猛然起身,推开舱门,纵身跃入江心。“曾大人跳水了!”章寿麟一面大叫,一面由舢板跳入江中,很快救出曾国藩,扶进船舱中。大家七手八脚为他换衣、推腹,好在他并未呛水,尚无大碍,大家一路劝解,狼狈退回长沙。

痛定思痛,曾国藩开始正视失败,并认真反思,针对自己的不足加以改正。为了给自己打气,也为了表明自己的精神风貌,他还将部下写给朝廷的信件中的“屡战屡败”4个字改为了“屡败屡战”。后来他又重新招兵买马,最终壮大了湘军,取得了一次次胜利。

一次的失败并不意味着你是失败者,只是表明你该变换一下方向了;失败并不意味着你必须放弃,它表明你还要继续努力;失败并不意味着命运对你不公,它表明命运还有更好的给予。

谁的一生都不会一帆风顺,难免会遭受挫折和不幸。但失败者总是把挫折当成失败,每次挫折都会动摇他胜利的信念;成功者则从不言败,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面前,总是对自己说:“我不是失败了,而是还没有成功。”一个暂时失利的人,如果继续努力,打算赢回来,那么他今天的失利,就不是真正的失败。只有他失去了再战斗的勇气,那才是真输了!

因此,要正视失败,保持沉稳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败而不馁,在失败后用冷静的目光审视失败,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就会重新获得智慧和力量。要正视失败,因为人只有经过失败,并利用失败,才会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