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获成功后,人容易失去自制力,沉溺于享受之中。时间一长,败家名毁的种子便会生长。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往往明白,做人要富而不奢,贵而不骄,这样才能追求到更长久的稳定和更伟大的辉煌。无论你多么风光无限,也应该低调三分,断不可飞扬跋扈、得意忘形。须知,家道衰落的祸根往往种于为人太过高调。
——作者题注
一、春风得意,藏锋而居
当庆贺的掌声响起时,当鲜艳的花朵光临时,当炫目的闪光灯闪耀时,成功的喜悦会冲淡理性的思维,我们踌躇满志,我们期望大显身手。然而,越是锋芒毕露,越容易招致流言蜚语,越容易招致排挤非议。适当的冷静,藏锋而居或许是最为明智的选择。
1.莫吹嘘自己之能,莫炫耀风光之事
在现实社会中,有些人为了赢得别人更多的关注、认同和推崇,或者为了向他人推销和兜售自己,有时不惜哗众取宠,竭尽自我鼓吹和自我炫耀之能事,大谈当年“闯关东”、“下南洋”、“走西口”的勇气,却矢口不提触霉头、崴脚踝、掉链子的困窘;大谈当年“过五关、斩六将”的豪壮,却从不提“败走麦城”的狼狈。卖弄自己之能,吹嘘自己的风光之事和得意之事,固然能赚到一些艳羡,却也容易招来一些妒忌、反感甚至厌恶。所以,炫耀自己之能,不如鼓吹他人之功,把荣耀给身边的人,把风光给同行的人,也许会赢得更多称许和美誉。
湘军威名大震后,曾国藩的威望也得到了史无前例的提高。当有人称赞曾国藩震古烁今的功劳时,曾国藩则谦虚地表示是大家的功劳。
一次,曾国藩领导的湘军取得了一次大捷,清廷官员送来嘉奖,大加褒奖曾国藩。曾国藩却丝毫没有独自居功的意思,而是称赞部将,犒劳三军。他满怀深情地说,能取得战斗胜利完全要归功于英勇的湘军和各级将领。他还特别提到了江忠源。
江忠源是湖南新宁人,他以师礼事曾国藩,曾国藩则称他为“血性男子”。江忠源在他的家乡最早组成“楚勇”,他所领导的军队骁勇善战,因此深得曾国藩赏识。为此,曾国藩总会在功劳簿上为江忠源记上一笔,并向清廷荐举。而江忠源面对知遇之恩,自然肝脑涂地。后来在庐州阵亡后,曾国藩亲自为其撰神道碑,赞扬江忠源“儒文侠武,道不并张。命世英哲,乃兼厥长。惟公之兴,颓俗实匡。明明如月,肝胆芬芳”。曾国藩甚至把湘军创始之功也推给了他。
曾国藩没有喋喋不休地叙述自己的成就与辉煌,而是对自己的部下推崇备至,极力维护了部下的利益,从而得到了众多贤才的拥护。曾国藩的故事告诉我们,当你事业有成或取得令人艳羡的职位和荣誉时,千万不要忘乎所以,飘飘然。你的一言一行都要为他人的感受着想,学会安抚他人的心灵,不可以使对方产生相形见绌的感觉。与此同时,自己的心灵也会因安然而得以自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一些人大谈自己的得意之事、辉煌之举,面对地位和资历不如自己的同事或下属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子,想以此得到别人的另眼相看。而事实上,这么做不仅不会让对方认为你“了不起”,反而会给人留下吹牛、不成熟、浅薄的印象。
当然,每个人都想被评价得高一点,这也在情理之中。完全不谈自己的得意之事也不可能。但同样是谈得意之事,不妨注意一下谈的方式。比如在别人未谈得意之事之前,自己也不要谈。换言之,单方面大谈得意之事不合时宜,不妨先让对方发表演讲之后,你再徐徐道来,那种坏印象也就淡薄了。所以,聪明的人总是先煽动对方:“您的见闻广博,说出来让我们听听。”诱使对方谈谈得意之事,然后若无其事地说:“我也有过类似有趣的经历。”如此这般,穿插自己的得意之事。
总之,一个人在为人处世之中尽量少谈自己风光的事,实在要谈,也要看对象和场景,切勿给人造成出风头、强显自己的印象。
2.敬畏之心,惜福之道
敬畏不是胆小怕事,敬畏不是逡巡不前,敬畏不是缩手缩脚,敬畏不是妄自菲薄,敬畏不是奴颜婢膝,敬畏更不是缺乏自信。敬畏是对生命的崇敬,是对世人的尊重,是低调处世的高度体现。怀有敬畏之心是对人生明智的体悟,它更接近客观世界的本性,更能够使人对功名利禄保持淡泊的态度,而对天命却抱有敬畏的态度。
曾国藩曾经说自己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曾国藩一生也始终是在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样的心境中度过的。他在浩渺的宇宙万物之间,觉察到了人类的渺小。他主张,人生在世,一定要有所畏惧。尤其是在顺利的时候,更不能忘乎所以。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五月,曾国藩升了官,他在给弟弟的家书中,表示自己不但不敢高兴,反而感到战战兢兢。他写道:“这次升官,实在是出乎我的意料。我日夜诚惶诚恐,自我反省,实在是无德足以承受。你们远隔数千里之外,一定匡正我的过失,时时寄信来指出我的不足,务必使累世积累下来的阴德不要自我这里堕落。这样才可以持盈保泰,不会马上颠覆。你们如果能常常指出我的缺点,就是我的良师益友了。弟弟们也应当常存敬畏之心,不要以为家里有人做官,于是就敢欺负别人;不要以为自己有点学问,于是就敢于恃才傲物。常存敬畏之心,才是惜福之道。”
任两江总督时,权势盛极一时,曾国藩变得更加谨慎。在给曾国荃的一封信中他写道:“捐务公事,我的意思是老弟绝不要多说一句话。人在官运极旺的时候,他们的子弟经手去办公务也是格外顺手,一倡百和,一呼百应。但这也是最容易生出闲言碎语的时候,怨恨和诽谤也会由此而生。所以我们兄弟在极盛的时候要预先想到衰落之时,在百事平顺之际想到百事拂逆之时。老弟你以后如果回湘乡,切记要把不干预公务作为第一重要的原则。这是为兄发自肺腑的劝告,你一定要铭记在心。”他还专门写了一副对联与兄弟共勉:
为平世之官,则兄弟同省,必须回避;
为勤王之兵,则兄弟同行,愈觉体面。
曾国藩不但主张在外做官要敬,还主张在家中也要常常存有敬畏之心。曾国藩很清楚,家是一个人生命、事业的出发点,能否在家中获得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好的基础教育,将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前途。而自己的这一家族之所以出现兴旺之象,是祖先不断努力进取的结果,作为后辈,只有将这一传统流传下去,才能使家业保持兴旺。同时,敬重长辈,也是晚辈对长辈为家族振兴做出贡献的一种认可,一种景仰,从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来说,更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在家学会敬养父母,走上社会才会知道尊重他人,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
曾国藩在家书中说:家中兄弟子侄,总宜以“勤敬”二字为法。一家能勤能敬,虽乱世亦有兴旺气象;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吾生平于此二字少工夫,今谆谆以训吾昆弟子侄,务宜刻刻遵守。至要至要!家中若送信来,子侄辈亦可写禀来岳,并将此二字细细领会,层层写出,使我放心也。
实际上,曾国藩所主张和遵循的“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正是低调处世的至理箴言。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学会怀有敬畏之心,凡事多一些小心,多一些谨慎,那么就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让自己的事业常青,让自己的生活平静。而那些飞扬跋扈、仗势欺人的人虽然能够在一定的时期内让一些人屈服于自己的淫威之下,但是久而久之,就会让人敬而远之。当不幸失意时,也很难得到别人的帮助,成为孤家寡人。
为了让自己的生命之花更加灿烂,为了让自己的生活中多一些朋友的欢声笑语,学会低调,学会敬畏吧!请记住:怀有敬畏之心的人,人皆敬之;得志便猖狂的人,人皆远之。
3.春风得意,藏锋而居
有人说,曾国藩能够成功的最大原因,是深谙藏锋的道理。的确是这样。曾国藩的“藏锋”表现在他的低调为人上,尤其是在他仕途一帆风顺的时候。这种藏锋来自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儒道文化的综合。一般谈曾国藩的思想往往只谈他所受到的儒家文化的影响,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全面研究过的人,曾国藩对道家文化也很推崇。他终身都喜读《老子》,对受道家文化影响很深的苏轼钦佩不已,因此,他坚持恪守“龙蛇伸屈之道”。他坚信:屈是为了伸,藏锋本是蓄志,不屈难以伸展,不藏锋志从何来。
曾国藩藏锋的“龙蛇伸屈之道”,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生存之道。实际上藏锋露拙与锋芒毕露,是两种截然相反的处世方式。锋芒引申为人显露在外表的才干。有才干本是好事,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在恰当的场合显露出来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带刺的玫瑰最容易伤人,也会刺伤自己,露才一定要适时、适地。时时处处才华毕现只会招致嫉恨和打击,导致做人做事的失败,不是智者的所作所为。有志于做大事业的人,可能自认为才分很高,但切记要含而不露,该装傻的时候一定要装得彻底,有了这把保护伞,何愁事业不成功?
人都渴望一种社会认同感,渴望得到社会的尊重,因此一旦事业有成,总希望让满天下的人都知晓自己的风光,这是人之常情。于是有些人便言语露锋芒,行动也露锋芒,以此引起大家的注意。但更有一些深藏不露的人,好像他们是庸才,胸无大志,实际上只是他们不肯在言语上露锋芒,在行动上露锋芒而已。因为他们有所顾忌,言语露锋芒,便要得罪旁人,得罪旁人,旁人便会成为阻力,成为破坏者;行动露锋芒,便要惹旁人的妒忌,旁人妒忌,也会成为阻力,成为破坏者。表现本领的机会,不怕没有,只怕把握不牢,只怕做的成绩,不能使人特别满意。
《易·系辞下》曰:“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如果锋芒毕露,则无异于额上生角,一定会触伤别人;受到伤害后,别人一定会图谋将锋芒毕露者的角折掉。所以,锋芒毕露者,既害人,也伤己!
正所谓“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人怕出名猪怕壮”,在事业有成时,声名远扬时,会得到一部分人的追捧,也会招致一部分人的侧目和打压,所以,善于处世的人应该懂得在名利两个字上瞻前顾后,不留给别人把柄。
因此,即使是你的运气极好,即使你已事业有成,集荣华富贵于一身,也莫要得意忘形,而要更加藏锋而居、潜心修炼,保持与社会、与事业、与生活的和谐,以求得健康发展。
二、富而不奢,贵而不骄
在大获成功后,人往往容易松掉紧绷的弦,认为是该享受一下胜利的果实了,从而在种种诱惑面前,失去了自制力,沉溺于享受之中。时间一长,各种恶习随之养成。于是,败家名毁的种子由此埋下。
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往往明白,做人要富而不奢,贵而不骄,才能追求到更长久的稳定和更伟大的辉煌。一个地位越高的人,越应该善与常人平起平坐,因为只有收住自己,才能收住人心;只有摆平自己,才能摆平他人。
1.善与常人平起平坐
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居于平民阶层的普通人。那些居于高位的人,如果不能保持低调做人的本色,就会与大多数人产生距离甚至隔阂,这中间就像多了一层隔板,在沟通上造成障碍。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地位越高的人,越应该保持低调做人的本色。只有善与常人平起平坐,收住自己,才能收住人心;只有摆平自己,才能摆平他人。
在低调做人、善与常人平起平坐方面曾国藩堪称我们的楷模。
曾国藩位高权重,自然少不了疾言厉色,严肃有余,但是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曾国藩与人相处时都会尽量放下自己的架子,与地位、才学不如自己的人平起平坐,从而维持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他惯用的招数就是开玩笑,在轻松的氛围中让别人没有拘束感。每天早晨营中会餐完毕,大家闲坐一会儿,曾国藩经常讲一些笑话,既活跃了气氛,又缓解了压力。
曾国藩与左宗棠常有戏言,如咸丰十一年(1861年)在给左的信中说:“来示自居于士,自侪淑女,似未确当。古人云:不嫁则不嫁,而嫁过毕矣。一笑。”
左宗棠为人自负,虽位居曾国藩之下,却不甘示弱,不称“晚生”而自称弟。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曾国藩在回信中说:“承示弟而不晚云云,尝记演戏每出有云:‘官职卑小,不敢有坐。’则应之曰:‘恕你无罪,尽管坐下。’此可援以为例。”
咸丰十一年(1861年)四月,彭玉麟来信,批评用兵不当,“老师糜饷”,曾国藩回信说:“近日饷项,非某一人支用。来示称‘老师糜饷’,仆不敢当‘老师’之名,亦不愿独任‘糜饷’之咎也。一笑。”
在曾国藩给朋僚的信中,经常见信尾有“一笑”“一粲”这样的字眼。这表明信中有戏言。在一般人眼中,曾国藩是一个极其严肃、道貌岸然的人,实际上,他心中自有一片闲适的地方。与人开玩笑,与捉弄人不同,它不仅可以缓解自己的压力,使自己在繁忙中自寻其乐,同时还可以拉近与他人之间的距离。湘军虽等级严格,但对部将,曾国藩都视为朋友,推心置腹,时不时开一两句玩笑,拉近双方的距离,这也是极其高妙的处世谋略。
甚至在去世的前一天,曾国藩仍不改本色,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一,一位好友来见,劝他暂时请假。曾国藩笑着说:“我不请假了,恐怕也没有销假的日期了。”临死前谈话还饶有风趣,实在大彻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