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就是这样一位善与常人平起平坐、不端架子的智者,所以,他在朝在野都维系着良好的人际关系,拥有着良好的口碑。
善与常人平起平坐意味着你放弃了许多架子,放弃了许多充大、装相和卖弄的虚荣表现,放弃了许多假正经、假道学、假圣人的虚伪面孔;善与常人平起平坐就是把自己放在了人人平等的氛围中,让他们看到你身上的平民气质,而不是金钱和地位,如果你具备和保持这种气质,那么他们就会真心地愿意容纳你和接受你。
你若想过上快乐的生活,拥有成功的人生,就必须收起那张不讨人喜欢的高傲面孔,翘起嘴角,放松眉头,用你可爱的笑脸去面对周围所有的人。因为你的形象不是用高傲的架子支起来的,而是用低调的心态铺就的。
2.在安逸的生活中保持勤劳本色
在大获成功后,人往往会松掉紧绷的弦,认为是该享受一下胜利的果实了,从而在种种诱惑面前,失去了自制力,沉溺于享受之中。时间一长,就染上了懒惰的恶习。而这正是许多圣贤之辈所忌讳的。
曾国藩的传世作品中,家书是影响最大的,因为其中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处世各方面的经验智慧。而纵观其中,最为核心的一个字,即“勤”字。
曾国藩认为,纵观古今,名家巨室,无不由勤而兴,由惰而败,他说,“家之兴衰,人之穷通,皆于勤惰卜之”,也就是说,一个人、一个家庭,其兴衰可以由其是勤还是惰来预测,勤则无有不兴,惰则无有不败。
所以,曾国藩一生是非常讨厌懒惰行为的。戒惰如仇,勤劳不懈,贯穿了曾国藩的一生。无论是在京师,还是在军中,他都保持着黎明即起,深夜方息的习惯,并且要求部下和家人也都这样做。
对家人,曾国藩经常劝导诸弟和子侄勤奋读书,并且不要脱离劳动。他在日记和家书中多有提及,以警告诉弟弟和子侄们,务要坚守一个“勤”字,除去一个“惰”字。在给弟弟们的家书中,他说:“惟兄弟俱懒,我以有事而懒,六弟无事而亦懒,是我不甚满意处。若二人俱劝,则气象更兴旺矣。”经过曾国藩的训导,他的弟弟、子侄们在读书之余,也经常拾粪、下田,保持了耕读之家的传统。
而对于女眷,曾国藩也从不姑息,同样严饬勤劳。他规定:“新妇始至吾家,教以勤俭。纺织以事缝纫,下厨以议酒食,此二者,妇职之最要者也。”
在率军驻扎安庆的时候,曾国藩的夫人亦随在署中。曾国藩要夫人每日纺棉纱,“以四两为率,二鼓后即止”。夫人很自觉,经常纺纱至深夜。一天夜里,夫人纺纱,不觉已至三更,长子曾纪泽已经躺下。恐纺车声影响儿子睡觉,夫人便对儿子说:“今为尔说一笑话,以醒睡魔可乎?有率其子妇纺至深夜者,子怒詈,谓纺车声聒耳不得眠,欲击碎之。父在房应声曰,‘吾儿可将尔母纺车一并击之为妙’。”儿子听罢,毫无怨母之意,反而更敬重母亲。第二天早饭时,曾国藩突然故作生气地问,何日让儿击纺车?于是哄堂大笑,众人“无不喷饭”。
曾国藩将“勤”字总结出5个方面。一是身勤,险远之路,身往验之;艰苦之境,身亲尝之。二是眼勤,遇一人,必详细察看;接一文,必反复审阅。三是手勤,易弃之物,随手收拾;易忘之事,随笔记载。四是口勤,待同僚,则互相规劝;待下属,则再三训导。五是心勤,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苦思所积,鬼神亦通。
曾国藩终身推崇“勤”,并且探讨过勤能够带来的好处,谈到了“勤则寿考,逸则夭亡”的养身之法,认为勤是生动之气,而惰则是衰退之气,勤不但可以兴家办事,还可养生。
的确,从生理学上讲,如果贪图安逸,肢体不经常活动,其柔韧性,抵抗能力都会大大降低,一旦病菌侵入,就很容易生病。勤劳则是在做事的同时,也锻炼了身体,如果适度,实际上是一举两得。不仅如此,勤劳还可以锻炼一个人的意志、毅力,使人乐在其中。
勤劳会引领我们迈入更加成功的殿堂,懒惰则会诱使我们坠入失败的万丈深渊,渴望成功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选择前者呢?
3.富而不奢,贵而不骄
节俭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提倡并保持下来的传统美德,影响着所有中国人的行为,2000多年前的《左传》中就有“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的论述。意思是说,节俭是一切美德的基础和来源,而奢侈则是所有恶行中最为严重的。这部先秦经典将“俭”字提到无以复加的高度上,充分地展示了节俭的重要意义。而三国时诸葛亮也曾在《诫子书》中说过:“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种崇尚节俭的精神,在以后历代都受到推崇发扬,有的人从学理上加以阐发,更多的人则是在行动中实践,曾国藩就是其中的典范。
曾国藩出身于农家,一直不忘俭朴之家风,即使身居高位,也从不奢侈。他曾说:“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他深知,“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因此,曾国藩做官几十年,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生活非常俭朴。他自己衣着朴素,布袍鞋袜,都是其夫人所做。吃的也是粗茶淡饭。即使是官至大学士,每次吃饭也仅一个荤菜,如果不是有客人来,从不增加。因此时人戏称他为“一品宰相”。“一品”,指的就是“一荤”。
曾国藩对于衣食住行的态度是“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他在吃的方面很清苦,穿戴方面也不讲究。有些人一件衣服就价值千金,而他这样的高官,“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有时衣服富余,他就让家人把存放在家中多年不穿的旧衣服送到军营。有一件衣服,曾国藩平时舍不得穿,只在庆典或过新年时才穿上。这件衣服穿了30多年,到他去世时,还像新的一样。对此,他幽默地说:“古人云,‘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然以吾观之,衣亦不如故也。试观今日之衣料,有如当年之精者乎?”
在江南总督署时,有一次,李鸿章请曾国藩的夫人和两个女儿吃饭。而两姐妹只有一条绸裤,为这条绸裤两个人争得哭哭啼啼。曾国藩知道了,笑呵呵地说了一句:“明年如果我还做总督,一定为你们再添一条。”两个孩子这才破涕为笑。
俭朴的曾国藩,对于奢侈的人是不屑的,因此尽量避免与其打交道。这在小女儿曾纪芬的婚事问题上就有所体现。
那时的婚事,讲究门当户对,曾氏家族为湘乡第一显赫门第后,按理所结亲家不说是豪门显族,至少也是达官贵戚,曾国藩更重要的是从家风和生活习惯上去考察。
湖南有一常姓显贵家庭,几次都想与曾国藩结为儿女亲家,然而曾国藩并不乐意,这倒不是常家与曾家曾有什么不愉快,而是因为曾国藩听说这位常家公子生活习气骄奢跋扈,不可一世。他所穿的衣服极为华贵,他所用的仆从也气焰嚣张,更令人厌恶的是他最喜欢倚仗其父亲的势力作威作福。曾国藩担心常家儿子有官宦人家的骄奢习气,如果结成亲事,不仅会败坏曾氏家规,还会引诱曾家子弟好逸恶劳。于是对这门亲事明确给予拒绝。
对于骄奢习气,曾国藩唯恐避之不及,曾国藩给在家理事的弟弟曾国潢的信中写道:
近来与儿女们谈起家中琐事,得知兄弟你辛苦异常,凡是关系到孝悌友爱根本之事,兄弟你无不竭力经营,只是各家的规模总有过分奢华之嫌。比如像四抬轿一事,家中坐的人太多,听说我儿纪泽也坐四抬轿,这是绝对不行的。兄弟你为什么不严加管教责备?即使是你自己也只能偶尔坐坐,经常坐也不好。如果是出门远行,坐篾结轿就可以了,坐四抬轿就不行;四抬的呢轿不可进入县城,更不能进省城。湖南现有总督四人,皆有子弟在家,皆与省城各部门有往来,没有听说坐四抬轿的。我过去在省里办团练,也从未坐过四抬轿。从这事推及别的事,凡是咱家的事都应当保持谨慎俭朴的作风。
曾国藩“富而不奢,贵而不骄”的处世原则于此可见一斑。
因此,一个严以律己的人,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一定不要沉溺于眼前的富贵,而是要遵循自己良好的处世原则,富而不奢,贵而不骄,以追求长久的稳定和更大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