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曾国藩的藏与露
4704300000043

第43章 得势期:贵而不显,华而不炫(3)

三、凡事低调三分,家世不易衰落

无论你在你的行当里是多么的八面威风,一呼百应,风光无限,你也应该低调三分,断不可飞扬跋扈、得意忘形,要明白“富不过三代”的道理,须知,家道衰落的祸根往往就是这些人为人太过高调。

1.凡事低调三分,家世不易衰落

在现实生活中,你可能是一位大权在握的政府官员,一位叱咤风云的统兵将领,一位财大气粗的企业老板,一位才高八斗的专家学者,一位如日中天的艺术明星,一位惹人艳羡的名家大腕,在你的行当里八面威风,一呼百应,你光彩照人,风光无限。但即便如此,你也应该低调三分,断不可飞扬跋扈、得意忘形,要明白“富不过三代”、家道衰落的祸根往往就是这些人为人太过高调。

曾国藩非常注意这一点。他坚持耕读传家,家风严谨,严格按照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步骤来建功立业,因而深知齐家乃建功立业之基础。他以传世的“八字诀”为总的指导原则,同时结合“三致祥”的具体规范,总结出“八本堂”,并以此为纲治理家庭,因此父慈子孝,兄弟和睦,夫妻恩爱,使其于千军万马之中而无后顾之忧,并使其家世绵延不衰。

低调为人处世,对于一个家族长久的兴盛也是极有益处的。这一点从曾氏后人的境况中可以得到印证。因为家大业大,曾国藩兄弟几人在朝廷做了大官,于是关于他们的各种传言就始终没有停过。曾国藩每次听到关于他们兄弟略有过分的传闻,总会一一转告各位兄弟,或是直言相告,或是婉言责备。

对于居家长久之计,曾国藩说:“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富贵人家,不可不牢记此二语也。”曾国藩在写给弟弟的家书中指出:“家道的长久,不是凭借一时的官爵,而是依靠长远的家规;不是依靠一两个人的突然发迹,而是凭借众人的全力支持。我如果有福,将来罢官回家,一定与弟弟竭力维持。老亲旧眷,贫贱族党,不可怠慢。对待贫穷的人,与对待富者一般。当兴盛之时,预作衰时之想。如果这样,我们家庭自然会有深固的基础。”

有一年冬天,朝廷里有一个官员被人弹劾,最后家产被抄,一家人都陷入了极为不堪的窘境。有人看见,他的妻儿老小半夜站在露天下,饱受风寒冰冻之苦。曾国藩给在家的兄弟们写信,说:“这个人难道真的是万恶不赦吗?非也。他其实不过是名声不太好,你们看,惩罚就随之而来了。”

曾国藩举了这个例子后,又谆谆告诫:“我现在位高权重,这不一定是什么好事,因为时时都有被人暗算的危险。古往今来,像我这样名大权重之人,能够得以善终的极其少见。因此我深深地担忧,生怕在我全盛之时不能庇护你们,到了我颠覆之时,或许还会连累你们。所以我只有在我没事的时候,时常用危辞苦语来劝告你们,或许这样可以让你们避免大灾大难。”

曾国藩出将入相后,最担心的就是子孙长处于富贵乡里,习惯于过一种寄生虫似的生活,渐渐蜕化到不可救药的地步。所以,他随时随地言传身教,对家中子弟的训诫可谓苦口婆心,约束他们的言行,让他们低调为人,不可横行乡里。曾国藩说:“做官的人,比一般人有更大的权力,如果官职足够大,就会有这样的情况,有些事情他还没有想到,就已经有人想到并替他做好了。不光是他,就连他的家人说起话来也很有分量,这样他们做任何事情都非常方便。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对于这种情况,做官的人就要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非常谨慎,对自己家人的行为也要高度注意。”

的确,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有长远的考虑,要想到自己甚至子孙后代的未来。但这一点又不是很容易做到的。

在生活中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在位低时,对周围的人特别热情和谦卑,对自己生活的要求也不高,因此人缘特别好。而一旦位居高位,就马上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撕开原先亲善的伪装,表现得特别骄横和奢侈,不仅对周围的人特别冷淡,而且对自己生活的要求也特别高。这种人既遭人痛恨,又遭人咒骂。这就是为人高调、不留余地、不为未来着想的典型做法。物极必反,因显贵而变骄横和奢侈的人,只能猖狂一时,不可能长久。反对的人越多,其得意的日子越短,结果往往摔得最惨。

凡事低调三分,有益于调准自己的欲望和要求,有益于赢得别人的倚重和信赖。

2.和为贵,忍为高

古人说:“小不忍则乱大谋。”我们常说“大丈夫能屈能伸”,忍让精神是一个人意志坚定的表现,更是一种为人处世的谋略。忍让是为了求安,凡事要想得开、看得远。也许,忍让会带给你一时的压力,但却能换来长久的轻松,这话正道出了忍让的真谛。正如俗话所言:“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中国人讲究处世要能够忍气吞声,做人要学会忍辱负重。在中国人眼里,忍让是一种成熟的涵养,更是一种以屈求伸的深谋远虑。

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容人之量,保持自己的高远志向,必须要抑制急躁的脾气。这就是“忍”。

正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学会“忍”,可以避免自己陷入泥潭,难以自拔。而不懂得“忍”,则可能会让自己陷入被动甚至成为千古笑谈,历史上由于脾气焦躁而不懂得忍的人屡见不鲜。晋人王述吃鸡蛋,用筷子夹不住,气急败坏,就把鸡蛋扔到地上,鸡蛋直打转,他又用脚踩,没踩上,最后把鸡蛋捡起来用嘴嚼烂才吐出来;魏人王思提笔写字时,有只苍蝇停在笔头上,被他几次弹走,又飞回。王思一怒之下就把笔扔地上踩烂,拔剑追斩苍蝇;唐人皇甫因儿子抄诗抄错了一个字就要用棍子打,来不及拿棍子,就口咬自己的胳膊以致出血。这些都成了笑话。

曾国藩熟读诗书,深谙情理,自然懂得人只有学会忍气,才能静心,才会有大出息,所以他主张和为贵、忍为高,他曾教育李鸿章说,为官“第一贵忍辱耐烦,次则贵得人和”。在日常生活中,曾国藩也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观点。

咸丰初年,曾国藩在京城做官时,有一天,湖南湘乡老家来信,称府上为盖新宅,与邻居为一墙之隔的地界发生争执,几乎闹到打官司的地步,甚是不快,所以想求助曾国藩的权势解决争端。

曾国藩收到此信后,联想起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写的一首诗。于是便写了一封长信给弟弟曾国潢,并将这首诗附上:“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曾家父子兄弟读了曾国藩的信和此诗后,爱心油然而生,胸襟豁然开朗。“让他三尺又何妨”,毅然将地退缩了三尺。曾家的这一举动,深深地感动了邻居,其邻居不仅不再与曾家争执,见自家的地很方便曾家,也秉着“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和为贵,忍为高”的理念,转让给了曾家扩建新宅。

曾国藩以“忍”调解事端,平息纷争,以事实说话,以委曲全邻里之义,被誉为大德之人。

曾国藩的这种忍让决不是软弱无能,不是屈服于人,不是逆来顺受,不是忍气吞声,而是低调为人、低调处世的最佳武器。

是的,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锱铢必较不一定会占到多少便宜;相反,退一步海阔天空。不争一时之长短,不计一时之得失,会使人有更多的收获,人生也会更加成功。

不仅在邻里之间的小事上,而且睿智的曾国藩还以“忍”保全,成就了一代“圣贤”的名声,为官场“楷模”。他对儿子曾纪泽说:“吾服官多年,亦常在‘耐劳忍气’四字上做工夫也。”也正是由于这份忍让功夫,他才得以在官场进退自如、风光无限。

俗话说:“吃亏是福”,“气大伤身”。面对生活中种种不公正的事情,既然非人力所能改变,就不要钻牛角尖,而要学会忍让,忍得一时俗气,乐得百日无忧;忍得一时愤怒,喜获终身不苦。

忍让不仅是成大事者所必备的素质,更是安身立命的重要保证。

事实证明:吃一点亏不算傻,让一步天宽,地宽,心更宽;忍让一点你幸福,我幸福,大家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