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部经理了解到事情的原委之后,与人力资源经理一起来到我的办公室内,态度坚决地要求炒掉这名跟单文员。
我问他:“这女孩违反了公司的制度还是国家的法律?”两名经理无言以对。
“这类事情属于道德的范畴。”我提示他们,“国家并没有‘勾引罪’、‘诱惑罪’之类的法律条款,公司也没有对这类私生活建立相关的管理规则。她们是从开玩笑起步,逐步走向了不愿面对的尴尬结局。但相对于劳动法规和劳动纪律而言,当事人并没有这方面明显的过失行为。如果我们提出解雇,不仅不能服人,还可能引起劳动纠纷。可是,这个问题不解决,这两名女孩天天需要见面,难免会因为尴尬而影响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是采用劝退的方式,私下告诉她,她的行为已经扰乱了公司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请她自己主动提出辞职,这样做大家都有面子。所以,还是劝她悄悄辞职吧。”
人力资源经理提出如何预防和杜绝类似闲得无聊而无事生非的现象,并职业性地又准备出台一些条条框框。我笑了笑,告诉他:“不用那么兴师动众,也不用试图大刀阔斧了。问题的根源不在这里,这些人是因为闲得慌才像中了邪一样。那么,我们就应该对症下药,重新去做一次岗位工作饱和度分析,最好是将三个人的工作调整为两个人来做,让他们忙起来,你看这些人还有没有时间再无事生非?”
给员工一个公平的氛围
对所有员工一视同仁,既要体现在公司的政策层面,更应体现在具体执行中的细节方面。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各种人为的歧视,才能在企业内部为全体员工营造一个公平的大环境。
2005年初,公司接到工业区管委会通知,工业区将组织一次消防比赛,要求每家企业派5名义务消防队员参加。而且,参加比赛的员工无论是否得奖,每人均发给100元参与费。老板听到这一消息,希望我安排5名本地员工参加。意思很明确,这参与费要让本地员工去拿。
我正在为难之际,次日,管委会又急匆匆地发来通知,比赛改为培训,原计划每人100元的参与费取消了。老板听说了这事,又提出改派5名外地员工去参加。
此时,我更为难了,老板的思维在利益的天平上,明显地偏向于本地员工。有利可图的事,老板希望让本地员工去参与、去获利;无利可图的事,老板则偏向于让外地员工去参加。如果按照老板的思维去执行,企业内就会形成本地员工与外地员工的明显区分,不利于形成整个团队的凝聚力,不利于加速本地员工与外地员工的融合。长此下去,由于区域意识明显,一个企业轻则出现合作上的不协调,重则滋长本地人的优越感,淡化外地人的归宿感,甚至形成本地人与外地人的区域对立行为。
想要说服老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老板长期以来形成的观念和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面对老板看似随意提起这件事的态度,我也以随意的口气告诉他:“这点小事,你就不用操心了。你放心吧,我会安排好的。”听到这话,老板也没再计较。因为这类小事,实在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有我在负责安排,他也确实没必要过多操心。
看到老板没有过问此事的意思了,我立即同人力资源部门讨论具体方案。当得知老板前后完全相反的建议后,大家面面相觑,左右为难。最后,有人提出两个折中方案:一是按照本地员工与外地员工的比例,在本地员工中派出1人,在外地员工中派出4人;二是本地员工与外地员工各选派一半人数。
我笑了笑,问他们:各一半?现在要派5个人,那么,你到哪里去找两个半边人来?
在大家的哄笑声中,我指令人力资源部门:第一,指定一个车间,不管是本地员工,还是外地员工,一视同仁,采用抽签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抽中的员工去参加培训。管委会发不发银子,是另外的事,发,则属于当事人所得,不发,大家都没有。第二,下次遇到同类问题,在下一个车间抽签,再下次,再到另一个车间抽签,一直照此轮流下去。
人力资源部门照此方案办理的结果,大家都觉得此事办理得极其合理。这个方案其实隐藏着这样的思路:
第一,无论你如何分配指标,都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都会引起大家的非议。
第二,分配指标的结果,必然会将本地人与外地人区分开来,导致大家的不满,不利于企业内部的团结与融合。
第三,随机抽签的方式,在管理中看似极不严肃,但在这种特定情况下,实则是将大家置于同一对等的平台之上,通过大家公认的最公平的方式消除人为的不公平因素。
财务耽误了员工的行程
很多事情,单纯从原则的角度去解决,会将小事变大,闹得满盘皆输,大家都不高兴。而利用职场中的横向资源,采用变通的方式来“暗度陈仓”,最终做到息事宁人,就会带来皆大欢喜的局面。
这是2002年,我在顺德某家具集团担任董事长助理兼人力资源经理时遇到的一起真实事件。
一名车间员工申请离职,并且获得了公司的批准。该员工在公司规定的日期内按要求办完了所有交接手续后,去财务部询问明天上午是否可以结清工资后离厂。财务主管和出纳肯定地回答:“可以。”
员工仍然有些不放心地说道:“如果确实可以,那我现在就去订明天中午的火车票,明天来结了工资后就走了。”
财务主管再次肯定地答复他:“去吧,明天早点来结工资。”
当天晚上,员工便到镇上的火车票代售点买好了第二天中午的车票,准备第二天上午结完工资后直接乘车去火车站。
第二天上午,该员工按约去财务部结算工资。可是,他却听说出纳请假了,财务主管也外出办事了。而且,财务部其他人都说不能代办手续,财务主管也没有交代此事,只有等到主管回来才能为他结算工资。于是,员工坐在财务室外面一直等啊,等啊,等了一个上午,财务主管还是没有回来。眼看要赶不上中午的火车了,员工便让财务部当时在岗的职员打电话询问财务主管回来的具体时间。财务主管答复,要下午上班才能回来办理。此时,员工已来不及办理退票,火车票就在这等待中作废了。
下午一上班,财务主管就急匆匆回到公司。守候在财务室门外的员工跟着财务主管进入财务室结清工资后,拿出过期的火车票,要求公司负担因拖延结算工资而导致车票过期的经济损失110元。财务主管不愿承担,于是双方将延误的责任你推来,我推去,最后大声争吵起来。吵闹声引来了办公楼内许多职员的围观。
听到喧哗声,我出门来到财务室,先让其他围观的职员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去,然后让财务主管和离职员工一起来到我的办公室内。等到双方先后说明了争吵的事由和原因之后,我让财务主管先回去正常工作,让这名离职员工在我的办公室外稍等一会儿,此事由我来负责解决。
实际上,此时我面对的是一个四难局面:第一,这件事虽小,但如果捅到老板那里,老板就会感觉我们这些管理者自身的工作没有做到位,才引出了这些乱七八糟的是非。作为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我和财务主管两人都脱不了干系。第二,如果让公司来承担这笔费用,在情理上确实说不过去,老板支付了工资让我们来办事,我们出错了,却要老板来埋单,老板岂不成了冤大头?第三,员工行程延误的经济损失,是由财务人员的工作失误造成的,员工只是要求赔付票面金额。从良心上讲,他的这一要求并不过分。如果我们拒不赔付,显然有失公平。其他员工看到这类现象,就会感觉寒心。从长远看,甚至会导致企业失去人心,失去凝聚力的后果。第四,财务人员虽然确实有错,但这个特殊部门在民营企业,基本上都是“皇亲国戚”或老板的绝对亲信。平时,这个部门的许多人我们得罪不起。现在因为这件小事轻易处罚财务,会给自己留下隐患。这些有来头的财务人员,迟早会给你小鞋穿,让你在今后的工作中额外增加了几分顾虑和防范的心理。
可是,离职员工就站在我办公室门外等待处置,并时不时拿出手机向其老乡、同事通报事情进展。如果不尽快解决,事情拖得越久,就可能变得越复杂。
我想,虽然这是很小的事件,但折腾来,折腾去,如果不能尽快平息,任其折腾得鸡犬不宁,对大家都没有什么好处。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做到顾及大家的利益,顾及大家的面子而最终皆大欢喜呢?正在左右为难之际,坐在我左前方的行政助理走到门外,接过员工手中的车票,从自己口袋里准备掏出银子来支付。我赶紧走上前来,从她手中拿过车票,对她说道:“不用你付了,我来想办法。我也想过自掏腰包,但总感觉横竖不对劲,一是别人犯错了,由我们来埋单,心中难免不舒坦;二是我们毕竟也是打工一族,自己有多少工资可以为这类烂事来埋单?如果这类事件经常发生,我们岂不是要赔本打工?”说完,我拿着车票,让员工再等等,自顾自径直走出办公楼。
一边走,我一边想,刚刚续签承包“士多店”合同的承包人,多次约请人力资源部门,想宴请大家一次,感谢我们将这个小店再次签给了他承包,每次都被我当面拒绝了。何不找他来应一次急、买一次单,权当是为了宴请大家而破费了一次?
我拿着车票找到店主,请他帮忙报销一张车票,店主二话不说,看了看票面金额,马上拿出相应的纸币递给我。我一声“谢谢”没说完,却换来店主若干个“谢谢”……
拿着几张纸币,我回到人力资源部门办公室外,递给离职员工之后,再向他表示歉意,并祝他一路顺风,祝他将来有更大的发展,有更好的前程。员工看到我的诚意,带着感激的神情,连连道谢之后,愉快地离开了公司。
送走了离职员工,行政助理知道了资金来源后问我:“你不担心有人向公司举报你敲诈承包商?不怕事件传出去让别人误以为你私下在敛财?”
我理直气壮地回答:“我本来就不是为自己谋利,可以光明正大。就算公堂之上,我也说得清楚,怕什么!”
财务主管先是看着我进进出出,然后看到离职员工满面春风地离开了公司,就跑过来问我:“你用什么办法将那人高高兴兴送走的?”
我笑着回答:“当然是赔付了车票后送走的。你们自己做下了这桩好事,却由我们来善后,我只能拿自己的名声和职业前途来冒险,通过以权谋私的手段给你收拾干净了。你是不是该向我有个结结实实的交代?”
财务主管充满感激地许诺:“当然会有交代的,算我欠你一份人情。先欠着,等到你需要的时候,我会还给你的啊。”
事件就这样平息了,但通过这件事的处置,可以给我们这样的启迪:
第一,在维持企业大局稳定、不出现波动的前提下,让同一个共同体内的人大家都有面子,公司与个人利益都不受损,是最好的结局。
第二,很多事情,单纯从原则的角度去解决,会将小事变大,闹得满盘皆输,大家都不高兴。而利用职场中的横向资源,采用变通的方式来“暗度陈仓”,最终做到息事宁人,就会带来皆大欢喜的局面。
第三,能让别人欠下你一份人情,对于管理者自己来说,相当于又多了一份积蓄,多了一份资源。这类积蓄和资源多了,必要的时候,是可以用在其他地方来应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