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CEO谈管理
4704800000013

第13章 就事论事,及时调整不合理细节(1)

走马观花挑毛病,脚踏实地打基础

仓管拒绝做义工

围墙被撞倒之后

当好执行者的保护伞

从员工离职面谈中听到的声音

实现梯级计件,挖掘员工的潜力

扮演主角唱“黑脸”

走马观花挑毛病,脚踏实地打基础

作为老板和高层领导,只管制定规则并监督这些规则的践行,下面的人,只要在这个规则的框框内行动就行了。宏观上按层级管理,微观上发现问题了,交给别人去解决,也就达到了监管的目的。

刘总是一位敬业而忙碌的老板。十多年前,刘总同我一起打工时,在一家小家电企业担任销售主管。这些年来,刘总一直同我保持着密切联系,可以算是老同事、老朋友了。

三年前,刘总遇到了自己职业生涯中的瓶颈问题。他在小家电行业销售岗位奋斗了十多年,职位、薪金始终停滞不前。他终于厌倦了四处奔波的打工生活,鼓起勇气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他利用自己长期奔波在同一行业积累起来的资源,建起了一家五金小厂。起初,他也是从三五个人的小作坊做起,通过OEM形式,给以前的老东家,给别的大厂做贴牌加工单,以生产金属、塑料零部件为主。后来,随着订单的逐步增多,刘总的队伍在两三年内扩充到50多人,但业务范围仍然没有走出贴牌加工的范畴。虽然生产的品种增多了,利润却一直维持在略有结余的程度。并且随着人员的增多,刘总需要料理的“杂事”也越来越多。而刘总自己以前打工时代只是单纯地冲锋在销售一线,对企业的内部管理了解甚少。工厂匆匆建立起来之后,为了生存,刘总不得不将主要精力倾注于业务方面。在企业内部管理方面,刘总一直在摸索和忙碌中运行。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自从上了这贼船,从此便不得安宁”。

2012年5月的一天,在刘总的一再邀请下,我来到他远在粤北的工厂。作为客人,我本打算只按社会常规来应对,先狠狠地恭维主人一番,再提出一些不痛不痒的建议,并不准备说三道四、评头论足。但经不住刘总反复念叨,同时,看到他经营得也确实辛苦,我不免动了恻隐之心。我只得以旁观者身份指手画脚一番,利用这一天时间在工厂内走马观花,用“平视”的视角,对工厂的运转情况进行了一番格外的“挑剔”。

双方见面,经过短暂的客套之后,在刘总的陪同下,我们一起首先走进生产车间。我一眼望去,便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排排机器设备整齐地排放在车间,但几乎有一半的设备并未启动。许多员工在另一半开动的机器旁忙前忙后。我好奇地问他:“大部分员工今天放假休息了,还是这段时间订单不足?为什么这么多机器无人操作?”

刘总回答:“没有放假休息啊,今天是正常上班。平时就是这样子,订单目前还能勉强维持基本的运转。那些没有启动的设备,是因为今天生产的产品暂时不需要使用它们。车间里摆放着这么多设备,都是依据客户的产品需求而添置的专用机器。比如甲产品,只能用甲类机器生产,乙产品也只能对应乙类设备。由于客户要求不断增多,我们添置的设备品种也就跟着增多了。而平时并不是所有的产品同时都有订单,我们只能依据客户需求,启动不同的设备来生产不同的产品。这就导致一部分设备相对闲置了。”

我明白了,他是贪多求全,妄想满足客户的所有需求!我笑着调侃他:“你也不怕撑死啊?行业内那么多配件品种,而且那些主要品种又可以衍生出更多数不清的品种。你能全部吃完、全部消化?尽管你目前仍然只是做加工,没有明确的主营业务,但这个行业内的活儿也是做不完的。A客户今天要这个配件,为满足他的需求,你上马设备了;B客户明天要另一个配件,为讨得他的欢心,你又投产加工了;C客户后天要生产新的配件,你又买回设备了,还有D、E、F……更多的客户,你能全部满足他们林林总总、千奇百怪的所有需求?这样下去,为保障客户的需求,你就会不知不觉逐步发展成‘大而全’的模式。请问,你有多大财力、多少精力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你不可能将行业内所有的产品都做完,将天下的银子都赚尽啊。我们常说‘术业有专攻’,建议你还是选择几项自己做得成熟、利润点较高的产品,逐步给业界一个印象:‘我就是专业做这个的’。让外界有这个需求时自然想到:‘这玩意儿只有某某做得最好’。这才是你的发展方向,这个方向也更为现实一点。如果继续这样贪多求全下去,你要拉开多长的战线啊?”

刘总感叹道:“是啊,这些年,为了增加这些设备,每年的利润全部放进去了。平时仍在不断地举债,不断地拆东墙,补西墙,一年四季都在疲于应付啊。”

“改变一下思维模式吧。”我建议他,“作为刚刚起步,实力并不雄厚的小厂,你目前最需要的应该是‘急功近利’策略,也就是说,资本投入后马上能看到回报。设备的投入,首先要考虑到利润的增长和成本的回收。微薄的利润和较长的回收周期,都不值得你去添置设备。这类以增加设备、增大固定资产而获得微利、成本回收周期太长的订单,暗藏着极大的资金链风险,对于你这类小型企业来说,最好是选择放弃。另外,除了控制设备投入之外,对于订单的承接和生产,也需要有一个控制环节。所有的产品及它的基本利润,你自己和核心人员可以私下梳理一下,做到心中有数。哪些产品赚钱就尽量多做,哪些产品不赚钱但为了维护客户关系、考虑到配套因素也必须去做,哪些产品可以少做或干脆不做。在做到对产品的利润心中有数之后,再将平时的订单按利润率分出几个层次。哪些是优质订单,哪些是次级订单,哪些是保本订单,哪些是亏本订单,哪些是垃圾订单,这就相当于大企业的订单评审流程。有了这个清晰的层次之后,你就可以选择性地接单,选择性地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盲目性,少做无用功。而不是只要见到订单就像猫儿见到鱼一样,不顾一切地扑上去。只要有订单,不管利润高低都盲目去做,其结果,你表面上做得风风火火,辛辛苦苦,别人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呢,都是在做义务劳动。企业本来就是经济组织,追求利润是企业的原始本能。任何时候忽略这一点,都会让自己忙而无益的。”

只顾了与刘总讨论问题,未注意到刘总的老婆兼秘书不知何时站在了我们身边,拿着一个小本本,在上面不停地写写画画。我马上同老板娘打了个招呼,顺便想看看她画了些什么。老板娘不好意思地说道:“老刘请你来,就是想听到你的真话,特别是听到你的批评意见。旁观者清,我在记录你们讨论的问题呢。”

真是一对敬业的夫妻!陡然之间,我心中生出一种敬意。

参观完了生产车间,大家一起来到成品仓库。看到整个仓库内的产品堆放得像小山一样,准备出货的成品分不清究竟有多少个种类。虽然种类繁多,码放整齐划一,但仔细观察,基本上也还能分出大致的类别。奇怪的是,这些产品无论是从大包装盒上,还是从小包装上面,都没有发现产品的内部编码。

我顺手拿起一款钢构配件产品,转向刘总询问:“这些定型了的产品,有没有完善相应的配套资料?”

刘总回答:“有图纸啊。”

“除了图纸,其他呢?”我再问他。

“没有了啊,其他还有什么?”刘总不解地反问。

看来,除了图纸,他确实再没有完善的其他产品资料了。我接下来告诉他:“刚才在车间参观时,就听到有员工在说:‘某某公司要的那个什么什么的配件。’我就想到你们可能没有统一的产品编码。如果有这个编码,而且员工平时已经在使用这个编码了,就不可能再说出这类含糊话了。”

“这个很重要吗?我们只是做一些小小的配件。每一类配件弄一个编码,反而画蛇添足,弄得太麻烦了吧?”刘总似乎不解地问道。

“不能怕麻烦,这玩意儿确实很重要,这是最基础的源头工作。”我回答他,“你的产品虽然只是一些小配件,但如果将来朝着品牌化的方向发展,你现在就要着手这些基础的工作。首先是将所有产品按同类项合并的原理,先编成若干个系列,再一一赋予同样的产品单独而唯一的编码。大家平时使用习惯了,内部员工只要提到这个编码,就知道现在要生产什么产品,哪些编码的产品要赶着出货。客户订购这个产品时,直接说出产品的编码,在订单上也更加严谨,不至于弄错弄混。你以前在老东家做销售,客户经常指名道姓订购某款产品时,就是按编码来确认的啊。”

刘总恍然大悟地喃喃自语:“看来,这玩意儿还真马虎不得。”

我继续说下去:“不仅如此,还有更多的系统性工作也需要去做。完善的产品资料,单纯从企业内部来讲,包括的范围也很大,需要完成大量的基础工作。从技术设计到成品出货,图纸、规格、内外尺寸、工艺流程、作业指导书、材料和成品检验标准、主要供应商、主要客户,这些都需要分门别类之后,形成一套完整的资料。有了这套资料,以后,再生产同类产品,直接使用现存的资料就省事多了。遇到客户有了新的需求,需要稍加改进的产品,也可以参照这些存档的资料,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以适当改进和调整。表面上看起来,现在好像多做了许多无用功,实际上呢,这些基础的规范做好了,将来就可以少做许多重复的工作,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另外,最好是单独再建立一套客户档案。哪个客户平时订购哪些品种最多,哪些客户的订货周期是多长,哪些是优质客户,哪些是风险客户等,都要做到有账可查。这些资料的建立,都是以统一的编码作为基础的。”

大家一边说着,一边走到了原材料仓库。看到原材料同样存在着编码问题,我只好继续刚才的话题:“原材料也同样需要进行编码,编码与实物也需要一一对号入座,按‘大类-中类-小类-细类’的规则划分区域,分类摆放,贴上标志,才便于一目了然。我刚刚观察了一下,你的仓管员完全是凭经验在发料、发货。仓库内存放的材料和产品并没有严格的分类,哪个材料放在哪个地方,仓管员完全是凭着记忆在‘寻找’。要是让我来做仓管,就成了盲人瞎马,我就搞不清你这些宝贝都放在哪个角落。你自己以前做过工厂的,对这些也应该了解一些啊。我粗略看了一下,你的原材料可以先分出五金、塑料等几个大类,分出了这几个大类,然后,大类中再分出中类,中类中再分出小类,小类中再分出细类。分类是前提,只有分类了,才能编码。也只有分类了,编码才简单。比如,大类中,所有金属材料编为A类,塑料材料编为B类,前面加上你公司名称的拼音字母第一个大写符号TX,就变成了TXA,TXB。这样,我们只要看到TXA,就知道是金属材料,不用到其他区域去找了。只要看到TXB,就知道是塑料材料了,就在这个大类中去找。同理,TXA中,我们可以再分出线材、板材、管材等中类,分别给它们一个代码。例如线材可以用001代表,板材用002代表,管材用003代表,如果有100种,我们还可以一直按TXA000的规则按顺序往下继续编号。这样,编码就变成了TXA001、TXA002、TXA003……只要看到TXA001我们就知道这是线材,看到TXA002我们就知道是板材,看到TXA003我们就知道是管材……大类和中类我们已经编码出来了,小类和细类可以按照同样的规则去编码,并将编码符号或数字依次续上即可。塑料等其他几个中类也是如此编码,其他的小类按照同样的原理往下继续伸延编码。将各种材料编码之后,再将同类的实物按大类-中类-小类-细类的规则分区、按编码顺序摆放,便于我们出仓时容易查找。然后,在你们目前尚未使用物料电脑管理系统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因陋就简,采用最原始的办法,做成一个代码看板挂在仓库墙上显眼的位置,也可以制成一个编码表册发给仓管员。这样一来,即使仓管员不在岗位,其他人急需材料时,也可以按图索骥,通过编码很快找到所需要的物料。这样岂不是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老板娘在一旁认真地记录着。她一边记录,一边不停地向我询问仓库管理的细节。

参观完仓库,我们三人一起回到刘总的办公室。刚刚落座,刘总就开始应接不暇,忙得不亦乐乎,那些等着签字的人员鱼贯而入。办公用品的申购,等着他亲自签单审批;产品改进的图纸,也要他亲自签单核准;材料采购的申请,要他审核批复;机器维修的事项要他亲自做出安排;员工请假条也要他一一签字……其间,随着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地不断响起,刘总怨声载道,但不得不一一应对。

看到这番忙碌的景象,我开玩笑地说道:“你这样做老板,也不怕累死?你看你才40多岁,看起来却像60多岁的老头子啦。”

刘总终于忙完了,叹了口气后回答说:“没办法啊,终于知道做工厂的辛苦了。以前打工做业务,不知道内务的繁杂。现在天天应对这些滥事,才知道管内务也不简单啊。”

“为什么要将这些签字都揽到自己身上,而不让别人为你分点忧呢?”我不解地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