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CEO谈管理
4704800000014

第14章 就事论事,及时调整不合理细节(2)

老板娘马上插话:“他这人就是喜欢亲力亲为,什么事都不相信别人,好像别人都会蒙他一样。修个机器有时也要自己动手,生怕别人达不到他的要求。调动一个员工也要自己批准,好像对谁也不能放心。用一分钱也要自己签字,好像人人都在伺机搞鬼一样。”

我询问老板娘:“公司难道没有建立起基本的管理层级?那些主管都不可用?”

老板娘回答:“那些主管,在我看来,都是些摆设,根本没起到什么作用。说真话,也不能完全怪他们。老刘事事爱插手,喜欢别人按他的号令去做。主管任何事情都不能自己做主,你却反过来要他去负责,他能负什么责呢?我说过一百次、一千次了,这个习惯,老刘始终是改不了。”

明白了,又是管理者授权的问题!老板不敢授权,不愿授权,不信任下属,却单纯地只要下属领着员工去干活,并承担工作责任。

我以调侃的口气转向刘总:“看来,你对下属是‘寸权必夺’啊。如果企业发展到500人、5000人,你管得过来吗?这样下去,累死你也活该!”

老板娘“扑哧”一下笑出声来。然后,她继续“揭露”刘总的问题,一口气列出几十条,说了半个多小时。

问题摆出来了,气氛轻松了,我才进入讲解授权管理的正题:“第一,你设置了那么多主管岗位,花了那么多银子请这些人来,就是为你分忧的。你不信任某个人,某个人不能按你的要求把事情做好,你完全可以撤掉他,换一个值得你信任的人,换一个能把事情做好的人。但你对谁都不信任,好像自己不亲自插手,晚上睡觉也不放心一样。这样下去,会累死你自己的。反过来,那些管理人员名义上是你的主管,拿着你的高薪,而他们的职责和权力都是你包办了,他们也乐得轻松。你这银子花得冤不冤?第二,你只给了这些主管责任,却没有给他们权力。这是你自己亲自架空了他们,让他们只是成了你工厂管理架构上一个好看的摆设。任何事情你都要插手管到底,甚至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你也要亲力亲为。问题就出在这里,很简单,他们不能做主!是你将最终的核准权牢牢地抓在自己手中。你不核准,他们就不能做事,他们就害怕做错了事。特别是管人、管事之类的问题,你亲自下令,越过各级主管,造成了向下侵权的现状,更是贻害无穷。我们常常说,人事权的控制,将决定一个管理者自身的权威。你越过主管直接对员工发号施令,那他的直接上司权威何在?下属有必要在乎他们吗?一个个被架空的主管,员工会服从他们的管理吗?主管们被架空了,他们下面的员工会听从他们的号令和指挥吗?员工们看到只有你能最终拍板,而且每次找你作决定时,你都是来者不拒。下次他们当然就会越过直接上司来找你了。同时,员工们看到听主管的指令得不到什么好处,而不服从主管的指令也得不到什么处罚。相反,在你这里多请示多汇报还可以给老板留下一个多干活、多操心的好印象。他们为什么要听主管的?换成是我,我也会蔑视主管而越级直接来找你。你是将猴子揽到了自己身上,自作自受啊!作为老板,你是要制定规则,并监督这些规则的执行。下面的人,只要在这个规则的框框内行事就行了。宏观方面按层级管理,微观方面你发现问题了,交给别人去解决,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也就达到了监管的目的。而你现在处处越俎代庖,累了自己,便宜了别人,形成了人人等你做主的风气,吃力不讨好,累死也活该!”

刘总顾虑重重地开口道:“说到权力下放,我也并不是没有考虑过,但怎样才能将这些权力合理地下放而不出乱子呢?”

我接着他的话题说下去:“权力下放,可以就从平时的签字开始。所有权力的下放,首先就是将你的签字核准权下放给那些主管,由他们来签字负责,你在后面做好监管和抽查就行了。正常、合理的,你不予干预;不正常的,你及时指出,让他们及时纠正即可。比如,技术方面,你让技术主管核准,他比你更懂产品,你有什么不放心的?生产方面,让生产主管来做计划和安排,他比你更专业,你也用不着操心;日常用品的购置,让财务控制和核准,用不着你来亲力亲为;原材料的采购,让采购主管来核准,财务主管负责稽核;员工平时的请假,你只负责几个主管请假的审批就行了,他们的下属请假,你让他们自己去审查批准。你不用担心他们把人全部放走了,他们当真把人都放走了,他们也不好交代的。那些工作主管他一个人来做啊?如果你还是不放心,你可以给他规定一个批假标准,超过几天的假期,要由你来批;超过多少人同时请假了,再有人请假,要由你来审批,这事就完结了啊。将这些签字权下放之后,员工找你签字,你让他们去找自己的主管;员工找你请示汇报,你同样推给他们的主管。让这些主管负起责来,将那些本来就不该找你的杂事都推给主管,你自己就轻松了啊。”

正说话间,一名业务员进来报告,一位重要的客户按约来到工厂,希望老板和老板娘出面接待。刘总歉意地笑了笑,先走了出去。老板娘临出门前,要求我同他们的几位皇亲国戚聊一聊,最好是教训他们一番,让他们好好做人。我笑了笑,不置可否。

老板娘出门不久,进来三位年轻人,二男一女,自我介绍说是老板娘让他们过来的。我随口问道:“你们都是老板的亲戚?”

三位年轻人异口同声地点头回答之后,其中一名看似性格开朗的男青年说道:“其实,我们与普通员工也没什么区别,都是做同样的工作,却还要让别人误以为我们背靠大树,以为我们只是有老板这个靠山才挣到工资的。正因为有了这层亲戚关系,虽然我们只是得到了我们应得的部分,但是却让别人误解,好像我们得到了多大额外的好处一样,让人多少有些不好申辩的委屈。”

我接过他的话题:“这类现象,我可以理解。虽然你们是皇亲国戚,但是仅仅倚仗你们与老板之间的亲属关系而生存,别人会看不起你们,你们自己心里也过得并不踏实,并不服气,并不能理直气壮,这是常见现象。避免这些现象的出现,避免别人的误解,需要时间来让别人改变看法,也需要你们自己努力去让别人刮目相看。比如说,第一,你们同别人一样,硬顶硬地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第二,公司的政策和规矩,你们带头遵守,用你们踏实的工作赢得别人的认可,换回你们应得的工资,而不因为是老板的亲属得到照顾性工资。只有这样,别人才会服气,才会更加尊重你们。”

“其实,我们并没有得到额外的照顾,也没有得到额外的报酬,别人却总是不信,实在是有点冤。”坐在一旁的女孩也说出自己的不开心。

我开导她:“关于报酬问题,在正常情况下,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与薪酬是相对应的。这是你们凭本事挣到的,是无可非议的。至于老板私下会不会另外给你们分配一部分,我说句难听的话,却也是真真切切的大实话,这一方面要看企业的效益,看老板能不能赚到钱。老板赚到钱了,一切都好办,少不了你们的好处;而老板赚不到钱,你想得再多,也只是痴心妄想。另一方面要看老板对你们每个人的满意程度,他满意了,什么话都好说,什么事都好办。他满意几分,就会给你几分好处;反之,如果他不满意,甚至讨厌你,你想得再多,也同样是痴心妄想。此外,要看你们与老板亲戚关系的亲疏程度。这话太残酷了,也有挑拨你们关系的嫌疑。我就只能点到为止,不往下说了,你们自己去想吧。”

刘总和老板娘送走了客户,回到办公室,请大家一起去员工食堂就餐,体验一下员工生活。于是,大家起身朝着食堂走去。

走到食堂外面的宣传栏前,我看到上面张贴着一张“上月优秀员工名单”,便好奇地问刘总:“这些优秀员工是通过什么方式评选出来的?”

刘总坦然地回答:“我平时发现哪些人表现不错,干活挺卖力的,于是,就每月挑选一批,公告之后给予一定的奖励。”

我大笑不止:“你管得太多了,由你来‘摸脑袋’评选,这些人必然会在你面前装样子、图表现。最后,你挑出的这些人,也许并不具有代表性,也并不一定就是优秀员工。”

刘总抢着回答:“在我面前图表现,也没什么不好啊。”

“你等我说完。”我也抢过他的话题,“他们在你面前图表现,就不会在主管们面前图表现了。而且,你所看到的他们卖力的样子,也许只是一种表象、一种假象,或者只是一时的‘扮相’。然而,主管则可以时时刻刻关注他们的工作。他们最清楚每个员工的真实表现了。为什么不交给他们来评定优秀员工,或者由那些组长来评定?”

刘总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担心他们弄虚作假,让好人落选,将坏人评上。”

我再次大笑不止:“你这样乱点鸳鸯谱,更不具备代表性,弄错的可能性更大啊。我们不能排除个别主管或组长包庇下属,以权谋私、以次充好的行为。但因此而不信任所有的基层管理者,那所有的工作只能由你一个人来做了。你凭着自己的感觉‘评’出的人选也许更片面。而且所有的评奖,都由你最终来核准。这就变成了不折不扣的‘官大表准’了,这个结果何以服众?实际上,这类工作,你只需要制定出合理的规则,监督那些基层管理者去执行,看他们是不是遵守规则,是不是做到公平公正就行了。你何必管得那么细呢?”

刘总也禁不住笑了笑:“看来,我确实是要与时俱进,变一变做法了。”

午餐过后,回到刘总的办公室,老板娘亲自沏上茶水之后,默默地坐在一边又开始了记录。刘总首先感叹道:“人员分工,是个大问题啊。我观察了一下,工厂内一半是干活的,一半是打杂的,还包括一部分是偷懒的。”

“要解决这事,不难。”我接过他的话题,“你想过没有,将这些‘打杂’的员工每天所做的工作,用一个表格形成文字,将他们的主要工作内容填入其中,就可以知道那些人每天在做什么,哪些工作重复了、重叠了,哪些工作有人抢着做,哪些工作没人做。然后给他们重新分工,规定每人做具体的几件事,形成一环套一环。这就叫工作分析、岗位职责界定、责权划分、流程梳理。这样一来,就可以避免工作上的混乱,避免有人累死,有人闲死,有人干得多却利益少,有人天天玩却利益多,避免有事没人干、有人没事干。有事做的,根据他们的工作饱和程度再进行调整。没事做的,实行精兵简政,另行派工,调配到其他岗位。”

刘总说道:“这事,我想过了,但苦于无从下手,有没有什么捷径可走?”

“所谓的捷径,就是从基础做起。”我回答他,“你按照业务流程,先把整个流程定下来。也就是从获得订单到技术开发,再到物料准备、生产过程、产品检测,再到进仓、出货及回收货款,其中再考虑财务保障和人员保障的因素,将这个长长的流程分解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环节,并设置相应的部门,每个部门负责几个环节的工作。这样一来,这些部门就具有了相应的职责。然后,再将部门职责分解到该部门的每个员工身上,这就形成了岗位职责。有了部门职责和岗位职责,每个部门负责什么,每个人该做什么,哪些人有事做,哪些人没活干,哪些人干完了再玩,哪些人没干活先玩,你只要一对照他们的职责,检查他们的几项工作,你就心中有数了。”

刘总有些担心地问道:“这样细分,对于已经成型的部门,会不会导致人员越减越多,与精兵简政的本意背道而驰?或者搞得人心惶惶,影响员工队伍的稳定呢?”

我回答他:“一个小规模企业,流程必须清晰,但人员结构上用不着那么复杂。比如,财务管钱管物之外还可以兼管人事,采购可以兼任品管,许多相对闲散的岗位都可以合并。先精兵简政,规模做大了,再增设机构、增加人手。目前,企业规模不大,船小好掉头。在机构的设置上,更要把握灵活机动的原则,尽量减少需要配合的传递式环节。在人员使用方面,尽量体现一专多能的特点,麻雀本来就小,没必要肝胆俱全啊。那些不能产生直接利润又必不可少的辅助性岗位,在人员的配置上,尽量挑选多面手来兼任,并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增加相应的工资。工资上去了,这类岗位的人员也就稳定了。比如,采购兼任品管,这两个岗位的工作你只用一个人来做,而这两个岗位的工资,你给他1.5个人的工资,他为什么不跟着你干?你还有什么理由担心他远走高飞?打工是为了利益,他走出去也拿不到这份工资,他就不会轻易出走了。人员稳定了,活儿干出来了,你还节省了半个人的工资,皆大欢喜。这就叫双赢啊。”

“好办法!”刘总似乎在喃喃自语,“我怎么以前就没有仔细去想这些呢。有时候,让别人多干活,却没有多发工资。结果,多干活的员工在态度上不情不愿,勉勉强强。而少干活的员工好像自己因少干了活捡到了大便宜一样。”

不知不觉聊到公司会议,刘总抱怨:“每次开会,想让大家提提建议,结果,总是没有人发言,没有人反映问题。人人都像在比坐功,最后成了我自己的‘一言堂’。”

我再次笑起来:“大家都没有问题,表面上看起来十分和谐。实际上呢,往往正好说明了问题的严重,说明了所有的问题都是你自己的问题。”

“此话怎讲?”刘总迫不及待地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