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CEO谈管理
4704800000017

第17章 就事论事,及时调整不合理细节(5)

技术部一名助理工程师提出离职申请,理由是:对公司薪酬制度越来越不满意,自己不能适应,不能改变,只好选择离开。按照公司规定,员工离职前,人力资源部门必须做一次离职面谈,以便于了解员工离职的真实原因后,在政策上采取相应对策和适当调整,避免更多的员工因为同样的原因而做出同样的选择。恰逢这一天我没什么事,便参与了这一面谈的过程,听到了离职员工的真实想法。

人事主管首先开口:“你从学校到公司,三年过去了,从当初对技术方面一无所知,到现在能独当一面,公司和领导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培养你不容易,既为你创造了就业机会,提供了施展抱负的舞台,又如数付给了你不菲的工资。你可以用这些工资来养家糊口,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将来还可以发展自己的事业。在你通过劳动创造的价值中,公司和老板赚到了自己应该得到的部分。你自己在付出了劳动之后,也得到了自己应该得到的报酬。这就是实质上的双赢。按理说,这样的合作方式,你不应该对企业还有什么不满啊。”

“问题是,”助理工程师应声回答,“我为公司做出了奉献,为老板创造了价值,老板得到了绝大部分,而我只是获得了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报酬。老板大块吃肉,我啃骨头也仅仅只能啃到一点点碎片。两者相比,这种所谓的双赢并不对等,也不存在啊。”

人事主管急了:“公司培养了你,你能达到现在的技术水平,是公司给你的机遇和培训。你自己也清楚,公司付出了很多,而你就应该理所当然地回报公司。这也是公平合理的交易啊。我们做人要懂得感恩。”

助理工程师抢着辩驳:“在潜意识中,老板好像总认为员工最简单的回报方式,就是‘多予少取,多干少得’,甚至应该长期维持低薪的状态而无怨无悔,这才叫公平,这才叫回报,这才叫懂得感恩,是不是这样?客观地说,员工的成长与公司的培养确实不能分开,但也离不开我个人的主观努力。内因才是真正起作用的决定因素,我自己具备了一定的技能之后,待遇当然应该与外面的市场行情接轨了。短期内,你给我低薪,我也认了。但时间一长,我便越来越觉得该无私回报的,我已经通过前期低薪条件下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回报了公司。你总不能让我一辈子都领取低薪去感恩戴德吧。如果外面有了诱惑,只要是正常人,都会心动的。人往高处走,这是一个人的正常需求,也是一个人自身价值最直观的体现。我们换位思考,就拿你来说,就算公司花了很大气力培养了你,将你培养得价值连城了,你敢说,一旦遇到外界刺激性的巨大诱惑,你能毫不犹豫地置之不理、干脆放弃,或者直接拒绝吗?”

“……”人事主管不吭气了。

看到交谈暂停了,我适时插话:“如果拿自己的收入与老板的收益相比,我个人感觉是不太恰当的。因为老板除了投入个人精力之外,毕竟还投入了大量的资本,并且冒着极大的市场风险,我们不能随便忽略了这一点。资本也是有价值的,也是需要回报的。投入大,收益就大。投入小,收益就小。投入与收益成正比,才是公平合理的。我们能不能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树立一个共同的愿景,将自己的个人目标与企业的发展进步结合起来,大家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赢呢?”

助理工程师丝毫没有任何顾虑地脱口而出:“平时,老板口口声声宣扬共同的愿景,共同的利益,宣扬实现双赢,宣扬奉献精神,时刻不忘给我们画出一个看得见、吃不到的大饼。这类宣传,现在只能是自己骗自己了。现在的员工都信奉‘到手的才是真的’。你可以凭想象描述出无比灿烂的美好前景,你可以强制我表面上认同企业的做法和说法,但我却万变不离其宗,只看实际能拿到手里多少。无论你画出多大的饼,我只信奉真金白银‘落袋为安’。老板和公司宣扬员工是企业的主人,号召大家‘大公无私’、‘以厂为家’,号召员工先顾及企业利益,再考虑个人利益。其实,企业真正的主人是谁,大家心中都有数。我们还有必要自欺欺人吗?再说企业宣扬的‘大公无私’,这个口头上的‘公’字,究竟是假公还是真私,谁心里不明白?‘以厂为家’说得比唱得好听。但这个‘家’,真正把我当成家人了吗?逆境之下,你们不忘祭起风雨同舟的破旗。问题是,顺境之下,这‘舟’上有我的栖身之所,有我的一席之地吗?”

人事主管看到助理工程师越扯越远,越说越激动,连忙抢过话题:“你这话说得有些极端了。如果站在老板的角度,也许老板会认为,其实,你没必要装得那么弱势。你的弱势地位也不是我一家公司造成的,我也用不着对它负什么责任。干活、加班,都是你自己自觉自愿去做的。我没有拉你来,没有请你来,也没有强迫你劳动。你可以不干活、不加班,也可以随时走人。这些都是自由的。没有人限制你的自由,但你总不至于不干活、少干活也要我付给你报酬吧。”

助理工程师说道:“并不是所有老板都是吝啬的老板,也并不是所有老板都是这样去对待员工的。假如有一天我有机会做了老板,我绝对会善待我的员工。”

我笑了笑,以玩笑的口气对他说:“不一定吧,咱们中国人有句话叫作‘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从你刚才那些极端实用主义的观点中,我可以大胆地预测,如果几年之后你真的有机会做了老板,与现在的老板也并不会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但愿你做了老板之后还记得今天所说的这些。在职场这些年,我接触过很多从打工者到老板的成功人士,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些人打工时天天骂老板,背后指责老板这也不人道,那也太独裁,利益上不愿分享,责任上无限施压。在他们的眼里老板简直就是十恶不赦。可是,等到他们摇身一变自己做了老板,却比当初的老东家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有过打工的经历,自己做过员工,知道员工们在想什么,知道如何反过来对付员工,结果……算了,不说这些了,讨论这些也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你已经是即将离开的人了,对公司有些什么好的建议,希望你对我们谈一谈。”

人事主管也随口附和:“能给我们留下一些建议,帮助我们进一步改善,我们会永远感激你的。”

助理工程师表示,没有考虑提什么建议。于是,人事主管以公事公办的口气说道:“公司尊重你的选择,我们也将尽力去创造更加公平的环境。希望你再考虑一下去留问题,愿意干,就好好干,不愿意干,就好好走。”

助理工程师表示不需要再考虑之后,这场例行公事的面谈就结束了。

起身送走了助理工程师,我陷入深思:现在的年轻人,除了极端实用外,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处事态度,同我们当初走进职场时的心态完全不一样了……

实现梯级计件,挖掘员工潜力

企业是经济组织,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最终还是应该依靠经济手段。奉献精神、劳动竞赛只能作为一种辅助工具,不应该提到主要位置上来。当薪酬市场行情发生变化时,我们只能主动去适应变化的外部行情。

家具分厂厂长反映,近几个月来,员工的积极性好像没有以前那么高了,主要表现在:一部分员工有一种小富即安的心理,每天完成一定的生产定额后,感觉自己当天的计件工资已经不算少了,就没有了超额完成任务的激情;另一部分员工甚至完不成定额,每天做多少算多少,也没有感觉到任何压力。

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进行了调查分析,通过前5个月各车间生产任务完成总量比较,各班组生产任务完成总量比较,员工个人完成总量比较,发现这三个数据都是呈下降趋势,也就是车间、班组、个人在单位时间内的产能都在同步降低。

在管理层会议上,大家提到改善现状的对策,劳资双方站在各自的立场上提出了截然相反的建议。

股东们认为:计件员工没有积极性,可能是单价太高了,员工每天能挣到很高的工资,容易满足。只有降低产品单价,让员工必须通过努力才能得到让自己满意的工资,他们才会充满激情地工作,并保持这种不断努力的干劲。

主管们认为:员工之所以没有积极性,在于外面的市场行情发生了变化,同行业产品计件单价都在相应地提高。只有依据市场行情,将计件单价进一步提高,才能刺激员工更多地完成生产任务。

还有人认为:应该多做思想政治工作,在员工中提倡讲奉献、比成绩之类的劳动竞赛,才能将员工的工作热情调动起来。

众说纷纭,面对企业现状,我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路:

第一,企业是经济组织,员工的积极性最终还是应该通过经济手段来激发,奉献精神、劳动竞赛只能作为一种辅助工具,不应该提到主导位置上来。

第二,外面的市场行情发生了变化,我们可以考虑在同行业中进行充分的薪酬调查,特别是搞清楚计件产品单价的市场行情,然后,再进行适当的调整。

第三,为调动和保持计件员工的积极性,新的政策应该考虑在产量与单价之间实现梯级计件,总的原则是:产量越低,单价就越低;产量越高,单价也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