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CEO谈管理
4704800000026

第26章 负重前行,无奈之事以大局为重(4)

我告诉他:“你误会了,我的意思并不是要在内部也玩这类花招,而是变通一种缓冲的方式。你可以发现,我每次布置工作任务时,总是黑着脸将任务强势‘压’下去,有时甚至在会上直接点名批评个别诸侯或部门领导。可是,任务是‘压’下去了,我当众也批评完了,会后,具体的工作还是得依靠这些下属去完成。许多人从会议中感到了压力,个别人受到了点名批评,心里哪能舒坦了?这个时候,如果我继续黑着脸去出面跟踪,他们的压力就会更大,受过批评的诸侯甚至会产生怨恨的心理。这些抵触情绪如果得不到缓解和释放,就会直接影响到工作,或者传递给他们的下属,弄得人人紧张。反过来,如果我会后转身便改换成一副笑脸去过问垂直下属的工作进度,那么,我在会上给大家施压时的威严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施压的作用就会前功尽弃。此时,秘书小姐就应该开始出面发挥作用了。她的任务就是主动地、周期性地跟踪会上布置的工作进度,舒缓领导与垂直下属之间的紧张和压力,冲淡或化解下属对领导的不满情绪。此时的秘书、助理,就是相当于在垂直下属与直接领导之间,起到了一种缓冲与调和的作用。咱们公司大多数岗位的秘书、助理基本上以女性为主。针对秘书、助理进行的这类培训,其主要作用就是利用女性自身的性别优势,利用她们天然的亲和力,去建起一个缓冲区。比如,各分厂厂长与车间主管之间,厂长助理就可以起到上下之间的缓冲作用;你这个人力资源部门经理与派驻各分厂的人力资源主管之间,你的助理们也可以起到同样的缓冲作用。有了这个承上启下的缓冲区,就可以避免硬碰硬,减少了上下级之间的磕磕碰碰。”

人力资源经理听到这里,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你想得真是周到啊。”

民企“管家”的自身定位规则

民企“管家”只有准确地把握自身的定位,弄懂其中的规则,并依照这些规则去疏通相关的环节,才能生存下来。一旦自身定位不准、角色错位,随时可能在阴沟里翻船。

有过职场经历的人士,对于影视作品所展现出来的职业经理人,与现实生活中真实接触到的职业人士相对比,可能会产生一种彼此“脱节”的直观感觉:我们从影视作品中所看到的职业经理人,他们的做法也可能来源于真实的职场生活,但绝对是远远地超越了职场现实,超越了真实的生活。那些随心所欲地舞动在影视屏幕上的职业经理人,似乎具有呼风唤雨的通天本事,今天可以对企业主指点江山,明天又可以对同僚们高谈战略,后天还能够在行业内兴风作浪,好像他们天天都在谋划着左右“朝政”的宏图大略,操持着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一样。

事实上,现实职场中的职业经理人,特别是民营中小型企业的职业人士,大多只是表面上居于执行与操作的高层,相当于老板的“管家”。实际上,其自身定位也只是类似于他们所自嘲的“杂工”一样的角色,远远逊色于影视作品中所表现得那般风光,也不似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那般高调。他们更多倾注于企业运转中的诸多异常和细节之处,更多以“理事”为主。任何时候,只要企业“有事”,他们就得去面对和化解。在形形色色的面对和化解之中,“管家”们只有准确地把握自身的定位,弄懂其中的规则,并依照这些规则去疏通相关的环节,他们才可能生存下来,玩得下去,而一旦自身定位不准,角色错位,或者不知不觉违背了这些规则,就可能小溪中翻船,避免不了出局的命运。

1.企业的方向与战略

企业经营战略、发展方向,是老板们时常考虑的重大问题,“管家”们并没有太多实质上的话语权。面对企业生死存亡大政方针的制定,老板们一方面自己小心谨慎,另一方面本能地对外人的建议持怀疑态度。因为他们心里最清楚,做老板没有退路。企业关门了,职业经理人可以摇身一变,又成了其他企业的厂长、经理。而老板们呢,作为破产企业主,即使他们放下自尊去重新打工,也不一定有企业愿意收留他们。在这类关系企业生死攸关的大是大非问题上,“管家”们虽然可以提出建议,但现实中的大多数职业经理人一般不拥有企业的股份,他们即使出席董事会,也因为自身并不具备股东的资格,只能尴尬地以列席的形式,以旁听者角色参与。纵使“管家”提出再好的建议,也需要老板和股东们反复权衡,需要得到他们认可和批准之后才能实施。事关企业前途和命运的大事,作为董事会之外的“局外人”,你有多少话语权,对方能吸纳你多少建议,老板们对你的可信度究竟有多少,都是决定你的建议能否得到认可的重要因素。所以,大多数时候,决定企业战略与方向的主导权,始终操持在老板们手中,“管家”作为外人,仅仅是作为一种象征性的“陪衬”。

既然是外人,“管家”们就可以从局外人的角度去换位思考了。你能轻易将你的家产,将你这个家庭的经营方向交给别人来做主?当然不能!就像你不愿让一个家庭失控一样,老板们也同样不愿让企业失控。一切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是常人的本能,是一种看不见的心理规则。很多时候,纵使你有经天纬地之才,任凭你描述得天花乱坠,老板们也只是半信半疑。他可以接受你对战役、战术提出的方案和意见,但绝不会轻易让你染指战略方向。

而且,大部分民企老板都有一种“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心态,职业经理人试图越俎代庖,替对方规划一个方向、制定一套战略,以为别人就可以听凭你摆布,那只是一厢情愿的幻想。现实中,民企老板内心里对于职业经理人的定位,大多只希望他们以“管家”的身份出现,希望职业经理人单纯地“理事”,而不是“当家”,更不要“做主”;希望他们不要试图做战略家,而是单纯地做一个战役的策划者、组织者、指挥者,给予他们的空间也只限于调动自己职权范围内可以调动的资源,去精心组织一场场具体的攻坚战役,或者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研究战役与战术方面。至于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大多数老板并不希望“管家”们参与进来。于是,在“管家”与民营企业主之间,实际上横亘着一条看不见的鸿沟,职业经理人只有清楚自己的权责范围,有意识地自觉退守底线,保持距离,注意刹车,心甘情愿地将自己定位于执行者、操作者的角色,双方才能和谐地相处下去。

2.老板的授权与专权

在民营企业,老板随时可以向下侵权,事事可以发号施令。其中的缘由,一是老板认为企业属于自己所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自己的地盘上,任何事情理所当然地应该自己说了算,大事小事由自己号令本属天经地义。二是老板总认为自己对企业更熟悉,除了自己号令起来更有效率之外,出于内心深处对“管家”不能完全放心放手的顾虑心理,便自觉不自觉地包办代理。三是老板潜意识里总希望从“管家”身上看到自己的某种影子,既想“管住”职业经理人,让他们按自己心目中的思路、按自己过去的样子去操作,又想让他把事情做得更好。这种本身自相矛盾的心态,最终必然导致老板对“管家”牵而不放,或收收放放的怪象。在这种微妙的状态下,“管家”抱怨权力被侵,擅自做主,必然会引起老板的猜忌。

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上,职业经理人往往认为有益于企业发展的行为就一味地坚持,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做法就应该坚决地否定。而站在老板的角度,他们首先需要的不是如何去创造新的成功,而是首先要巩固原有的成果,懂得如何避免失败。有时老板即使明知职业经理人的做法完全正确,但出于各种因素的综合考虑,甚至只是为了显示自己才是企业真正的主人,显示至高无上的“皇权”无所不在,也会断然否决这些正确的想法和做法,哪怕因此牺牲掉“管家”也在所不惜。

在任何一家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为了生存,不得不想方设法突出自己的政绩,有时甚至表现为明显的短期行为,这也是大势所迫,身不由己。因为职业经理人没有短期内让老板或股东们看得见的政绩,就直接影响到自身的生存和去留。

有些公司也有明确的表面授权,比如,老板和“管家”分别对人事权的控制:主管一级的职员你可以炒掉他,但你必须事后知会,事后报告我;经理一级的职员你也可以炒掉,但你必须由我来批准,这是明规则;一些特殊身份的小职员尽管在你的管辖范围内,但你也不能随便炒掉,这就是不成文的潜规则了。再如财务控制权:你可以审批核准小型计划,核销小笔支出,老板不用担心你越权。因为有财务人员在背后时刻监督着你,你也越不了权。而大额支出必须由我来审批,你更不可能越权,这也是明规则。但有些特殊人士,看起来只是一名小小职员,而他们的支出你就不能不批,他们的好处你就不能不给。你动了他们的“奶酪”,他们甚至可以动了你的饭碗,这就是潜规则!

更多的时候,在你尚不知情的情况下,老板越过你直接签署了某个决定,你能摆到桌面上责怪老板侵了你的权?你让他别管该你管的事,他就会端走该你吃的饭!

明智的“管家”清楚自己的权责定位,对于老板有意无意的侵权行为除了“难得糊涂”之外,始终固守着自己不向上越权的底线,并且能分清哪些事事前要请示,哪些事中途要报告,哪些事事后要知会。

3.公司的顺境与逆境

顺境之下,企业的一切矛盾,一切观念上的分歧和行为上的冲突,常常被丰厚的利润与白花花的银子所掩盖。因此老板们可以忽略不计“管家”在态度、做法上的轻慢行为,甚至还可以大度到原谅对方在工作上的“大不敬”行为。然而,一旦世事发生变化,比如业绩下滑,利润减少,发生意外事故,老板就会对“管家”横挑鼻子竖挑眼,左看也不是,右看也不对,做事也不对,不做事更不对,甚至一举手、一投足都处处显出不顺眼的地方。

此时的“管家”实则成了不折不扣的冤大头,方向路线由老板确定,“管家”只是具体的执行者,却要承担经营失策的全部责任,甚至成为错误路线的替罪羊或牺牲品。此时的“管家”只能无奈地定位自己于若即若离之中了,也就无法尽职尽责地完成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