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缪斯情结
4715400000041

第41章 诗文会友得华章

“以文会友”是古代文人雅士联络感情、建立友谊的一个途径。有些文友间的神交、心仪、忘年交,大都借助诗和文的媒介。到了新的时代,这个传统被一些文化人传继了下来。文友间的唱和、赠酬、品评,联吟接句,是一种志趣、一种爱好,对于一个时期的文艺活动也有极大的推助。

在战事频仍、戎马倥偬的年月,邓拓写诗抒情言志,记录革命者的生活情操,以诗会友,留下了华章佳什,留下了文坛佳话。

1943年2月,晋察冀边区召开第一届参议会议,会上由聂荣臻、皓青、阮慕韩、张苏、刘奠基、宋劭文、吕正操、于力、邓拓诸同志发起,成立了“燕赵诗社”。晋察冀日报于当年2月5日报道了诗社成立经过。

诗社由邓拓起草结社“缘起”。诗人引古述今,议论风生,句法错落工整,如同一节文情并茂的骈文:“古来燕赵,豪杰所聚,慷慨壮歌,千秋景慕。方今板荡山河,寇氛未消,黎明前夜,国难犹殷,有志之士,奋起如云,边区民主,谠议宏开,定反攻之大计、期必胜于来朝。窃谓盛会不常,机缘难遇,诚宜昂扬士气,激励民心,以燕赵之诗歌,作三军之鼓角,为此倡议立社,邀集联吟。所望缙绅耆老,硕彦鸿儒,踊跃参加,共襄斯举。”诗社缘起在会上传阅后,很快就有成仿吾、马致远、田间、沙可夫等十数人加入诗社。

就在诗社成立当即,边区的参议员皓青老人首先写《七律》诗四首,说是“抛砖引玉,即希灿政用作弁言”。随即邓拓《步皓青老人七律四首原韵》,其中“之一”写道:

边疆参政此先声,当见千秋大道行。

山厦轩昂开谠议,诗心浩荡越长城。

骚坛今日联吟韵,新国他年笃旧情。

敢信毛锥能退敌,好随战纛向黎明。

诗中记述了参议会盛举,如同诗人所说是以“骚坛”“联吟”作“三军之鼓角”,“毛锥”退敌,战取“黎明”。邓诗和皓老诗作发表后,传诵一时。不少人纷纷“兴奋挥笔”,联吟唱和。

1938年10月,晋察冀日报在邓拓的倡议下,创办了《海燕》文艺副刊,提倡“街头诗”。邓拓和诗友、副刊编辑司马军城、周明三人分别以关白、塞红、新绿为笔名(三笔名取意相近),发表诗作。后报纸又创办《晋察冀艺术》、《鼓》等副刊。邓拓邀集诗人邵子南、鲁藜、方冰、曼晴、蔡其矫、王炜等人写诗发表。在纪念苏俄十月革命时,司马军城的四百六十余行的长诗《人类的早晨》,颇受欢迎。

邓拓长期在聂荣臻将军的领导下工作。聂荣臻同志回忆说:“我和他(指邓拓——引者)的工作关系、个人关系都很好。在烽火连天的日子里,有空时,我们在一起畅叙心怀,谈古论今,也是一大乐事。他很喜欢作诗填词,在艰苦的战争年月,他的雅兴还不小,居然组织起‘燕赵诗社’,团结了不少朋友,并把我也拉进了这个文雅的组织里来了。”1942年,邓拓以肖斯的笔名发表了《晋察冀舵师聂荣臻》的长篇报告文学,开篇中引了诗人在军区成立周年时写的一诗,并以此寄赠聂将军。邓拓在同聂将军的交往中,了解到这位“边区创造者”的生平和业绩,在报告文学中作了生动细致的描绘。同年,他又把这种感受形诸诗笔,写了《题聂荣臻同志像》一诗,热情称颂将军运筹帷幄、统帅千军的功绩:

百战长征上太行,幽燕多难马蹄忙。

中年边寄纡筹策,谈笑兵戈翰墨场。

由于受战争影响,燕赵诗社活动没能坚持下去,但边区群众诗歌活动开展得很活跃。边区成立后不久,从北平、延安等地来的专业文艺工作者和一些知识分子,成为诗歌创作的生力军。邓拓和文化人之问的诗歌唱和较多。原燕京大学的教授、边区参议会副会长于力到边区后,新的生活激发了澎湃的诗情,他创作了不少诗篇,邓拓拜读后送给报纸发表,并和诗相赠。1942年11月,在残酷的反“扫荡”中,于力教授写了《阅报》诗,盛赞“反‘扫荡’中,晋察冀日报坚持出版,未尝一时停刊”。诗句云:“新报犹然排日来,可怜鬼子妄相摧;饶他东荡西冲猛,扫着村村裂胆雷。”邓拓和诗赠于力先生:“挺笔荷枪笑去来,巍巍恒岳岂能摧?攻心一纸歼顽寇,更听千村动地雷。”一唱一和,富有情趣。华章佳句,抒写革命者无畏的英气豪情。

有时候,于倾谈中诗兴勃发,急如星火,写诗寄怀相赠,不免留下佳话。1946年5月,报社住宿张家口市。作家肖军要离张垣赴东北进行开辟新区的工作。五月十九日深夜,邓拓与肖军彻夜交谈,分别时邓拓写一诗赠肖军。诗中写道:

战歌诗思绕长春,

结伴还乡气若龙。

“三代”鸿篇才未尽,

十年游客意犹浓。

胸怀作计充闯将,

去住为生胜老农。

翰墨场中飞虎出,

高峦深泽纵奇踪。

几十年后,肖军提及此事,不忘诗友与战友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