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基于对现实斗争艰苦的生活场面的描绘,同时抒发出共产党人和革命者的英雄气概、乐观主义精神,诗人在晋察冀时期的诗作,洋溢着雄浑磅礴的气势和力量。
这不仅表现在前面说到的一类悼怀诗中,在描绘报社战斗生活的诗章里,也是激情与豪情互映、诗思与壮怀共存的。作为边区党报的主要负责人,邓拓带领报社战斗在敌寇袭扰清剿的夹缝中坚持出报。跋山涉水,穿行在无人区、游击区,转战在十多条铁路线,数十座山脉和十多条河流。《勖报社诸同志》一诗,描绘了“一手握笔、一手拿枪”的紧张办报生活:
笔阵开边塞,长年钩剪风。
启明星在望,抗敌气如虹。
发奋挥毛剑,奔腾起万雄。
文旗随战鼓,浩荡入关东。也许同敌人转辗周旋,在敌寇追截围堵中更显出英雄的本色,更能滋润作者的诗笔,诗人把办报的生活斗争场面纳入诗题,更见其宏阔境界。
在反“扫荡”中办报,形势险恶严峻,在《反“扫荡”途中》一诗中,革命者临危不惧,从容征战的英雄气概得到深刻地表现:“风雨山林路,悄然结伴行。兼程步马急,落日水云横。后路歼敌寇,前村问敌情。棘丛挥斤斧,伐木自丁丁。”另一首《过紫荆关》中,作者更是把藐视困难,不畏险阻、一往无前的豪情壮志抒发得淋漓尽致:“天地原无险,庸夫自作关。紫荆十里峻,拒马半山环。干载长城圮,三军白骨斓。如今商旅道,来去幸轻闲。”视困难有若无,历险峻若等闲,睥睨征程中的懦夫庸者,表达的也是一种坚定乐观的精神。诗歌是作者生活经历和思想的浓缩和结晶,正是这种高度“凝结”生活的画面和题旨中,读者深深体会到诗人战斗在险恶斗争环境下,坚持党的新闻事业所依凭的一种斗争力量和革命信念。
从饱和情感和主观抒情的效果来看,邓拓这一时期多是感怀抒情之作。无论是从斗争生活中选取一个有意义的场面,化入翰墨纸笺;无论是对一些有纪念意义的事件,留下悼怀之什,也无论是唱和或是题赠的诗作,诗人的诗心如火,感情浓烈如炽。
鲁迅逝世两周年,邓拓和《抗敌报》编辑在报纸上编发了专刊,他写诗赞扬先生的精神。杰出的新闻工作者邹韬奋去世,诗人写了《悼韬奋》一诗。即使在抒写生活小景的篇札中,也激荡着感情的漩流,抒写出革命者的情怀。1940年秋,邓拓和报社住宿在阜平城。每在夜深人静,他读书写作,常常通宵达旦。《阜平夜意》一诗就是这种生活的写照:“孤窗走笔夜深沉,小院无人霜月侵。散稿案前书来意,狂歌门外意难禁。风移树影驱昏睡,火逼沸壶作短吟。军舍夜深嘶战马,明朝单骑又溪林。”静寂的深夜里,诗人伏案工作后,移步室外活动一下,忽然传来战马嘶鸣。诗人联想到一个新的战斗明天。生活小景同壮伟艰辛的斗争联系,诗意有了丰富的涵蕴。
另外,作者还写有几首歌颂革命领袖的诗。同作者在理论宣传上的建树一样,他热情宣传马列主义、宣传毛泽东同志的伟大功绩。1944年,作者在边区主持出版了《毛泽东选集》,并在社论和理论文章中高度评价毛泽东思想。在读了毛泽东同志的重要著作《新民主主义论》后,写诗一首:
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城绕指到眉端。
阵图开处无强敌,翰墨拈来尽巨观。
风雨关河方板荡,运筹帷幄忘屯艰。
苍龙可缚缨在手,且上群峰绝顶看。
诗中对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功绩评价,读来亲切自然。
1945年,毛泽东同志名篇《沁园春·雪》在重庆发表,一时间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称颂毛泽东同志高屋建瓴、俯视历史、笔力千钧地抒写了革命家、共产党人的云水胸襟,但也有反动文人鼓噪一时。邓拓拜读原诗后,和词一阕,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大好形势,歌颂了“韬略无双、匠心绝巧、欲把河山新样雕”的革命领袖人物。
从前面分析中可以看出,邓拓这一时期诗歌创作喜获丰收。虽数量不多,但作为一个业余作者,这种努力值得称道。邓拓写诗是随感而发,有时想好后,提笔一挥而就,多半是先打好“腹稿”,不知什么时候找到纸和笔,就抄录下来。他去世后,留下一些用台历卡、废信封等写的诗稿,可以看出这种习惯。
诗人曾把自己写诗戏称为“忙里偷闲学少年”。在另一首诗中,他写有“战歌诗思倍匆匆”的句子,表明诗歌写作多是在战争间隙或工作之余疾书而成的。他没有行吟诗人那样闲适,也没有专业作者的从容,也许是为了“激情表达而后快”,诗人匆匆捕捉诗题,匆匆构思而成,这抑或是战士诗人的一个特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