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狂饮大时代:来自中国高科技领域的最新报告
4720800000034

第34章 失败再起飞(4)

该公司一方面通过美国国会议员和美国某些火箭商业公司,向美国政府提呈否决美国卫星在中国发射的许可证;另一方面又不惜压低发射价格(将最初约为5000万美元的报价降至3400万美元),竭力充当“第三者”,采用各种办法,接近澳大利亚卫星通信公司,企图说服“澳星”公司改变初衷,从而达到选用“阿里安”火箭进行发射之目的。

当该公司被澳大利亚卫星通信公司婉言拒绝后,据说还讲过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如果到时中国造不出火箭或造出火箭后发射又失败,你要再找我们,价格可就要比现在高3倍!”甚至后来中国在进行“长二捆”火箭的第一次试飞时,该公司还暗自准备好一份合同,等中国火箭一旦失败后,便乘虚而入。

而西方的某些报刊,对中国发射外星一事也大加指责,说中国违反了中美政府关于中国发射商业卫星的协议,火箭靠国家补贴搞“低价倾销”,“提供廉价的发射服务,使国际发射市场陷入混乱”等等。

其实,中国的火箭挤进国际商业市场,既没独霸世界的野心,也无吞并市场的胃口,只不过是为了寻求一条生存的活路,对国际发射市场作一点补充,为卫星的用户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在1988年底到1990年1月间,在国际市场上13个招标的卫星发射服务中,美国中标3颗,阿里安中标9颗,而中国仅中标1颗。这意味着卫星市场上的大部分美元滚进的都是西欧人的腰包。用有人的话来说,中国不过是想出去“找几个零花钱”,何必要过意不去呢?

不过,中国迈向国际发射市场的脚步,并未因竞争的激烈而退却。

为了疏通、理顺国际上有关的各种网络关系,取得美国政府发放“澳星”的出口许可证,外交部、外贸部、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以及海关等对外联络部门,一直坚持对外周旋,四处调解,为此默默付出了大量艰辛的努力。

为了支持中国的“长二捆”火箭打入国际商业市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按照国际惯例,在相同的保险条件下对“澳星”发射采取了与国际市场相当的费率承担了保险。这使中国发射“澳星”有了可靠的经济后盾。

此外,为了保证美国卫星的技术安全,中国政府多次郑重声明,中国无意通过发射外国卫星谋取其任何技术秘密。外国卫星及其辅助设备运抵中国直至发射过程中的技术安全,完全受到保障。并且,外国卫星及其设备在出人中国国境时,还将受到海关免检的优惠待遇。这就使外国卫星在中国发射时,不再过多地担心自己的技术秘密被人窃取,在心理上有了安全感。

与此同时,中国的“长二捆”火箭与美国的卫星,彼此在技术上的协调工作,也在紧张进行。

1989年3月27日,“长二捆”总师王德臣带队,前往美国洛杉矶,与休斯公司和澳大利亚卫星公司举行了关于“澳星”的第一次技术协调。同年5月15日,澳大利亚卫星公司和美国休斯公司又来到北京,与中方进行了第二次技术协调。

当时,正值“六.四”天安门风波前夕,中国的社会秩序混乱。

但为了不影响“澳星”发射的进展,中美澳的技术协调照样默默进行,并排除各种困难和干扰,按计划保证了外宾对有关工厂和西昌发射场的参观考察。

遗憾的是,由于中国“六.四”风波的发生,美国政府下令暂时中止使用已向中国颁发的“澳星”出口许可证。

于是,中美间火箭与卫星的技术协调工作,被迫中断。

后经中美双方共同努力,直到1989年9月29日,美国政府才宣布解除“澳星”许可证暂停令,中美双方可以恢复技术协调,并允许中方前往美国进行火箭与卫星的对接试验。

此后,中美双方又于1989年II月和1990年5月,在洛杉矶和北京分别进行了两次技术协调,“长二捆”火箭发射前的各种必要条件,才算基本具备。

1990年6月29日,中国第一枚“长二捆”大型运载火箭,终于竖立在了西昌发射场97米高的发射塔上!

离发射合同规定的时间,仅差一天。

火箭上除搭载了一颗巴基斯坦的科学试验卫星外,还有一颗模拟卫星——与“澳星”重量相等的“铁疙瘩”!

毫无疑问,这是一次至关重要的商业性模拟试验发射。不仅受到国内的关注,也受到世界的关注。试验发射若是成功,“长二捆”火箭便可取得发射“澳星”的合格“通行证”;要是万一失败,不仅要赔款100万美元,而且中国的火箭走向世界的道路,便因此而被自己堵死。

于是,举国上下,对这次发射极为重视。

江泽民为此作了专门指示:

李鹏、刘华清为此也有重要讲话;航天部参试的工作队拿出了破釜沉舟的气概;西昌卫星中心上千名官兵站在发射场上集体宣誓。

可火箭尚未升天,一个年轻的生命便提前结束。“长二捆”火箭转往发射场的前夕,卫星厂旁100多吨重的电动大门突然打不开。大门打不开,“澳星”的整流罩和其他设备便无法运出。

被人称为“电总师”的专业军士姜秋江当即爬上了13米高的铁门抢修电机。电机修好了,可就在他准备下地面之时,由于劳累过度,他眼前一花,便从空中重重地摔了下来……

噩耗传来,群情激奋。

7月8日,火箭按时加注。

7月9日,火箭即将发射。

发射前夕,由于正值火热的中午,太阳熊熊,温度很高,而火箭体内温度又很低,这样箭体与箭体外形成很大的温度差,从而引起火箭大量“出汗”。这些“汗水”顺着箭体流入仪器舱,浸湿电缆,很容易导致短路。

发射只好推迟到第二天。

第二天天气照样热,火箭照样“出汗”不止。

于是,一声令下,调来几百条毛巾,立即组织人员爬上塔架,每人手拿一条毛巾,为火箭一点一点地“擦汗”。

可箭体表层的“汗水”刚一擦净,箭体内又不断有新的“汗水”往外沁出。

现场有关专家们采取了多种急救措施,一时仍然不能解决问题。

为稳重起见,指挥部决定:暂时中止发射。

这时的火箭,几百吨燃料已经加注进去,由于燃料加注后火箭未能及时发射出去,停放时间太长,因此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又突然而至:由于燃料的腐蚀,火箭四个助推器上的传感器出现燃料渗漏!

燃料渗漏,危险极大!专家们当即决定:用胶带堵漏!结果未能奏效。

再改用扳手拧紧传感器。

结果渗漏依然不止。

指挥部果断决策:立即泄出四个助推器的燃料,更换新的传感器,堵死接管嘴!

于是,火箭总装厂副厂长乔守棣带着30名工人和技术员,立即进行排险!

7月13日上午,魏文举、陆阿宏两位老工人戴着防毒面具,抢先钻进火箭的尾舱,开始卸除传感器。由于烟雾笼罩的舱内,不足5平方米,他俩只能一人举着灯,一人排除故障。可当第一个传感器卸下后,由于贮箱内残存的液体喷流出来,使整个舱内毒气弥漫,一片昏黑,两位老师傅只能凭经验摸索着干。

毒气很快包围了他们。陆阿宏的手当即烧伤。十几分钟后,魏文举又中毒晕倒。守候在外的人员马上将两位师傅拖出舱口。由于魏文举严重中毒,当即被送到医院抢救。

紧接着,第二梯队又爬进舱里继续排险。

很快,陈立忠师傅又被烧伤中毒,也送进了医院。

又有人接着爬进去。又有人接着中毒晕倒。

陆阿宏老师傅见状,带着伤痛再一次冒着生命危险爬进舱内。这是一位年近60岁的老师傅。解放前他是个做豆腐的小童工。从事航天工作几十年来,小到车间,大到全国,他总当劳动模范,挣来的奖章、证书、奖状足有一大堆。他很想买一个精致的小皮箱把它珍藏起来,可用他的话说:“就是买不起这样一个小皮箱,只好将它们装在一个饼干盒里。”他先后七进七出,凭着娴熟的技术和拼命的精神,一共8个传感器,他一个人就换下7个。

送进医院的陈立忠,从病床上醒来后,见同事们一个接着一个地被送进了医院,再也躺不住了,拔下氧气管就冲出医院。他拦住一辆大卡车,又匆匆返回了百里之外的发射场。

排险工作一直进行到当晚12点,险情才终于得以控制。

可陆阿宏等12位同志,皆因中毒而被送进了医院。其中有四人被发了病危通知。魏文举师傅则由于中毒严重,经全力抢救无效,于当晚7时停止了呼吸。医生说,魏师傅的肺全被四氧化二氮烧烂了,完全失去了呼吸的功能。

噩耗传来,数千名参试者悲痛难抑。几位与魏文举一起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哥们,抱头痛哭不止。

“长二捆”还未点火,两条人命已经祭天。

紧张的发射场上,一片肃穆悲壮。

三天后,即1990年7月16日北京夏令时9时40分,凝聚了中国航天人智慧、心血、汗水乃至生命的“长二捆”大型运载火箭,终于拖着8条橘红色的火龙,飞向太空!

那位曾经说中国人“是不是吃了鸦片”的美国“大力神”火箭副总师史密斯先生也应邀观看了这次发射。在当晚庆贺的宴会上,他拉着王德臣总师的手,有些歉意地说:“王先生,我上次讲的话,真对不起,你们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便研制、发射了火箭,实在了不起!看来你们中国人是善于创造奇迹的。我从心里为你们感到高兴!”

“长二捆”大型火箭首次试飞成功,对中国走向世界,的确是相当关键的一步。不过,与其说这是中国航天人的一大胜利,倒不如说这是对中国航天人恰如其分的一次安慰。

这次发射,将巴基斯坦搭载的一颗卫星准确地送入了预定轨道。巴基斯坦贝.布托总理专门为此发了贺电,巴基斯坦邮电部为此还发行了一枚纪念邮票。

美国《基督教箴言报》发表评论说:“‘长二捆’可能使中国跻身于载人太空探索的先进国家行列。”

法国《世界报》也评论说:“这是一枚令人生畏的火箭,通过7月16日的成功发射,加强了中国运载火箭在世界市场的竞争,中国对美国和欧洲竞争对手的嘲笑,肯定不是最后一次。”

但多少有些遗憾的是,这次发射,由于装在“长二捆”火箭第二级的某个系统发生故障,未能将模拟的“澳星”送入预定的椭圆轨道。

澳大利亚通信卫星公司和休斯公司对此十分关注,并表示出极大的忧虑。

中国火箭研究院很快对故障系统进行了认真仔细的分析。

最后确定,故障原因是由于某电路中一根插座的连线错误所致。

为此,以王德臣总师为首的中方代表团又去洛杉矶,进行了多次技术协调。

1991年9月19日,“澳星”公司与休斯公司联合组成了一个有18人参加的庞大代表团来到中国,对中方“长二捆”火箭的总装质量及调装定向系统修改试验情况进行了全面而严格的评审后,表示满意。

于是,中美澳三方决定:1992年2月至4月,在西昌发射真正的“澳星”!

3.“黑色的3.22”

1992年3月22日晚,载有“澳星”的中国“长二捆”大型运载火箭矗立在西昌发射场上。中央电视台将向全国和全世界实行现场直播。

于是,所有关心这次发射的目光全都指向了中国西昌,希望古老的中华民族再次出现耀眼的辉煌。

据以后有关部门的统计,这个夜晚至少有6亿中国观众端着饭碗守在电视机前,盯住“澳星”,盯住“长二捆”!

然而,遗憾,火箭点火冒烟,“长二捆”紧急关机,“澳星”没有升天。

这个夜晚的真相,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那是一个与往常没有什么区别的夜晚。

从气象情况来看,自1991年12月入冬以后,西昌发射场只是经受了几次来自北方的冷空气的袭击,人们普遍有一种“今年冬天特别冷”的感觉。

但是,在“澳星”发射的当天夜晚,没有雷电,没有乌云,没有狂风,没有暴雨。换言之,大自然没有向人类发出任何警示,今晚的发射要出问题。

从发射技术准备情况来看,据发射场有关人士讲,这次发射准备,比以往任何一次发射所付出的代价都要大,参试人员也比任何一次发射更加辛苦。发射前的几次联试和综合检查,都很顺利。当天各系统设备运行情况,也很正常。而且,就在发射的前两天,当有人问“长二捆”火箭总师王德臣:“这次发射有把握吗?”他笑了笑说:“应该是没问题吧!”

再从当天的现场情况来看,秩序井然,整个发射场区附近的山山岭岭,大路小道,同往常任何一次发射一样,围起了数千名参观的人。不同的只是,这次参观的人数大大超过了前几次发射。

随着夜色的降临,数千名参观者拭目以待。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所有的眼睛都毫不怀疑地期待着“长二捆”火箭那辉煌的一瞬。因为西昌发射场已发射了九枚“长征”火箭,每次都是一声令下,火箭大吼一声,便乖乖地上了天。因此,人们心想这次自然也不会例外。

就座在指挥大厅观礼台上的几百名中外贵宾,脸上大都呈现出疲劳之色。他们是分别乘坐三架专机当天赶到西昌的。一下飞机就吃饭,就参观,就照相,就会谈。他们的眼里除了好奇之外,同样充满着没有怀疑的企盼。

可以肯定地说,几百名贵宾中不会有人去想失败,至少没人愿意这样去想。因为飘洋过海大老远跑来,不就是为了看中国的火箭腾飞那一瞬吗?

而离发射场百里之外的西昌“腾云楼”宾馆,庆贺“澳星”发射成功的晚宴这时已经准备就绪。五粮液及饮料均已摆在了桌上。两小时后将在这个晚宴上祝贺“澳星”发射成功的讲演稿,也分别装进了美国休斯公司和澳大利亚卫星公司两位代表的腰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