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共和国之最
4731700000005

第5章 回眸小岗——最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安徽凤阳小岗村

江淮大地。凤阳农村旧貌。明代古城遗址。

纪元第14世纪初,遍地的战乱将淮河附近的皇觉寺一举摧毁,寺中的一位小和尚只好铤而走险,投奔变民领袖郭子兴当“盗匪”,经过30多年改朝换代的混战,小和尚终于当上了皇帝。

这位小和尚就是朱元璋,他于1368年即位,建立了明皇朝。但不知为什么,这个出了皇帝的凤阳县,从此就成了安徽省最穷的县。

有民谣唱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十年倒有九年荒”,这大概是朱元璋大黑暗时代暴政的结果。问题是,为什么竟然延续了近600年?在1978年之前的600年里,凤阳人讨饭一直与凤阳花鼓一样出名。

田野。城雕。街景。

1978年,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灼烤着尚未恢复生气的安徽省。除长江、淮河外,安徽境内绝大多数河川断流,又刮了三次要命的干热风,水分急剧蒸发,土地龟裂,树叶凋落。一些地方已靠汽车运水,维持生活的基本需要。全省大幅度减产已成定局。秋后,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灾民,倾家出动,踏上了遥远的乞讨之路。

安徽省委常委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如何度过这可怕的旱荒。

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万里,在会上提出:与其看着农村的大片土地撂荒,倒还不如借部分土地给农民。就是这一个战胜死神的重大决策,后来直接诱发了农民大包干的浪潮。

这时,真理标准大讨论正波及中国的各个领域,“两个凡是”的口号正在和1978年的冬天一起走向凋零。

田野中的村庄。

随着灼人的干热风从江淮大地刮过,有关中国未来走向的风声也一齐刮进了凤阳农民们的耳朵里。于是,在诞生过朱元璋的土地上,中国当代农业史上一件惊天动地的事发生了:1978年11月24日晚上,以生产队长严俊昌为首的18户农民,聚集在一间茅屋内,召开一次秘密会议。会议以宁可冒杀头的危险也要吃饱饭的叛逆行为,决定率先闯关搞“包产到户”,从而引发了中国农村打破旧的经济体制,解放农村生产力的一场大革命。

这就是中国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1978年的那个冬夜以后,它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村,大包干的发源地。

过去的小岗村。

20年前,安徽省最穷的是凤阳县,凤阳县最穷的是小岗村。

村民们当年住的是连门框都没有的破泥房,墙上挖个洞就算是窗户。1959年至1960年,凤阳饿死的60245人中,就有小岗的67人,其中有6户全家死绝。可叹小岗村,家家清锅冷灶,囊无粒米。村民们除了躲在破草屋里瑟瑟发抖,就只有出外乞讨流浪。

采访原小岗生产队队长严俊昌。月光下的小岗村。亮着灯光的小茅屋。

1978年11月24日冬夜那个秘密会议中的3位领头人——队长严俊昌、副队长严宏昌、会计严立学,他们在摇曳的灯光下立誓:如果“包产到户”能让大家吃饱肚子,咱们就豁出去了!

当时的气氛非常凝重,每个人心里都是沉甸甸的,因为大家知道,这事弄不好,领头的人就要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坐班房。

最后,18户农民用食指按上鲜红的印泥,一簇簇沉重的指纹按在16开白纸自己的姓名上。

这是一份攻守同盟式的“保证书”,上面写着:

一、“包产到户”要严守秘密,任何人不准对外说。

二、收了粮食,该完成国家的就完成国家的,该完成集体的就完成集体的,粮食多了,要向国家多做贡献,谁也不要犯罪。

三、如果因“包产到户”倒霉,我们甘愿把村干部的孩子抚养到18岁。

后面是18个人的名字,时间。

如今,这份“绝密文件”陈列在中国革命博物馆,永久地向人们展现着当年中国农村这场暴风骤雨,昭示着一个永恒的真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

采访小溪河镇镇委书记。村史陈列室中的图片资料。面带微笑的村民们。天安门。

然而,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小岗实行大包干的事到底还是暴露了。公社领导曾在一次生产队长会议上吼道:“历史的车轮不能倒转!”还规定,稻种、贷款和化肥,凡是共产党给的,小岗都不能享受。但小岗人这一次没有屈服。腊月,凤阳县委书记陈庭元在县委会上肯定了这种“大包干”形式。半年后,万里来到凤阳。小岗村的老百姓告诉他说:“‘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杂草。个人集体都能富,国家还要盖粮仓。”听着老百姓创造的顺口溜,万里开怀地笑了,他大声说:“那好,我就批准你们干三五年。”

金色的秋天。田野一片丰收。晒谷场。粮仓。车轮滚滚的机耕道。

由于实行“包产到户”和“联产计酬”的农业生产责任制,1979年安徽省粮食总产达320亿斤,超额完成国家计划,有4个地区和21个县超过历史最高水平。而没有实行责任制的霍丘县却大减产,只有该县的周集区搞了包产到户是增产。凤阳仅用了一年时间,就摘掉了逃荒要饭的帽子。实践证明真理是怎么来的。

那么凤阳小岗村呢?1979年秋,小岗大丰收,全队全年粮食总产量达6.6万公斤,相当于1966年到1970年的产量总和;生猪饲养量135头,超过历史上任何一年。这个自合作化以来从未向国家贡献过一斤粮食的“三靠队”,第一次就向国家交售粮食32500公斤,油料10000公斤。

在这个翻天覆地的过程中,党中央倾听群众的呼声,没有采取压制包产到户的行动。随着实践的深入,党中央决定将自发状态的包产到户加以总结提高,以指导全国的农村工作。从此,大包干很快成为全国农民奔向富裕的自觉行动,势如春风,吹遍神州。

采访现任村支书、县委书记,谈小岗的今天和未来。旧貌变新颜的小岗。绿油油的原野。

今天的小岗,只见一个新建的村牌坊,上面不无骄傲地写着:凤阳县小岗村。一条大道横贯村子,道路两旁是红砖瓦房,农家有手扶拖拉机、电冰箱、自行车,——早已奔上致富路。真可谓:忆当年,小岗人不胜感慨!

1997年,大型革命文献纪录片《邓小平》在国内播映,其中第八集专门全面介绍了小岗村的“大包干”,并指出:小岗,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是啊,小岗,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留下了划时代的影响和印迹。今天,当小岗人正以崭新的姿态和面貌迎接21世纪时,回首改革开放所走过的路,我们想到了什么?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是否应该有更多更广泛的创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