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共和国之最
4731700000008

第8章 追踪世界——最早研制的亿次计算机“银河1号”

桃红柳绿的花园。林阴道。四合院。长安街。天安门。

1977年的阳春三月还带着一丝寒意。北京的四合院里,那些含苞欲放的花蕾耐不住狭小天地的束缚,从院墙内探出头来窥视春天。一位老人在高深的院墙内徜徉。7月,邓小平同志果真复出,这是他政治生涯中第三次复出。他依然把中国事务放在世界的整体格局中来考虑,全方位发展的思路拉开了共和国向现代化进军的序幕,高科技领域的无声行动几乎和思想界声势浩大的论战同步进行。这就是为什么当人们的思想开始解放时,中国人能在1983年12月向全世界宣布“银河1号”亿次巨型计算机诞生的原因。

1978年3月,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在中央部署巨型计算机研制会上说:1亿次计算机什么时候完成,国防科技大学要签字。由此开始,数百名科技工作者义无反顾地投入了未来“银河1号”巨型计算机的研制工作。

计算机研究中心。国外计算机应用系统。

巨型计算机,英文名称为SUPER COMPUTER,概括地讲,它是在当代生产工艺的条件下,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工艺设计生产出来的当时功能最强、运算速度最快、存储容量最大、面向科学与工程的最高档次的计算机系统。

巨型计算机的研制与应用,是国际上高技术开发的一个重要领域。超级计算机在国家安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它是国力的象征之一,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必需的技术,是高科技发展的推动力。

国际上巨型机的研制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1976年美国CRAY-1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标志着巨型机走上了成熟和商品化阶段。之后,世界巨型机有了飞速发展,以CRAY系列为例,1983年推出CRAYX-MP双处理机并行巨型系列机.向量峰值速度为每秒10亿次以上,内存容量8兆字。1985年后,巨型机的向量峰值速度和内存量更快也更大。

电子管、晶体管计算机。运载火箭。繁华街道。气象预报。洪峰。油井。

但是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前除了有被称作“仪器”的电子管计算机和晶体管计算机外,还没有每秒计算速度能达到千万次的巨型计算机。1978年中国第一次向南太平洋发射的运载火箭,用的还是运算速度仅百万次的计算机。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需求,一个泱泱大国如果再不具备可以和发达国家一比高低的巨型计算机,那不仅是一个可悲的现实,而且还会带来一个可悲的将来,这对立志于中华腾飞的新一代领导人和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压力。

在现实中,由于国家没有巨型计算机,防汛部门就无法对复杂的气候进行中长期预报。所以,有几次洪峰突然袭来,事先没有准备,使人民的生命财产蒙受巨大损失。

同样也是由于没有巨型计算机,石油部门每年要将勘探出来的大量石油矿藏数据和资料用飞机送到国外去作三维处理,不仅花费昂贵,而且国家的资源情况首先被外国人掌握。这实在让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计算机专家们赧颜。

国外计算机研究机构。中国计算机研究所。专家会议。

而这时,大洋彼岸的科学家们预言:21世纪是信息的世纪,信息世纪的工具就是计算机,谁有最先进的计算机,谁就能成为这个世纪的主宰。然而,当中国人向一个计算机大国提出购买一台400万次计算机时,对方竟然提出了无法让人接受的条件。它规定作为买方的中国,必须为这台机器修建一个六面不透明的建筑物作为“安全区”。有权进入“安全区”的只有他们自己,而中国人却无权进入设立在本国土地上的这个“安全区”。这对中国人和任何别的什么国家来说,都是无法接受的条件。

职业的责任感,民族的自尊心,激发了中国计算机专家们为国争光的豪情壮志。于是,一个崭新而大胆的设想很快在中国专家们的脑海里跳出来:我们要研制出自己的亿次级巨型计算机!

采访有关人物。研究所道路。“银河1号”机研究群体。慈桂云。科技展览馆中的有关图片。

在这些计算机专家里,有中国著名的计算机专家慈桂云。据说,这位如今已80高龄的老人,曾在7岁那年因为厌烦父亲一遍又一遍地教他珠算而同父亲吵了一架,并且发誓:将来我一定要造一个能算账的机器40年代,他毕业于湖南大学机电系,后在清华大学攻读研究生,毕业后他来到长沙工学院计算机研究所,也就是现在的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担任负责人。50年代末,他率领9名科技人员,造出了他7岁那年所说的那种可以“算账的机器”——中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60年代,他研制出中国第一批晶体管计算机。70年代末,他和他的伙伴们又研制出第一批大型集成电路计算机。1978年,邓小平用他那双推开中国改革开放大门的巨人之手拍案定音:中国要搞四个现代化,不能没有巨型机。这个神圣而又艰巨的任务,自然又落到了慈桂云身上。他以兴奋的心情表示:一亿次一次不少,六年时间一天不拖,预算经费一分不超。

采访有关人物。研究所主楼。专家研讨。机旁工作情景。机房。集成电路。有关机件。运转中的“银河1号”。中央领导视察留影。

中国的计算机专家瞄准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机,但却没有同等的物质条件。国际大型计算机公司已进入电子时代,全套自动化流水线。而我们的有些工序还停留在手工制作的时代,元器件质量低而不稳。然而,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在激励着他们。他们从世界先进技术的百花园里采集花粉,酿自己的蜜,在攻克了理论上、技术上、工艺上的无数道难关之后,巨型机终于成功地挺立在世界第一流的机房里。

1983年11月,国家技术鉴定组对巨型机的各项性能进行了中国计算机史上最严格的技术考核。结果,连续考机12天,主机运转了289小时无一故障,性能指标达到甚至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蓝天上白鸽翱翔。银河2号、3号机。联合国大厦前的万国旗。火树银花。荣誉奖状(杯)。专家合影。

中国的第一台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了,它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成了继美国、日本等国之后,能够独立设计和制造巨型机的国家。之后,中国第一台全数字仿真计算机“银河2号”和中国第一台通用10亿次巨型机“银河3号”相继研制成功。从此,中国的计算机在世界舞台上有了不容忽视的地位。

浩瀚的夜空繁星闪烁,一条晶莹璀璨的光带横贯长空,这就是银河。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的科技工作者宛若一颗颗星辰,在跨越“银河”的征程上闪烁着耀眼夺目的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