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陨石之歌
4732800000008

第8章

两年来积聚的心血,汩汨地流泻在红线格纸上。党的三中全会以后,一些外军资料开始传到了部队。齐长明在阅读零星资料尤其是第四次中东战争的资料中,朦昽地意识到战场空间是一个十分重要却未被充分注意的问题。当时,我军正大兴协同训练之风,齐长明对我军跨向未来战场的这一大步由衷振奋;但也看到许多人仍然习愤于曲有的眼光,他们平时所做的往往与他所了解的现代战争的需要南辕而北辙:兵员、骨干按比赛而不是作战的需要选配,训练、演习中只有地面概念而完全不顾空中的敌情……有张报纸载有一张我机演习投弹的照片,经推算,他发现该机的高度恰在敌人多种防空火力交叉的“防空空间”之内,很少可能接近空投地域……这种状况对我军担负的使命是多么危险啊!

“现代战争中,人们不再需要以数小时跑完马拉松全程了。一架大型运输机几小时内就能把一个加强营投运到五千公里以外的战场,导弹越过万里重洋也顶多止限在秒与分的时间单位内……这一切都迫使人们改变传统的战场时空观。……作为现代军人尤其是指挥员,……必须打开思想的天窗……必须考虑到战云里那个看不见的王国,(牛顿喻潜在物质及规律语)——战场复合立体空间。”

什么时间了?他坐在什么地方?一切都不觉得,眼前只有一幅超越时空的战争画面在流动……有多少次,他觉得一个系统的“战场空间”理论就在眼前,徂是抓不着一他多么需要一双强有力的知识的翅膀啊!一个战士所能接触的知识面是有限的,但他要在这个限度内尽量扩充自己。能买到的书,买;家里有的,寄;别人有的,借。连杂志上的科学幻想、《参考消息》上的零星报道也不放过。为了找一本意大利军事家杜黑的《空中制胜论》,半年内他求音过三所院校的图书馆,终于查到一些零星资料。作为战士,他不可能有专门的读书时间。他读过的《战争论》、《大战略》、《明天的战略》、《1985年——第三次世界大战》、《苏维埃武装力量体制》、《中东战争》等近百种军事理论著作、战史资料等书籍,和十几万字的笔记资料,全是用睡眠、娱乐、休息以及其它爱好的牺牲换来的。他的本子里夹着土星草屑,记不清是哪次训练或劳动间隙裹进来的;资料卡上散发着来苏儿的气味,那是他的腹部切开十四厘米之后,侧卧床榻,一边打着止痛计一边摘录的……他的著述与其说是知识的结晶,何如说是意志的写照!

……第七个午夜到来了。红线格纸翻过了将近一百页。山区的隆冬,夜凉如水。伤口的隐痛肆无忌惮地幅射,闹得五脏六腑无一处安适,早已冻肿的手也越发僵涩。他对这近五万字的文稿及其中的近二十种图形,尚有多处不满意,但明天,也许复员,也许住院,他没有更多的时间了。

“关于这个题目的探讨就此告一段落了,因为它所涉及到的广度和深度,已远远超出了我知识、精力的范围和程度。……但是现代战争的紧迫性和某些现实的严肃性,使我不得不将一些只鳞片爪的想法草草成文,呈交全军评判。“……《百战奇略》争战篇中说:若有形势便利之处,宜争先据之。,今天看来,这形势便利之处何止是高山、险隘?象电子、航天技术武器特别是军事学术理论等,均宜争先据之;而现代战争,也并非等战起来才争,其中就包括和平时期各方面力量和学术思想的竞争!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辽阔的土地、空间,我军将准备在辽阔的国土空间与世界最大的军事强国交战;研究战场空间问题确已刻不容缓。最后,我恳请我军注意这一问题。”

他推开稿纸,无力地倒在发白的军被上,终于可以睡一觉了。然而思想的车轮依靠惯性仍在滚动。我要干什么?我写了些什么?别人将怎样看、怎样说?照瑪,“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现实中,思想一旦超出名分的界限也会招来责难和奚落。何况是谁也看不见的什么“战场空间”呢?恍惚间,他看到某权威机关的专家们正掂量他那一沓卷了边的稿纸……糟糕,他们的脸色不妙……冷笑、质问、批判接踵而至……医生来了,他就要被当作疯子拖出去了!“不!你们等着吧,等战争来了你们不得不这样做的时候,请不要忘记若干年前有人曾做过这种设想!……”

“呼——”他擦着火柴,将他的著作付之一炬……

他惊醒了。耳畔惊涛裂岸,霹雷掠空,那是他发烫的心脏在冲撞。他翻身下床,握笔写下:

“……我把光,投向未知的世界,欲划破战场的黑夜。我把热,散发给广漠的空间,却愿自己蒙着雪。我把生命,全溶进战争的血海,去参加为它送葬的伟业!”

最后写下诗的题目:《竭》!

“如果现在宣布我复员,我可以立即打背包了。”他想。

归宿

精神的宇宙如此广大,在这里只有飞行,无所谓坠落;只有转移,无所谓消失。不必担心,我们将同大地母亲一起,继续运行在太阳系

汽笛悠悠,列车缓缓启动,北上黄河之滨。隔着车窗,我们的主人公向送行的战友挥手作别。——他复员了?不。这么好的战士谁舍得让他走呢?团长说:我愿拿六个提干指标换一个齐长明!几位整理齐长明材料的年轻干事则如发誓一般:如果需要,我立即脱下这“四个兜”,让一个位置给他!

……齐长明被留下继续超期服役。他此去郑州,是为看病,并获准接着探家,因为这期间他有两件重要事情要办。

那么他的论文怎样了?迄今为止,尚无任何专家作出评价,他没寄出去,因为自己尚不满意。但是我们称赞它并非毫无依据,比如,他从中抽出一些观点写成短论,作为“探测气球”投往《解放军报》“学军事”副刊,一年内竟然五投五中!先是以《还是提突不破的“防御空间”好》对一位副军长的学术文章提出商榷,继尔又以《国土设防应注意“空闻差”问题》、《防卫作战应注意研究“时间差”》、《用“三面盾”对付“三板斧”》等新鲜见解引起热烈的关注和讨论。他的“两差”和“三面盾”等准确、简明而形象的概念很快为军事学术界所通用。年终“特约评论员”的文章中特别列出了他提出的防御“空间差”

“时间差”两个“新课题”。——这是后话。让我们还是回到列车上来吧。

他随身两件行李,其一是鼓鼓囊囊的大提包;其二是个床头柜大小的古怪家伙:“陆空——I式战场空间模型”,权借车上老乡之语,简称为“鸡笼子”吧。“这个孩儿可顾家,几千里地,治个鸡笼子也朝家里扛!”齐长明无可奈何。时近年关,车上很挤,绝没有盛得下“战场空间”的空间,他只好双手托在肩上,一站又一站。最后老乡们看着心疼,硬给他塞到行李架上。可叹大密度、多层次的“战场”竟抵不过现实中一只米口袋,眼看着被挤成爱因斯坦预言中的“弯曲空间”了。

他在郑州看病只用了半天,其余两天半是等待一位来自北京的朋友清华大学学生卞海洋。当初开封十六中的《少年文丛》被查封之后,十五中却有人接过他们的旗帜办起了《朝晖》,主笔便是卞海洋。于是他们成了莫逆之交。海洋十分赞赏长明关于“战场空间”的想法和勇气,并以他所学之长给以无私的帮助。为切榷探讨,两人有时一个月内书信往返三四次,其密度与热度足使他们未来的情人嫉妒。一如今海洋放寒假,他们约好在郑州会面,到会的还有男排运动员陶涛、法律系学生张冰等。他们的别开生面的“学术讨论会”,便是齐长明此行要办的第一件大事。

齐长明远别归来,姐姐学校放假,妈妈自然喜出望外。可望着久病之后面色苍白的儿子,又不觉目含泪光:“长明,妈给你寄的……钱,收到了吗?”那是长明住院期间,她从照片上见儿子十分消瘦,想“破例”寄点吃的给他补养一下,又怕影响不好,犹豫再三,寄了五元钱。五元!

“收到了!妈妈,”长明很是兴奋,“那阵儿我正好等钱用!”

“是吗?”妈妈受到莫大安慰,“那你买什么了?”

“你看一“长明从提包里掏出三本书来,“一套《第三帝国的兴亡》,四元七角,还剩三角呢!”

“……”妈妈的眼泪终于流下来了。长明恍然想到了什么:唉!大过年的,一分钱的礼物也没给妈妈带……但是,他给爸爸带了。“爸爸,那个战场空间,问题我写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