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陨石之歌
4732800000009

第9章

齐部长近3感冒发烧,卧病在床。“嗅?……放这儿吧。”爸爸睑色不大好看,是因为病吧?齐部长当过军事科学院的研究员,又博闻强记,可称我军土生土长的学问家之一。他作风民主,思想活跃,尤其鼓励年轻人勇于探索和独立思考的精神。他曾说:古人云“人微言轻”,我看许多时候倒是“人微言重”。我们写文章、讲课不但要能引用领袖怎么说,上级怎么说,也要有勇气引用某某教员怎么说,某某炊事员怎么说……但是,他对自己的儿子却有些估计不足。(做父亲的都这样?)长明最初告诉他准备钻研一下“空间”问题,他误以为是指外层空间诸如卫星、火箭之类,回信时给他讲了个“鼯鼠学艺”的典故,提醒他不要好高鹜远、贪多求大。长明信称爸爸的话很是,一定牢记云云,而今天他竟说“已经写出来了”!

不管怎样,既有学术文章放在床头,不论是谁的,齐部长向无不看之理。待长明退出,他便取出眼镜。戴上,又取下……下了床,俯在桌前,又站起来……他的感冒似乎好了,五万字一气读完。“长明!”长明忐忑不安地走进来。

“误会了,误会了!咹?爸爸委屈你了嘛!”部长仍然目不离卷,“有意思,很有意思。你过来一一这一段指的是什么?”自此,齐部长每天下班回来,必然与儿子有一番平等而坦率的讨论,常常从卧室说到餐桌上。这正是长明此行要办的第二件事。只是姐姐常常要击碗示瞀,因为菜全凉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爸爸常能一计见血地指出儿子的漏洞和错误,这使他冷静。但“先得月”的并非是儿子一方。儿子的某些提法和图示,爸爸加以改造,巳“揸自”引入贵校教材;更何况,他不是也感到后辈逼人了吗?

正月初三,长明决定提前启程了。临走,爸爸问他;“万一你的研究失败了怎么办?”

“失败了重来!只要对未来战争有用,我情愿搞它一辈子。”

“如果组织上决定你复员呢?”

“那就作个军外的军事学术爱好者,我还是要搞!”真的,途中的“讨论会”上,几个同学——包括当初断定长明此举为“一生中最大失策”,又担心他将被视为“异物”的那几个年轻人——谈到兴处,曾经动议:一旦长明复员,他们将成立一个业余的“国防空间军事学探索者协会”。每年把研究成果汇编一本,呈报军委,供参考、采纳或者批判;不取任何报酬!

“好。”爸爸用一个字说完了他的全部嘱托。

权借这一个字作本篇的休止符。因为不论以后情况怎样变化——提干也罢,复员也罢,都没什么可说的了。

1982年4月郑州

百万大裁军

从国庆阅兵讲起吧

信息时代,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时刻——全世界注视着地球上的某一个点。一九八四年十月一日的北京天安门广场,就是这样一个“热点”。

这里,正在举行规模盛大的阅兵式。这是中国人民自一九五九年国庆节以来二十五年间,第一次公开展示自己的武装力量。全世界都瞪起好奇的、兴奋的、疑惑的、渴望刺激的眼睛。

至少在中国,能够坐在电视机前的人都坐在电视机前了。如果统计一下,其人数肯定是空前的。因为眼下的中国,虽然每一个家庭都在抱怨物价上涨,但是仿佛变戏法似的,电视机这种从前的高档奢侈品几乎一夜之间就走进了亿万人家。此前八个月,一九八四年春节前夕,并不富裕的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曾发生所有规格、型号的彩色、黑白电视机销售一空的惊人新闻。

上午十点钟,实地坐在天安门前和通过屏幕仿佛坐在天安门前的人们一起骚动起来。阅兵式开始了。

一辆黑色敞篷“大红旗”轿车驶到金水桥头。北京军区司令员挺立在车上,敬了一个漂亮的军礼,响亮地报告——

军委主席:

灾祝建国三十五周年阅兵式,受阅部队列队完毕。请您检阅!

阅兵总指挥:秦基伟

军委主席邓小平以庄严的注目礼接受了他的报告。这位当之无愧的三军统帅没穿军装。他是一位没有军衔的元帅。黑色“大红旗”敞篷检阅车平稳、庄严地驶上东长安街。邓小平举起右手,向严整的受阅部队致意。“同志们好!”

“同志们辛苦了!”

他的四川口音清晰、浑厚而洪亮。他在这最令人激动的场面中显示了恰如其分的平静。统帅的威严与长者的慈祥,阅兵首长应有的标准化动作与老资格政治家的固有风度,完美地统一在他的举止神态中。他使所有的天才演员都难以模仿。情绪昂扬的受阅官兵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自己的统帅,视线随着他缓缓移动……在同龄的中国革命家中间,他是最健壮的一位;在同等资历的领导者中间,他是最年轻的一位;在同辈的领袖人物中间,他是经历的历史阶段最丰富的一位——一九七六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新时期,给了他做出独特贡献的机会。现在,身着深灰色中山装的他从草绿色队伍面前走过,像一座移动的青山,一座活的纪念碑。他是一部活动的历史。

他正是以历史的冷静目光,检阅着这支庞大的军队。雄壮的《解放军进行曲》中汇进了震撼人心的脚步声。分列式开始了!军事院校、步兵、海军、空降兵……受阅方队依次通过天安门检阅台。

这是一支崭新的队伍。受阅官兵全部换上了挺括齐整的新式军装,陡增三分神气和威风。虽然这只是迈向正规化的一个起码的外观形式,却赢得了广场上数十万观众的一片喝彩。

你们好啊!年轻英俊的军校学员——未来的将军们!毫无疑问,你们是这支军队的骄子,人民的宠儿。军校的方队走在整个受阅大军的前头,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事!想当初,走投无路的被压迫、被奴役的人民扔下讨饭棍拿起大刀长矛的时候,只能到封建阶级、资产阶级的军校里去吸收指挥人才和才能。从先辈们掠下人家的帽徽、领章拉起自己的队伍,到建立起我们自己的军事院校体系,这是多么漫长的路程!前进吧,荣幸的令人羡慕的年轻人!你们是我军新的素质和建设方向的象征;在你们脚下,一条通向正规化、现代化的道路正等待着你们坚定的步伐!

“咔!咔!咔!”一什么声音,这样有力,这样整齐,这样令人兴奋?!是人的五指握住带刺刀的步枪,虎口压下枪身;是小臂夹紧了枪柄;是枪托靠上了腰际——啊,步兵!他们把每一个武装者都熟悉的最基本的“持枪”动作,做到一丝不苟、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使人与武器的接触发出钢铁的声音,表示了一个合格的军人所应有的素养、意志和力量。我们曾被称为“传统的陆军大国”,我们的步兵每一步历程都充满了功勋和荣誉。今天,她仍然是我们所依赖的令人放心的守卫者。

人们是否都意识到了,我国的海疆几乎同陆地边界一样长?为了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我们还需要一支什么样的武装力量?——强大的海军!瞧,他们的方队走过来了!明丽的阳光下,上白下蓝军装,精神抖擞的海魂衫和活泼的飘带,尤其是当它们结成一个整体时所呈现的鲜明、清新色彩,引起人们特殊的兴奋。脚踏陆地的脚步声,此时似乎变成了为军舰扬帆远航而壮行的军鼓,蓝色的“大海”,雪白的“浪花”,令人无限神往。

这是什么队伍?蓝军裤,绿军衣,威风凛凛的野战钢盔……啊,空降兵——我们的“飞将军”来了!现代立体战争中,已经没有了人们所习惯的前方与后方的区别。每一个国家的首都以及一切重要目标,都在敌对一方的射程之内。只消几十分钟,大型运输机便可以将成团成师的部队和重装备,投放到几千英里以外的敌后战场。因此,空降兵,不能不负有特别重要的使命,他们将由最优秀的军官和士兵组成。啊,我们年轻的空降部队,你们不但有你们英雄的战友***所代表的压倒一切的意志,而且有了闪电般的空中坐骑。在未来战争中,你们将建树前人所未曾有过的荣誉!

脚步声,口号声,震动着整个广场,震动着电视机和收音机前的每一空间。一种豪迈的情感,在中国人民的每一个胸膛里冲撞、每一次脉搏中共鸣……

直线加方块的图案美,士兵的军靴每分钟一百一十六次踏击地面的节奏美,是任何别的图案和韵律所不能代替的。没有什么能比阅兵的脚步声更能唤起一个民族的自尊、自豪和爱国激情。自从有战争以来,人类便懂得把阅兵纳入国家最隆重的庆典,作为一种至高无上的节目。出征前,人们以此鼓舞士气,激励民心;凯旋时,人们以此欢庆胜利;贵宾临门,又会以此欢迎尊贵的客人。斯大林元帅甚至在***军队兵临城下的危急关头,依然泰然自若地在莫斯科红场大阅兵,以唤起全国民众的斗志和必胜信念。今天,中国的阅兵式属于哪一种呢?……观礼台上忽然响起热烈的掌声。呵,女兵方队走过来了!姑娘们一个个都那么标致、俊俏,头戴威风凛凛的大檐帽,下着深蓝色军裙和秀气的皮靴,神气活现。雄壮的步态在她们脚下变得犹如舞蹈,激昂的口号被她们喊得好像歌唱。气壮山河的大检阅中,插进一段优美的变奏。力与美的结合,使人们大饱眼福。

邓小平同检阅台上的其他领导人都愉快地笑了。他们喜爱这支朝气蓬勃的军队。

二十四个机械化方队开过来,马达声震天动地。反坦克导弹,火箭布雷车,装甲运输车,新式坦克,自行火炮,岸舰,潜地和地空导弹,中、远程导弹和战略火箭……全部是我国自行设计和制造的现代化武器装备,全部是第一次同公众见面。它们显示了我军空前强大的阵容。为了军队的今天,全党和全国人民在若干年的政治动乱和经济困窘之中,殚精竭虑,发奋自强,付出了多少代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