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息:不会这样,他们如果不借路给我们,一定不会接受我们的礼物;如果他们接受了礼物而借路给我们,这就好比我们把垂棘之璧从内府转藏到外府,把屈地产的良马从内厩牵出来关在外厩里,有什么好担忧呢?
晋献公担心虞国有贤臣宫之奇,恐怕虞君不会上当。
荀息申辩道:宫之奇之为人,懦而不能强谏,且少长于君,君昵之,虽谏,将不听。倒是那位百里奚得防着一些。但也好办,这位百里奚在虞侯那里没地位。
于是,晋献公决计贿赂虞君,假道灭虢。
晋献公派荀息带着千里马和名贵的玉璧出使虞国,劝说虞君借给晋师道路而伐虢,并再三表示不对虞国产生任何影响,如果不信,可以立据为证。果然不出荀息所料,贪婪而又目光短浅的虞君盯上宝玉和骏马,就想答应下来。
宫之奇劝谏说:不可以答应呀!虞国跟虢国,就像车牙跟车辅,车牙依赖车辅,车辅也依赖车牙,这正是虞虢相依的形势。古人有句话说:“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虢国不被灭亡,靠的是有虞国;虞国不被灭亡,靠的是有虢国。如果我们借路给晋国,那么虢国早晨灭亡,虞国晚上也就会跟着灭亡。怎么能借路给晋国呢?
虞公不听宫之奇的话,说:晋与我同宗啊,岂能害我。
宫之奇说:“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偪乎?亲以宠偪,犹尚害之,况以国乎?”[2]
虞公摇摇手道:我的祭品丰盛洁净,神明一定会保佑我。
宫之奇说:“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凭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3]
虞公拒绝了宫之奇的劝谏,欣然接受了晋献公的礼品,答应借给晋国道路。
晋献公诡诸任命里克、荀息率兵通过虞国,并会同虞军,向虢国挺进,攻下虢国的下阳(亦称夏阳。今山西平陆南)。初探效果极佳。
五年过去了,包括齐国在内,没一个国家对晋献公借道伐虢的事提出异议。但北屈的良马、垂棘的玉璧还“存放”在虞国,诡诸一想起这件事,心里就有些不痛快,自己家的宝贝,老搁在人家那里总不是事啊!
现在,楚文王灭弦国的消息再次勾起晋献公诡诸的野心欲望,他感觉时机到了。
故伎重演,仍然向虞国借道伐虢。晋献公怕宫之奇从中作梗。荀息说:老办法,挑唆虞公不听他的嘛。果然,虞公不听宫之奇的。灭掉虢国,虢公狼狈逃往卫国,心里又惦着家人,悄悄潜入虞国,想与家人见面。晋军细作密得此事,在荀息策划之下,晋师于返回晋国的途中,以虞国窝藏虢公的由头,对虞突然发起袭击,轻而易举地灭掉虞国,俘虏了虞君与大夫井伯。
荀息拿着他原先送出去的垂棘之璧,牵着北屈骏马,回报晋献公。
晋献公看着玉璧,抚着宝马,感叹道:璧倒还是老样子,只是马的年齿大了些。
消息传到管仲耳里,他对齐桓公叹道:如果虞公不贪垂棘之璧和北屈骏马,如果虞公想到这些宝物比江山要差得多,如果虞公把宫之奇的话听进一点点,都不会丢了江山。虞与虢唇齿相依,还有周王室帮助,何能这么快灭了?这就是贪小利的结果啊!所以说,小利是大利之害!
管仲越来越认为,有一个大家都能遵守的规矩是维护周室与天下的宗旨,否则,这天下还有什么规矩与道德可言?
四
周惠王二十五年(前652)春,姬阆因病而故。守在姬阆身边的姬郑因为早早地采取措施,加上对惠后与王子带严加封锁消息,朝中文武大臣都知道太子郑是新天子,谁也不愿意逆时而行,惠后与王子带孤掌难鸣。这种形势下,从成周通向齐国的大道小路上,一匹匹千里马在飞驰,这正是姬郑派往齐国的密使。管仲在事先曾经提醒姬郑,如果惠王“过去”,你首先秘不发丧,迅速通报齐侯,齐侯在第一时间内联络其他首止会盟签字的诸侯。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你接位不出差错。管仲还提醒他,送信的信使应该派出多位,以防奸人路劫。
得到姬郑报丧,管仲在第一时间里派快骑赶往宋、卫、许、曹、陈、鲁、郑诸侯国,要他们以最快的迅速赶到洮(今山东-城西南)会盟。内容也事先通报于大家。所有人接到这个消息,没一个落后。郑踕更是积极无比。《左传·僖公八年》:“八年春正月,公会王人、齐侯、宋公、卫侯、许男、曹伯、陈世子款盟于洮。襄王定位而后发丧。”
姬郑被以齐桓公为首的八国诸侯拥推为周天子,坐上了天子位置。位置坐好了,姬郑这才宣布周惠王的死讯。然而,姬郑心里非常明白,自己虽已是天子,但强悍的对手王子带一直是心腹之患,难以除却。
年近八旬的管仲深感疲惫。几十年来顺着这个世界的动荡而奔波,现在,他深深感觉,要想防止诸侯之间旷日持久的纷争,树立稳定的社会基础,必须对这种不顾大局的行为施行惩戒。说到惩戒,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制定一种制度。只有用制度来约束行为,天下的和谐才有可能实现。这一观点正好与齐桓公不谋而合。齐桓公认为,做一个“尊王攘夷”的领头人,远不如制定一个千秋大业的规矩来得重要。前者是维持短暂的秩序,后者则是永远的“周礼”!天下只有一个大家都能遵守的“规矩”,太平与安宁才能有保证,战乱频发、生灵涂炭的乱世才能一去不复返。
为了完成这个雄伟方案,管仲再次为齐桓公构建成就霸业的雄伟思想,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制定制度。齐桓公接纳了管仲的怀柔政策,向刚刚上台的周襄王姬郑提出要在长满葵菜的地方“会盟”,确保各诸侯国能够永远忠于周天子。姬郑得到这个消息,兴奋异常,立刻命令周公忌父于周襄王元年(前651)夏天,前往葵丘(宋邑。今河南民权东北),参加由齐桓公主持的天下诸侯会盟。
这次会盟,管仲尽可能地多请了一些人,其中包括晋献公。出于对晋国形势的关注,管仲提醒齐桓公,虽然齐姬不在了,申生不在了,但晋国还在,晋国的民众还是周天子的庶民,最好还是通知晋献公诡诸,他总是齐国的女婿嘛!
接到请柬的晋献公并没有迟疑,他知道齐桓公现在是中原诸侯各国公认的霸主,立刻动身前往。毕竟年老体衰,路上走得慢,会盟结束,晋献公还没赶到……
黄河不知是何次的改道,从这片土地上经过,留下了一条长长的湖泊,就在这湖泊的南岸,长满了葵菜。葵菜是这个世界奉献给人类最丰富多彩的蔬菜,宽大叶如盆,紫红小叶如血,特别是绿如碧玉、宽大如盆的葵菜长满了大河两岸,在夏日烈阳下,格外好看。一队队的车乘向着这个长满葵菜的地方而来,并不大的葵丘城里一下子挤满了来自周天朝以及各国的国君和随行人员。地方虽然是宋国的,但齐国运来了十车金银,这些硬通货足以开支这次会盟的全部费用。
会盟的地点在城外的一片葵菜地里,中间搭起了高高的台,依东西两边摆席,从北为上顺序向南一边四席,东边首席为齐,挨着是鲁、宋、陈;西边首席为郑,挨着的是卫、晋、许、曹。北方正中是周天子的特使宰孔。除了晋席空着,各诸侯国都到了。宰孔入席,各诸侯国才能入席。宰孔入席后,又起身,令随从将周天子带给齐侯的礼物捧出。礼物出现时,宰孔说:天子让我告诉齐侯,他姬郑在宗庙中祭祀文王武王,并将祭祀先王的胙肉带来给齐侯,以表彰你谦卑劳累。还有红色的弓箭,以及诸侯朝觐天子的车乘……请你在接受这些时,不必下拜受赐。
正准备上前受礼的齐桓公,听说不必下拜,怔了一怔,他看了看四下。宰孔这番话在全场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在场的诸侯都知道,祭祀的宗庙胙肉只应分给同姓,现在这样做,可见齐侯在周襄王姬郑心目中的地位。这还不算,周天子还让宰孔带信说,不必下拜就可以直接拿走。有这样的事吗?难道齐侯成了周天子的长辈不成!
在讲究礼仪的时代,改变一种规矩,需要有依据,特别是当时风头正劲的齐侯,他头脑还没糊涂到昏厥的地步,一眼看到管仲朝他走来,便使眼神让他过来。管仲过来,认真地告诉他:你的一言一行都在诸侯的眼里,你想让他们听你摆布,首先你得能够听周天子的,为君不君,为臣不臣,乱的根本啊!齐桓公不以为然道:我乘车的会盟有三次,兵车的会盟有六次,九次召集诸侯,统一匡正天下。北征到达孤竹、山戎、秽貉,拘获了大夏国君。西征到流沙西虞,南征到吴、越、巴、牂牁、不庾、雕题、黑齿、荆夷各国,没有谁敢违反我的命令。而中原国家轻视我,这是为什么?从前夏、商、周三代受命为王的,难道能超出我这样的功业吗?
管仲说:吉祥的凤凰鸾鸟不来降临,而鹰隼鸱枭很多;众神不来显灵,龟甲不露征兆,而拿着粟草卜筮却屡次卜中;时雨甘露不下,狂风暴雨经常有;五谷不丰多,六畜不兴旺,而蓬蒿藜草遍地茂盛。凤凰的文采,前面是“德义”,后面才是“日昌”。从前受命为王的,总是龙龟来到,黄河出图,洛水出书,地上出现乘黄神马。现在三种吉祥物都未出现,即使受命为王,还是要失去诸侯支持,那又有什么用啊!
听到这里,齐桓公莫名其妙地打了个寒战,心里有一丝畏惧掠过,顿时明白了什么。他对宰孔说:天子的威严就在眼前,不离咫尺,我小白承奉天子之命能不需下堂拜赐,但我担心这样一来,造成礼节混乱,为天子增羞,万万不可。说完,退出会盟场所,下到台下,先拜稽首,然后到两阶之间拜,再入堂,又再拜稽首,五叩三拜完毕。最后上前接受赏服、大车、龙旗九游、渠门赤旗。
这一着,诸侯当场看到,人人称道小白守礼。
午宴后,宰孔问齐桓公还有什么内容。齐桓公告诉他:相国总结这几十年里你打我、我伐你的战争更像是在上演一部“闹剧”。为此,仲父提出为稳定天下忠诚天子,想与大家讨论一个妥善的方法,也就是规矩。订下规矩,使人人都遵照执行。您看行不行啊?宰孔感兴趣地说:好啊,太好了!我能参加听听吗?宰孔要听听,众人谁有理由说不让他宰孔听、参加啊。宰孔要参加,可就为难了管仲。依管仲在齐国的做法,讲者为尊,居北而席。诸侯都得席南位而面北。宰孔代表着周天子,周天子也能居管仲学生之席吗?就在这个时候,宰孔一眼看出了管仲的意思,笑道:我虽是周天子的代表,但任务完成了,现在我就是忌父,纯属周朝一位大夫或者说是卿士嘛。论年岁,相国快近太公鹤寿,能给我们说说上朝典故,这是何等好的机会啊!请相国入师席,吾与诸侯面北聆听师训。宰孔这么说,管仲这才宽下心。齐桓公重新整理排位,自然是宰孔靠管仲最近,在宰孔后一张桌的地方放着齐侯与郑侯的桌席,其他人更朝后一桌距离。
在管仲与齐侯、郑侯之间分别摆下两席,一席是空的,一席上坐着陈完,他负责记录管仲讲课的内容。
管仲讲解天下大势,诸侯间的危机。管仲有言:戎狄之强,楚国之强,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由此,则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见义不为,无勇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这番大道理后面,谁都能猜测出管仲深藏着什么。慢慢地,管仲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到了他所需要的话题上,进入了“对话”阶段。管仲提问题,请诸侯畅所欲言回答。回答的诸侯必须就席陈完对面的位置上。
这次“对话”,诸侯提出的问题多达数百个。事后汇总,管仲一一重新审视、整理、归纳,提出了诸侯国之间的道德约束准则。
通过这场讲课与“对话”,管仲真正的目的是要引诸侯到他的思路上。从这数百件提案与答题中可以看出,诸侯大多赞成管仲的意见,一致愿意紧密团结在以齐侯为帅旗的联盟周围。有人提出,趁热打铁,就此机会将下一步的工作做掉。
下一步是什么工作呢?大家在猜测。
管仲在深思,如果现在就把大家的意见归纳起来,提出签订合约,不是不可以,却显得仓促!有些条约,还是需要反复斟酌,有必要的话,还是先个别私下通通气,取得一致态度,再到公开场合,可能效果会更好……
最为聪明的角色是宰孔。管仲将自己的想法与宰孔作了沟通。宰孔大为赏识,坚决支持。有了宰孔的支持,齐桓公宣布天气进入暑夏,太热了,是否等仲父好好将大家提出的意见归纳归纳,整理出一个完善的东西,再请大家继续会盟?
宰孔带头表示同意,款待虽好,毕竟进入夏天,天气越来越炎热。秋天再会盟一次,好啊!说定了啊,就在这里,这里的葵菜真的很好吃啊!还有那么多的齐国美女相陪,真让人乐而忘返啊!
五
葵菜依然长得很旺盛,人们还没从暑气中完全摆脱,秋天就到了。
还是那个地方,还是那班人马,桌子的摆式也没变化。不同的是,在这座台的左前方新设一祭坛。
周天子的特使周公忌父入席时,晋献公那席位上仍然是空着的。管仲告诉齐桓公,晋献公出发又迟了几天,怕是要晚到数日,已派人到路上去接了。但不能等了,如期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