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罗马古城赫库尼兰姆的发现说明了什么
这是一场由自然导演的悲剧。公元79年,意大利南部的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坐落在山下的庞贝城在顷刻间被滚滚而来的熔岩和从天而降的火山灰淹没。城里的居民全部遇难,无一幸免。长期以来,人们无不感叹发生在庞贝城的悲剧。但是,人们却很少注意到,就在同一座火山脚下,另一座古城赫库尼兰姆也遭到同样的厄运,被埋没在火山灰中。
18世纪上半叶,尘封在地下1700年的庞贝古城由于考古发掘,终于得以重见天日,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学者和游客。庞贝城的发现证实了那场发生在公元一世纪的灾难。考古学家们在发掘庞贝城的同时,也开始着手赫库尼兰姆城的发掘工作,终于在一个名叫瑞森那的小城镇的地下发现了这座消失的古城,从而揭开了这座古城的秘密。然而令人惊异的是在庞贝城的遗迹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遇难者的尸骸,但是在赫库尼兰姆却几乎没有看到人的尸骨。因此长期以来,考古学家们认为赫库尼拉兰姆城的居民在火山爆发时安全出走,逃脱了这场灾难。
然而,这种观点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试想维苏威火山爆发的威力如此之大,庞贝城中的居民无一人逃脱,而赫库尼兰姆城距离庞贝城只有8公里,为何单单这座城的居民能逃脱灾难呢?因此,意大利考古学家朱泽普·马志教授提出只要能够确定火山爆发时海岸线的位置,就会找到赫库尼兰姆城居民的尸骨。因为当火山爆发时,住在山脚下的人们为了求生会逃向海边,企图从海上逃走。如果赫库尼兰姆城的居民没有逃出去的话,多半会死在海边。又由于火山爆发时喷射出的熔岩从山顶流下,一定会将海岸线向深海处推进不少。所以只要找到原来的海岸线,就可以揭开这个城市覆灭前最后一瞬间的真相了。
据此,考古学家们几经周折,终于发现了那条旧的海岸线和一个旧的港湾。像预测的那样,考古学家们在这里发现了一些骸骨,其中有一个是已身怀六甲的孕妇,还有一个母亲紧紧抱着她的两个孩子。这些尸骨保存得极其完好,可以清楚地看出死者的性别、健康状况以及大概的年龄,有的甚至还反映出生前的职业。通过对这些遗骨的研究,我们更多地了解了有关赫库尼兰姆人的情况,为我们研究古罗马人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通过考古发掘,学者们发现导致赫库尼兰姆城毁灭的致命原因并非仅仅是熔岩和火山灰,它当时面临的是另一种厄运。火山喷发后下起了暴雨,大雨夹杂着熔岩和火山灰,在地上形成滚滚洪流,从维苏威火山径直地扑向赫库尼兰姆城,整个城市被淹没在20多米深的洪流之下。待到一切恢复平静时,整个城市已经被泥沙封埋了。在近2000年的岁月中,赫库尼兰姆城就像琥珀一样封存在泥沙中,几乎被人们遗忘了。
考古学家们还发现,在许多赫库尼兰姆人的尸骨旁边都有钥匙,这说明,他们还企图有朝一日重返家园,安居乐业。然而他们却不知道,他们已经永远无法回到自己的家园了:火山爆发后的暴雨形成的洪流涌入城市,而火山爆发引起的海啸又切断了他们从海上逃生的道路。洪流席卷了整个城镇,埋葬了一切。所有企图逃生的人在“上帝”那里找到了自己永远的家园。就这样,在维苏威火山脚下,另一场悲剧也谢幕了。
今天,当我们面对着这出大自然导演的悲剧时,只能感慨大自然的破坏力,惋惜着赫库尼兰姆城居民的命运,无奈地感受着人类的渺小。诚然,人类自从进入宇宙发展的舞台之后,就雄心勃勃地在地球上创造着他们的历史,一代一代地推进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并试图证明“人定胜天”的道理。但是,毫无节制的开发和滥用地球自然资源的结果,带给人类的是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为了一已私利或民族的狭隘利益进行的不间断的战争,正在吞噬着人类的理性;狂欢纵欲带来的种种恶性疾病,更是在一天天侵害着人类的健康。不难想象,如果大自然的“愤怒”达到不可遏制的程度,人们将如何面对新的劫难?
20.神秘的太阳门
在南美洲层峦叠嶂的安第斯高原上,有一个被印加人称作蒂亚瓦纳科的小村落。这里有精美的石造建筑,是前印加时期的一个文化遗址,被人们称为蒂亚瓦纳科文化遗址。这个遗址地处太平洋沿海通往内地的重要通道上,分布在宽400米、长1000米的一片台地上,被一条中央大道一分为二。大道的一边是一座台阶式的金字塔,被称作阿加巴那金字塔。大道的另一边则是一组石头建筑,被称为卡拉萨萨亚建筑。这个建筑四周围绕着坚固的石墙,在其西北角处便是美洲古代最著名的古迹之一的太阳门。
蒂亚瓦纳科文化是公元5世纪到10世纪之间活动于秘鲁境内的一支印加文化,太阳门是这一文化最杰出的象征,它是由一整块巨形的长石雕刻而成的。它重达百吨以上,高3米、宽4米,造型庄重,比例匀称。门上还雕刻着浮雕,中央是一个人形的雕像,双手握着护杖,头部放射出许多光线,在它的两边还有许多生动逼真的较小的形象。其中有带翅膀的战士,还有一些人性化的飞禽。
从1548年西班牙殖民主义者发现蒂亚瓦纳科文化遗址时起,4个多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在问,这个太阳门究竟建于何时?是何人建造的?它又有什么用途呢?16世纪中叶,当西班牙殖民者见到这座庄严的太阳门时,曾经认为是印加人建造的,但是印加人不同意这种说法。他们说太阳门远古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建造太阳门的是太阳神维拉科查,是他在开天辟地的时候修建的。此外在南美洲还流传着这样两个传说:一个传说记载着南美洲的石头建筑都是由一双看不见的手在一夜之间建造起来的。另一个传说则记述了南美洲的石头雕像原本都是当地的居民,后来由于他们亵渎神灵而被一个外来的朝圣者变成了石头。然而这些只是神话传说,不足为信。
为了弄清这些石头建筑的来龙去脉,考古学家们进行了长期的挖掘和考证。奥地利的考古学家阿瑟·波斯南斯基在本世纪上半期提出了一个假想,他认为蒂亚瓦纳科文化大概建于13000年前,是由科拉族阿拉瓦族建造的史前城市。它位于湖水边,后来由于火山爆发或其它自然灾害而被毁灭。美国考古学家温德尔·贝内特用层积挖掘法证明该文化始建于公元300-700年,太阳门大约是在公元1000年左右正式建成,而建造所用的石料是由朝圣的人群在朝拜的同时运来的。玻利维亚的考古学家和阿根廷的考古学家利用放射性碳鉴定,声称蒂亚瓦纳科始建于公元前300年,在公元8世纪时得以完工,而太阳门则是在公元5到6世纪的时候建成的。以上这些观点都是考古学家通过实地考察得出的结论,但问题是当时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尚未使用有轮子的运输工具和能够负重的牲畜,是怎么样把上百吨重的巨石运到这里来的呢?要知道如果要完成这样的任务,至少要有一个2600多人的运输队伍。而安顿这支庞大的运输队伍的食宿,就必然要有一个强大繁荣的城市来做后盾,但是在当时还不存在这样一个城市。也有人认为这些石料可能是用平底船从喀喀湖上运过去的,但是要运输如此多的巨石,使用的平底船一定要足够大,至少要比4个世纪后到达南美洲的殖民主义者所乘坐的船大上好几倍,这在当时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因而,太阳门究竟是何时建造的,还有待商榷。
至于太阳门是用来做什么的,学者之间的争论并不是很大。多数人认为太阳门是一个宗教建筑,所不同的只不过是太阳门在宗教仪式中的作用。有人认为太阳门是当时宗教仪式的中心场所,因为太阳门上的浮雕图案反映了宗教仪式的场面。也有人把太阳门看作是阿加巴那金字塔塔顶上的庙堂的一部分。还有人将它看成是庙堂的外大门或凯旋门。不过也有人认为太阳门与宗教无关,美国历史学家艾巴·托马斯认为该遗址是科拉人建造的商业中心,而不是宗教活动场所,遗址中阶梯通向的地方是中央市场。另外还有人认为太阳门是一个石头日历,因为每年9月21日太阳的第一缕光线总是准确无误地射入太阳门的中央,因此说太阳门与天文历法有关。
近来随着南美洲远古文明遗迹的不断发现,以及南美洲远古文明不解之谜的不断增加,也有人将太阳门同这些不解之谜结合在一起,说成是远古时期外星人在地球上留下的痕迹,称太阳门是外空之门。然而这种说法至今没有有力的证据,只能是一种猜测。
21.是中国人最先发现美洲吗
1981年10月12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在一版显著位置刊登了一篇报道:“在哥伦布之前,中国的航海家已经到达过美洲了。”此文一出,举世轰动。
在一般人看来,意大利人哥伦布是美洲当之无愧的首位发现者,然而这一报道却向这个传统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事实上,早在18世纪,人们就已经开始注意中国人与美洲之间的微妙的关系。1761年,法国汉学家德·吉涅在研究《梁书·诸夷传·扶桑国》之后,明确提出了“中国人最早发现美洲”的新观点。他认为中国古代游方僧人慧深所述扶桑国就是美洲的墨西哥一带地区。近年来考古学上的新发现也向人们证明,美洲确实是中国人首先发现的。
1975年,美国在加州巴罗斯-维尔海底打捞起一批石器。美国海洋考古学者皮尔逊先生认为这是古代的石锚,并且认为它是3000年前中国舰船遗留下来的。在美洲海底发现的古代石锚为早期中国人横渡太平洋航海一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3000年前的中国古石锚浮出美洲海面绝非寻常之事,它在启示人们一条重要的历史线索,告诉人们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早在3000年前,中国的航海家们已经在美洲海面上航行了。另外,60年代在中国江西和浙江距今4000年前的遗址中竟发现了6颗花生的化石。众所周知,花生最早种植于美洲,据此可以推测在远古时代中国与美洲之间已有了接触与联系。石器通常是最常见的考古遗物,在探索古代文明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而玛雅石器和中国古代石器无论是在外形上还是在用途上都极为相似,反映出两者之间的亲缘关系。
同样,印地安的古文明与中国的古代文明也有着不可思议的相似之处,无论是玛雅人、阿斯特克人还是印加人,在他们的生活习俗、服饰打扮、文化艺术、医药科学、语言文字上都能找到中国的影子。据考证,新石器时代出现在中国黄河下游、东部沿海、渤海湾周围以及东南沿海的青莲岗文化与北美洲的文化体系颇为一致:美洲天龙的形象与中国龙相似;对龙的崇拜,对鸟、蛇和太阳的图腾崇拜几乎一样。另外,在美洲大陆发现的古代印地安人留下的人头石像,其相貌非常符合中国华北一带居民的特征。还有一个重要的发现,是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的夸父逐日崖画。众所周知,夸父逐日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那么它何以被画在美洲的石崖上呢?这是否能够进一步说明印地安人与中国人的关系呢?
一切似乎都在表明中国人早在5000年前就已经踏上了美洲大陆,而一些古籍对此也有相应的记载。在中国古代的地理著作《山海经》中有一篇名为《大荒东经》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提到了一个地方,“东海之外大壑”。“大壑”在古汉语中意为“大峡谷”。书中描写的大峡谷流金烁石,五光十色,这与美洲的科罗拉多大峡谷极为相似。另外,书中还描述了一种被称为“扶木”的植物,“汤古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鸟”。这与萨瓦罗仙人掌的外形相同。这种仙人掌常被啄木鸟捣出一些洞,啄木鸟离去后,其它小鸟便从洞里飞来飞去,这样的情形又与《山海经》中的记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如此生动传神的描写,若没有亲身观察体验,单凭臆想又怎能完成呢?或许有人会提出《山海经》本身具有浓重的传奇色彩,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无疑是好的,可是它能作为信史吗?大多数人也只把它当成神话故事。然而,美国著名学者亨利爱特·莫茨女士用自己的亲身实践验证了《山海经》的部分篇章,对《东山经》进行了考察印证和分析解释。她认为这并非荒诞不经的海外奇谈,而是“基本可靠的”真实记录。她按照经文记录,选择了符合条件的落基山脉进行探寻,找到了《东山经》中列举的12个山峰。虽有一些小的偏差,但是在4000年前,这样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可以说《山海经》中描述的山峰与落基山脉上的山峰完全吻合。这一结论的得出,至少证实了中国人早在4000年前就曾游历过美洲大陆。
可以说在距今10000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到达了阿拉斯加的西部,美洲土著正是起源于中华人种。此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国古代民族的三苗、夸父以及轩辕各部先后移民美洲,特别是公元前11世纪,殷末商军统帅被周朝君王所败,25万殷朝亡国军民东渡太平洋到达美洲,其规模更为宏大。
虽然我们还没有确切的文字资料证实中国人最先发现了美洲,但是,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华祖先确曾到过美洲,并在建构美洲古代文明中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