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华严经行愿品疏
4823300000024

第24章

第三爾時善財一心下。瞻敬證入。於中二。初總明。後別顯。今初。亦是思人證人法界。次憶念彼不思議三昧下。別有十句。並是思法證法法界。文有二意。一約能證思入等殊。二約所證善巧等別。十種所證。一一皆用十句能證。文影略耳。初二句總。故有三昧之言。解脫是體。自在是用。於此體用。憶念明記。隨順修行。別中。三思惟利生善巧。四證入無作妙用。五愛樂勝解清淨。六觀察能嚴之智。七安住外得佛加。八出生自力無[得-彳]。九堅固所起大願。十增廣諸行所成。

第四如是住立下。所經時分。六月六日者。第六住中滿六度故。法味資神。心境都寂。豈有身相時節短長。縱六十小劫。亦應忘倦。但取起時。故言六月。彰所表耳。

△第二過此已後下。起定問答。於中三。一覩起定。二善財爾時下申敬讚。於中。初申敬。次讚言下標讚。後所以者何下徵釋。三聖者此三昧門名為何等下。正明問答。於中有二問答。先問答名。後問答用。前中先問。後答。今初。上雖修入。容未知名。如得王膳。何必能識。後海幢下答。先答主名。後攝眷屬。今初。而有三名者。初一唯從智立。次一雙就境智。後一雙融境智。初言普眼捨得者。般若之智。照一切法。故名普眼。皆無所得。故云捨得。若有所得。不能即寂而起大用。以無所得。即無所不得。菩薩無得。心無罣[得-彳]。諸佛無得。則得菩提。昔云障無不寂曰捨。理無不證曰得。非無此理。而未造玄。二亦名般若波羅蜜境界清淨光明者。般若清淨故境界清淨。清淨之境皆般若境。故云光明。三亦名平等清淨普莊嚴者。般若了境。無境非般若。何所不嚴。故智論云。說智及智處。俱名為般若。是則若般若清淨。若境界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故一莊嚴一切莊嚴名普莊嚴。亦一般若已具諸度為莊嚴故。二善男子下。明攝眷屬可知。所以次前明此門者。般若導行。一攝於餘莫先此故。二善財白言下。問答大用。先問。後答。問中云。唯如是者。上所目覩。頗已修入。視聽之外。更希異聞。後海幢下答中。皆示上來之所不及。於中三。初明於器世間無[得-彳]。次見一切佛下。於智正覺世間無[得-彳]。後大悲攝受下。於眾生世間無[得-彳]。

第三善男子我唯下。謙己推勝。

第四善男子從此下。指示後友。海潮處者。謂潮所至處。方便就機不過限故。臨生死海以濟物故。能知三世佛法海故。城名圓滿光者。般若已圓。便能涉有。為圓滿光。故聞有佛及無佛等。心不退轉。有王名妙圓光者。圓照萬法。王有夫人。即是般若。依此圓照。成於不退。園名普莊嚴者。相有眾嚴。以表生死而為園苑。萬行嚴故。又文隨義。義隨文等。莊嚴總持無漏法故。友名伊舍那者。舊云休舍。或云呼舍。此方並翻為普希望。亦云滿願。謂隨物希望得圓滿故。亦能圓滿性相法故。前般若了真故寄比丘。今慈心入俗故寄於女。

禮辭可知。

●第七伊舍那優婆夷。寄不退住。入於無生畢竟空理。心心常行空無相願。止觀雙運。緣不能壞。湛猶渟海。故名不退。文中具六。

第一依教趣求。於中分二。一念前友教。二趣求後友。前中亦二。先經家敘述。後作是念下。正陳所念。二如是思念下。趣求後友。

第二見普莊嚴下。見敬諮問。於中二。一覩見。二敬問。前中亦二。一見依報。二見正報。前中謂宿因既著現德內充。故依報精嚴感物從化。文中初別明嚴事。次雨散雜嚴。後凡聖欣敬。初中十事莊嚴。一寶墻圍遶。無我理周故。二一切寶樹下。林樹行列。萬行建立故。三園中具有下。堂閣崇麗。悲智相依故。四百萬浴池下。浴沼清華。八解嚴淨故。五其中復有百萬陂池下。暎帶池流。福願長注故。六園中復有廣大宮殿下。精嚴寶殿。居大寂滅故。七其宮殿中下。敷陳寶座。安處法空故。八空中復有百萬寶帳下。建以寶帳。大慈所覆故。九復有百萬諸大寶網下。羅以妙網。事理交暎故。十復有百萬大寶光明下。曜以光明。智慧遠照故。故一一事皆即法門。二常雨下。雨散雜嚴。上皆純門。此辨雜門。三百萬欲界天子下。凡聖欣敬。二時伊舍那下。見正報端嚴。於中四。一正報殊倫。二百千億下。十方雲仰。三其有見此下。業用難測。四爾時善財下。正覩身儀。第二往詣其所下。敬問可知。

第三時伊舍那告下。稱讚授法。略無稱讚。但有授法。於中分四。一舉法體用。二窮因淺深。三顯果久如。四彰法名字。

▲今初分二。先總舉所得。名在後文。至下當釋。二若有眾生下。別彰勝用。即以所作不空。為其體用。文中三。一益物不空。二被益不空。三引證不空。初中三。初順明。次善男子若有眾生不種下反顯。後善男子其有下順結。二善男子東方下。諸佛被益不空。以與三寶常同住故。與我住者皆悉不空。三善男子我此會下。引證不空。現與同住皆不退故。亦表不退。方便入俗。八萬塵勞。皆悉轉成波羅蜜故。所以次前明此門者。大悲利物菩薩本故。

▲第二善財白言聖者下。窮因淺深。先問。後答。答中二。先約因緣答。後約心量答。今初。明近佛既多功行已著。況云過此。明佛能知。而要三十六者。此有二義。一者約表過前六位。於位位中。具修六度。六六三十六。皆恒沙性德故。二約事說。即密示次位。涅槃第六。四依菩薩近佛多少。舉其八人。第一人云。善男子若有能於一恒河沙等諸佛世尊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法。愛樂是典。不能為人分別廣說。乃至第八。若有於八恒河沙等佛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經。受持讀誦書寫經卷。亦勸他人令得書寫等。以其一劫。各加一恒。第二人二恒。加前成三。第三三恒。加前成六。如是至八。成三十六。後善男子應知下。約心量答。意顯發心稱法界故。亦等眾生。眾生無始從癡有愛。菩薩發心癡愛無初。心亦無始。(下第八經)。

▲第三爾時善財童子下。顯果久如。先問。後答。答意云。心無齊限。不應復作久近之問。文中三。一反釋。二順釋。三總結。今初分二。先別明八事。後如是略說下總顯。二何以故下順釋。先徵前起後。何以不為。後釋意云。前皆有限。菩提之心無齊限故。此中多同發菩提心品。文中亦二。先別明。後善男子取要下總顯。三善男子菩薩行普入下。總結無盡。此同初地十無盡句。文中四。一總彰所作無邊。略舉二種。謂證一切法。淨一切剎。則依正等無不皆具二是。故善男子嚴淨下。假設舉盡。反顯無盡。三善男子如是乃至下。總結多門顯修無懈。四善男子應知下。順明分量。顯其無盡。是故要無齊限。既生等無盡。成佛無期。若歷萬行。一一無限。總而收之。略有十種。一時無限。要窮三際。念劫重重無盡時故。二處無限。要該十方帝網剎故。三行無限。無盡行海皆修行故。四心無限。念念常行而不足故。五智無限。了達一一稱法界故。六善巧無限。一法一行即攝無盡故。七所化無限。要化無盡眾生界故。八所斷無限。要斷無盡自他感故。九果無限。要盡證入無盡如來無盡德故。十平等無限。心佛眾生悉皆平等。成與不成。修與不修。曠若虗空。無取捨故。得此十意。菩提之心自然增廣。無有譬喻而能稱量。若爾此善知識都無成耶。因此略辨成不成義。勒為四句。一以向因緣厚薄。對今無盡。則有始無成。此約悲門。二以稱法界發心。不見初相。方為真成。則無始有終。此約智說。三悲智合明不壞相故。不妨始終。前後諸文。其例非一。四稱性之談。則無終始。故天女云。但以世俗文字數故。說有三世。非謂菩提有去來今。大願精進主夜神云。不可以生死中長短劫數分別顯示菩薩智輪。兜率偈云。眾生妄分別。某日佛成道。諸佛得菩提。實不計於日等。融斯四句。無有障[得-彳]。欲成即成。念念常成。欲不成即不成。窮未來際。故念念成佛亦無成相。亦不住於有學之地。無障無[得-彳]難思境也。

▲第四善財童子下。彰法名字。先問。後答。名離憂安隱幢者。此有二義。一以大悲高顯。所以稱幢。其有見者。離業惑苦。不退菩提。是離憂安隱。二者即智之悲涉苦安隱。即悲之智多劫無憂。雙摧生死涅槃。特出凡小之外。故名幢也。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謙己推勝。

第五善男子於此下。指示後友。海潮之處者。但約大悲。攝物無失。受童真名。故同前處。國名那羅素者。此云不嬾墯。動剎持剎觀剎詣剎無休息故。仙人大威猛聲者。亦云無恐怖聲。出廣大遍滿音。威伏諸惡。安慰眾生除恐怖故。童真清潔。無生無漏。仙人表之。

禮辭可知。

●第八大威猛聲仙人。寄童真住。心不生倒。不起邪魔破菩提心。故名童真。文亦具六。

第一依教趣求。於中亦二。先念前友教。有十三句。前二句總順解行。後十一句增進勝心。後如是思惟下。趣求後友。

第二見一大林下。見敬諮問。於中三。初見。次敬。後諮問。初中分二。先見依。後見正。今初。波吒羅樹者。同此方楸樹。尼拘律者。如此方柳樹。子似枇杷。餘可知。後時善財童子入此下。明見正報。領徒十千。表萬行故。第二善財見已下。設敬稱讚。於中三。初總明三業敬讚。次復作是念下。意業慇重。後作是語已下。身業虔恭。第三白言聖者下。諮問法要。

第三時彼仙人下。稱讚授法。於中分二。第一稱讚法器。第二正授法要。

▲前中三。初主讚。示其徒者令敬學故。次時諸仙眾下。眷屬讚。由上指示故。後時大威猛下。述讚。

▲第二說是語已下。正授法要。於中二。先示法名體。童真淨智。變化自在。故名無勝。高出功用。相惑不動。所以名幢。後善財白言下。問答境界。先問後答。答中二。一加令證見。即示相答。二攝用言示。即言說答。

前中亦二。先加持摩頂。即是加持之相。執手。表乃為授與之義。亦相攝有力入法界故。後即時善財下得益。於中二。先明目都身經。後爾時善財童子為菩薩無勝下。內心證入。文有十句五對。謂得善友五法所照。自得五種三昧光明。其五能照。初總。餘別。皆無勝幢差別妙用。一無勝幢光明照得毗盧遮那藏三昧光明者。此是總句。無勝幢者。真智起用。由為此照故。得即寂智慧光明。遍照事理。見佛聞法。皆此用故。別有四用。一境無不照。二照無不圓。三橫無不具。四竪無不攝。由此四義。成後四益。謂二既境無不照。稱無盡智。為此所照故。得總攝諸方總持。成前其身到十方剎。三由照無不圓。為金剛輪。為此所照。則萬法本淨。為智慧聚。大般若云。般若波羅蜜多清淨故。一切清淨。成前受持佛法無亂。四由能照橫無不具。為普門際。普門即境。總具諸度。以為莊嚴故。復名藏。為此所照故。得如空包含佛德無[得-彳]圓滿。成前得佛諸願諸力。五由能照竪無不攝故。云一切佛戒定慧三學圓滿。名之為輪。由得此照。竪窮三世圓滿智輪。成前見佛色身光網及無[得-彳]智輪。此上三事。即三輪也。陀羅尼約總持。三昧約寂定。唯第二所得。闕三昧言。或恐脫略。

二時彼仙人放下。攝用言示。於中二。先放捨加持。二問答承領。今初。所作訖故還在本處者。上來加持。不移本處而遍十方。故攝神力本無來往。處既在本。時亦不長。斯即念劫圓融遠近無[得-彳]。此皆善友法門之力。是以善財。於一生中。辦多劫事。豈以三劫而為定遠。二仙人告下。問答承領。可知第四仙人告言善男子我唯下。謙己推勝。

第五善男子於此下。指示後友。聚落名伊沙那者。此云長直。謂長者。盡知三際。直者。善知勝義。住處名阿野怛那者。此方云熱住處。婆羅門名勝熱者。五熱灸身。勝彼熱故。具足梵音云惹(平聲)耶。唐言勝。鄔澁摩唐言火熱。表體煩惱熱成勝德故。不染煩惱成淨行故。云婆羅門。

禮辭可知。

●第九勝熱善友。寄王子住。從法王教。生於正解。當紹佛位故。文亦具六。

第一依教趣求中亦二。一證前。二趣後。前中亦二。先明證因因前解脫。後得住下。正明得益。於中復二。先得自分益。後勇猛精進下。得勝進益。二念善知識下趣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