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復次善男子若有下。廣說尸羅。即利行攝。此一段長行偈頌。舊經所無。瑜伽四十三。一切利行略有三種。一於現法利行。謂以德業招守財位。二於後法利行。謂令捨財位。三於現法後法利行。謂令離欲。前二益淺。此略不明。廣說離欲。若約尸羅。即是初戒人之喜犯。故偏說之。文中二。先長行。後偈長。頌行中三。初標。次徵。後釋。釋中二。先舉所化境。後彰能化行。前中亦二。先別明。後總結。今初。總有十喻。嬰孩為總。故梵本中。句句皆有愚癡嬰孩。餘九為別。又准梵本。別中自有十喻。加甘酒喻。前四喻躭染不捨。後六喻欲為道患。就初四喻。意有通別。通喻躭染。別喻喻躭五欲不同。一甘酒喻。喻其躭味。故梵本云。如甘酒者。醉於種種諸色味酒。二素衣受染。以喻著色。三糞中之虫。喻躭於香。四弊猪嚴身。以喻著觸。唯闕聲喻。含在嬰孩之中。後六喻欲過中。一欲能繫縛。二劫諸功德。三身命慧命並皆夭促。四當墜溺三塗。五生死海。六永害戒香。梵本無夭慧命。後以要言之下。總結過患。二善男子我為此等下。彰能化行。於中亦二。先辨巧化。後因斯發起下。彰化之益。二爾時大天下偈頌。二十一偈。長分為十。初二偈喻顯戒德眾善所依。二有五偈。明外道無戒無利勤苦。此中外道宗計。廣如別說。三有一偈。諸天妙樂。持戒所成。四有三偈。不揀尊卑。持益犯損。五有五偈。若堅持戒。二世利安。六有一偈。重以喻明美戒成益。七有一偈。人無貴賤。持戒為尊。八有一偈。明持毀畏安勸物持護。九有一偈。重以喻顯彰戒功高。十有一偈。推功如來。勸物堅淨。
▲三善男子如我以此下。例說餘度及於餘攝。於中四。初結前生後。二若有眾生嗔恚下。明以忍辱破嗔恚蔽。三若有眾生惛沉嬾墮下。復以精進策其懈怠。四以如是等下。總結成益。具諸度門。淨諸蔽障。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後三段可知。
●第十自性不動地神。寄入法界無量迴向。以法界善根。迴向法界故。法性如地。安不動故。非修不動。故云自性。言菩提場者。所入法界。是得菩提之處所故。既將入地。不云南矣。
第一依教趣求。云往東北者。自東之南。右旋而轉。今已一周。故云東北。示表一僧祇滿。資粮加行皆已周故。
第二十千地神下。見敬諮問。於中五。一友見稱讚。既云友見。已含見友。二爾時自性不動神下。嚴處攝生。以顯勝德。三時彼地神告善財言下。許示昔善。引其問端。四爾時善財禮地神足下。設敬陳請。五時彼地神下。正示昔因。
第三善男子我得下。示己法界。於中四。一標名體用。名云難摧伏智慧藏者。舊云不可壞智慧藏。名異義同。皆顯一念之智鎔乎法界不可推壞。包含眾德。無所不生。故名為藏。賢位已滿。總會三賢。為入地因故。顯善財勝福。常隨地神。法界智不可壞。昔因不失。能證入矣。常以此下。略明其用。二善男子我憶下。別顯業用。由智不壞故常憶等。三善男子乃往古世下。顯得法時處。四善男子我從是來下。總結純熟。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後三段可知。
[△@△]大文第五。春和神下。有十善友。當十地位。修十勝行。斷十種障。證十真如。成於十地。即為十段。
●今初。第一春和夜神。明歡喜地。亦名極喜。謂初獲聖性。具證二空。能益自他。生大喜故。初獲聖性者。由斷異生性障故。具證二空者。即是所證遍行真如。謂此真如。二空所顯。無有一法而不遍故。言春和者。盛德如春。和暢發生。初證真如。無德不發。即成就自利利他行故。在迦毗羅城者。此云黃色。昔黃頭仙。依此處故。黃是中色。已證真如契中道故。是生佛城。表於初地生佛家故。地上多明見夜神者。證智玄妙。離相破闇故。下九天神。准梵本中。皆是女神。瞿波亦女。地上證如。得同體慈。女之德故。梵本。諸神皆名為天。恐濫上界。故云神耳。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先依前修證。後如是思惟下。趣求後友。於中亦二。先至時處。從東門入者。開明之初。顯證之始故。遇日沒者。是夜神故。分別見日皆已亡故。後復作是念下。念友勝益。
第二作是念時下。見敬諮問。先覩見。後敬問。今初。於空等者。朱衣表教。顯著分明處空為證。如日不住。宗說兼暢德冠物先。云首戴梵冠。法門星象不離一如。云炳然在體。化生業用歸乎解脫。云毛孔普現。後善財童子見聞下敬問。
第三時彼夜神告善財言下。稱讚授法。先稱讚。後善男子我得下授法。於中二。一正授法門。二得法久近。
△前中。先長行。後偈頌。
▲長行中二。先名體。後業用。今初。以法光明。破自他闇。即是教化調伏眾生。第二善男子我於下。業用中二。先興救物之心。後辨救物之行。今初十心。前四四等。次二止善。次二解行精勤。後二捨凡棄小。此上十心。通救三求眾生。二善男子我於夜闇下。辨救物之行。於中二。先救欲求眾生。後救邪梵行求眾生。其有求眾生。遍在二段。令究竟益。即離有求。救欲求中。分文分為二。先總明。後別顯。今初。若准現文。文有四節。一所救時。二若入於海下。明救處。三或遭盜賊下時處中難。四種種方便。辨其能救。若准下文。若時若處若所救事。皆名為難。若准梵本。具標十門。二為海難者下別顯。總有十門。門皆有二。先救世苦令得世樂。後大願迴向。令其究竟離苦得樂。唯三四二門。略無大願。義必合有。從簡太過耳。十中。第一救海難眾生。即標中第一。二為在陸地下。救處陸眾生。即標中第二。三一切眾生有惜壽命下。救求不得眾生。即前或乏資糧等。四為行山險下。救山險眾生。即標中第三。上二闕大願。五為行曠野下。救曠野險難眾生。即標中第四。言闍努囉獸者。其獸八足。四足在背。抱持所得。力能搏噬犀象猛獸。馳走疲乏。翻背足行。逐人無逃。人逐莫及。六救鬥爭眾生。七救樂著國土眾生。八救著聚落眾生。上三闕標。梵本有在異國遭遇惡賊。九救闇夜眾生。即標中時也。上四皆有善男子。以為其初。就救夜中分二。先救世闇。後作是念言下。大願迴向。於中二。先總明。後是諸眾生下別顯。於中亦二。先明所救。後顯能救。前是三障。即分為三。初煩惱障。次煞害眾生下業障。後不久當墮三惡道中。即是報障。三障即黑闇。後願我速以大智光明下。辨能救。十善男子一切眾生或病所纏下。救老病等苦。皆前危厄中攝。文中二。先救世苦令得世樂。後復作是念下。大願迴向。令其究竟。二善男子一切眾生入見稠林下別顯。救邪梵行求眾生亦二。先救邪見令得世樂。後復作是念下。大願迴向。
▲第二爾時下偈頌。二十一偈。分四。初一頌法門名體。二有四偈。舉因勸修。謂四無量。即是前文救物之心。三有十偈。顯果令入。謂六處殊勝。通頌前文能救之行。明前所救十處不同不出六根。為能應故。謂十眼遍見。十耳普聞。十鼻遍覺。十舌廣說。十身普應。十意遍知。故能所作無不周遍。四有六偈。明德業廣大。初一神通。餘皆福智。故能遍應。
△第二爾時善財童子白春和主夜神下。得法久近。於中二。先興二問。後還兩答。答中二。先答發心時節。後答得法久近。今初有六。初總顯本事因緣。二時彼城東下。明初佛興世。三蓮華城內下。善友勸發。四令王夫人下。正發大心。五善男子時王夫人下。結會古今。六我於彼佛下。發心成益。二過此劫已下。答得法久近。於中二。先總顯得法因緣。後我纔見佛下。正明得法。於中三。初得方便三昧。能上見諸佛下化眾生。次以聞法故下。得此解脫。後得此解脫故下。廣顯業用。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謙己推勝。
第五善男子此閻浮提下。指示後友。恒河南者。順世攝善故。菩提場中者。得無悞犯。由契理故。普遍吉祥無垢光者。最勝真如。德無不具。云普遍吉祥無垢。即是第二地名必與智俱。故云光也。本從發心者。即前淨月。
第六爾時善財下。戀德禮辭。於中二。先偈讚。後禮辭。今初。戀德之深。形於言詠。十偈分四。初四讚身心超勝。次三大用無涯。次二益物不空。後一結德無盡。二爾時善財童子下。禮辭(已下第十八經)。
●第二普遍吉祥無垢光夜神。明離垢地善友。具淨尸羅。離於能起微細毀犯煩惱垢故。微細毀犯即邪行障。障於二地淨尸羅故。斷此便得最勝真如。具無邊德最為勝故。名等如前。文雖具六。且分為四。第一依教趣求。第二見敬諮問。第三稱讚授法。第四戀德禮辭。今初可知。
第二頂禮其足下。見敬諮問。
第三夜神答言下。稱讚授法。先讚。後授。授中二。先長行。後偈頌。
長行中三。第一正授法門。第二謙己推勝。第三指示後友。
△初中二。第一總答所問。第二別示己法。
[△@、]今初。即念佛三昧。文中有四。謂標徵釋結。釋有十句。略有二解。一作總別解。初總。餘別。別中。一觀外相。二念內德。三知所證。四放光。五常光。六變化。七圓音。八名號。九調生。二約十身解。一菩提身。二相好身。三智身。四法身。五願身。如賢首品。毛孔光明皆宿願故。六福德身。七化身。八力持身。圓音持法盡未來故。九意生身。隨立名故。十威勢身。結云威力故。十身並彰內外皆具。若專念此。何行不成。
第二善男子我得下。別示己法。謂得禪定。然二地出心。即修諸禪。滿入三地。故非前却。於中二。先名體。後業用。今初。契理無著。故云寂靜。止觀雙運。名為禪定。現法樂住。故稱為樂。大用無涯。為普遊步。然勇猛即是梵本同舊經中普遊步義。二普見三世下。廣顯業用。於中二。先明攀緣如來為諸定本。第二正明三禪。別彰業用。
[○@△]前中三。謂標徵釋。今初。見佛無著。即寂靜義。又見佛法界。即攀緣如義。無取無入。即同如來清淨禪義。二何以故。徵云。既了差別。何以無著。三釋意云。窮了如來之體性故。文有十句。各有標釋。標多約體。釋多就用。理實雙明。故攝十句為五對體用。一不去不來對。即體用自體。二不生不滅對。即體用之相。三非實非虗對。即體用之力。四非遷非壞對。即體用之性。五一相無相對。即體用之德。初對中。理無不證。故曰非去。謂非捨世而得出世。是故。釋云世趣永滅。若有可捨非真滅故。即體之自體也。即體之用。故曰非來。釋云體性無生者。生則有來故。此即用之自體也。第二對。體有何相。本來不生。釋云法身平等者。三際自他。體皆平等。為其相故。用有何相。常用不滅。為其相故。釋云無有生相者。以即體之用。體既無生。用何有滅。第三對。體有何力。能令即相而非實故。釋云如幻。用有何力。廣能利益。釋云非虗。第四對。體性云何湛然不遷。云過生死。用性云何隨流性常。故不變壞。第五對。體有何德。本自超言。能令言離。用有何德。善觀性相。而本自空。此十亦名十身無[得-彳]。然五重之體但是一體。五重之用但是一用。體外無用。用即是體。用外無體。體即是用。體即法性。用即智應。二既不二。理智圓融。唯一無[得-彳]法界之身。隨相顯十。以表無盡。如是觀察。何著何取。是謂攀緣如實自覺智境不思議事。豈非如來清淨禪耶。若以五對。展轉相釋。亦名體用。但以後後。釋於前前。前四是遮。後一是表。謂第一即用之體證滅非云。即體之用應而無來。二云若爾便是生滅以世趣佛身生故。應用無來便謝滅故。故次釋云。法身之性。成與不成等無差別。何得有生。即體之用。本無有生。將何可滅。三云若爾是實是虗。何者法身平等實也。應用非真虗也。故釋云。幻智所顯何以為實。不失利益何得言虗。四云若爾有遷有壞。幻智所顯。從染之淨。豈非是遷。應物隨機。體便可壞。故復釋云。已過生死。何有遷移。即是常身。何能破壞。五云若爾既絕百非。何以悟入。故表示云。佛體無二。一實相法之所印持。則言思斯絕。為遣諸數。故云一相。一不為一。相亦非相。非但能無事相之相。體相實相。此相亦無。故云性相本空故。故十地經云。佛住甚深真法性。寂滅無相同虗空。而於第一實義中。示現種種所行事。所作利益眾生事。皆依法性而得有。相與無相無差別。入於究竟皆無相。即其事也。若並就體說。大同中論八不之義。然皆即相即性。依彼論釋。各以四句釋之。謂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十句皆然。斯則即事同真。若約三性。彼就依他無性即不生等。今就法性本不生等。既即用即體。便性相無[得-彳]。更有異門。義如別說。
[○@△]二善男子我如是知一切如來時下。正明三禪。別顯業用。於中三。初明現法樂住禪。即寂靜禪定樂業用。二引生功德禪。三饒益眾生禪。上二即普遊步業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