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事能顯理門。謂由事攬理成故。事虗而理實。依他無性即是圓成。如波相虗令水現故。善財云。無有性隨緣轉故。謂由隨緣而顯無性。論云。若法從緣生。是則無自性。
▲五以理奪事門者。謂事即全理。即事盡無遺。如水奪波波相全盡。故說生佛不增不減。出現品云。譬如虗空。一切世界若成若壞。常無增減。何以故。虗空無生故。諸佛菩提亦復如是。若成正覺不成正覺。常無增減。何以故。菩提無相故。乃至云。設一切眾生。於一念中悉成正覺。與不成正覺亦無有異。皆以無相理平等故。解脫長者云。有無諸法本不生故。
▲六事能隱理門。謂真理隨緣而成事法。遂令事顯理不現也。如水成波動顯靜隱。故說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下經云。不能覺知生死輪中無由出離。
▲七真理即事門。謂凡是真理必非事外。以是法無我理故。空即色故。理即是事。方為真理。經云。法性不違法相等。
▲八事法即理門。謂從緣集必無自性。舉體即真故。善財念言。離一切法見知空無生。故經云。一切法皆如。諸佛境亦然。乃至無一法如中有生滅。上之二門。正明二諦不相違義。如濕不違波波不違濕。舉體相即故。自在主言。因緣相作。不相捨離。非一非異。夜摩偈云。如金與金色。其性無差別。法非法亦然。體性無有異。又由事即理故雖有不常。理即事故雖空不斷。又由事理相即故。起滅同時。故下經云。思惟眾生心流注甚深。意明即生即滅故。又上經云。一切凡夫行。莫不速歸盡。其性如虗空。故說無有盡。無有盡者即性滅義。名難思盡。亦令究竟斷證離於能所。十地品云。非初非中後。非言詞所及。
▲九真理非事門。即妄之真。異於妄故。如濕非動。
▲十事法非理門。即真之妄。異於真故。如動非濕。故慚愧林偈云。如色與非色。此二不為一等。上七八二門。明事理非異。九十二門。明事理非一。故為無為。非一非異。主林神云。於一切差別境中。入無差別定。於無差別平等法中。現於自在有差別智。上經云。於有為界。示無為法。而不滅壞有為之相。於無為界。示有為法。而不分別無為之性。上之十門同一緣起。故云無[得-彳]。約理望事。則有成有壞。有即有離。事望於理。有顯有隱。有一有異。逆順自在。無障無[得-彳]。同時頓起。
△第二彰其所以者。由緣起之事與性空之理二互相望。有三義故。一相違義。二不相[得-彳]義。三相作義。由此三義。成前十門。
▲言相違者。經云。空中無色。以空害色故。亦應云色中無空。以色違空故。若互相存必互亡故。即五六九十四門。
▲二不相[得-彳]義者。謂以色是幻色必不[得-彳]空。空是真空必不妨色。若[得-彳]於色則是斷空。非真空故。若[得-彳]於空則是實色。非幻色故。此即七八事理相即二門。
▲三相作義者。謂若此幻色舉體非空。不成幻色。是故要由色即是空。方得有色。大品經云。若諸法不空。即無道無果。中觀論文亦同此說。又云。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真空亦爾。准上應知。此即三四依理成事事能顯理門也。其初二門。即通顯體相。亦即不相[得-彳]義。又由上三義。諸空有法通有四義。一廢己成他義。以空即色故。即色現空隱也。即是第三依理成事門。二泯他顯己義。以色即空故。即色盡空顯也。即是第八事法即理門。三自他俱存義。以隱顯無二。是真空故。謂不異空為幻色。色存也。不異色名真空。空顯也。以互不相異二俱存也。即是第九真理非事門。四自他俱泯義。以舉體相即。全奪兩亡。絕二邊故。即是第五以理奪事門。上之四義並空望於色。若色望於空。亦有四義。一顯他自盡義。即是第四事能顯理門。二自顯隱他義。即是第七真理即事門。三俱存義。即是第十事法非理門。四俱泯義。即是第六事能隱理門。並准前思之。而有前四門必帶後四門。有後四門必帶前四門。合則通為四門。是則幻有存亡無[得-彳]真空隱顯自在。合為一味圓通無[得-彳]。又所以相違無[得-彳]及相作者。以緣起法有四義故。一緣生故。有二緣生故空。三無性故有。四無性故空。由初及四二義別故有相違義。由二及三有相作義。謂緣生故空。則有作於空。無性故有。則空作於有。由上四義同一緣起。有不相[得-彳]義。又由初二義。有有望於空而成四義。由後二義。有空望於有而成四義。謂由無性故有。有廢己成他義。由無性故空。有泯他顯己義。由上二義無[得-彳]故。有俱存義。由上二義相形故。有自他俱泯義。有望於空四義准之。又以無性緣生故有。則非常見。有見之有為幻有也。無性緣生故空。則非斷見。無見之空為真空也。幻有則是不有有。真空即是不空空。非空非有。是中道義。以有與非有無二。方為幻有。空與非空無二。為真空故。又非空與有無二。為一幻有。空與非有無二。為一真空。又幻有與真空無二。為一味法界。合之則一不為一。開之則具上十義。同時頓起。深思明了。以成事理無[得-彳]觀也。不唯無念無起而已。
●第四周遍含容觀。即事事無[得-彳]。於中分二。第一明德用玄妙。第二明德用所因。
△今初。古德於此明十玄門。一同時具足相應門。二廣狹自在無[得-彳]門。三一多相容不同門。四諸法相即自在門。五祕密隱顯俱成門。六微細相容安立門。七因陀羅網境界門。八託事顯法生解門。九十世隔法異成門。十主伴圓明具德門。此之十門。初總。餘別。同異成壞。同一緣起。無[得-彳]圓融。隨一一門即具一切。今且於前所依體事十對之中。取一事法。明具十門。如下隨舉一華一葉一身一剎一毛一塵無不具足。今就事中。但取一塵。明具十門。一者此一塵中。即具教義理事等十對之法。同時相應。具足圓滿。亦具廣狹。下之九門及彼門中所具教等。以是總故。華藏頌云。華藏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見法界。下普救神初云。一一塵中。各見微塵數佛剎。善財將見普賢。見一一塵中一切境界。
▲二廣狹自在無[得-彳]門者。即此一塵遍周法界。而不壞本位。以分即無分無分即分。廣狹自在。無障無[得-彳]。或唯廣無際。或分限歷然。或即廣即狹。或廣狹俱泯。或具前四。以是解境四門了了故。或絕前五。以是行境行起解絕故。而舉一全収。下皆准此。
▲三一多相容不同門者。即此一塵舒己遍入一切法中。即攝一切令入己內。舒攝同時。是故鎔融。或有四句六句。思之。經云。以一佛土滿十方。十方入一亦無餘。普賢章中。塵毛念念出一切境界。復入塵毛。
▲四諸法相即自在門者。即此一塵。廢己同他。舉體全即是一切法。而恒攝他全同於己。於彼一切即是己體。一多相即。渾融無[得-彳]。解行境別。六句同前。經云。知一即多多即一等。普賢摩一善財頂。一切塵內一時摩頂。以一即多故。剎塵善友得法門。一毛孔中皆具足。多即一故等。
▲五祕密隱顯俱成門者。塵能攝彼。則一顯多隱。一切攝塵。則一隱多顯。顯顯不俱。隱隱不並。隱顯顯隱同時無[得-彳]。如八日月。全攝俱泯存亡俱成。句數同前。
▲六微細相容安立門者。謂此一塵微細等剎炳然齊現。下云。一一塵中一切佛剎曠然安住。其文非一。第九迴向中廣說微細。
▲七因陀羅網境界門者。既一一塵中。各現無邊剎海。剎海之中復有微塵。彼諸塵內復有剎海。如是塵塵不盡。剎剎無窮。非是心識思量境界。如帝釋殿珠網覆上。一明珠內萬像皆現。珠珠皆爾。此珠明徹互相現影。影復現影而無窮盡。文云。如因陀羅網世界等。亦如鏡燈重重交光。影影互入故。下普賢所現境界。一一遍周。一一塵中。皆有普賢。亦現神變。周遍法界。一一塵毛。重現亦然。
▲八託事顯法生解門者。見此一塵。即是見於無盡法界。非是託此別有所表。普賢塵毛皆是無盡勝因生故。即此亦名具足無盡門本自具足。
▲九十世隔法異成門者。即此一塵。既遍一切處。亦該一切時。三世各三。攝為一念。故為十世。經云。過去無量劫。安置未來今。未來無量劫。迴置過去世等。良以時無別體。依法上立。別為此門。
▲十主伴圓明具德門者。此塵能現即名為主。理無孤起。必攝眷屬。餘即為伴。如經云。普賢於此佛前入定為主。則言一身頓現諸境。結通十方。則一一佛前。有多普賢。以是伴故。餘大菩薩。相望為伴。一一皆然。復有果主果伴因主因伴等。然以主望主。以伴望伴。各不相見。主伴伴主則得相見。圓明具德。上辯一塵十門具足。一塵既爾。餘事亦然。事法既爾。餘體用等十對亦然。隨其一門既具十門。門門互攝。重重相望。亦至無盡。若於此十門。圓明顯了。則常入法界普賢之境。然要解前攝歸真實及事理無[得-彳]。方入此觀。若水澄清方印萬像。不得寂照謂此為繁。
△第二明德用所因者。所以諸佛如是混融無障[得-彳]者。因緣無量。略提十義。以彰無盡。一唯心所現故。二法無定性故。三緣起相由故。四法性融通故。五如幻夢故。六如影像故。七因無限故。八佛證窮故。九深定用故。十神通解脫故。上十因中。隨一即能令彼諸法渾融無[得-彳]。十中。前六通約法性為德相因。法爾如是。後之二門。皆是業用。義通因果。七是修起。義遍德相及與業用。八約果德。唯是德相。故前十門。通於德相及與業用。言德相者。勝德之相。謂如真如具無盡德以為其相。諸佛菩薩證窮真如。所成勝德。同彼如相。任運即入重重無盡。言業用者。由佛菩薩內自證故。對應化者。臨事施設。大小相入。延促互為等。然相入義似唯約用。實通德用。本來亦有相入義故。如鏡相照。是相入義。不必因人故有。經云。諸佛常來入我體。我身遍入諸佛軀。斯即德相。是以約佛。用亦德相。德上用故。無時不用故。約對機緣。相亦稱用。令知相故。即用之相。染淨雙融。即相之用。能染能淨。
第一唯心現者。一切諸法真心所現。如大海水舉體成波。以一切法無非一心。心無[得-彳]故。大小等相隨心迴轉。即入無[得-彳]。
第二無定性者。既唯心現。從緣而生。無有定性。性相俱離。小非定小故容太虗。以同於大之無外故。大非定大故入小塵。以同於小之無內故。是則等太虗之微塵含如塵之廣剎。有何難哉。經云。金剛圍山數無量。悉能安置一毛端。欲知至大有小相。菩薩以是初發心。又上經云。毛孔悉能受諸剎。諸剎不能遍毛孔。如是一非定一故能是多。多非定多故能是一。邊非定邊故能即中。中非定中故能即邊。延促靜亂。如是等法。一一皆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