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华严经行愿品疏
4823300000053

第53章

十五有三偈。明一切菩薩等所求智。即無量所依。調伏有情。加行功德。謂如來智為無量。菩薩調伏眾生所有加行之所依。故言等所求者。無不求故。即一切智。文中。初偈即所求智。無[得-彳]智日即是光明。以光明者名智慧故。無去無來。合不動而遍。智體周遍。更何去來。云除世闇者。合放千光。後二偈即調伏眾生所有加行。依無分別故。不從身心。

十六如來清淨下二偈。明到佛無二究竟彼岸。即如來平等法身波羅蜜多成滿功德。言平等者。即是無二。言法身者。即是究竟。波羅蜜多。即是彼岸。謂於平等法身之中滿諸度故。又果位諸度。無增減故。亦名平等。文中。正顯法身。全同攝論法身五相。初句即白法為相。以是極果圓滿自在。故云清淨。次二句。不思議相。謂真如清淨自內證故。無有世間喻能喻故。名無倫匹。非諸尋思所行處故。超言語道。道即是尋伺。言思斯絕。為不思議。次一句。無二為相。謂有無無二。為其相故。由一切相無所有故。名為非有。空所顯相。是實有故。名非無等。次一句。即轉依相。謂轉滅一切諸雜染分。依他起性。似能所取。云無所依。轉得解脫。於法身自在。無性所顯。圓成實性。為所依故。云無不依。次句即常住相。謂真如清淨相故。本願所引故。所應作事無竟期故。云無來去。則顯三身皆常住義。況真法身。次同三喻。喻上五相。如空一喻。喻於無依及常住相。如日一喻。喻白法相。故梵本中。名如白日。如夢一喻。喻無二相。欲言其有。覺竟無實。欲言其無。夢境歷然。故非有無。為無二相。其不思議。後偈顯之。末句結勸。如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耶觀。

十七一偈。明具足如來平等解脫。即隨其勝解。示現差別佛土功德。謂以佛解脫。隨眾生解。而於佛土。與諸如來。互相間雜。故難為喻。謂如山等。必不依空。有無等法。無能喻佛。此喻亦是成前段中不思議義。以前第四廣顯作事兼顯佛土故。此略無佛土之相。當次第故。略陳大意。

十八一偈。明證無中邊佛平等地。即三種佛身方處無分限功德。謂非一非異非常無常中邊等相。文中。先喻後合。如來合上大海摩尼。摩尼體上無有異色。名為非色。即是法身。海珠非空。名非非色。即是報身。隨異暎色。成多差別。故云隨應。即是應身。無所住者。總結三身。又色即非色。故名非色。非色即色。故非非色。雙非上二即是中道。斯迹亦絕。故無中邊。由此故能融遍法界無有分限。與諸如來。不相雜亂。猶如冥室百千燈明。

十九一偈。攝二功德。一同於真如及法性等。明盡於法界。即窮生死際常現利樂一切有情功德。二等虗空界。即無盡功德。謂如虗空經成壞劫性常無盡佛寶功德。亦窮未來。無有盡期。此無盡德。合則唯一。開則成二。謂等虗空界橫說無盡。窮未來際即豎說無盡。名究竟功德。究竟無盡故。在總結中。

△第二二偈。結德無盡。於中二。先一偈。正結無盡德。顯上諸德究竟無盡。十無盡界不可盡故。文舉五事。反顯無盡。後偈勸信令欣。一念信樂。必獲佛德。一念疑心。永失大利。損益相對。理數然矣。古師亦有將後二偈為大部流通。非唯文局佛功德偈。況今此後。更有新文。(已下第四十經)。

第五爾時普賢菩薩下。重示普因。此一卷經。前經數譯皆所未有。古德判云。經來未盡。故無流通。斯言驗矣。晉代譯主。先朝辨正。是二三藏。皆譯出偈云。是跋陀室利菩薩所造。虗言賢吉祥。而闕長行。良以西天頻遭毀滅。致令大部或斷或連。今梵本昭彰文勢連續。普賢賢首。名雖少異。同居佛會。經無惑矣。文中三。第一結前所說。第二正示普因。第三結說欣慶。

△今初。稱歎如來勝功德已。指前廣偈。告諸已下。結說不盡。即是前文末後偈意。前云無人能盡說佛功德者。猶謂通因。今明果人勝。而且多歷時長久。相續無間。說尚不盡。況於凡小。以是究竟無盡法故。

△第二若欲成就此功德下。正示普因即廣說能證普賢行願。令入法界。則成如來勝。功德故若不依此普賢行修。設經多劫亦不成故。文分二別。先長行。後偈頌。

[△@○]前中。文有三分。第一正顯普因分。第二顯經勝德分第。三結勸受持分。

[○@△]初分有四。第一標示所應。第二徵列名數。第三牒名別解。第四結益令知。

[○@、]今初此功德門。指上佛功德。應修已下。正示普因。希欲為願。造修為行寄圓說十。

[○@、]第二何等為十下。徵列名數。然此即是常行禮懺。諸經論中開合不同。若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總有八重。一供養。二讚德。三禮佛。四懺悔。五勸請。六隨喜。七迴向。八發願。或但為七。合禮讚故。或但有六。略供養故。或但為五。以發願迴向但總別異故。如十住毗婆沙第五迴向。亦同有五。或但有四。除禮拜故。或但為三。故智論云。菩薩晝夜三時。各行三事。謂懺悔。勸請。隨喜。行此三事。功德無盡。轉得近佛。若善戒經。但有二事。謂懺悔。迴向。皆隨時廣略。今文具十。以表無盡。六七二事。俱是勸請。八九二事。迴向開出。餘至文顯。

[○@、]第三善財白言下。牒名解釋。於中二。先總徵。後普賢菩薩下別釋。即為十段。段各有三一牒名。二釋相。三總結無盡。

且初第一禮敬諸佛。文三段者。第一牒名。由心恭敬。運於身口。而遍禮故。除我慢障。起敬信善。勒那三藏。說七種禮。今加為十。謂我慢禮。如碓上下。無恭敬心。二唱和禮。高聲諠雜。辭句渾亂。此二非儀。三恭敬禮。五輪著地。捧足殷重。四無相禮。深入法性。離能所相。五起用禮。雖無能所。普運身心如影。普遍禮不可禮。六內觀禮。但禮身內法身真佛。不向外求。七實相禮。若內若外。同一實相。八大悲禮。隨一一禮。普代眾生。九總攝禮。攝前六門。以為一觀。十無盡禮。入帝網境。若佛若禮重重無盡。文中正辨第五九十。實通後八。對文可知。二所有無盡法界下釋相。於中三。初所禮境。謂橫豎普周。盡帝網境。二我以普賢下。明能禮因。略有二因。一以普賢願力。此即法力。不依行願不能遍故。二深信解力。此即自力。謂印持諸佛。遍於時處。如對目前。三悉以下。辨能禮相。於中二。先總明。謂三業皆遍常無間故。後一一佛所下別顯。謂一佛之前。頓現多佛身。一身之禮。等剎塵數。是周遍相。三虗空界盡下。總結無盡。於中二。先顯無盡。後彰無間。前中。准十地經。有十無盡界。今此有二。證虗空眾生。於眾生中。開出業惑。故成其四。眾生無邊。一一眾生有多業惑。彌顯無盡。文中二。先別明虗空。後總例餘三。今初。先反顯。後以虗空界不可盡故下。順釋。後如是乃至眾生界下。總例餘三。二念念相續下。彰無間斷。疲謂疲倦。厭謂厭足。下之九門無盡例此。

第二復次稱讚如來。初標可知。二所有下釋相。於中三。初所讚境。次我當悉以下。辨能讚因。後各以出過下。辨能讚相。三如是虗空界盡下。結其無盡。文少略前。若具說者。皆如初段。

第三復次廣說修供養。初標名。二所有盡法界下釋相。於中二。先正明供行。後校量顯勝。前中四。一所供境。二我以普賢下。能供因。三悉以下列所供具。四以如是等下。正明供養。二善男子諸供養中下。校重顯勝。文中二。先正校量。後徵釋所以。今初。先舉所校量。後正校量。前中先總。後所謂下別。別明七行皆法供養。後善男子下。正明校量。准今經文。以前本行供養。校量法供養。然法供養。勝財供養。諸經論中。無不此說。文殊章中。已廣解釋法供養勝。但今文意。將前本行觀想供養。為財供養。校量於法。則抑其本行。何者如淨名等。先明法供養。後以財供養。校量顯勝。理則照然。今先明本行。後以法供。抑前供養。本說劣行。為何所益。下偈之中更無校量。但舉本行為勝供養。明知校量欲顯本行供養為勝故。梵本云。復次善男子彼彼一切最勝供養。及法供養。修行供養。乃至不離菩提心供養。一念中。以彼彼供養如來。已得最勝善根。增長積集過去供養善根。百分不及一等。此中意云。上來觀行名最勝供養及法供養。此上二類。一念善根。是所校量。過去供養為能校量。以未修普賢行願供養。不及今修普賢觀行供故。又法供養。通十法行修行。最勝修行。通於萬行。依觀供養。正是修行。故法華中。喜見燒身名法供養。淨名。教於善德行施。無前無後一時等施。名法供養。是則財施若能稱法皆法供養。況於深觀。非法供養。智者應思。言迦羅者。此云賢折。人身一毛。以為百分。言優婆尼沙陀者。此云近少。亦云近對。謂少分相近。比對之分。後何以故下徵釋。徵意云。何以過去財供。不及今供。釋意云。佛尊重法。行法供養故。校量不及。前文殊章。已有此意。三此廣大最勝供養下。總結無盡。此最勝供養。即前觀行。若此最勝。不及法者。何以無盡。

第四復次懺除業障。初標名者。懺者梵音具云懺摩。此云悔過。若別說者。懺名陳露先罪。悔名改往修來。除惡業障。成淨戒善。是故。文中。偏名懺業。實則三障四障無不皆懺。二菩薩自念下釋相。然懺有二種。若犯遮罪。先當依教作法悔之。若犯性罪。復須起行。起行二種。一事。二理。事如方等佛名經等。通於萬行。理如淨名。觀罪性空。不在內外等。普賢觀經及隨好品。具二種懺。觀經中。明晝夜精勤禮十方佛。即是事懺。觀心無心從顛倒想起。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斯則理懺。隨好品中。等眾生界善身語意悔除諸障。即是事懺。觀諸業性。非十方來。止住於心。從顛例生。無有住處等。即是理懺。事懺除末。理懺拔根。若具足懺。應須善達逆順十心。謂先識十種順生死心。以為所治。一妄計人我。起於身見。二內具煩惱。外過惡緣。我心增盛。三內外既具。滅善心事。不喜他善。四縱恣三業。無惡不為。五事雖不廣。惡心遍布。六惡心相續。晝夜不斷。七覆諱過失。不欲人知。八虜扈抵突。不畏惡道。九無慚無愧。不具凡聖。十撥無因果。作一闡提。從無始來。若自及他。無不皆爾。次起十種逆生死心。從後翻破。一明信因果。二自愧尅責。三怖畏惡道。四不覆瑕玼。五斷相續心。六發菩提心。七修功德過。八守護正法。九念十方佛。十觀罪性空。若具此者。無罪不滅。隨好品中具有能治。今文之中含有不具。文分為二。先舉所懺。後辨懺相。今初。由貪瞋癡者。是惡業因。發身口意。是造業具。三業十支。皆由三毒作諸惡業者。即是業體。有二三種。一善惡不動。今唯取惡。二現生後。今通此三。三三合九種。從三煩惱起。即其義也。無量已下。辨其廣多。以無形故。不見相貌。有則溢空。此則通說順流十心。後我今悉以下。正辨懺相。清淨三業者。明懺業具。昔因三業。無惡不為。今此三業。一時齊懺。謂處恭胡跪。口陳辭句。遍於法界下明所對境。遍法界者。略有二意。一昔所造罪心事徧布。故今懺悔亦須周遍。二稱法性故。何罪不除。諸佛菩薩下正辨所對。即念十方佛。翻昔惡友。誠心懺悔者。簡不至心。緩縱情慮罪不滅故。懺悔即含自愧尅責怖畏惡道不覆瑕玼。後不復造者。即斷相續心。安住淨戒。一切功德者。即修功補過。匪移山岳。豈填溝壑。總此懺者。以明識因果善惡影響故。亦即守護正法。三如是下。總結無盡。

第五復次明隨喜行。初標名者。由昔不喜他善。故今隨喜為慶悅彼。除嫉妬障。起平等善。然餘處隨喜在勸請後。謂先滌身器。次欣法雨。後攝他同己。迴向三處。故為此次。今明隨喜是懺中別義。事勢相違。故先明之。平等平等曠大方堪聞法。二所有盡法界下釋相。謂隨喜四類。以攝諸善。一喜如來善。二及彼十方下。喜六趣四生善。三十方三世下。喜二乘善。四一切菩薩下。喜菩薩善。佛為最勝。所以先明。餘之三類。從劣向勝。大品經中隨喜品。明大千海水一毛破為百分。滴取海水。可知其數。隨喜之福。不可知數。故結無盡。等虗空界。法華隨喜展轉至於第五十人。尚難校量。何況最初。此隨喜如來權實功德故。佛為最勝。三如是下。總結無盡。

第六復次明請轉法輪行。初標名者。即是勸請。除謗法障。起慈善根。聲聞自度。但懺而已。菩薩愍眾。故須勸請。請佛普雨。自必霑洽。二所有下釋相。中二。先舉所請境。後而我下。正明請法。三如是下。總結無盡。

第七復次請佛住世行。初標名者。即是勸請別義。二所有下。釋相中。標從勝說。但請如來。釋從通意。三乘皆請。三如是下。總結無盡。

第八復次常隨佛學。此下三段。皆是迴向。前二即迴向中別義。故下偈中第七行竟。便標迴向。欲収此二屬迴向故。若別說者。即是所修二利行體。亦是別說所迴善根。今此標名。義同等一切佛迴向。亦自利行。二如此娑婆下釋相。於中二。一學本師。二例一切。前中亦二。先明所學。後辨能學。前中又二。先明因行。後乃至下。辨果行用。後如是一切下。辨能學。二如今世尊下。例一切佛。三如是下。總結無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