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华严经行愿品疏
4823300000054

第54章

第九復次恒順眾生。初標名。謂隨順眾生種類根性。饒益成就。即利他行。二謂盡法界下釋相。於中二。一正明。二徵釋。前中亦二。先所順眾生。四生九類。義見普救夜神。後如是等類我皆於彼下。正明隨順。二何以故下徵釋。文分為二。一令佛喜故。二增大悲故。今初。先徵。意云。但佛應順何要順生。釋意云。若順眾生。則為順佛。若不順生。佛不歡喜。二何以故下徵。增大悲故。於中二。先徵。後釋。今初。徵意云。生佛懸隔。何以順生諸佛歡喜。後釋意云。佛以大悲。而為體性。若不順生。不合佛體。文中三。初法說。二喻明。三法合。今初。大悲為體者。標示同體大悲故。出現品云。如來成正覺時。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乃至普見一切眾生入涅槃。皆同一性。以了眾生皆無性故。大悲相續。救護一切。二譬如曠野下喻明。生死懸絕。逈無所依。名為曠野。不生善法。喻以砂磧。佛菩提法如大樹王。智慧禪定猶如枝葉。菩薩依學。況之以華。諸佛證此。目之為果。一切眾生以為其根。以大慈悲而為其水。水滋樹根。華果繁茂。悲念萬類。成佛果因。合文備矣。次生死曠野下合。於中四。一正合。略不合枝葉。二何以下重徵釋。三是故下結成。四善男子汝於下。結示令知。三菩薩如是下。總結無盡。

第十復次明迴向行。初標名。迴謂迴轉。向謂趣向。迴己修善。向於三處。謂實際菩提及與眾生。除狹劣障。生廣大善。二從初禮拜下釋相。於中二。先明所迴善根。即前九門。後皆悉下。正明迴向。此中。正明迴向眾生令成菩提。即向菩提。盡於法界。義同實際。所以要此三者。凡是菩薩。必大悲下化。大智上求。而離眾生及菩提相。又此三者。其必相資。一即具三。方成其一。謂為證實際。須向眾生。以化眾生。成其自利。斷障證真故。亦向菩提。速證菩提。具一切智。斷於二障。方窮實故。餘二准思。更以類取。略有十意。謂依三法故。滅三道故。淨三聚故。顯三佛性。成三寶。會三身。具三德。得三菩提。證三涅槃。安住三種祕密藏故。言三法者。即體相用。亦三般若。謂向實際。依於體法。向菩提者。依於相法。向眾生者。依於用法。餘九三法次第准知。文中二。先願離苦成善乃至涅槃。後若諸眾生下。發心代苦。苦由業生。何能代之。略有七意。一起悲意樂。自超凡境。事未必能。二修諸苦行。後能與物為增上緣。即名代苦。三留惑潤生。受有苦身。為物說法。令不造惡。因亡果喪。即名為代。四若見眾生造無間業。當受大苦。無異方便。要須斷命。自墮地獄。令彼脫苦。即名為代。五由初發心。常處惡趣。乃至飢世。身為大魚。即名為代。六大願與苦。皆同真性。今以即真大願。潛至即真之苦。七法界為身。自他無異。眾生受苦。即是菩薩。上七義中。初唯意樂。次二為緣。次二實代。後二理觀。然約有緣方能代耳。三菩薩如是所修下。總結無盡。

[○@、]第四善男子是為下。結益令知。

[○@△]大文第二。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下。顯經勝德分。於中分二。一校量聞德。二或復有人以深信心下。顯餘行德。於中亦二。一總明法行。略說功德。後唯明一行。廣說功德。今初。言法行者。總有十種。一書寫。二供養。三轉施。四聽聞。五披讀。六受持。七開示。八諷誦。九思惟。十修習。今但有四。謂一受持。二讀。三誦。四書寫。兼前聽聞。唯舉五行。乃至二字。義攝所餘。言略說功德者。唯說離惡亦即現報。二是故若人誦此願下。偏舉一行。廣顯眾德。舉一例餘。於中分二。先一句舉一行。後行於世間下。辨德。具多勝德。不出五果。文分為三。第一通明五果。第二別明淨土果。第三究竟成佛果。前中分五。一明增上果。有增上用故。二此善男子善得人身下。等流果。亦滿普賢功德行故。三若生人天下。異熟果。乘因感果故。四悉能破壞下。士用果。有菩薩用故。五悉能解脫下。離繫果。八支聖道滅煩惱故。二又復是人臨命終時下。別明淨土果。於中二。先顯法功能。後別明勝果。今初。謂報盡捨命。一切不墮。唯此願王。引生淨土。同無常經。眷屬皆捨去。財貨任佗將。但持自善根。險道充粮食。後到已即見下。別明勝果。於中亦二。先正化生。亦異熟果。乘此善因。淨土生故。後得授記已下。利生大用。亦士用果。三不久當坐下。究竟成佛果。亦離繫果。究竟離故。然前段中。初一現果。今此成佛。即後報果。中間諸果。皆是生報。唯一論行。五果具足。三報昭彰。終至菩提。于何不習。

[○@△]大文第三。善男子彼諸眾生下。結勸受持分。於中三。初結前勝德。上猶略歎。今說無盡。次是故汝等下。正明勸持。通十法行。後是諸人等下。重舉勝德。慇懃顯德。意在勸持。然此一卷。文少義豐。寔修行之玄樞。乃華嚴之幽鍵。功高德遠。何不修持。西天道流。未有不習也。

[△@○]第二爾時普賢下。偈頌總有六十二偈。亦分三段。第一五十二偈。頌前正示普因。第二七偈。頌顯經勝德。第三三偈。頌結勸受持。

[○@、]初中有二。先別頌十門。後一偈總頌無盡。前中文但有八。後三合故。初有二偈。頌禮敬諸佛。於中。初二句頌所禮。次一句能禮。次句明周遍。次句辨遍因。後三句。別顯禮相。謂一一佛所。各有多身。一一己身。能起多禮。故晉經云。一一如來所。一切剎塵禮。二有二偈。頌稱讚諸佛。三有三偈。頌供養如來。此中唯說本行供養。不頌校量法供養勝。豈得唯舉劣供養耶。明知長行校量本行。四有一偈。頌懺悔惡業。五有一偈。頌隨喜功德。六有一偈。頌請轉法輪。七有一偈。頌請佛住世。八所有禮讚供養福下四十偈。合頌後三。以後三行皆迴向故。八九但是迴向別義。八隨佛學。是向菩提。通於二例。九順眾生。是向眾生。一向利他。故此三門不相捨離。文中二。先三十六偈。合頌三門。後四偈願生淨土。

[△@●]前中三。初一偈總標迴向。二三十四偈。別頌三門。三有一偈。結皈迴向。彌顯三門皆迴向也。

[△@⊙]今初。以該八九。故不依前。次三句。牒前所迴善根。八九二門屬迴向故。但牒前七。第四一句。正明迴向。略舉二處。實際離相。遍該於二。在無盡中。

[△@⊙]二三十四偈。別頌三門。即分為三。雖同迴向。長行既開。故略標別義。初二偈。頌隨如來學。二有二偈。頌恒順眾生。以順眾生即順諸佛故。先舉諸佛。又佛坐樹下為化生故。故晉譯云。如來坐道場。菩薩眾充滿。令十方眾生除滅諸煩惱。明知相連。三我為菩提修行時下三十偈。頌前迴向。前略。今廣。此下大願。亦是伽陀。然迴向與願。大同小異。異謂迴向要有所迴。發願無善亦可要誓。言大同者。十迴向位大願為體。總願別願皆迴向故。今此即是迴向大願。文有十願。全同初地。但次不同。彼中次者。一供養願。二受持願。三轉法輪。四修行二利。五成熟眾生。六承事。七淨土。八不離。九利益。十成正覺。今次如經。文分為二。初二十二偈。別發大願。後有八偈。總結大願。

[△@、]前中十願。即為十別。

第一二偈。明受持願。亦名護法願。故十地經云。願受一切佛法輪。願攝一切佛菩提。願護一切諸佛教。願持一切諸佛法。今文初句攝菩提。次句持佛法。次二句護佛教。修行戒行。為護行故。破穿之義。已見上文妙住章中。後偈願受一切佛法輪。即是如來以一切音而說諸法。今能遍受故。上經云。能令三界所有聲聞者皆是如來音。

二有二偈。修行二利願。於中。一切妙行皆成就者。此是總句。謂廣大無量世出世間種種行故。亦行方便。餘句為別。初句行體。即十波羅蜜。除蔽清淨。第三句是行業。以十度行。淨十種蔽。助真如觀。淨十障故。[利-禾+垂]後偈行相。於諸惑業。得解脫者。即出世間行。及魔境界世間道中。得解脫者。即世間行。猶如蓮華及日月喻。雙喻二行。處於世界。猶如虗空。亦如蓮華不著水故。身心清淨。超彼岸故。上之七句。皆是能增長行。第二句是所增長心。由依此義。此行亦名心增長行。故十地云。令其受行心得增長。

三悉除一切惡道苦下。有二偈。成熟眾生行願。第五句總。餘句為別。初句離苦。因果皆離。次句得樂乃至涅槃。第三竪長。第四橫遍。後三句總結長時所成因果。即十地經。令安住一切智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