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鲁瞻曰∶口疮者,心脾蕴热也。小儿阴气未生,阳气偏盛,又因将养过温,心脾积热,熏蒸于上而成疮。治宜泻心化毒,清凉为主。若月内诸病,而口无涎沫者凶。
又曰∶凡口舌生疮,初起不可便用凉药敷掺,恐寒凝不散,内溃奔走,久而难愈。必先用辛轻升散,而后清凉,使郁火达外,再视其所因而治之。更有中气不足,脾胃虚衰,不能敛纳下焦,阴火被逼上炎,以致虚阳口疮。丹溪所谓∶劳役过度,虚火上炎,游行无制,舌破口疮,又当从理中汤加附子治之。若作实热,误投凉药,则害又不止口疮矣。
又曰∶口疮者,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各经传变所致,当分别治之。如发热、作渴、饮冷,实火也。轻则用补中益气,重则用六君子汤。饮食少思,大便不实,中气虚也,用人参理中汤。手足逆冷,肚腹作痛,中气虚寒,用附子理中汤。
晡热、内热,不时而热,血虚也,用八物加丹皮、五味、麦冬。发热、作渴、吐痰,小便频数,肾水虚也,用八味丸。日晡发热,或热从小腹起,阴虚也,用四物、参、术、五味、麦冬;不应,则用加减八味丸。若热来复去,昼见夜伏,夜见昼伏,不时而动,或无定处,或从脚起,乃无根之火也。亦用前丸及十全大补加麦冬、五味,更以附子末唾津调抹涌泉穴。若概用寒凉,损伤生气,为害匪浅。或问∶虚寒何以生口疮,而反用附子理中耶?盖因胃虚谷少,则所胜者肾也,水气之逆而乘之,反为中寒,脾胃衰微之火,被迫炎上,作为口疮。经曰∶岁金不及,炎火乃行,复则寒雨暴至,阴厥乃格,阳反上行,民病口疮是也。故用参术、甘草补其土,姜、附散其寒,火得所助,则接引退舍矣。
口疮门主方
口疮 砂仁火 存性为末,掺上即愈。
又方硼砂(一钱五分) 寒水石(一钱) 黄柏 朱砂(各七分) 冰片(五厘)研细。先用苦茶漱净再吹。
小儿口疮不能吮乳(蔡医传) 密陀僧末醋调涂足心。疮愈洗去。
又方 小儿卧时,以醋调汤瓶内碱末,书十字两足心。
一切口疮(《心法》)鸡内金烧灰,敷之立效。
又方(《汤液》)黄柏(蜜炙赤,一两) 青黛(一分)研末频掺。
口疮并治喉癣、喉痈闭塞。
凤凰衣(即哺鸡蛋壳内衣,微火焙黄) 橄榄核(瓦上焙,存性) 孩儿茶(各等分)共乳细,每药一钱加冰片五厘,口疮、口疳搽患处,喉证吹入,即能进饮食。
白口疮生明矾(一钱) 朱砂(二分)共研末搽之。
口疮连年不愈者,乃虚火也。
天门冬(去心) 麦门冬(去心) 玄参(各等分)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用一丸噙咽。
大人小儿口疮久治不效 附子为末醋调,男左女右贴脚心。
小儿口疮不能乳食 白矾汤浸脚上,半日顿宽;或以矾末水调摊纸上,贴脚心,再以水湿之;或用白矾如鸡蛋大,置好醋一盏中,频涂儿足。
千金方 口舌一切诸疮升麻 射干(各三两) 柏叶(一升) 苦竹叶(五合) 大黄(二两) 生芦根 蔷薇根白皮(各五两)水四升同药煎至一升去滓,入生元参汁三合再煎,再入生地黄汁五合再煎两沸,下蜜煎浓,安舌上细咽。
口疳门主论
申斗垣曰∶口疳,是湿热在于胃口。盖口乃脾之窍,若不早治,恐蚀其口、唇、腮、颊,则凶。(《启玄》)奎光曰∶糜疳,令人满口糜烂,与小儿口疳同治。
又曰∶口疳宜用丝绵搅洗,忌用布。
口疳门主方
验方(《锦囊》)人中白( 二两) 铜青(三钱五分) 冰片(二分) 麝香(一分)上研极细,冷浓茶净口,吹少许,候痰涎流尽再吹一二次,即愈。甚者加西牛黄一分更好。
又方(《启玄》)橄榄核(一两) 儿茶(五钱) 冰片(二分)研细搽之,三次痊愈。
口疳(《简便》) 甘蔗皮烧研搽,甚效。
腮肿及口疳难痊(《急救》)半夏 香附(各等分)用鸡子清共捣如泥。左病贴右涌泉穴,右病贴左涌泉穴。贴之即瘳。
口疳。
红枣(十枚烧存性) 冰片(二分)研吹患处。
又方 缩砂仁壳 研擦之。
又方(《活幼新书》) 鸡肫皮烧存性,敷之立效。
小儿口疳大人疳疮。
好儿茶(一两) 五倍子(炒黄四分) 黄柏(蜜炙五分) 冰片(二分)研细吹搽。
口糜门主论
冯鲁瞻曰∶满口生疮者,名曰口糜。若白细点子,生于上 者,名曰七星疮也。总不外乎心肺胃三经之蕴热,随所经而清利之。间有泄泻,脾元衰弱,不能按纳下焦阴火,是以上乘,为口疮糜烂者。不可误投凉剂,宜用六君子、理中汤之类。(《锦囊》)又曰∶口者,五脏六腑所贯通也,为脾之窍,脏腑之气,皆由此出入,若门户也。脏腑有偏胜之邪,则口有偏胜之证。
陈实功曰∶口破,虚火色淡而白斑细点,甚者陷露龟纹,脉虚不渴。此因思烦太甚,多醒少睡,治以知柏四物汤加丹皮、肉桂。实火者,色红而满口烂斑,甚者腮舌俱肿,脉实口干。此乃膏粱浓味,醇酒炙 ,心火妄动,治以凉膈散。(《正宗》)又曰∶如口舌生疮,舌干、黄、硬,作渴者,加减八味丸。
又曰∶宜吹赴筵散,吐涎则愈,俱禁水漱。
奎光曰∶凡腮口肿烂,用筋缚丝绵蘸水轻搅,如觉痛,易治,不然系死肉,多难治也。
又曰∶伤寒口糜者,因心脾受热,郁火熏蒸,治宜理心脾,其脉则洪大有力,而为实热者也。更有脾元中气不足,不能按纳下焦阴火,以致口糜生疮,宜服附子理中汤者,不可不知。
口糜门主方
柳花散(《正宗》)黄柏(一两) 肉桂(一钱) 青黛(三钱) 冰片(二分)研极细。每用少许吹之。
赴筵散(《正宗》)黄连 黄柏 黄芩 北细辛 山栀子 干姜(各等分)研细吹之。
口疮糜烂(《得效》) 生硫黄研末水调,涂手足心,效即洗去。
又方(《卫生》) 细辛末醋调贴脐上。
又方(《集简》) 铁锈末水调,敷患处。
又方(《简便》) 荸荠烧存性研末掺之。
又方(《普济》) 釜底墨研细搽。
又方(《肘后》) 黄葵花烧末敷之。
又方(《圣惠》) 葵根烧研敷效。
口破(《集验》)滑石(一钱) 辰砂(三钱) 冰片(二分)研末擦患处。
口烂喉肿舌干 马钱子一两麻油煎黑色。取起去毛研细,吹入喉中即凉,妙甚。
口臭门主论
昔有人,年二十余岁,口臭如登厕。医者曰∶肺金本主腥,金为火所乘,火主臭而然也。久则成腐,腐者肾也,亢极则反兼水化。其病在上宜涌之,如法果愈。(《锦囊》)《医论选要》曰∶口臭者,乃脏腑臊腐之气,蕴积于胸臆之间而生热,冲发于口也。
窦汉卿曰∶病患瘥后口中臭,腹中绞痛者,皆因热毒积于脾家,急用苏子降气汤服之。(《全书》)冯鲁瞻曰∶盖齿属肾,肾气一虚则虚火壅于上焦,故乃口臭,名曰臭息。
口臭门主方
验方(朱丹溪) 香薷治口臭如神,煎浓汤含之。
又方(内府) 连翘为末糊丸。如食韭、蒜后,用茶吞二三钱,口中浊气即化为清气,神效。
口臭秽及 齿肿痛 北细辛一两煎浓汁热嗽,冷即吐去。
又方 川芎泡汤,日漱五七次,半月愈。
口气热臭 干甜瓜子去壳研细,蜜少许,调丸如枣核大,食后含化,敷牙齿上。
剪口疮门主论
《心法》曰∶脾胃积热,口角生疮。
俗云∶小儿误用剪刀剪饮食瓜果,食之即生剪口疮。
胡公弼曰∶小儿口角生疮,名夹口疮,又名燕口疮。
澄曰∶剪口疮又名夹口疮,脾热者多患此。亦有父母遗毒,小儿口角色白生疮,久而不愈,又当以真蟾酥磨汁调白降丹,涂之自愈。否则必发疮毒,又当分别,不可只以脾热治之。
剪口疮门主方
口角烂疮 乱头发洗净 存性,研细,猪油调搽。
又方 蒸笼上或锅盖上气汗水,涂之。
小儿燕口疮 青布烧灰涂之,或用蜜调亦可。
燕口疮 头发烧灰存性,米饮调服并敷。
鹅口疮门主论
陈实功曰∶鹅口疮,乃心脾二经胎热上攻所致。其证满口皆生白斑雪片,甚则咽间叠叠肿起,致难乳哺,哺时必多啼叫。急用青纱一条裹箸头上,蘸新汲水揩去白苔,以净为度,重手出血不妨,随以冰硼散搽之。(《正宗》)冯鲁瞻曰∶鹅口者,乃胎热蕴蓄心脾,上蒸于口,舌上遍生白屑,如鹅之口。(《锦囊》)汤氏曰∶初生,口内白屑满舌上,不能吮乳,谓之鹅口。急以乱发缠指头,蘸薄荷汁或井华水拭净。如不脱,用四宝丹掺之。
若初生百日内,口中生白点无数,拭之则去,少刻复有,口角流涎,日夜啼哭不乳,又名鹅口白屑。皆由胎热或母贪嗜酒面,遗热于儿,用甘草、黄连各一钱煎浓,以帛裹手指,口中拭去再不复发。(《赤水玄珠》)奎光曰∶鹅口一名雪口,先须搅去白衣,用口疳药(方载咽喉门)吹。频搅频吹,内服犀角汁或犀角解毒丸。
骆潜庵曰∶小儿胎火攻心,上 有白点,状如粟米,名曰乳鹅;或口内白沫满口,上 戴碍,状如鹅口,开而不合,语声不出,服食多艰。皆由热毒上攻也,宜延寿丹。(《推拿秘书》)
鹅口疮门主方
青液散(《锦囊》) 治鹅口疮及舌疮、舌菌、重舌。
青黛 朴硝(各一钱) 龙脑(一字)研细。鹅翎挑少许扫上。
又方(《正传》) 白杨树枝烧取沥,涂之神效。
四宝丹(《汤氏》)雄黄(三钱) 硼砂(二钱) 甘草(一钱) 冰片(三分五厘)上为末。蜜水调涂或干掺。
又方 黄丹研细,竹沥调涂口中,洗之其白点即落。一日涂三次,再用辰砂益元散,灯心汤调下,神效。
驱腐丹(奎光秘方)五倍子(去蛀,打碎,炒黑色) 硼砂(各二钱)共研细末。凡口糜鹅口略吹少许,不可过多。
小儿心有客热满口生疮 天南星末,米醋调敷脚心。
又方 吴茱萸末,米醋调,涂足心。
又方 鹅粪泡汤,拭洗口内,即愈。
口内肉球门主论
窦汉卿曰∶口内生肉球,有根线长五寸余,吐球出,方可饮食,以手轻捻,痛彻至心。服凉血疏风泻火煎药,再用麝香二钱,分二次,水调服,吹麝香散,根化而愈。(《全书》)
口内肉球门主方
麝香散(窦氏)直麝香(一钱) 梅花片(三分) 真川连(一钱)研极细,芦管吹入。一日夜五六次,三日其根自化而愈。
口中飞疡门主论
窦汉卿曰∶口中卒然有肿,转胀转大,此名飞疡也。渐至杀人,用小刀点出血,鼠粘子解毒汤加红花、丹皮。恶心腹胀满者难生。(《全书》)
重门主论
冯鲁瞻曰∶重 者,初生上 有物胀起,宛如悬痈者是也。是脾胃挟热,气血不能收敛。治法速宜绵缠长针露锋,刺肿之处,去其恶血则消。若再生再刺,否则有妨乳食。总缘小儿出胎之后,血气收敛成血,则口内舌上喉颊皆净;若血气不敛,胎毒上攻,则乃成矣。(《锦囊》)又曰∶儿初生,次日即看口中上 ,如有白泡子,即以银挖耳轻轻刮破,其泡子须刮出,勿令落入喉中,仍以京墨搽之。此泡一老,非惟难刮,且儿不乳,变生撮口诸证。
初生下地即不啼哭,不能吞乳,奄奄如死者,急看喉间,悬痈前 上有一泡,用指摘破,以帛拭去恶血,勿令咽下,即能通声吞乳。(《保生碎事》)
上生疮门主论
窦梦麟曰∶上 生疮如黄粟,口中腥臭,外证手怕冷,脚怯寒,此脾经积热也。
上属脾,脾气通于口,故脾经受热,则上 生疮也。先用蚌水,布蘸绞净患处,宜服清脾降火汤,再吹冰片散,无不效矣。宜戒酒色。(《全书》)附取蚌水法∶用蚌洗净打碎取水。另用湿棉布滤清,若夏布孔遇水即疏滑,倘蚌中蚂蝗虫竟滤在水碗中矣,偶入口中将何处之?其棉布孔遇水即紧密,则蚂蝗虫不能下,故用之口喉之证,属太阳之火,然蚌乃河中之物,属太阴之精,故借水以济火事。
又曰∶上 生疮,其因乃上焦积热,脾之气凝也。然上 属脾,故脾经受热,则上生疮也。务须服清上膈、去风痰之药。
上痈门主论
王肯堂曰∶上 痈,状如紫葡萄,又名悬痈,属手太阴、手厥阴心包络。令人寒热大作,舌不能伸缩,口不能开阖,惟欲仰面而卧,鼻中时出红涕,乃手足少阴经及三焦积热所致。过时不治,饮食不下,神昏脉乱者死。(《准绳》)陈实功曰∶上 红肿胀痛,成脓为痈,脓出自愈。其病虽凶,却是标病无妨。脓胀痛者开之,损而痛者益之,其患自安。(《正宗》)经曰∶不放脓,非法也。
冯鲁瞻曰∶上 痈即垂痈,宛如芦箨盛水之状。治宜刺之,令泄去青黄赤血,盐汤洗拭,蜜调一字散少许敷之。再生再刺可也。(《锦囊》)《医论选要》曰∶悬痈生于上 ,虽不关于咽喉,所以暴肿者,亦热气使然也。不急疗则杀人。
窦汉卿曰∶悬痈生于上 ,形如紫李,坠下抵舌,其人口不能言,舌不能伸,头不能低,仰面而立,鼻中时出红涕。若不速治,毒入于脑即死。用铜箸排开口,竹披针破痈头,用盐汤搅净,血出尽,用冰片散吹入患处,闭口以待,药化自然咽下,连吹三五次。(《全书》)奎光曰,悬痈生口内上 ,紫泡如豆大者是也。
上痈门主方
上 痈日久肿硬下垂不溃者。
食盐( ) 枯矾(各等分)研细汤调,以箸头蘸点患上。
含腮疮门主论
申斗垣曰∶小儿初生时,腮内如米豆大一小疮,次日渐大,蚀破腮颊,故名含腮疮。若不早治,破透难疗。宜二金散。(《启玄》)
含腮疮门主方
二金散(《启玄》)鸡内金 郁金各等分研细,先用盐汤洗净,吹之。
呵欠门主论
呵欠者,脾胃中气不足,精神劳倦所致也。经曰∶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振寒,善伸数欠,欠者阳引而上,阴引而下,乃精与神不相根据,而阴与阳不相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