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是唐代著名诗人,他为官清正,刚正不阿。贞元九年任监察御史,以后看到朝廷里宦官当道,地方藩镇割据,唐王朝岌岌可危,就直言了几句,要皇帝改革图新。不想宦宫势力强大,非但建议没有被采纳,反倒自己被贬和州。
相传刘禹锡来到和州当通判,,按照朝廷制度,可以在官府里住,而且有三间住房。可是和州知县是个小人,见刘禹锡被贬而来,没有什么前途,就不让他住在衙门内,说是刘禹锡是个大诗人,起居需要安静,在县衙里住不合适。只在城南靠江边的偏僻之地找了两间破旧房子给他。刘禹锡见这知县不是同道中人,也没什么好说,就搬到了江边的居所,乔迁之日,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联曰:
面对大江观白帆,
身在和州思争辫。
消息传到知县耳朵里,知县冷笑了两声,便找了个借口,让刘禹锡从南门搬到北门比原来更破旧的一间半房子里居住。此房位于德胜河边,河堤两边种着一排排柳树。刘禹锡见此情景,又在门上贴了一副对联:
杨柳青青江水平,
人在历阳心在京。
旧时和州又称历阳,这副联是说,我刘禹锡虽被贬和州,身居陋室,但是心怀国家。那位和州知县看了对联,很不服气,还想为难刘禹锡,就说江边风大,对大诗人身体不好。让刘禹锡搬进一间只能容纳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内,刘禹锡住在这样的房子里,还是不考虑个人的得失,仍心怀国家的安危。搬进小屋之后,心有所感,便写下了千古传颂的《陋室铭》,文章写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刘禹锡为了明志,请人将文章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日日观看,夜夜背诵。
刘禹锡日后由于裴度举荐,复官加爵。可这县令不久就被罢了官。
孟昶奇联测国运
五代时,有个叫孟知祥的趁乱在成都建立了一个小国,叫后蜀国。刚登基半年,便一命归天。死前立下遗嘱,由第三个儿子孟昶做国君。
话说这位三儿子才十五岁,当了皇帝之后,吃喝玩乐,声色犬马,样样来得,就是不理朝政。不过,他虽爱玩,但也爱好文学,有写春联的癖好。自他当了皇帝之后,每年都让朝里的文人雅土写宫里的春联,贴在寝门左右。
公元964年除夕,孟昶忽然将学士辛寅逊召进宫来,对他说道:“今年的桃符,由你来写。”
辛寅逊看今年皇上一改惯例,一时不知道皇上到底在想什么,但是皇上叫写,也没办法。约摸过了一个时辰,辛寅逊便呈上自己所作的春联。孟昶看了对联,觉得不妥,摇摇头:“你写得不好,还是我来吧!”侍女赶紧捧来笔墨纸砚,铺在桌上,辛寅逊也在一旁肃立。只见孟昶稍加思索,便龙飞凤舞写道:
新年纳余庆;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这副对联流传很广,被称为徽语,也就是预言。第二年,也就是965年,宋灭了后蜀,成都太守就叫吕余庆,还有,宋太祖定自己的诞辰为长春节。余庆、长春几个字都在春联里出现了,仿佛孟昶预见到自己成了亡国之君。
书面页落,灯心花开
彭鲁溪和袁与山是明代正德、嘉靖年间的著名文人,他们结社为友,谈诗论道。袁与山的儿子袁太冲八岁时,已经读了不少书了,常常随父亲与人交游,自称“小相公”。
有一次,彭鲁溪出了一上联来逗袁太冲:
愿为小相。
“小相”,在古代是傧相的谦称。在这上联里,彭鲁溪是针对袁大冲自称“小相公”而言的,将“小相公”略称、歪批为“小相”,有调笑的意思。
袁太冲听了,呵呵一笑,顺口答对道:
窃比老彭。
“老彭”是传说中长寿的彭祖。说既然你称我为“小相”,那我就把你比作“老彭”吧。
彭鲁溪听了哈哈大笑,又让袁太冲背书,见他的书本破旧,问他怎么不爱惜书本,弄成这个样子。袁太冲回答:“不是我不爱惜,是因为看多了。”
彭鲁溪据此又出句:
书面经年页落,为恁风霜?
句中以“页”谐和音“叶”,意思是书这么破,是因为用于好几年了吗?
袁太冲看彭鲁溪有意为难,想了想,机智地对道:
灯心彻夜花开,因何雨薄?
下联的意思是,如果书页掉落是因为“风霜”的话,那么灯花开放,难道是因为什么“雨露”的浇灌吗?
这彭鲁溪极为赞赏袁太冲的机智和才华,当即决定要把女儿许配给他。
书生联试新妇才德
相传某书生婚后三年没有子女,便领养了一子。又过了三年,书生之妻生下一子,却因产后受风不治而亡。没有个女人,家便不成个样子,再加上两个小孩,书生的日子过得凄凄惶惶。想要再娶吧,又怕后娘虐待,两个幼子受苦;不娶吧,年迈双亲无人照应。再说家中没个女人,自己也是苦得很,真是左右为难。
一天,有位学友来访,见他日子过得不成样子,便诚心诚意地说:“我家有一表妹新寡,少年的时候读过几年书,有点文才,总想找一文士再醮,兄台的学问,小弟是知道的,兄若有意,定然圆满!”书生想了想,道:“此事关系重大,让我考虑两天,三天后去弟府上拜访,定有结果相告。”学友去后,书生想来想去,不能作个决断,又怕日后孩子受苦,便去征求岳父意见。岳父说:“你正壮年,续弦是理所当然的,但娶了新妇,要是反害老父幼子受苦,就事与愿违了。”书生见岳父有反对之意,只得告辞回家。恰巧,第二天,舅父来访,书生便向他征询意见。舅父说:“你一个人孝敬双亲抚养子女,是有点为难你了,要是女子贤慧,娶回当然是件好事。”书生见舅父赞同,心中甚喜。
舅父去后,书生又向父亲征求意见。父亲说:“鳏夫续娶,理之当然,孀妇再醮,古有先例。”书生见父亲也支持,非常高兴,但转念一想,岳父的话也有些道理,若是以后又生子,虐待前妻之子,怎么办呢?书生书读多了,反倒有些犹豫不决,整整想了两天,一个主意涌上心头。
第三天,他去学友家中说:“听说你表妹很有文才,我有一上联,她若对得,我便娶她为妻;若对不好,只得作罢。”说完,递上一个信封,请学友交给女方。
却说那女子接过信封,拆开一看,里面纸上写的上联是:
岳父舅父生身父,三心二意;
女子一看,就明白了,原来是三位老人有两种不同意见,这一联肯定是试她的,她也清楚秀才家里的情况,于是提笔写道:
义子继子亲生子,一母三雏。
秀才看了女子的对联,知道她不会虐待小孩,就放心地娶她回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老农难住唐伯虎
唐伯虎有一次在田埂上观赏风景,忽见一位老农挑着一担河泥迎面走来,因为田埂太窄,必须要有人让路。老农出了上联:
一担重泥拦子路;
意思极为明白,即一担河泥拦住了你的去路。这是一句谐音联,“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重泥”谐音“仲尼”,即孔丘,子路是孔子的学生,性情鲁莽,勇力过人,孔子经常劝阻他,因而出句又含孔子当年劝阻子路之意。
唐伯虎听罢,愣了好久,对不上来,只好让路。后来,他外出访友,遇见一群纤夫说说笑笑地往回走,突然触发灵感,仍用双关谐音手法续出了下联:
两岸纤夫笑颜回。
联语表面意思是纤夫们笑逐颜开地回家,而“纤夫”谐音“庆父”,庆父是春秋时代鲁国的权奸,所谓“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指的就是他。颜回是孔子的高足弟子,人称“复圣”,因而全句隐含当年鲁国权奸讥笑孔门贤人之意。联语虽写眼前景物,却暗含鲁国历史故事,是一副难对、巧对。
唐伯虎妙对陈白阳
陈白阳(1483-1544年),名道复,号白阳山人,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与唐伯虎同是著名画家,两人私交甚笃,常在一起吟诗作画。有一次,唐伯虎心情舒畅,便邀陈白阳至一路边酒馆饮酒。席间,唐一高兴,不觉喝得酩酊大醉,走起路来也东倒西歪。陈见此,即景吟出上联令唐属对:
贾岛醉来真假倒。
陈白阳上联用“假倒”谐音“贾岛”(唐代诗人),描述当时唐伯虎醉得东倒西歪的情景。唐伯虎酒醉心清,一听上联即举起酒杯一饮而尽,并翻转酒杯应对了下联:
刘伶饮尽不留零。
唐伯虎不但也用“留零”谐音“刘伶(“竹林七贤”之一),表示把酒喝得干干净净未留点滴,而刘伶的确是个嗜酒如命的典型人物,故更切联意。
还有一次,唐伯虎约陈白阳到野外游玩,他们来到一座风景优美的小村庄,唐即出上联要陈属对:
眼前一簇园林,谁家庄子?
陈白阳一听很着急,因为这上联“庄子”是双关语。它既是指眼前的“村庄”,又可指《庄子》这部书。
陈正在苦思冥想之时,忽然发现路旁酒馆墙上,竖起一块写有“杜康传技,太白遗风”的招牌。于是立即对上了下联:
壁上几行文字,哪个汉书?
这里的“汉书”,也是双关语,它既是问“哪个汉子写的字”,又是一部书名—《汉书》。
他们又游玩到一座道观,观主外出,一个道童用锅煎茶接待他们。唐伯虎又以此景吟出上联给陈白阳对:
道童锅里煎茶,不知罐煮。
这上联“罐煮”有谐音寓意“观主”之意。陈白阳思索良久,方亦对出了下联:
和尚墙头递酒,必是私沽。
陈白阳这下联“私沽”也谐音寓意“师姑”之意,与“观主”紧对,唐伯虎听后,对陈白阳所对甚为钦佩。
乾隆点探花
一次,乾隆皇帝主持殿试,才子刘凤浩取中第三名探花,但他是个独眼人。乾隆皇帝见到刘的相貌后有些犹豫,心想再考考他,如果确实才识卓著,就给他功名。乾隆帝出的上联是:
独眼不登龙虎榜。
刘风浩应对道:
半月依旧照乾坤。
此对含意深刻,乾隆心已嘉许,又念出一联再试他道:
东启明西长庚南其北斗脱乃摘星汉。
刘凤浩只略一思付,即信口答道:
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
刘凤浩的才华终于使乾隆帝心悦诚服,随即钦点他为探花,登上金榜。
粗毛野兽石先生
纪晓岚自幼聪颖好学,兴趣甚广。他的私塾老师石先生是个非常古板的老学究,晓岚对他很反感。一天晓岚去喂养家雀,将砖墙挖一深洞,喂饱家雀后便将它送回洞内,堵上砖头,以防飞走。后来,被石先生发现。石先生把家雀摔死,仍旧送同洞内堵好,并在墙上戏书一联:
细羽家禽砖后死。
当晓岚再去喂家雀时,发现它已经死了。心里正在疑惑,忽见墙上有一上联,他断定这是石先生所为,于是续写了下联:
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见了大为恼火,觉得晓岚不该辱骂老师,于是手执教鞭责问晓岚。只见晓岚从容不迫地解释说:“我是按着先生的上联套写的。有‘细’必有‘粗’,有羽’必有‘毛’,有‘家’必有‘野’,有‘禽’必有‘兽’,有‘砖’必有‘石’,有‘后’必有‘先’,有‘死’必有‘生’。所以,我便写了‘粗毛野兽石先生’,如不应这样写,诸先生改写一下吧。”石先生捻着胡子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满意的下联,最后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扔下教鞭,拂袖而去。
原来如此
相传,纪晓岚一次南行来到杭州,友人为他设宴洗尘。席间,照例少不了连句答对。纪晓岚才思敏捷,出口成联,友人心悦诚服,夸他为北国孤才。晓岚则不以为然,说道:“北方才子,遍及长城内外,老兄之言从何谈起?”友人道:“先时我曾北游,出了一联,人人摇手不对。”晓岚半信半疑,问道:“老兄的出句竟如此之难?”友人道:“一般。”接着,念了上联:
双塔隐隐,七层四面八方;
纪晓岚听罢哈哈大笑,说:“这样简单的出句,他们不屑回答,即以摇手示对!”友人不解地问:“那,他们的下联是什么呢?”晓岚道:
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二短。
友人听后,恍然大悟。
母狗和公羊
清初时苏州有个进士叫韩慕卢。他在未考取进士时曾在一个富家私塾教书。这个富家子弟自以为很有才学,经常替韩慕卢讲课以此来炫耀自己的学问。有一次他代韩慕卢上课,竟然把《礼记》中的“临财毋苟得”读成了“临财母狗得”。正巧一个饱学之士路过,还以为是韩慕卢读的。于是他随口吟出:
礼记一书无母狗;
此时韩慕卢正为富家子弟的行为好气又好笑,听得上联,他马上对出下联:
春秋三传有公羊。
那饱学之士一听,知为高人。二人见面一谈,才知读“母狗”的并非韩慕卢。
阉猪人的春联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喜欢微服私访,逢年过节的时候还亲自题写春联。有一年临近春节他微服出巡,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还没贴春联,便去询问主人。原来主人是阉猪的,还没想好如何题春联。朱元璋思忖片刻,提笔写道:
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联意奇巧,幽默不俗。主人大喜。
孙中山智见张之洞
清末孙中山留学归国,途经武昌时,仰慕湖广总督张之洞兴办洋务实业,想拜访一下张之洞。来到张府,投名片日: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目中无人的张之洞见有无名人士敢用这种口吻跟他说话,便在纸条上写道:
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
让仆人交给孙中山。孙中山见纸条,提笔写道: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
再请仆人交给张之洞。张之洞见了,立即下令打开大门,迎接孙中山。
姑娘妙对戏秀才
古时,南州郡有一个家境殷实的人家,请了一位穷秀才教私塾。东家的小儿子,也在私塾中就读。一日,这位秀才先生教学生对对,他信口出了上联:有客打床惊我梦。要学生对出下联,并要求第二天交卷。
夜深人静,小东家在灯下,抓耳挠腮,搜肠刮肚,找句对下联,无奈无句可对。他的姐姐问道:“夜已三更,你为什么还不睡觉?”小东家哭丧着脸,将索对情况告诉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