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唐宋诗精品鉴赏
5261800000040

第40章 宋诗篇(8)

第四句“帘外落花撩乱飞”是说作者醒后看到帘外百花凋零、落英缤纷。此句使人拍案叫绝的一点,不仅暗点出前时的酣梦,又显出此时“拥衾”恋枕的闲情逸趣。这三、四句会使人想起韩偓的《懒起》诗:“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虽同是侧卧看花,一者是有心外求的意想;一者是心不在焉那种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混沌朦胧之心态。作者懒起的目的是不甘心“太上忘情”的清贫淡泊。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军仙游(今福建)人。北宋书法家。官至端明殿学士。书法楷、行、草颇有成就,为“宋四家”之一。有《万安桥记》《谢赐御书》《蔡忠惠集》传世。

梦中作

蔡襄

天际乌云含雨重,楼前红日照山明。

嵩阳居士今何在?青眼看人万里情[1]。

注释:[1]嵩阳:李白《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并序》中嵩山逸人即指嵩阳居士,此诗中“嵩阳居士”代指嵩山、少室山中隐士高人元丹丘。

鉴赏:诗的一、二句是语意倒置句。诗意:雨过天晴,红日普照山峰楼阁,金光耀眼,但天边仍乌云密布,阴雨随时可能到来。作者身处北宋中期,中宗、仁宗两朝任用奸相贾似道之流,对辽、夏许以岁岁纳币,以求一时之和,这样饮鸠止渴之计不仅削弱了宋朝的国力,而且壮大了对方,对宋朝国势隐患重重,如诗人所言天际乌云重,阴霉风雨随时会来,暂晴可喜,但晴意不稳,会乐极生悲的。

三、四句是表明作者拯时救世之话语。诗意:在嵩山、少室一带,像嵩阳居士元丹丘这样的隐士高人,你们在哪里?这世间取媚邀宠之人无处不在。假如嵩阳居士仍在,一定会慧眼看人,虽相隔万里之外,也会令人敬仰的。这两句也暗含作者逃避现实到高人逸士那里去居住之意。

全诗借景抒情,表达出作者作为一个文人忧世有心而济世无策,慕隐而难如愿的复杂心境。

黄庶字亚夫,号青社,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黄庭坚之父。生卒不详。庆历二年进士。曾任州郡从事,知康州。有《伐檀集》遗世。

和陪丞相听蜀僧琴[1]

黄庶

小园岂是春来晚?四月花飞入酒杯。

都为主人尤好事,风光留住不教回。

注释:[1]丞相:题中丞相指文彦博,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人,晚年退居洛阳第宅。曾任宰相,后出任青州(今山东益都)、许州(今河南许昌)知府,后改任忠武军节度使、知永兴军,驻长安(今陕西西安)。

鉴赏:诗前两句设问兼自为回答。诗意:春回大地,应时同到,不论先后,为什么小园的春天比别的地方来得迟呢?一般暮春三月花已凋谢,此已四月,可小园还落英缤纷,漫天飞舞如雨,花飞落入酒杯之中。“小园”是这次饮宴听琴的地方,是文氏洛阳私园。“花飞入酒杯”说明花木特别茂盛,飞花繁多,景美极致,增添宴饮无限欢乐,如听琴、饮酒、合观凋花,可以说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全备。诗中诘问句表达惊喜、赞美之情。

三、四两句对前两句作答,诗意:“四月花飞”,不是春天到晚了,而是春留恋小园、留恋枝头不舍离去;不是春不想归,而是园主人不放行。主人为什么留住春光,是因为喜欢春在大地能使万象更新,风和日丽,桃红柳绿,莺歌燕舞,春光融融,正是接待客人的好时机,也可为宴饮听琴增添无限乐趣。“尤好事”说明好事甚多。

探春

黄庶

雪里犹能醉落梅,好营杯具待春来[1]。

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红一手裁[2]。

注释:[1]好营:正好整治、整顿。杯具:指饮酒的器具。[2]刀尺:裁剪衣服的工具。

鉴赏:诗的一、二句写作者待春。诗意:早春时节,雪花纷飞,玉骨冰心的斗雪红梅也似雪飘坠,我对着飞雪落梅举杯一醉,景象别致;从此整顿好杯盘酒器,等待春回地暖、万物复苏、春色遍野时刻的到来。“犹能”是说百花虽未生发,但似雪飘坠的报春梅花也值得人醉赏。“落梅”预示春天不远了,“探”字就得到了落实。此两句勾画出一幅雪花飞舞、梅落缤纷的迎春图景。

三、四句作者展开对“待春来”的联想。诗意:春天啊!快来了,这东风已手持着神奇的剪儿尺儿,会精心、熟练地剪裁出万丝翠柳、千树红花,让你陶醉在绿茵遍野、绿树成阴、万紫千红、生机盎然的春景之中。“新刀尺”、“一手裁”使人想到贺知章《咏柳》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天的代表是柳丝与花朵。“东风”运用“刀尺”来裁剪出柳树细叶、千万朵繁花,剪出大好春色。此二句诗采用拟人化手法把“东风”喻为能工巧匠。“新”字说明初试,身手不凡,并紧扣新春伊始,诗承上半的探春行动,铺写出“探春”的向往心理。“万叶千花”一语双关,一是实写眼前雪飞梅落的奇景,二是想象中叶稠阴翠、百花争奇斗妍的春景。

陶弼(1015—1078),与高翁,永州祁阳(今属湖南)人。历官阳朔县主簿、知邕州、东上阁门使、康州团练使。有《陶邕州集》遗世。

碧湘门[1]

陶弼

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

天阔鸟行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2]。

注释:[1]碧湘门:即长沙(今湖南)城门。[2]卑:低下。行:指行列。

鉴赏:首两句描绘长沙城内夏日迷人风景。诗意:登城门楼远眺,城内轻烟树影,林木葱茏幽邃,林涛阵阵,林海茫茫无边,似水波浩渺,众多亭台楼阁尽掩隐于树海绿波之中若隐若现。“烟树”远树似烟,“绿波”绿树如海泛波,“漫”形容长沙城内到处林木浓郁、万顷苍翠。“几万楼台”崇楼高台数量多。此二句描写长沙城内亭台楼阁掩隐于树影之间的壮美景象。

第三句写城外远处天空景色。诗意:辽阔碧空,鸟儿成行展翅飞翔,渐渐向天边飞去,缓慢地消失在天地相接的蔚蓝天际。“疑”是写远望的错觉。“鸟行没草”是观察鸟儿排行远飞的缓慢变化的动景,以衬托“天阔”这一静景。只有“天阔”才会任鸟飞。

第四句写远望湘江景色。诗意:湘江如练环城奔流,长沙城门楼一带地势较低,与湘水相形,城楼与那山峦仿佛要被淹没陷进去一样。“欲”字将要而未的意思,“欲沉”搭配用把握住了描写分寸,体现出作者用字讲究推敲的功底。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曾官大理寺丞、国子博士。精《易》学,著有《太极图说》《通书》,后人合编为《周子全书》传世。

题春晚

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1]。

注释:[1]阑:同栏。

鉴赏:此诗是作者在白昼伏案吟诵之余,薄暮时分,微感疲倦,走出简陋的屋子,立栏杆外,观乡村暮春晚景有感而作。

第一句写近景落花、柴门、夕晖。诗意:三月残花飘落柴门内外,落英遍地,把夕阳余晖挡在了门外,可见落花堆积似山。

第二句写远看林景。诗意:在暮色苍茫中,看到远处有一片葱茏的树林,几只在黄昏归巢的乌鸦,绕林盘旋忽高忽低飞行,暮春的傍晚朦朦胧胧,只能隐约瞧见一些小黑点。“点”因是傍晚远看乌鸦似点。

最后一句写作者极目遥望之景。诗意:在那乡间的小路尽头,远远望见樵子挑着柴火,渔夫提着渔篓,急匆匆向家中归来。

一、二、四句写“夕晖”、“昏鸦”、樵渔归三景,句句紧扣题中“春晚”,并用花“落”、鸦“飞”、人“归”三个动词点缀,更显村野薄暮时分冷清、空寂、和谐、静谧之境迷人。所以诗人要在这恬静富有生机的境界中“小立”观赏。

文同(1018—1079),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北宋画家、诗人。历官邛州、洋州、湖州知州,湖州未赴任而卒。善诗文书画,尤擅画墨竹,苏轼画竹都受他影响,从学者众。存世《墨竹图》等,有诗文《丹渊集》遗世。

望云楼

文同

巴山楼之东,秦岭楼之北[1]。

楼上卷帘时,满楼云一色。

注释:[1]巴山:即大巴山。陕西汉中盆地与四川盆地的界山。秦岭:在陕西省南部。

鉴赏:诗开头两句写望云楼的位置及登楼头所见之景。诗意:登上望月楼,举目远望,在楼的东面是巍峨群山、绵延千里的大巴山;在楼的北面可见高峻雄伟、剑峰千仞的秦岭。此二句一说明此楼位置在巴山之西、秦岭之南,并交代了此楼之高与位置极佳,才能上楼望见极高峻的巴山、秦岭,也看到崇山峻岭间云彩朵朵绕山飘荡,景象壮丽无比。诗中虽未写云,但云尽在不言中,让人们去体会罢了。

一、二句写由楼上望巴山、秦岭远景,三、四句写楼中近景。诗意:望月楼飞檐凌空,门帘一卷,绕楼云彩会立即飞入楼中,危楼顿时隐入云彩之中,景色奇丽无比。这两句“楼云一色”的奇观,写出了万里晴空、浩茫云海的佳景,自然使人神清目爽,有“荡胸生层云”之感慨。

刘敞(1019—1068),字原父,好公是,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刘救之兄。庆历六年进士第二。曾官翰林学士、集贤院学士、南京御史台。精研《春秋》学,有《春秋权衡》《春秋传》《七经小传》《公是集》遗世。

微雨登城二首(其一)

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1]。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注释:[1]城隅:城角。

鉴赏:一、二句紧扣主题直写微雨登城。诗意:秋天,牛毛细雨在寒空中濛濛绵绵,时下时停,若有若无;我闲暇无事时,登上高高的城楼,斜靠在城楼一角,眺望远方秋雨中的山水景色。“映”字抓住了自然景物的特征,春日微雨如云雾弥漫一片;初夏烟雨、漫无边际;只有“无点亦无声”的秋雨才有仿佛透明的雨丝,才用“半有无”形容微雨之神态。“空”前“寒”字表示秋雨生出的清冷之感。

三、四句写登城所见景色。诗意:在阴雨潆潆、阴沉沉的天空下,遥望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色彩或深或浅,树木参差不齐,山树若隐若现,景色一片茫然;我忽然发现,这眼前所见,不就是一幅现成的江南水墨风景画吗?诗中“浅深”、“高低”是作者在秋天微雨中纵目野望捕捉到的秋山美境,也是作者见自然水墨画产生的空灵清逸、萧疏淡远的意境,也显露出作者欣赏到美景的惬意之情。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少有文名,为欧阳修所赏识。尝与王安石交游。嘉祐进士。官至中书舍人。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亦能诗。有《元丰类稿》。

西楼[1]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2]。

注释:[1]西楼:即诗中所谓“朱楼”,称“西楼”是与东面的海相对而言,它的位置当是依山面海。[2]疏箔:稀疏的竹帘。箔,用苇或秫秸织成的帘子。

鉴赏:首句从视觉上描写西楼前面的景色,直接截取了风云变幻的高潮的顷刻:乌云低垂翻卷,水天一色,海浪也像乌云一样推波拍岸,宛如骏马驰骋,去而复回,呈现出一种动与力的壮美。第二句从听觉的角度描写雷雨迫在眉睫的情态。忽然北风卷过,挟带“数声”震耳欲聋的雷响,平添了赫然的声势,壮美之情益显。“吹起”二字可谓笔力千钧,十足显示了狂飚的威力。风是雨的使者,诗人敏锐地捕捉到雷雨之前这个自然特征而加以渲染,令人赞叹。

第三句“朱楼四面钩疏箔”在全诗结构上起了一种转承衬垫的作用,避免一气直下,显得跌宕有致。句中“朱楼”既是点题,也是从楼前海景通向楼后山景的桥梁,更是由写景转向抒情的过渡。“四面钩疏箔”,指楼上人也即诗人把楼四面窗户垂挂的疏帘用钩卷起。按常理,风雨将至,应关窗闭户,而诗人却敞开四面窗户,原因何在呢?“卧看千山急雨来”,诗人于尾句道出了内心的豪情,也解除了读者的疑问。前两句写风吹、云涌、浪卷、雷鸣,这是一支壮美的序曲,诗人最欲欣赏的乃是作为“主角”登场的“千山急雨”的出色表演。他要看“急雨”冲刷这重峦叠嶂的更为壮美的画卷,他要享受“急雨”打破雨前沉闷局面而呈现的新鲜境界,以开阔心胸。这种美学境界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力求上进、欲有所作为的思想境界。诗中一个“卧”字亦耐人寻味,它把诗人那种雍容气度生动地传达出来,动中寓静,以静衬动,跌宕起伏之妙于此可见。

城南

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1]。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注释:[1]横塘:江苏南京城南吴江县境内的一条河。范成大曾以《横塘》为题作诗一首“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鉴赏:一、二句写“急雨”情状。诗意:急雨瓢泼倾盆而下,暴雨使横塘水涨盈堤,雨水从乱山高处分东西两股倾泻而下直奔秦淮河。“水满堤”说明雨量大,“乱山高下路东西”形容急雨来势凶猛。此诗句也暗含急雨造就的可供欣赏的壮美之势。

三、四句写急雨后造成的破坏小景。诗意:昔日桃吐丹霞李白似雪的绚丽景象,在骤雨大作的袭击下,已经凋落殆尽,桃李结束了桃红李白、繁花满树的短暂青春;只有茸茸丰茂的一片绿草仍然铺青叠翠。此两句暗示了一条哲理:桃李虽妩媚嫣润可人,但生命力极脆弱;青草虽朴素,但能经得住暴风骤雨的考验,有较强的生命力。

多景楼[1]

曾巩

欲收嘉景此楼中,徙倚阑干四望通[2]。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一川钟呗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3]。

老去衣襟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4]。

注释:[1]多景楼:在今江苏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内,北宋时郡守陈天麟所建,是寺内风景最佳处。它北临大江,遥控淮甸,形势险峻,自北宋以来骚人墨客题咏颇多,以赞赏其地风光。[2]徙倚:徘徊。[3]呗:梵音的歌咏。[4]冥鸿:指飞入远天的鸿雁。

鉴赏:首联写多景楼形胜。诗意:多景楼屹立在镇江北固山上,你想周览胜景;只要登楼远望,或徘徊环阑四望,水景山色,风云星月,万千美景,一览无余。此联统领全篇,并间接交代了上楼观景之美。此联作者抓住了多景楼位置特点,登高能使人眼界开阔,美景豁然在目。

额、颈两联直接写在多景楼上徙倚阑杆所见景象。诗意:凭阑而望,乱云纷飞,水气蒸腾,绚丽云彩在波光中浮现出碧瓦红楼;火红的晚霞与山峦在夕阳下青红相间成趣,西边斜阳嵌入天山相接处,耀眼的光芒向上直射天空;东方一轮新月冉冉升起,月光下淮南原野传来了寺庙的钟声梵歌;江面上的傍晚海风轻吹,远航的船只顺风归来。“浮”字写明了迷离的波光云影掩不住巍峨的宫观。“入”字刻画出霞光彩染的黄昏山色、远天。“一川钟呗”形容淮南原野,空旷静寂;“万里帆樯”使人联想长江迢遥汹涌。四句写出了多景楼所观黄昏水光、山色、寺钟梵歌、江上帆船迷人美景。作者抓住景物特色,描绘出一幅色彩明丽、山川掩映的壮阔江山画卷。

尾联写作者见景生情的感慨。诗意:虽人已至垂暮之年,征尘满衣,但人老心不老志不衰,并未放弃对美好明天的追求,要像鸿雁一样振翅翱翔长空,雄视天下。此联表现出作者“蹑景追飞”的远大抱负与高旷自得的情怀。

王珪(1019—1085),字禹玉,成都华阳(今四川)人。庆历二年进士。曾官翰林学士、知开封府、迁学士承旨、参知政事、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哲宗时封岐国公。卒赠太师,谥文。善文翰。有《华阳集》遗世。

游赏心亭[1]

王珪

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2]。

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

于今玉树悲歌起,当日黄旗王气昏[3]。

人事不同风物在,怅然犹得对芳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