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唐宋诗精品鉴赏
5261800000041

第41章 宋诗篇(9)

注释:[1]赏心亭:建康(今南京)名胜,北宋丁谓所建。[2]六朝: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建都建康(今南京)。[3]玉树:指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沉湎声色、制作的艳曲《玉树后庭花》。陈后主当时不理朝政,日夜与佞臣宠姬酣歌宴游,敌国进兵,恃长江天险,歌舞不歇,隋兵攻下建康(今南京),他匿入井中,国亡被俘。

鉴赏:

诗首联写登赏心亭所见之景。诗意:南京是六朝旧都,古都名胜到处都是,城郭北临大江,江水滚滚流入东海。无论从历史角度还是从地理位置看,南京都是著名的。赏心亭“下水门之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览之胜”,登此亭上,可将南京名胜古迹尽收眼底,可今天,南京由于经多朝的更替变迁,六朝很多遗迹仅残存下令人怅惘的历史旧痕了。现今的江城幢幢楼房连云,一望无边直到海门,足以镇住波涛浩渺的江水。“空”字满含感慨之意;“压”字写出了江城的险峻。此联前句是从时间上来写的,后句是从空间上来写的。

额联承首联继续写赏心亭所见景象。诗意:于醉中登高远眺,滔滔江水汹涌奔流入东海,江水滚滚一泻千里,眼前的无限江山使人感慨万千。“来”、“入”两字写出了作者登赏心亭举目远望、视野开阔,但触景生情感慨弥深。

颈、尾两联写情并抒发登临的感慨。诗意:今天耳边不时响起《玉树后庭花》亡国之音,它使人不难想起昔日陈后主因沉湎声色、荒废朝政、导致国破身俘,陈朝覆灭的历史悲剧。这能使“王气昏”的靡靡之音,是晓悟后人莫蹈覆辙的警钟。今天虽陈朝人事不在,但陈朝风物犹存,真叫人担心这社会风气日下啊!唉!只得借酒消愁了。

金陵怀古[1]

王珪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2]。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释:[1]金陵:今南京市。战国楚威王置金陵邑;三国徙都於此日建业;晋改为建康,南朝、宋齐皆都于此;五代梁置金陵,南唐都之;明洪武元年建都于此曰南京。[2]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鉴赏:首联破题兼点明时间地点。诗意:为排解乡思而凭吊古事,但往事如云烟来去无踪难以追寻;我只好独自登上江边古城,举目四望,萧索秋景映满眼帘。“悠悠”、“独上”、“满目秋”给全诗罩上了一层孤寂、凄凉的氛围。

额、颈两联承“江城满目秋”描写眼观金陵秋景。诗意:秋晚薄烟弥漫,一只孤零零的水鸟悄悄来到这寂静的孤岛上;秋雨霏霏绵绵,细雨茫茫的江面上隐约有几只匆匆归航的帆船;秋风萧瑟,知秋的红叶随晚风飘舞;寒云如絮,低空浮荡,天阴沉沉的,好像要把旧城楼压塌。此两联四句分别写来渚孤鸟、淫雨归舟、秋风落叶、寒云旧楼,宛如四幅寥落清冷的秋景画屏,用淡墨素彩勾画出秋光的萧条。“来”字说明鸟悄无声息落下。“下”点明归舟之速。“萧萧”抓住了秋风的特点,“惨惨”说明“寒云”厚且重。此四句诗一句一景,景中含情、表明金陵江城的凄凉在目。

尾联是全诗秋景图的点睛之笔。诗意:多朝建都的金陵,昔日楼房幢幢,画栋雕梁金碧辉煌,街市繁荣宽阔,车水马龙如梭,人比肩继踵如潮,今天却一派凄凉无人问津;登此江边古城,昔日的激情壮志、风情万种之气韵已无踪迹了。“故国凄凉”与“江城满目秋”、“谁与问”和“独上”相照应,反映出诗人凄婉深沉的忧思。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初进士。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神宗即位,擢翰林学士,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旋判西京御史台。哲宗即位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废除新法。为相八月,病死。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撰有《资治通鉴》,另有《司马文正公文集》《稽古录》等。

送张寺丞觐知富顺监[1]

司马光

汉家五尺道,置吏抚南夷[2]。

欲使文翁教,兼令孟获知。

盘馐蒟酱实,歌杂竹枝词[3]。

取酒须勤醉,乡关不可思。

注释:[1]觐:拜访,会见的意思。富顺:今四川富顺县。[2]南夷:古代,包括云南、贵州及川西南的广大地区称为“西南夷”。汉武帝时令“长帅”先后置益川、越嶲、牂舸、犍为等郡,西南夷自此才有了全国统一的行政建制。[3]蒟酱:用胡椒科植物蒌叶果实做的味辛辣可食的酱。竹枝词:巴渝间流传的脍炙人口的民间歌舞唱词,唐刘禹锡据以改作新词。

鉴赏:此是一首送别诗。

诗首句从历史起笔。说历代王朝都注重西南夷一带的开发。

有见识的官员注重政治经济双赢建设发展,西汉的文翁特别注意提高人民文化素质和促进民族团结,在汉景帝末任蜀郡太守时立学堂,免徭役。三国诸葛亮佐刘备治蜀时,以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对西南夷部落首领孟获“七擒七纵”,让其心服口服,臣服于蜀,使南中安定,导致诸葛亮率军南征时无后顾之忧。

古西南夷多视为蛮荒之地,其实此处民风淳朴,物产丰富,蜀锦、桐华布、筇竹杖在西汉就销向国外。“蒟酱”向来被视为“山珍”,汉代就销往邻近地区。南中民间歌舞丰富优美,流传甚广的《竹枝词》唱时声音婉转,用鼓笛伴奏起舞,悦耳动人。

尾联是作者劝友人至南中途中要以酒助兴,因南中之事大有可为,切不可因思乡而忧伤心神误大事。司马光嘱咐友人是看到历朝治理南中的弊病,唐天宝年间,杨国忠等贪功对南诏两次进攻而惨败,激变西南夷战祸不停;宋太祖赵匡胤“挥玉斧”干脆把祖国从大渡河以南劈为两片,使南诏变成大理国,与中原各守其疆界。作者用锐利的目光关注西南地区的发展。

和邵尧夫安乐窝职事吟司

马光灵

台无事日休休,安乐由来不外求[1]。

细雨寒风宜独坐,暖天佳景即闲游。

松篁亦足开青眼,桃李何妙插白头[2]。

我以著书为职业,为君偷暇上高楼[3]。

注释:[1]灵台:心也。[2]松篁:青松翠竹。青眼:青睐。[3]偷暇:偷闲。

鉴赏:首联二句从“安乐”名义说起,是统领全诗的总纲。诗意:人只要心中无事就是最大的安乐,心静空乐在其中,再也不需向别处寻求了。邵雍认为“天命”、“人性”、“物理”是一回事,把“安乐”释为“乐为心的事业”,“安作道枢机”。在邵雍来说,“乐天知命”、“顺理无为”,“无思无为”是养心的妙谛、人生最大的安乐。司马光这两句诗就系统阐述了邵雍哲学思想。

额联写邵雍安乐窝中职事——游乐。诗意:在细雨纷纷如烟以及寒风萧杀的时节,最宜独坐家中修身养性。只待春暖花开,桃红柳绿,莺啼燕啭,蜂飞蝶舞,芳草遍地或硕果累累,景色迷人时,才是闲游的好时机。此上几句诗写出了邵雍“宜独坐”、“即闲游”的生活习性。

颈联写邵雍安乐窝中乐道安贫、观物取乐的性格。诗意:对青松翠竹也不时投去青睐的目光使人倍感满足欣慰;见居所中桃红李白时也不妨摘上几朵,插在自己花白的头发结上自娱自乐。对松篁开青眼,言出邵雍仁者之博爱。“桃李花何妨插白头”写出了邵雍乐观向上的性格。

尾联两句写作者与邵雍的情意厚深。诗意:我来到洛阳后就集中精力编写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有时为了与邵雍的深情厚宜,不得不从繁忙的编辑工作中偷空上高楼,望望乘坐小车出游的邵雍归来否。司马光“偷暇上高楼”是待挚友归来,也流露作者在政治生涯的失意情绪。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庆历二年(1042)进士。嘉祜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罢相,次年再相;九年再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执政期间,曾与子芳及吕惠卿等注释《诗经》《尚书》《周官》,时称《三经新义》。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遒劲清新。所著《字说》《钟山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

泊船瓜洲[1]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2]。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3]。

注释:[1]瓜洲:在今江苏扬州南,是长江北岸有名的渡口。篇名一作“船泊瓜洲”。[2]京口:即今江苏镇江,在长江南岸,隔江与瓜洲相对。钟山:一名紫金山,在江苏南京市北。[3]又:《临川先生文集》卷二九作“自”。绿:洪迈《容斋续笔》卷八云:“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作者认为“到”、“过”、“入”、“满”等字都不理想,只有“绿”字最为精警。

鉴赏: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以愉快的笔调写他从京口渡江,抵达瓜洲。“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以依恋的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望。“只隔”两字极言钟山之近在咫尺。将“数重山”的间隔说得如此平常,反映了诗人对于钟山依恋之深。事实上,钟山毕竟被“数重山”挡住了,因此诗人的视线转向了江岸。

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岸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句中着一“绿”字,将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这就写出了春风的精神,诗意也深沉得多。“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喻指“皇恩”。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相位,表明皇上决心推行新法。对此,诗人感到欣喜。他希望凭借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寒流,开创变法的新局面。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希望早日辞官归家的心愿,如王维《送别》:“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都是把草绿与思归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心愿,至结句始明白揭出。吟诗不可不讲究炼句炼字。此诗炼得一“绿”字,全篇气象一新。

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从时间上说,已是夜晚。诗人回望既久,不觉红日西沉,皓月初升。隔岸的景物虽然消失在朦胧的月色之中,可对钟山的依恋却愈益加深。诗人相信自己投老山林,终将有日,故结尾以设问句式,表达了这一想法。

题西太一宫壁[1]二首(其一)

王安石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2]。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3]。

注释:[1]西太一宫:宋仁宗时建,在今河南开封西八角镇。《题西太一宫壁》共二首,第二首为:“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今日重来自首,欲寻陈迹都迷。”[2]蜩:蝉的一种。鸣蜩:鸣叫的知了。[3]三十六陂:蓄水塘名,在西太一宫附近。又,江南扬州亦有三十六陂。春水:一作“烟水”。又一作“流水”。

鉴赏:一、二两句写视觉中之景,高低错落。“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绿”而曰“暗”,极写“柳叶”之密,柳色之浓。“柳叶”与“绿暗”之间加入“鸣蜩”,足见得那些“知了”隐于浓绿之中,不见其形,只闻其声,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浑然一体,有声有色。“红”而曰“酣”,将“荷花”拟人化,令人联想到美人喝醉了酒,脸庞儿泛起红晕。“荷花”与“红酣”之间加入“落日”,不仅点出时间,而且表明那本来就十分娇艳的“荷花”,由于“落日”的斜照更显得红颜似醉。柳高荷低,高处一片“绿暗”,低处一片“红酣”,色彩绚丽,境界甚美,让人叹为观止。

三、四两句补写水,不仅写眼中之水,还有回忆中的江南春水。眼下是夏季,但眼前的陂水却像江南春水那样明净,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抚今追昔、思念亲人的情感。“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还有回环往复之妙,就是说,读完“白头想见江南”,还应再读“三十六陂春水”。

前两句就“柳叶”、“荷花”写夏景之美,用了“绿暗”、“红酣”之类的字面,色彩十分浓艳绚丽。这“红”与“绿”是对照的,因对照而“红”者更“红”、“绿”者更“绿”,景物更加动人。第四句的“白头”与“绿暗”、“红酣”的美景也是对照的,但这对照在“白头”人的心中却荡起无限波澜,说不清是什么滋味。

北陂杏花[1]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2]。

注释:[1]陂:积水池。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2]纵:即使。吹作置:杏花白色,故以雪为喻。陌:道路。

鉴赏:首句“一陂春水绕花身”,正描绘了这种逸致。“绕”字以其特有的轻柔圆转之美,赋予“春水”以爱花、惜花和着意护卫、滋润“花身”的人格力量。次句“花影妖娆”,是说树上繁花似锦,妖娆美丽,水中倒影荡漾,同样美丽妖娆,树上水下,相映生辉,相得益彰。“各占春”,表面上是说各自都包含着浓郁的春意,实际上亦即各有其美学价值之意。他对于水中影的欣赏,正反映了他在这种特殊的心境下对于虚静的审美理想的追求。

如果说前两句主要抒写了诗人闲淡的情志,那么后两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便带有几分悲壮色彩了。鲜艳的花瓣纵然被春风吹落,飘洒在清澈的春水上,其纯洁如雪的芳魂,却一无所玷,春水上涨,也许还有机会“暗随流水到天涯”,又不失其远大之志。而那开放于车水马龙的南陌边上的杏花,终将被车轮马蹄碾得粉身碎骨,变作尘土,这是多么可悲!“作雪”、“成尘”分别为高尚与污浊的象喻。诗人原先积极推行新法,后来又被迫闲居江宁,出人进退虽然不同,但其进步的政治理想与高尚的情操实则未尝有异。为坚持自己的理想而献身,这是诗人一贯的宗旨。“纵被”、“绝胜”,语气坚决悲壮。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1]。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2]。

注释:[1]凌:冒着。[2]为:因为。

鉴赏:首句即点题,“墙角”长出几枝梅花,自然浮现出整个画面是以庭院为背景,衬托出梅花干枝横斜的风姿。次句“凌寒独自开”,对梅花极表赞赏。在严冬群芳纷谢之时,独有梅花凌寒开放,报道将至的春讯,而不管有没有人看到它。诗人所欣慕的就是这种倔强的精神和风骨,其倾倒之意自见。

因梅花的洁白与盛开在百卉俱谢的严寒季节,自古的咏梅诗都联系到雪。但此诗并不在画面上以雪映梅,也不在意象上以梅拟雪。既然繁花似雪,而诗人又无从看清,怎么知道是绽开的梅花呢?因“为有暗香来”,故“遥知不是雪”了。遥知,就是老远就知道了。这里提出“雪”,是为了逗出梅花的“香”。意思是说,雪是高洁的,但梅花除了具有雪一般的高洁以外,还具有雪不具有的香的品格。这梅花不仅凌寒呈艳,而且在严寒中播送出暗香。严寒既压不倒梅花的色,也压不倒它的香,更显出它“凌寒”的傲骨。“暗香”一词显然出自林逋“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一咏梅名句。

这是一首“借物咏志”之作,以写梅花来表明诗人不随波逐流,不在人前炫耀,不向恶势力低头的精神。

江上

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1]。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注释:[1]秋阴:指秋天雨后空中笼罩的阴云。低徊:本指人的徘徊沉思,这里用来表现含雨的暮云低垂而缓慢地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