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把这种状态称为“涌流”。“涌流”现象是一种让人非常愉快的体验,在涌流状态,人们全神贯注于所从事的活动,心无旁骛,他们的意识与行动融为一体。此时,人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只关注与当前任务有关的狭窄范围,忘掉了时间和空间。这个时候,如果心生杂念,哪怕是“我干得真不错”这样的想法,也会破坏“涌流”的感觉。
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说王羲之写字的时候他的仆人给他端来一盘馒头,他拿起馒头蘸着墨汁就吃了,而且完全没有注意到自己在吃“墨汁馒头”。因为这个时候他已经完全凝神入心,进入了“涌流”的状态,除了手头专注的工作之外,感受不到其他的事物。
曾有心理学家通过调查发现,和低成就的人相比,那些高成就的人成为成功人士其实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宵衣旰食,没日没夜地奋斗。事实上,绝大多数取得成就的人花在睡眠和娱乐上的时间并不比一般人少,那么,为什么在工作上花同样的时间,取得的成就却不一样呢?原来,在相同的工作时间中,低成就者真正进入“涌流”状态的情况只占总时间的15%,而高成就者的比重则占到了85%,正是这70%“涌流”状态的差异,决定了人成就的高低。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除去吃饭睡觉和必要的生活娱乐时间,其实大家真正可用的时间差不多,但为什么有人能用有限的时间取得比别人高得多的成就呢?关键就在于他们懂得“虚极静笃”,去除心中的杂念,进入“涌流”状态,将所有的精力和能量都投入手头的工作中。
心中的杂念越多,就越无法集中精力,对时间的利用率也就越低。所以,想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取得无限的成就,事半功倍地完成手头的工作,只能夺回被各种杂念占据的时间。心越静,杂念越少,我们所能真正有效利用的时间就越多,我们取得成功的可能也就越大。
图难于其易,为大必于细
老子有一句名言:“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解决困难的事,要从最简单的着手;做大事,也要由细微的地方开始。所以圣人从来不认为自己只做大事而不做小事,因此才能成就大事业。轻易许下的诺言必然很难守信,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往往就会困难重重,所以,圣人把所有的事情都当做困难的事情去做,结果反而不会遇到真正的困难。
在老子看来,世上无小事,只有把每一件手头的小事都当做大事来做,才能做好真正的大事。如果只想着做大事而忽略了手头的小事,则大事必然不成。正如英国诗人勃朗宁所说:实事求是的人要找一件小事做,找到事情就去做。空腹高心的人要找一件大事做,没有找到则身已故。实事求是的人做了一件又一件,不久就做了一百件。空腹高心的人一下要做百万件,结果一件也未实现。
成功是没有捷径可走的,需要我们将所有精力都聚集于一点,脚踏实地,老老实实地把点滴工作做足,这样才能够登上成功的巅峰。
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学问,都要精通,所谓一招鲜,吃遍天。假如你学了很多知识,但是没有一项是精通的,或者你根本没有体会到所学知识的精妙之处,那么你只是“半壶水响叮当”,在这种情况下,什么都懂就等于什么都不懂。
慧音法师有个生性鲁钝的徒弟叫般特,为了让他早日开悟,法师曾让寺里的50名弟子轮流教他,但都徒劳无功。无奈之下,法师把他叫到面前,逐字逐句地教他一首偈:“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然后,法师对般特说:“般特,你不要以为这首偈稀松平常,只要你认真学会这首偈,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般特虽然鲁钝,但很有耐心,于是他按照师父的要求翻来覆去地学这首偈,终于领悟了其中的意思。过了一段时间,慧音法师就派他去给附近的信徒讲经说法。
那些信徒一听说愚笨的般特要来给他们说法,心中都有些不服气:“这样愚钝的人也会讲经说法?真是太可笑了!”不过,虽然他们心中这样想,但表面上仍然保持着应有的恭敬。
而般特因为是第一次给别人讲经说法,多少有些紧张,于是,他十分惭愧而又谦逊地对众人说:“我生来愚钝,在法师身边只学会一首偈,现在给大家讲述,希望静听。”接着他便缓缓念道,“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果不其然,他刚刚把偈念完,众人就哄堂大笑:“可笑可笑,只会一首启蒙偈就敢来登台说法,我们早就倒背如流了,不如我们来说给你听吧!”
不过,般特没有被众人嘲笑的话语影响,而是不动声色、从容不迫地讲了下去,而且旁征博引,说得头头是道,新意迭出。众人惊诧极了,没想到一首这么普通的偈,竟然被般特说出无限深邃的佛理。
般特的讲法让众人陶醉其中,许久才回过神来。众人不禁感叹道:“一首平凡至极的启蒙偈,竟然可以理解到这种程度,实在是高人一等啊!”于是对般特肃然起敬。
虽然般特只学了一首偈,但他学得精通并懂得灵活运用,比起那些学了许多“大学问”却一样也不精通的人不知道高明多少。
其实做人也如般特学偈一样,与其好高骛远,只想着做大事,不如做好手头的每一件小事,把心从遥远的山巅收回来,着力于眼前手头的小事,一步一个脚印地积少成多,最终更可能成就大事业。
笑到最后才是大赢家
人生中的竞争犹如一场马拉松,第一个跑到终点的人是唯一的冠军,中途的胜负说明不了任何问题。即使一路上落后于他人,你也不必丧气,因为还没有到终点;即使一路上领先于他人,你也不必得意,因为还没到终点。正如《老子》中所说:“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不慎终也。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人们做事情,常常功败垂成,所以做事情慎始慎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如果细细体会,我们就发现许多事确实如此。我们如果被一时的成败牵制住,就会难以静下心来,从而陷入浮躁的心态中。但是我们如果知道,只有笑到最后的人才是真正的赢家,就会看淡一时的成败,而静下心来追求最后的终点。
有一个年幼的孩子一直想不明白自己的同桌为什么每次都能考第一,而自己每次只能远远地排在他的后面。回家后他问道:“妈妈,我是不是比别人笨?我觉得我和他一样听老师的话,一样认真做作业,可是,为什么我总比他落后?”妈妈听了儿子的话,感觉到儿子开始有自尊心了,而这种自尊心正在被学校的排名伤害着。她望着儿子,没有回答,因为她不知该怎样回答。
又一次考试后,孩子进步了,考了第20名,而他的同桌仍是第一名。回家后,儿子又问了同样的问题,妈妈真想说,人的智力确实有高低之分,考第一名的人脑子就是比一般的人灵。然而这样的回答,难道是孩子真想知道的答案吗?她庆幸自己没说出口。应该怎样回答儿子的问题呢?有几次,她真想重复那些被上万个父母重复了上万次的话——你太贪玩了;你在学习上还不够勤奋;和别人比起来还不够努力……以此来搪塞儿子。然而,像她儿子这样脑袋不够聪明、在班上成绩不甚突出的孩子,平时活得还不够辛苦吗?所以她没有那么做,她想为儿子的问题找一个完美的答案。
儿子小学毕业了,虽然他比过去更加刻苦,但依然没赶上他的同桌,不过他的成绩一直在提高。为了对儿子的进步表示肯定,她带他去看了一次大海。就在这次旅行中,这位母亲回答了儿子的问题。母亲和儿子坐在沙滩上,她指着海面对儿子说:“你看那些在海边争食的鸟儿,当海浪打来的时候,小灰雀总能迅速起飞,它们拍打两三下翅膀就升入了天空;而海鸥总显得非常笨拙,它们从沙滩飞向天空总要很长时间,然而,真正能飞越大海、横过大洋的还是它们。”
我们许多人的成长与故事中的孩子十分相似,要知道,人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能否取得最后的胜利,不在于一时的快慢。如果我们能够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静下心来,遇到一时的胜败不气馁、不骄傲,矢志不渝地前进,那么我们必将获得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