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有成,清福难享
现代人终日忙碌于城市之间,追求着所谓的事业有成,在不断追求中,我们已经被不断增加的心绪和欲望压得透不过气来,或许,我们不断拼搏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享受生活,谁知事情的发展却不从自己的本意。
《老子》中曾向人们展示了一个著名的小国寡民的世界:“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在今天,老子所描绘的这幅简单朴素的民俗画卷,我们已无法体会了。现代人的生活,行有高速公路,食有快餐鸡腿,说有疯狂英语,看有流星飞雨,聊的是中西合璧的语言,用的是畅通无阻的电子邮件。然而,我们很多人只顾在繁忙的世界里匆匆赶路,却忘记了生活的真正意义。
生活不是高速路上的擦肩而过,而是静心体会其简约无华的美。这也是道,是智慧。
当世界静下来的时候,放慢脚步,聆听生活最单纯的足音。
一个商人在卖一种止渴丸。
“您好。”小王子上前说。
“您好。”商人说,“一个星期吃一颗止渴丸,那么你一个星期内就不用喝水了。”
“为什么你要卖这种药?”小王子问。
“它可以帮助人们节省很多时间,”商人说,“专家已经计算过了,一个星期吃一颗药丸,他们就可以省出五十三分钟来。”
“那么五十三分钟用来做些什么呢?”“随便他们做什么……”“如果我有五十三分钟的空闲,”小王子说,“我就会悠闲地逛到清澈的泉边。”
这是一则童话式的寓言,在现代社会,我们拼命地提速自己的生活与工作,却忽略了加快速度终究仍然会达到极限,即便我们省出口渴的时间,堆积如山的工作也永远处理不完。所以,在这个飞速运转的社会,重要的不是我们如何快速运转,而是协调好工作的时间限度和生命的时间节奏,也就是在“慢”与“快”之间实现平衡。
人生就像登山,不是为了登山而登山,而应着重攀登过程中的观赏、感受与互动,如果忽略了沿途风光,也就体会不到其中的乐趣。人们最美的理想、最大的愿望便是过上幸福生活,而幸福生活是一个过程,不是忙碌一生后才能到达的顶点。
古往今来,在时间的利用上人类表现得异常谦逊,并经常陷入深深的自责:永远检讨自己不够努力,以致光阴虚度。整整十二个月、三百六十五个日日夜夜,都干了些什么?总觉得应该做更多的事,走更长的路,赚更多的钱,但可惜都没有做到。
是谁让时间严重缩水,让我们觉得生命苦短、脚步匆匆呢?谁是岁月神偷,将流年偷走了呢?其实,年月日、时分秒和以往一样长短,并无神偷能偷藏劫掠,只不过是我们坐上国际化、现代化的“过山车”,身不由己地高速冲撞,前俯后仰,过瘾地放肆尖叫,最终在速度的诱惑下忘记了生活的意义。
过去几日甚至数月才能完结的工作,现在只需轻敲键盘,用手机拨个电话,开车跑一趟即可完成。但脚步迅捷,心情并不轻松,我们只顾匆匆赶路,而在高速度中失去了享受的权利。
在繁忙的生活中,我们忘了停下脚步来考虑这个根本的问题。我们中的很多人都在忙着用生命赚钱,却很少有人去规划一个值得拥有的生命。
当静下来的时候,你有没有问过自己:“每天忙来忙去,我到底在忙什么?我真正追求的是什么?”研究发现,约有93%的人不清楚自己的价值观,他们不知道自己忙来忙去究竟是为了什么,如同水面上的浮萍一样,糊里糊涂地过了一生。他们的生活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忙、盲、茫。
当我们生命多出五十三分钟的时候,可能许多人仍然选择不知所以的忙碌,停下来思考一下人生的终极价值成为一件奢侈的事。道家强调养生,而我们的忙碌工作本质上也是“养生”,存养自己的生命,实现自我生的价值,然而多数人在基本的需要满足之后,仍然选择一如既往的忙碌,这难道不是走入了思维误区吗?
有这样一幅画,画面上是繁忙的街道,高速的车流,每个人脸上都露出忙碌的表情。在这一繁忙景象中,有一个人弯着腰,样子很失望,他在街道上逆行。这个孤独的人下面有一行字:“寻找昨天。”许多人都像这个弯腰的人一样把精力耗费了,老是想着过去犯过的错误和失去的机会,欷歔不已,又或者总是空想未来。其实,这两种心境都是对时间的浪费,正是与“养生”这一目的背道而驰的。忙忙碌碌一生,却忘了真正去活,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所以,当我们为现实疲于奔命时,不如停下来,问自己:如果多出五十三分钟,该用它来做什么呢?
不争胜者天下无敌
争与不争乃两种处世的态度:争者摩拳擦掌,不争者平淡处之。与人无争,与世无争,看似是一种消极的避世思想和做法,但实际上是一种恬和的心态,一种知晓进退规则之后的释然,也是一种不急功近利的大智慧。
不争是一个充满大智慧的做人与做事的哲学。可惜的是,两千多年来能参悟和运用这一做人哲学的人寥寥无几。在名利权位面前,人们常常忘乎所以,一个个像斗鸡似的,巴不得你吃了我,我吞了你。可到头来,那些争得你死我活的人,大都落得个遍体鳞伤、两手空空,有的甚至身败名裂、命赴黄泉,而无争的人往往渔翁得利,得到了他人孜孜以求的东西。
西汉末年,冯异全力辅佐刘秀打天下。一次,刘秀被河北王郎围困时,不少人离他而去,而冯异却更加恭维刘秀,宁肯自己饿肚子,也要把找来的豆粥、麦饭献给饥困之中的刘秀。河北之乱平定后,刘秀对部下论功行赏,众将纷纷邀功请赏,冯异却独自坐在大树底下,只字不提饥中进贡食物之事,也不报请杀敌军功。人们见他谦逊礼让,就给他起了个“大树将军”的绰号。尔后,冯异又屡立赫赫战功,但凡议功论赏,他都退居廷外,不让刘秀为难。
公元二十六年,冯异大败赤眉军,歼敌八万,使对方主力丧失殆尽,刘秀驰传玺书,要论功行赏,“以答大勋”,冯异没有因此居功自傲,反而马不停蹄地进军关中,讨平陈仓、箕谷等地乱事。嫉妒他的人诬告他,刘秀不为所惑,反而将他提升为征西大将军,领北地太守,封阳夏侯,并在冯异班师回朝时,当着公卿大臣的面赐他珠宝钱财,又讲述当年豆粥、麦饭之恩,令那些为与冯异争功而进谗言者羞愧得无地自容。
“大树将军”冯异虽然没有主动争夺任何的奖赏,但是他的所得比那些忙于争功的人更加丰厚,这正应了老子的一句话:“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与人无争者,心境坦然,得与不得的结果无异,这种心态之下反而所获甚多。不争,就是最强有力的争。
现实中利益有限,很多人争得头破血流也最多能抢到有限的一部分,而且还会招人厌恶。冷静达观,显出礼让的态度,在道义上得到众人的赞同和推崇,往往能比争抢者得到的更多。
如果说冯异的不争是出于品格的高尚,那么魏文帝曹丕则真正深谙老子“不争之争”的哲学,靠着“不争”最终获得太子的宝座。
三国时,曹操选立太子时,长子曹丕为太子,但次子曹植更有才华,名满天下,于是曹操一时间难以定夺。
曹丕是极不甘心自己的太子之位被弟弟夺走的,他想拼死一争,却又明知自己的才华远在曹植之下,胜算极微。曹丕就向他的贴身大臣贾诩讨教,贾诩说:“您有德行和度量,像个寒士一样做事,兢兢业业,不要违背做儿子的礼数,这样就可以了。”
一次曹操亲征,曹植又在高声朗诵自己做的歌功颂德的文章来讨父亲欢心,并显示自己的才能。而曹丕伏地而泣,跪拜不起,一句话也说不出。曹操问他什么原因,曹丕便哽咽着说:“父王年事已高,还要挂帅亲征,作为儿子心里又担忧又难过,所以说不出话来。”一言既出,满朝肃然,都为太子如此仁孝而感动,更觉得曹植只知道为自己扬名,未免华而不实,作为一国之君恐怕难以胜任。结果还是“按既定方针办”,太子还是太子。曹操死后,曹丕顺理成章地登上魏国皇帝的宝位。最后,这场兄弟夺嫡之争,以曹丕胜而告终。
曹丕确实是个会把握人心理的人,与其在自己的弱项上争不赢,倒不如不争。
现代社会,争名夺利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有人为的圈套,也有自然的陷阱,它们如同一个巨大的旋涡,把无数人都卷了进去。对此,最聪明的做法是,迅速远离它。因为在横渡江河时,只有远离旋涡的人,才会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
别让享受变成难受
“声色犬马”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种人生的享受,这也是一种正常的需求,毕竟寻求自我的感官满足是基本的人性。所以,如果有一个圣人突然出来告诉我们不要享受,放弃声色犬马回归清心寡欲,听众的反应必然是不屑的,因为这和人性相抵触。而历史上也确实有许多自以为是的文人总喜欢站在道德的高度对人性指手画脚,告诉人们要“灭人欲”,要过清心寡欲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