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时,王家是大家族,社会地位很高,因此当时的太尉郗鉴就想在王家挑选一个女婿。郗鉴的这个女儿才貌双全,郗鉴爱如掌上明珠,这么一个宝贝女儿,一定要找个门当户对的人家。郗鉴觉得王家与自己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他家子嗣甚多,个个才貌俱佳。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嗣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您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见一个袒腹的青年人仰卧在靠东墙的床上,似乎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郗府管家回去向郗鉴报告:“王家的少爷个个都好,他们听到相公要挑选女婿的消息后,个个都打扮得齐齐整整,像模像样,循规蹈矩,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郗鉴说:“那个人就是我所要的好女婿!”于是马上派人再去打听,原来那人就是王羲之。郗鉴来到王府,见到王羲之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
王羲之心中没有通常世俗人的处世浮心,所以并不因有人来挑选女婿就刻意打扮自己,反而袒腹东床,无拘无束,却因此得到赏识,这正是他以真本色示人的结果。可见做人定住一颗本心,以真示人,往往更能为自己争得立足的天地。
一个人假若总是想着如何攫取利益,或者迎合世人,处心积虑地生活,不仅自己活得累,最后往往适得其反。
一个人在社会上面对生活的诱惑久了,心中免不了受到大众的浸染,充满机心,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办?不妨让势利心从心中漏出。
其实,人能否体验到安宁、自由和幸福,关键在于心灵干净与否。不净则不静,不静就会为各种烦恼所困扰。生活在追名逐利的尘世之中,周围弥漫着自私自利的气息,甚至有污秽肮脏的恶臭,你若同流合污,可能一时痛快,却要经受长期的心灵煎熬。
所以,做人不如学习道家,定好一颗本心,别为外物侵扰,人生自然简单快乐。
物来而应,物去不留
道家认为“不将不逆,应而不藏”是“道”的最高境界。在《庄子·内篇·应帝王第七》中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逆,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他说,得道的人身处世间,对于外物既不欢迎,也不拒绝,“物来而应,物去不留”,保持一颗平静的心。由此可知,一个人如果背负太多的东西,只会让自己疲惫不堪,只有适当地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有时,当突如其来的财富或声名摆在我们面前时,又应该如何面对呢?这是个问题。
一个小镇的老街上住着一位老铁匠,他以卖铁器为生。每天早上,老铁匠把铁器往门口一放,然后就在竹椅上躺着,微闭着眼,听收音机,从不大声吆喝与别人讨价还价。旁边脚下还放着一把紫砂壶,老铁匠每天的收入正够他喝茶和吃饭。他老了,已不再需要多余的东西,因此他对自己目前的生活非常满足。
一天,一个文物商人从老街经过,偶然间看到老铁匠身旁的那把紫砂壶。商人觉得那把壶古朴雅致,紫黑如墨,有清代制壶名家戴振公的风格,于是想以20万元的价格买下它。老铁匠先是一惊后又拒绝了,因为这把壶是他爷爷留下的,他们祖孙三代打铁时都喝这把壶里的水。
商人走后,老铁匠第一次失眠了:这把壶他用了近60年,并且一直以为是一把普普通通的壶,现在竟有人要以20万元的价钱买下它。特别让他不能容忍的是,当人们知道他有一把价值连城的茶壶后,纷纷向他借钱,天天找上门来,更有甚者晚上也敲他的门。他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了,他不知该怎样处置这把壶。
当那位商人带着20万现金再次登门的时候,老铁匠再也坐不住了。他拿起一把斧头,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就已经把紫砂壶砸了。
一把茶壶打破了老铁匠原本平静的生活,在常人眼中,他突然拥有了一把价值连城的茶壶,本应该快乐才是,可老铁匠得到的是平地而生的烦恼。所以最后,紫砂壶被砸碎了,老铁匠恢复了原本的生活。
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想能在功名利禄面前,应对自如,就要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学会“物来而应,物去不留”,能够放下是一种洒脱,是参透万物后的一种平和。放下那些过于沉重的东西,才能得到心灵的放松。若某一件东西带给你的只有无尽的烦恼和忧愁,各种各样的负担如山一般压在人的心上不能自由呼吸,那么最明智的办法就是舍弃它。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快乐自然会回到身边。
成败常存于“在乎”二字
怎么样才能轻松地学会驾船呢?庄子给出的答案出人意料:学会游泳就能很容易地学会驾船,若是学会了潜水,那么即使没见过船往往也能熟练地驾驶。
这个逻辑实在奇怪,驾船技巧和游泳、潜水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吗?对此,庄子借孔子之口说了一番别样的道理。
“善游者数能,忘水也。若乃夫没人之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彼视渊若陵,视舟之覆犹其车却也。覆却万方陈乎前而不得入其舍,恶往而不暇!”
大概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善于游泳和潜水,他们眼里的深渊就像是陆地上的小丘,看待船翻犹如车子倒退一样。没有了对翻船的恐惧之心,自然就能全心全意地投入驾船中,反而能够驾好船。
在庄子看来,很多时候我们做不好一件事情,不是能力不够,而是我们太在乎成败。患得患失之间,恐惧占据了我们的全部精力,自然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本该做的事情。
所以,庄子继续延伸他的观点,提出了“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湣”的观点,认为同样的赌博技巧,用瓦器作为赌注的人心地坦然而格外技高,用金属带钩作为赌注的人心存疑惧,用黄金作为赌注的人则头脑发昏、内心迷乱。
为什么会这样呢?庄子得出结论说:“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外重者内拙。”各种赌注的赌博技巧本是一样的,之所以有所顾惜,是因为以身外之物为重,大凡对外物看得过重的人其内心世界一定迷乱。
很多时候,成败的关键就在于“在乎”二字,你越是在乎,越是患得患失,就越是不能凝聚精神,潜能就越是不能得到发挥,成功也就离你越远。
从前有一位神射手,名叫后羿。他练就了一身百步穿杨的好本领,立射、跪射、骑射样样精通,而且箭箭都射中靶心,几乎从来没有失手过。人们争相传颂他高超的射技,对他非常敬佩。
夏王也从左右的嘴里听说了这位神射手的本领,也目睹过后羿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功夫。有一天,夏王想把后羿召入宫中来,单独给自己演习一番,好尽情领略他那炉火纯青的射技。
于是,夏王命人把后羿找来,带他到御花园里找了个开阔地,叫人拿来一块一尺见方、靶心直径大约一寸的兽皮箭靶,指着箭靶说:“今天请先生来,是想请你展示一下你精湛的本领,这个箭靶就是你的目标。为了使这次表演不至于因为没有彩头而沉闷乏味,我来给你定个赏罚规则:如果射中,我就赏赐给你黄金万两;如果射不中,那就要削减你一千户的封地。现在请先生开始吧。”
后羿听了夏王的话,一言不发,面色变得凝重起来。他慢慢走到离箭靶一百步的地方,脚步相当沉重。然后,后羿取出一支箭搭上弓弦,摆好姿势拉开弓开始瞄准。
想到自己这一箭出去可能产生的结果,一向镇定的后羿呼吸变得急促起来,拉弓的手也微微发抖,瞄了几次都没有把箭射出去。后羿终于下定决心松开了弦,箭应声而出,啪的一声钉在离靶心足有几寸远的地方。后羿脸色一下子白了,他再次弯弓搭箭,精神却更加不集中,射出的箭也偏得更加离谱。
后羿收拾弓箭,勉强赔笑向夏王告辞,悻悻地离开了王宫。夏王在失望的同时掩饰不住心头的疑惑,就问手下道:“后羿平时射起箭来百发百中,为什么今天跟他定下了赏罚规则,他就大失水准了呢?”
手下解释说:“后羿平日射箭,不过是一般练习,在一颗平常心之下,水平自然可以正常发挥。可是今天他射出的成绩直接关系到他的切身利益,叫他怎能静下心来充分施展本领呢?看来一个人只有真正把赏罚置之度外,才能成为当之无愧的神箭手啊!”
患得患失会分散一个人的精力,如此又怎么会成功呢?
什么是患得患失?患得患失就是一味地担心得失,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患得患失是人生的精神枷锁,是笼罩在人身上的阴影,是浮躁的重要表现形式。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在做什么事情之前都要反复考虑,对方方面面都考虑得尽量周详,如有不妥,就很担心会把事情办砸,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并且极其注重个人的得失。他们陷于患得患失的阴影之中,心被得失搅得没有一丝安宁,他们把全部的精力花在“在乎”这件事情上,反而忽略了事情的本身,最后往往事与愿违。
所以,想做好一件事,必要的“在乎”是应该的,它能让人心弦紧绷,不易出错,然而凡事有度,若是过于在乎成败得失,那么最后很有可能因为“在乎”二字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