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佛修大智,道养心性:成大事不可不知的佛道智慧
5271900000009

第9章 生命不是用来自私的(1)

呵护心灵,心灯如莲次第开

生命是虚无而又短暂的,它在于一呼一吸之间,在于一分一秒之中,如流水般消逝,永远不复回。人是惜命的,希望生命能够长久,故而历史上有那么多的帝王将相苦练长生之道,但却无法改变生命是短暂的这一事实;人是有贪欲的又是有惰性的,因此才会有那么多的“鸟为食亡”的悲剧发生;而人又是争上游的,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只争朝夕”,从不松懈。

生命如同夜荷花,一草一木皆学问。其实,几乎所有的白花都很香,而愈是颜色艳丽的花愈是缺乏芬芳。人也是一样,愈朴素单纯的人,愈有内在的芳香。夜来香、晚香玉其实白天也很香,但是很少闻得到,因为白天人的心太浮了,闻不到夜来香的香气。如果一个人白天的心也很沉静,就会发现夜来香、桂花、七里香,连酷热的中午也是香的。清晨买莲花一定要挑那些盛开的,因为早上是莲花开放最好的时间,如果一朵莲花早上不开,可能中午和晚上都不开了。人也是一样,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志气,中年或晚年就更难有志气了。愈是名贵的花愈容易凋谢,那是为了警示世人:要珍惜青春呀!因为青春是最名贵的花,最容易凋谢。每一株玫瑰都有刺,正如每一个人的性格中,都有你不能容忍的部分,只能学习如何不被它的刺刺伤,并且如何不让自己的刺刺伤心爱的人。

一个人有多大的灵性,就在于他的心灵具有多大的灵性,因此,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懂得珍视、呵护自己的心灵,才能保持个人的真善。

禅宗典籍《五灯会元》上曾记载这样一则故事:德山禅师在尚未得道之时曾跟着龙潭大师学习,日复一日的诵经苦读让德山有些忍耐不住,一天,他跑来问师父:“我就是师父翼下正在孵化的一只小鸡,真希望师父能从外面尽快地啄破蛋壳,让我早日破壳而出啊!”

龙潭笑着说:“被别人剥开蛋壳而出的小鸡,没有一个能活下来的。母鸡的羽翼只能提供让小鸡成熟和有破壳力的环境,你突破不了自我,最后只能胎死腹中。不要指望师父能给你什么帮助。”

德山听后,满脸迷惑,还想开口说些什么,龙潭说:“天不早了,你也该回去休息了。”德山撩开门帘走出去时,看到外面非常黑,就说:“师父,天太黑了。”龙潭便给了他一支点燃的蜡烛,他刚接过来,龙潭就把蜡烛熄灭,并对德山说:“如果你心头一片黑暗,那么,什么样的蜡烛也无法将其照亮啊!即使我不把蜡烛吹灭,说不定哪阵风也要将其吹灭啊!只有点亮心灯一盏,天地自然成了一片光明。”

德山听后,如醍醐灌顶,后来果然青出于蓝,成了一代大师。

雨果说:“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生活中的每一次沧海桑田,每一次悲欢离合,都需要我们用心慢慢地去体会、去感悟。如果我们的心是暖的,那么在自己眼前出现的一切都是灿烂的阳光、晶莹的露珠、五彩缤纷的落英和随风飘散的白云,一切都变得那么惬意和甜美,无论生活有多么的清苦和艰辛,都会感受到天堂般的快乐。心若冷了,再炽热的烈火也无法给这个世界带来一丝的温暖,我们的眼中也充斥着无边的黑暗,冰封的雪谷,残花败絮般的凄凉。

在一座偏僻遥远的山谷里的断崖上,不知何时,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它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它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对附近的杂草置之不理。

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下,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你们怎样看我,我都要开花!”

终于,它开花了。它那灵性的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风景。年年春天,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最后,这里被称为了“百合谷地”。因为这里到处是洁白的百合。

不要被别人的言语所诱惑,围绕着你的心去生活,就能绽放你自己的生命色彩,就能实现你生命的圆满和美丽。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世光生,照破山河万朵。”这是宋代禅僧茶陵郁的一首悟道诗,他说的那颗明珠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他自己的心灵,一个人只有找到自己的心灵,才能真正修为有成。

担负众生,生命不是用来自私的

生命不是用来自私的,弘一法师在他的有生之年发出了如此的呼声。他修佛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自身的超脱,而是为了去普渡众生,去担负一切众生的罪恶,愿意去代替他们受苦。以他的一人一肩之力去承担一切的罪恶,这又是一种何等的无私与伟大啊!

自私是一种潜藏在心灵深处的人的本能欲望,它的存在与表现通常是不为人所察觉的,私欲较强的人不顾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一味地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在自己的私欲得到满足的时候却又心安理得地去享受。

自私的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而私心亦是一种执我情感。执我情感是一种过于执自我之私名私利的消极情感。执我,可分为执小我和执大我。执小我,是执单个的自我或小家庭的私名私利,执一己之私见、私念、私愤。执小我者,会不惜点燃别人、集体和国家的房屋以便煮自己的一个鸡蛋。执小我者易成为过街老鼠,但执大我则易得到一部分人甚至相当多的人的拥护、同情与原谅。执小我固然可鄙,执大我比之执小我虽然没那么可恶,但执大我更具蒙蔽性,危害更甚。我们不难发现,许多人往往在执大我时用为大我谋幸福的幌子执小我、谋私利。即便是名副其实的执大我,以局部的、近期的利益损害全局的、长远的利益,对整个社会的危害性、威胁性其实更大。执我者,最终的结局必然是被困进“自我之棺”,害人害己。

有位中年人觉得自己的日子过得非常沉重,生活压力太大,想要寻求解脱的方法,因此去向一位禅师求教。

禅师给了他一个篓子,要他背在肩上,指着前方一条坎坷的道路说:“每当你向前走一步,就弯下腰来捡一颗石子放到篓子里,然后看看会有什么感受。”

中年人照着禅师的指示去做,他背上的篓子装满石头后,禅师问他这一路走来有什么感受。他回答说:“感到越走越沉重。”

禅师于是说:“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上时,都背负着一个空篓子。我们每往前走一步就会从这个世界上捡一样东西放进去,因此才会有越来越累的感慨。”

中年人又问:“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减轻人生的重负呢?”

禅师反问他说:“你是否愿意将名声、财富、家庭、事业、朋友拿出来舍弃呢?”那人答不出来。

禅师又说:“每个人的篓子里所装的,都是自己从这个世上寻求来的东西,一旦拥有它,就对它负有责任。”

人应该明白人的一生,既不如人们想像的那么好,也没有想像的那么坏。

在人生的道路上,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将来更美好,难免会面临挑战与生活压力。既然无法逃避,就欣然接受,换个角度去想,用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如此才能够愉快地走完人生的道路。

有这样一个关于自私的真实的故事:

一个美国土兵在越南战争中受伤,成了残疾人,他不知道父母还肯不肯接受自己,就先给家里打一个电话:“爸爸,妈妈,我要回家了。但是我有一个战友在那可恶的战争中踩响了一个地雷,少了一条腿和一只手。他已无处可去,我希望他能和我们一起生活。”

“我们为他感到遗憾,孩子。不过他恐怕不能和我们住在一起,他会给我们造成很大的拖累,我们有我们的生活。”父亲的话没说完,儿子的电话就断了。几天后,父母接到警察局打来的电话,被告知他们的儿子坠楼自杀了。悲痛欲绝的父母在停尸房内认出了他们的儿子,他们惊愕地发现:他们的儿子少了一条腿和一只手。

的确,自私是要付出沉痛的代价的。很多时候,人们由于自私而造成的损失是无法挽回的。一个人不管有多么优秀,若是自私,他便终将会因此而出代价的。

我们说,私欲是一切生物的共性,可不同的是其他生物的私欲是有限的,而人的则是无限的。正因为如此,人的不合理的私欲必须要受到社会公理、道义、法律的制约。这也正如卢莱修所说:“自私是人类的一种本性,高尚者和卑劣者的区别就在于:前者能够克制这种本性而代之以无私地给予,而后者则任其肆意横行。”

回归质朴,永远保持一颗初心

做人,最难得的是能永远保持着刚刚出世的那种心境。

譬如年轻人刚出学校,是满怀希望,满怀抱负。但是入世久了,挫折受多了,艰难困苦经历了,或者心染污了,变坏了;或者本来很爽直的,变得不敢说话了;或者本来很坦白的,变成很歪曲的心理;本来有抱负的,最后变得很窝囊了。其实,社会与环境不足以影响人。我们每个人要有自己独立的造诣,独立的修养。如果自己独立修养的精神超神入化,那么在任何复杂的世界,任何复杂的时代,任何复杂的环境里头,都可以永远保持最初开始时的心境。

这是最高的修养,这在中国儒释道三家,叫做“初心”。人能够永远保持“初心”,不受外界环境影响,不受外界环境污染,便能永远保持光明磊落、坦白纯洁,永远长新。

同时,我们要了解,生命的修养也是这个道理。人为什么会苍老呢?受了情绪的变化和一切外界的影响,使我们慢慢由青年到中年,到老年。所以修道与处世,虽然处于很复杂的世间,但要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头脑,保持着自己的初心,才可以永远使生命健康,永远使生命青春。

著名作家沈从文可谓是一个没有学历而有学问的学者。他怀着梦想刚来到北京闯荡时,一边在北大做旁听生,一边阅读大量书籍,并与诸多大师结识,不断成长。后来,他带着一身泥土气闯入十里洋场的上海,时间不长,即以一手灵气飘逸的散文而震惊文坛。

1928年,时年26岁的沈从文被当时任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聘为该校讲师。

在此之前,沈从文以行云流水的文笔描写真实的情感,赢得了一大批读者,在文坛享有很高的声望。但他给大学生讲课却是头一回。为了讲好第一堂课,他进行了认真的准备,精心编定了讲义。尽管如此,第一天走上讲台,看见台下黑压压地坐满了学生,他心里仍不免发虚。

面对台下满堂坐着的莘莘学子,沈从文竟整整待了10分钟,一句话也说不出。后来开始讲课了,由于心情紧张,他只顾低着头念讲稿,事先设计在中间插讲的内容全都忘得一干二净。结果,原先准备的一堂课,十分钟就讲完了。接下来的几十分钟怎么打发?他心慌意乱,冷汗顺着脊背直淌。这样的尴尬场面,他以前可从来没有经历过。

后来,沈从文没有天南地北地瞎扯来硬撑“面子”,而是老老实实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道:“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课,人很多,我害怕了!”于是,这老实可爱的坦言“害怕”,引起全堂一阵善意的笑声……

胡适深知沈从文的学识、潜力和为人,在听说这次讲课的经过后,不仅没有批评,反而不失幽默地说:“沈从文的第一次上课成功了!”后来,一位当时听过这堂课的学生在文章中写道,沈先生的坦率赤诚令人钦佩,这是我有生以来听过的最有意义的一堂课。

此后,沈从文曾先后在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和北大任教。正因为不是“科班”出身,他不墨守成规,而代之以别开生面的言传身教的文学教育,获得了成功。而他那“成功”的第一课,则在学生之中不断流传,成为他率直人生的真实写照。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一句“我害怕了”,袒露了一代文学巨匠的内心,面对失败不敷衍、不做作、不逃避,能老实可爱地袒露内心的人,必然会得到别人的谅解。

一颗质朴的心是这个世界的原始本色,没有一点功利色彩。就像花儿的绽放,树枝的摇曳,风儿的低鸣,蟋蟀的轻唱。它们听凭内心的召唤,是本性使然,没有特别的理由。

而生活在世俗纷扰的世界里,尔虞我诈让我们多了一些虚伪,钩心斗角让我们多了一些狡诈,世态炎凉让我们多了一些冷漠……走过的岁月愈多,累积的足印愈深,愈想抓住回眸的无邪。于是,我们从心底渴望回归,回归生活的原始本色。

拥抱最真实的赤子情怀,保持心灵的纯净与天然,在质朴中处世,在质朴中做人,时刻保留一份孩子般的天真和无邪吧,人生本来就可以这么简单。

放慢脚步,把生活当做一门艺术

生命是悲哀的,但是人不能因为生命的短暂和悲哀而陷入虚无,如何使短暂的、悲哀的生命有意义,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佛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诱人的答案,那就是:一个人,在短暂的人生路上,能够把生活当成一门艺术,就能把生活演绎的绚烂而多彩。

下面是一则孔子拜见老子的故事:

孔子拜见老聃,老聃刚洗了头,正披散着头发等待吹干,那凝神寂志、一动不动的样子好像木头人一样。孔子在门下屏蔽之处等候,不一会儿见到老聃,说:“是孔丘眼花了吗,抑或真是这样的呢?刚才先生的身形体态一动不动地真像是枯槁的树桩,好像遗忘了外物、脱离于人世而独立自存一样。”

老聃说:“我是处心遨游于混沌鸿濛宇宙初始的境域。”

孔子问:“这说的是什么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