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疑,老师的观点是才是恰当的,金钱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人们对待金钱的态度,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对于金钱问题的非理性的回避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事实证明,理财能力的培养也是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理财能力是孩子将来在生活和事业上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这种能力的培养应从少儿阶段就开始进行,抓得愈早,效果愈佳,否则将会非常被动。家长平时最好为孩子列一份“零用钱”清单,让孩子学会精打细算也不为是件巨大的教育事业。比如,在对压岁钱的态度和使用方法的教育上就可以很形象地体现理财教育观念了。
过年的时候,孩子们最高兴的事情之一就是收到许多压岁钱。兜里装着各种各样的红包,心里甭提多开心了。
倪琼也是这样的。这不,今年倪琼的压岁钱也是“大丰收”,她笑得合不拢嘴。往年的压岁钱都是全部“上交”给妈妈,现在自己已经是初中生了,是不是应该自己保管并支配自己的压岁钱了呢?倪琼决定和妈妈好好“协商”这件事。
倪琼问妈妈:“我现在已经14岁了,我可以自己保管压岁钱吗?”
妈妈笑道:“嗯,可以的。不过,你打算怎么支配这笔钱呢?”
倪琼从未想过这件事,便摇摇头。
妈妈见她摇头,便拉她坐到自己身边,然后对她说:“有钱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更重要的是知道怎样花钱。钱一定要花在有用的地方上才会产生价值,否则就是挥霍浪费。”
倪琼想了想回答:“我把四分之三的钱存起来,剩下的钱买些书。这样可以吗?”
妈妈欣慰地回答:“听起来真不错,就按照你的计划实行吧。以后你的压岁钱也由你自行支配了。” 倪琼兴奋得高呼“万岁”……
生活中,家长应该正视现实,以积极主动的姿态确认金钱的重要性,让孩子从小懂得金钱的价值、使用技巧、正当投资、节俭等正确的积累方式及金钱与人格的关系等,树立健全的经济意识,成为有着精明的经济头脑和管理能力的人。
其实,让孩子管好自己的零用钱,是培养孩子理财的一个很重要的细节教育。在这方面,父母应该注意几个内容:
首先父母给孩子的零用钱要给得适当。
一是数额要适当,要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和孩子的合理需要统筹考虑。一般以够支付孩子合理的开支为限,不宜多给,也不宜少给。多给,容易养成孩子大手大脚的习惯,使孩子不知钱来之不易,不珍惜父母用血汗换来的金钱;少给,又不能满足孩子正常合理的需要,弄得不好,还可能引发孩子私自拿钱或偷窃行为。
二是时间要适宜。
零用钱可以选在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开始给,如小孩上学的第一天等,告诉孩子这笔钱的用处,并使她懂得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责任,之后可以定期发给。根据孩子的年龄,对不同阶段的儿童零用钱发给的数目与时间可以不同。
事实上,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金钱的运用是一项很重要的社会学习,它深深影响孩子一生的人际关系与人格、心理的发展,无论采取过度限制还是过度放任的做法,都不太妥当。给孩子零用钱,并非只是为了满足他们的需要,而是能够教会孩子具有经济头脑,也能够训练孩子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而且这类教育宜早不宜迟。受到良好金钱观教育的孩子长大成人后才能对金钱抱有正常的心态,才能处理好人与金钱的关系。
赫甫洛斯说,“控制一时一事的欲望和冲动、耐心等待、不乱花钱,既可培养孩子对理财的自制力,又能让孩子学会把钱用在刀刃上。”让每个孩子合理支配零花钱,懂得为自己的财产做规划是每个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样不但能初步形成孩子的金钱观,价值观,而且为将来生活的得心应手打下坚实的基础。
鼓励女孩成为探路者而非模仿者
有些父母为了女孩的未来着想,总是对女孩过度保护,不要过分强调培养“听话”的女孩,而是应鼓励女孩多去探索去实践,培养女孩的冒险精神。
女孩非常顽皮,像男孩子一样疯。一天晚上,一家三口正在不声不响地吃饭,女孩突然开口说:“我找到了一个鸟窝!”
正吃饭的母亲抬起头,瞪大了眼睛,父亲也聚精会神地听女儿说话。女孩很高兴,指手画脚地讲了起来。
她说,今天下午赶着羊回家的路上,看见一只金翅雀从一棵大白松树树冠里飞出来。她就在浓密的树枝里搜寻,终于发现在高处一根树杈上有一团乌黑的东西。
她把羊拴在树上,开始往松树上爬。巨大的松树又粗又高,她那小小的身子紧紧贴在树皮上,慢慢往上挪动,每一回都要分两次进行:先用胳膊抱住,接着两条腿尽量往上蜷,最后才停下来,四肢牢牢抓住坚硬的树干,用了很长时间才爬上去。
父亲和母亲都惊呆了,谁也没有吱声。
就这样,两个人战战兢兢、一声不响地听着,仿佛看见:女儿爬到树上,用两只天真的眼睛看着鸟蛋——窝里仅有一个鸟蛋。她拿起鸟蛋以后非常高兴,情不自禁地吻了一下。蛋壳得到了女孩嘴唇上的这点热气,突然从中间裂开了,里面露出一个还没有长羽毛的金翅雀。
随后,女儿满怀怜爱地把小鸟放到毛茸茸的鸟巢里,从树上下来了。她心里非常高兴——发现了一个鸟窝!
这个世界充满了机会,女孩同样对它们充满了好奇。家长要像重视男孩那样保护女孩的冒险精神,鼓励女孩做探路者,而不是模仿者和追随者。
不让女孩冒险,就不能使其渡过人生的大危险。
来自现实教育的报告指出,孩子使用工具的能力很差,不能用刀削铅笔,上版画课时,让孩子带雕刻刀,马上就把手划破了。削铅笔乃是电动的,玩具也多半是塑料制品,没有必要自己用刀做玩具。
但是,如果人一次也不体验危险,也就不会产生回避这种危险的智慧。这或许有些夸张,但是可以说人类的历史就是反复与这种危险进行斗争的历史。
当然没有必要让女孩平白无故地去冒险,在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培养女孩克服一定程度危险的机会。女孩未必一辈子都能在安然的环境中生活,应当尽量让她去体验,让她增强适应能力,这也是父母所应尽的责任。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冒险,都需要面临失败。其中,也许有些女孩失败的次数比较多,家长也会由此变得不安,他们担心女孩的前程,于是处处防患于未然,不让女孩失败。
要锻炼女孩的勇气,常常对父母自身的勇气是一个考验,他们往往对女孩的安全过于忧虑,为防止万一发生危险,而宁愿牺牲女孩锻炼的机会。然而,父母更多地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不受万一可能发生的危险的伤害,害怕自己不能承受由此而来的打击,所以为求保险而加倍保护,造成女孩缺乏勇气的弱点。
父母应当多鼓励女孩,少打击女孩。比如女孩的脚还蹬不到自行车蹬子就想骑车,从未离开过父母就想和同学一起去郊游时,不要轻率地否认女孩要想试一试自己能力的努力,不要说“不行,太危险了”之类的话。
相对来说,一个缺乏冒险精神的女孩,就像温室里长大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吹打。
冒险,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正是它一步步地把孩子从脆弱引向坚强。人生的过程,其实就是一连串的冒险的过程。孩子正是在一连串的冒险中学会了勇敢,锻炼了体魄,增长了智慧,开发了潜能,形成了创造力。
所以,培养女孩的冒险精神,要从小做起。做父母的,应该鼓励女孩做各种有益的游戏,支持女孩参与各种有益的活动。不要害怕女孩会摔跤,爬起来女孩的脚步会更稳健;不要担心女孩会受伤,经过摔打的体魄才更强健。
同时,家长作为女孩的效仿对象,还要在女孩面前多展示坚强、勇敢的一面,让冒险精神永远伴随在女孩的左右,并成为她们人生的主旋律。
其实,女孩正是在不断冒险中增强了勇气和信心。这种积极进取、不畏艰险的精神,是由既放心又放手的勇敢的家长培养出来的。
因此,父母应该鼓励孩子成为探路者,勇于冒险,而不是模仿者。
父母可以随时鼓励女孩去探索、去实践,不要对女孩的尝试大呼小叫。根据女孩的不同年龄,让女孩去完成具有一定难度,但通过努力可以做到的事。女孩有了发现要及时赞扬,以鼓舞孩子的探索精神。
鼓励女孩永远都要坐前排
父母应该培养女孩积极进取的心态,鼓励女孩勇于竞争。让女孩明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想赢得人生的成功,从小就应该学会凡事都去竞争,努力比别人做得好。
20世纪30年代,在英国一个不出名的小镇里,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自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
父亲经常对她说:“孩子,永远都要坐前排。”——父亲极力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走在别人前头,而不能落后于人。
“即使是坐公共汽车,你也要永远坐在前排。”父亲从来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者“太难了”之类的话。
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的要求可能太高了,但他的教育在以后的年代里被证明是非常宝贵的。正是因为从小就受到父亲的“残酷”教育,才培养了玛格丽特积极向上的决心和信心。
在以后的学习、生活或工作中,她时时牢记父亲的教导,总是抱着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尽自己最大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做好每一件事情,事事必争一流,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永远坐在前排”。
玛格丽特上大学时,学校要求学五年的拉丁文课程。
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硬是在一年内全部学完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她的考试成绩竟然还名列前茅。
其实,玛格丽特不光是学业上出类拔萃,她在体育、音乐、演讲及学校的其他活动方面也都一直走在前列,是学生中风毛麟角的佼佼者之一。
当年她所在学校的校长评价她说:“她无疑是我们建校以来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她总是雄心勃勃,每件事情都做得很出色。”
正因为如此,40多年以后,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政坛上才出现了一颗耀眼的明星,她就是连续四年当选保守党领袖,并于1979年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雄踞政坛长达11年之久,被世界政坛誉为“铁娘子”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
作为家长,可能很多时候出于爱女之心,而忽视了鼓励女孩去竞争,培养女孩的竞争意识。
在这个世界上,想坐前排的人不少,真正能够坐在“前排”的却总是不多。许多人之所以不能坐到“前排”,就是因为他们把“坐在前排”仅仅当成了一种人生理想,而没有采取具体行动。
那些最终坐到“前排”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不但有理想,更重要的是他们把理想变成了行动。
当女孩在学校时主要面临的学业上的竞争,竞争也很激烈,不过这种竞争却不涉及学生彼此间的经济利益,不产生实质上的利益冲突。然而当女孩走上社会就要参加社会竞争,这种竞争主要围绕利益博弈而展开,从竞争的规则到形式,都与在学校的竞争有很大的不同,这是一种“真刀真枪”的竞争,所以很多女孩一出校门,刚一参与这种竞争,很快就败下阵来,因为她们根本不习惯这种竞争。
作为家长,他们一方面要让女孩了解这种社会上发生的生存竞争,另一方面,还要帮助女孩形成敢于竞争的习惯。女孩的“争强好胜”应被家长视为一种好的品质,加以积极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当竞争成为女孩的一种习惯,那么女孩不仅能承受竞争所带来的压力,还能成为竞争中的胜利者。
所以,在女孩即将踏入社会之前,应让女孩参与竞争,使其敢于竞争,习惯社会的“丛林法则”,因为竞争的力量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