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女儿上小学了,我对她很有信心,感觉已经把她调教得够好了。事实上也是这样,女儿学习很出色,很听老师的话。高兴之余,我总觉得什么地主不大对劲,一时半会儿又想不起来到底是哪儿不对劲。终于有一天,老师开家长会的时候跟我说了一件事。
老师说,你的女儿虽然聪明,可是非常呆板。比如说上次让孩子们画画,很多孩子都动
笔画了,女儿却不见动笔。
老师过去一问,女儿说,老师,您还没布置呢,我不知道该画什么了。老师说想画什么画什么,自己拿主意就行。女儿却说,我自己有什么主意啊?
听了老师的话,回到家我真想拉过女儿打她一顿,后来觉得应该给她个机会,就把她拉过来问:“女儿,1加3等于几?”女儿低着头小声说了个4,然后偷偷地拿小眼睛看我。我说不是5吗,她就说:“是的,是的,是5,妈妈我错了,是5。”当时我那个气啊,女儿怎么变成了这么没主心骨了呢?我正要打她,心里“咯噔”一下:女儿变成这样,不都是我造成的吗?
女孩能听进父母的建议当然是好事,但是过于听话的孩子可能不仅仅在“听取建议”,同时也可能在压抑自己。
怎么分清“听话”与“压抑”的区别呢?如果孩子的“听话”是建立在孩子有话不敢讲,有想法不敢付诸行动,特别在乎大人的脸色的基础上,那就是一种“压抑”了。
但实际上,从十二三岁开始,一直到青春期结束,是我们生命中的第二个“叛逆期”(第一个在两三岁时)。正常情况下,每个青春期的孩子都会表现出较强烈的叛逆来,不听父母的话,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来。
她们这样做,只是为了脱离对父母及重要亲人的依赖,走向独立的自己。以正常的速度走完这个叛逆期之后,她们在18岁左右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自我”,她们逐渐开始了解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这也意味着她们终于成了一个成年人了。
有了这个“自我”,她们就会有比较强烈的欲望,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从而不需要监督也能有很强的动机去追求一些人生目标。
然而,那些过于听话的“好孩子”,由于她们的父母控制欲望太强,一直让孩子按照他们的安排来学习和生活,而根本没有给孩子独立的空间,甚至严格抑制孩子的“叛逆”。
这样的话,这些听话的好孩子的青春期就没有一个正常的“叛逆期”,这会造成两个恶果:
一是叛逆期推迟。有的孩子从小就很听话,从不反抗父母、老师,但是却在成年之后出现了强烈的叛逆心,开始和父母作对。
另外一个就是缺乏生命力。一般来说,太听话的孩子,都有一种通病:缺乏激情。因为她们不管是学习还是做别的事情,都不是发自内心,而是为了满足父母及家人的期待。
事实上,这种刻意的努力,是一种强迫性的努力。但是,她们对于自己努力得来的结果,比如好成绩等奖赏没有什么热情,她们的口头禅是“无所谓”,仿佛没有什么能引起她们的兴趣。
所以,亲爱的父母,别再强求你的孩子太听话,允许女孩有不听话的时候,这样培养出来的女孩才是最健康最快乐的。
把握好女孩对父母的依恋
有时候,女孩就像是父母甩不掉的小尾巴,父母到哪都跟着。只要有一会儿见不着父母,女儿就会变得焦虑不安,甚至哇哇大哭。
有些父母开始烦恼了:女儿这么黏父母,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有一个例子:
周末的一天,艳艳的妈妈正在厨房烧菜,而艳艳像条小尾巴似的在妈妈身边蹭来蹭去,妈妈担心不小心伤着她,于是耐心对艳艳讲:“艳艳,你先出去玩会儿,厨房里很危险的,一会妈妈做好饭就陪你,好不好?”
“我不!我要跟妈妈在一起!”艳艳撅着小嘴。
“艳艳乖,你看厨房里这么小,万一妈妈不小心碰着艳艳了怎么办?”
“不!我就不!”
无论好说歹说,艳艳就是不肯出去玩。
因为在平时,艳艳就跟妈妈特别亲,无论是吃饭、玩耍还是睡觉都要妈妈陪着。一见妈妈不在,她就会到处找,甚至妈妈洗澡时,她也要守在门外,寸步不离。
艳艳刚上幼儿园时,她根本就不愿意离开妈妈,无奈之下,妈妈在幼儿园陪了她整整一周,她才慢慢地肯去幼儿园了。
现在,即使每天去幼儿园,艳艳也对妈妈依依不舍,从幼儿园回家后,她就会寸步不离地守着妈妈。
艳艳的爸爸因为工作忙,平时都是早出晚归,因此,艳艳的吃喝拉撒都是由妈妈操持的,这无意中养成了艳艳特别依恋妈妈的习惯。
女孩对父母的依恋,是与父母之间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感情连接。它能激发父母更好地地照料女孩,对形成女孩最初信赖和不信赖的个性特点有着重要的影响。
女孩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对她是至关重要的,父母的接纳、喜欢、拥抱、躯体抚慰和精神关注,将促进女孩与母亲形成信任、安全、温暖的关系,这样的依恋关系能让女孩变得健康、活泼、开朗、自信和自尊。
如果母亲性格强硬,动作粗糙,情绪不好,对孩子疏于照料(让孩子处于饥、渴、冷、湿等不安状态),或不愿意亲自陪伴孩子,把孩子寄养在别处,甚至虐待孩子,那么孩子就可能很难与人形成良好的依恋,心理发展延缓甚至出现自闭倾向。
有很多不能形成依恋的孩子,在成长中会慢慢出现边缘型人格障碍或自恋型人格障碍等。
与父母形成良好依恋关系的女孩具有以下的特征:
能正确解读父母教育自己的信息,打得也骂得,女孩不会记恨父母,一般也不会让父母太伤心。依恋不够的女孩打不得也骂不得,因为父母这样做会激发女孩内心深处对父母的不信任。
人际关系中,开朗活泼,有自信和自尊,懂得爱别人,能与人“共情”,没有暴力倾向,善良,宽容,知道自我的边界,不对别人过度要求。
一般来讲,依恋是女孩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是成人后形成的人际关系的缩影。因此,父母要与女孩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有利于女孩的健康成长。
当女孩表现出对父母依恋的时候,父母最好不要趁机对女孩身上的某些行为、特征、习惯表示不满意,忙着纠正女孩,这样会让女孩感觉很糟糕,没有安全感。
不要随意批评女孩,如果什么事非说不可,也要这样说:“女儿你这样做很不错啊,不过,妈妈还有一种方法,你想不想试试?”家长还可以拒绝原来曾与女孩形成依恋的人(如老人、阿姨、邻居等),嫉妒女孩对那个人太好,让女孩在客体关系发展中产生混乱的感觉。有时,可以随意扔掉女孩随身携带的旧手帕、毛绒玩具、漫画书,给她买更好的东西,这些东西对女孩内心平静很重要,是一种对父母依恋的替代品,要暂时保留,耐心地等待女孩自己失去兴趣。
父母要用一种平和、坚定、温暖的方式去引导女孩,女孩会慢慢地完全投入父母的怀抱完成儿童时期心理发展任务——依恋。
父母应明确各自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
细心的父母一定会发现,女孩扮演最多的是妈妈的角色,她们会学着妈妈的样子,奶声奶气地对洋娃娃说:“宝宝,该吃饭了,来,妈妈喂你吃饭。”
有时,她们还会为自己的娃娃组成一个家庭:这是爸爸,这是妈妈,这是宝宝,然后一家人一起吃饭、一起看电视、一起做游戏。
在女孩的这些“过家家”游戏中,虽然也有“宝宝”做错事受到“惩罚”的时候,但更多的时候是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的场景。这是女孩把现实生活搬进了游戏中,同时,这也是她的梦想:她希望爸爸妈妈永远爱她。
女孩从一开始接触最多的就是家庭关系,这是她思考的重点,她常常这样想:“我是爸爸妈妈的女儿。”当渐渐接触一些童话后,她又会这样想:“我是爸爸妈妈的小公主。”
虽说父母对女孩爱的本质相同,但爱赋予父母各自的角色却不尽相同。
在生活中,爸爸可以发挥自己身上本来的健壮、理性、创新的特质,让女孩体会到主见、责任和原则。这些抽象的概念本身是很难对女孩有所启发的,但是通过父亲示范,女孩会将这些优秀的品质和人生必备的智慧,自然地纳入自己的思维世界中,形成一个大体的框架。
于佳的爸爸常常自己钻研新东西,并且总是邀请于佳做自己的搭档。
有些时候,面对一些看不懂的术语或是单词,两个人就商量着它可能的含义。有英语基础的于佳教爸爸如何使用在线翻译,她自己的英语学习积极性也大大提高。
当邻居遇到一些常见问题时,于佳爸爸也是毫不犹豫地出手相帮。正是这些经历,使于佳渐渐变得思维活跃、富有创造力。
与爸爸的理性、富于创造力相比,妈妈也可以将自己最温柔、秀美的一面展示给女孩,妈妈是孩子最信赖的朋友,也是她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为密切的人。
再没有谁比妈妈更适合教育女孩如何与人接触,因为女孩常会不自觉地将妈妈对待他人的方式运用到自己对待他人的过程之中。
小美丽的妈妈,在生活中勤劳、节俭。对于有困难的人,她从不简单地施舍,而是顾虑别人的感受,想方设法给别人恰当的帮助。
但妈妈和小美丽说话时,妈妈从来不会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她向小美丽学习上网、聊天,并且学会了使用五笔打字,母女之间的感情变得非常融洽。
男人女人天然存在的差异,决定了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一定要有的放矢,运用不同的教育智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女孩的成长助一臂之力。
同时,父母对女孩的不同态度,也能决定女孩天赋以及未来的发展。
儿童心理学家曾总结出了这样一段话:“父母对女孩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不仅塑造着女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描画着女孩看自己的表情。如果父母眼中的女孩正直自信,女孩就不会辜负这份信任;如果父母眼中的女孩懦弱无能,女孩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
女孩唱歌跑调了,妈妈马上纠正,并且还说:“别再折磨我们的耳朵了!”
女孩把刚从幼儿园学到的舞蹈跳给爸爸看,爸爸看完后笑得肚子都痛了,最后给了女儿一句评价:“宝贝,你的舞蹈好奇怪呀!”
女孩拿出自己画的第一幅画对妈妈说“看,妈妈,这是我画的西红柿。”妈妈马上笑了,说:“宝贝,这怎么是西红柿呢,西红柿是圆的。”
作为女孩最亲近的人,女孩很注重他们对自己作品的看法,如果父母没有明确自身角色对女孩的影响,这将会对女孩的心理将会造成很大的伤害、严重地打击她的积极性、也将阻止女孩沿着天赋的道路继续走下去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