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一生必须依靠的10种人
5283700000083

第83章 靠众人(3)

在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时候,“戮力王室,克复神州”无疑是最具号召力的口号。其实,无论司马睿还是王导,都无北伐之意,他们深知以其现有实力,实现这一目标绝非轻而易举。哪怕真的实现,以司马睿这种距皇统疏而又疏的关系,对他们也未必有利。他们所以始终没有放弃这一口号,无非是借此号召北来士族支持司马睿及其后裔的一种策略而已。北来士族本是一批亡官失士之人,南渡江东,迫切希望地方当局的照顾和安置,个别真有北伐愿望的人士,也需要地方当局的支持,才能将自己的愿望付诸行动。既然司马睿和王导对他们刮目相待,倒向司马睿,也就成了必然之事。

有了众人的支持,司马睿终于有了让他松一口气的依靠,他的江东政权趋于稳定了。

对于职场人士来讲,所谓众人,就是指公司内所有成员,但在这里我们特指那些普通员工。你千万不要小看这一力量,虽然普通员工不会在你的晋升上直接给你帮助,然而他们是团队内最基本的力量,他们所能形成的合力是一股谁都不容忽视的力量。对你而言,他们的影响有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积极的影响是在任何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都会帮助你,帮你说话;消极的影响就是在你不能得到他们的普遍认同时,他们对你的晋升可能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很可能他们在坏的方面的影响可能比好的方面的影响更具力量。这是你不得不谨慎关注这一群体的根本原因。

众人对你的评价会形成口碑效应。打个比方说,我们自己也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当绝大多数人都在说某某人怎样怎样不行时,我们也往往对他产生这种看法,认为他真的不行,至少,我们也会对那个人持等待观望的态度。这种等待观望本身也是消极的,于谁都是不利的,它打击了人们主动与其交往的欲望,使其陷入孤掌难鸣的境地。

放眼古今中外,成大事者无不是能团结众人力量的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从而无坚不摧,这是一个我们自小就知道的事情。职场同样遵循着这样的规则。在职场中,没有人能够独立于大众之外而做出伟大的业绩,所谓“孤掌难鸣”在职场中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另外,就职场这一特殊环境而言,一个人若不能团结大众就表明这个人缺乏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而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是最起码的领导能力。倘若你连这一领导能力都不具备的话,那么你还有多大的成长空间?而当这样的评价导致领导也这样评判你时,你还有晋升的希望吗?答案是否定的,你将永远地失去晋升的机会,哪怕你在其他方面比别人更强。顶多,你只能成为一个资深专业技术人员,而永远与“领导”等这样的职位权力无缘。

团结大众是智者的行为,它体现出了一个人最根本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团结人,使众人追随自己,表明这个人具有号召力,有“人缘”。在这样一个讲究协作的社会里,人际资源已跃居一个人能否成功的首要因素。毫无疑问,如果你在企业中和大众有着良好的关系,那么将会有助于你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有助于你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更大的成绩,有助于增加你在组织内部的分量。当然,对于你的升职也非常重要。

众人是帮助你做好一些基本工作的首要力量,个人的发展脱离不了众人的支持,众人是你实现晋升、晋升后做出业绩的最基本的力量。你能否做好你的工作,从某种程度上说,众人的态度影响着最后的结果。另一方面,大众还是晋升的“把关人”,他们将对你的能力、品格进行最后的检验。特别是在一个民主的组织里,他们也将决定你是否应当继续在某一位置上呆着,或者是下来还是上去。

可见,无论是一个政权的稳固,还是一个人在某一个职位上的稳定,都需要得到众人的支持。否则,只会让自己前功尽弃,一事无成。

礼贤下士,把众多的能人聚在身边

历代杰出的有作为的名臣、帝王都很注重揽集人才为自己的政权服务,他们都是善于罗织人才的专家。因为,谋事业,打天下,不能只靠个人的实力,还要善用能人为自己打天下。

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具备一定才干的人,都愿得到贤明君主的赏识,以图建功立业;作为君主,也想招揽人才,辅佐自己夺取天下或是治理国家。因为他们知道,谋事业,打天下,不能只靠个人实力,还要善用能人为自己打天下。

用能人为自己打天下,此可谓驾驭之术。一个能够驾驭能人的人,才是真正的能人,因为他是招纳贤才的一等好手。

要取得最广泛的支持,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有人为你出谋划策,也需要有人去执行。一个人神通再广大,也无法事必躬亲,没有得力的人才相助,注定难以成功。

要想得到帮助,首先自身要是“好汉”。

天公爱才,所谓天才即天赐之才。诸葛亮是三国第一天才,其他如曹操、周瑜、司马懿、庞统、陆逊、姜维等人都是智谋一等一的天才。

反过来,“好汉”只有充分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尊重人才、礼遇人才,才能得到人才的帮助,才能将团队效应发挥到极致。

三国时代人才辈出,人们谈论三国时常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了天时;孙权雄踞江东,占了地利;刘备既无天时也无地利,靠的是人和。”确实如此。论个人才干,刘备并非一流人物,他的才能极平常,但他却成就了一番大事业。他靠的不是个人才干,而是人和。

如果刘备不礼贤下士,不“三顾茅庐”,不请出诸葛亮,只会是四处奔劳,一无所成,空余惆怅悲叹,而且后来也不会有那么多人才投到他的门下。

在极大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刘备礼贤下士的做法无形中起到了一种“形象”的作用。

礼贤下士,赤诚相待,确实可以招揽到大批人才,其具体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有的是用权术驾驭的,有的因为优良品格而与手下人配合默契的,有的因为意气相像而志同道合的,等等,虽然方法各异,但都能赢得人才为自己服务。

三国时代,可以说是人才济济了。三国时的人才之所以能群星璀璨,就在于各国的君主善于用人。大致来讲,曹操是用权术驾驭的;刘备是用自己宽厚仁慈的德行感化和部属相契合的;孙氏兄弟(孙策、孙权)是以意气相投的理想志趣将臣下团结起来的。我们就以孙氏兄弟为例,看看他们具体是怎样礼贤下士,招揽贤才的。

孙氏兄弟用人之道,一点也不次于刘备和曹操。孙策活捉了太史慈,亲自为他松绑,说:“你是青州的名士,只是跟随的主人不对而已。我是你的知己,你不必担忧在我这里不如意。”张昭担任长史,北方士大夫来信,说了许多赞美张昭的话,孙策听到后,说:“管仲担任齐国丞相,使齐桓公成就了霸业;而今张昭这样贤能,我用了他,他建立的功名不也有我的一份吗?”正因为孙策善于用人,与部下意气相投,才延揽了许多人才。

孙权呢?周瑜向孙权推荐鲁肃,孙权就让鲁肃接任周瑜的职务。孙权对大将军甘宁的粗暴脾气很恼火,吕蒙劝他说:“像甘宁这样善战的大将很难得呀!”孙权从此就能善待甘宁。

刘备进攻吴国时,有人谣传诸葛瑾(诸葛亮之兄)已暗地里派人去了蜀国,孙权说:“我和子瑜(诸葛瑾)有生死不渝的情义,他不负我,就像我不负他一样。”

吴、蜀和好时,陆逊镇守江宁,孙权刻好自己的印章交给陆逊,让他行使权力。每次和刘禅、诸葛亮通信时,孙权常常请陆逊过目,如有不妥,就叫陆逊改完,然后封好送出。对臣下如此相信,臣下能不被这深厚的知遇之恩所感动而竭尽全力效忠吗?

孙权还不袒护自己的过失。有一次,他准备派张弥、许晏乘船从东海北上到辽东,去招抚加封公孙渊。张昭竭力劝阻,孙权不听。后来,派去的张弥、许晏二人果然被公孙渊杀害。孙权自感惭愧,亲自登门向张昭道歉。张昭不出来,孙权进门叫他,张昭以生病为由推托不见。孙权只得放火烧门,吓唬张昭。张昭只是关紧门窗,仍不肯出来。孙权只好叫人把火扑灭,停在门口等候。好长时间过后,张昭才由儿子扶着出门相见。孙权请他上车,一同回宫,深刻检讨自己的过失。

由此可见,孙氏兄弟的用人之道是:引为知己,以诚相见,以意气相感。

历代杰出的有作为的名臣、帝王都很注重揽集人才为自己的政权服务,他们都是善于罗织人才的专家。

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田文以善于养士著称,但他最初也并非来者不拒,对不太喜欢的士人,他常驱逐之。后来,经过鲁仲连的劝说,他才真正懂得了用人不拘一格成就大事的道理。

一次,孟尝君要驱逐一位他讨厌的食客,正巧遇到好友鲁仲连,鲁仲连对他讲了一番十分耐人寻味的话,使他改变了主意。

鲁仲连说:“猿猕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之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三尺之剑,而操铫镰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取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他这段话的大意是,人都是各有所长,亦有所短,若弃长取短,人都成了愚人;若用其所短,就更为不智。鲁仲连的一番话,说得孟尝君茅塞顿开,不再驱逐那位食客,并且从此更加广泛地招揽士人,不拘一格。于是各种人才都奔走于他的门下,为他所用。

公元前277年,孟尝君应秦昭王之邀入秦,秦昭王准备任命他为相国。有人劝秦昭王说:“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

秦昭王因此没有任命,并且把孟尝君囚禁了起来,企图将他杀死。

孟尝君知道后,派人请求秦昭王的宠姬帮助,这个宠姬说:“妾愿得君狐白裘。”

孟尝君曾有一件狐白裘,价值千金,天下无双,但刚到秦国时,他便献给了秦昭王,再也没有了。孟尝君忧心忡忡,问门客怎么办。大家都无言以对,唯有一个“能作狗盗”的人说:“臣能得狐白裘。”于是,他在半夜中学狗叫入秦宫,盗取了孟尝君所献的狐白裘,转手献给了秦王宠姬。孟尝君因而被秦昭王释放,他当即便打点行装,改变姓名逃往齐国,半夜时分到达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北)。秦昭王放走孟尝君后,又有些后悔,派人骑快马传令各关口,勿放孟尝君出关。

秦国有一条法令,到鸡鸣时才能开关放人过境,孟尝君唯恐追兵赶上,急于出关,问门客有何办法,有一门客当即回答说,他能学鸡鸣,愿效力。此人一鸣,众鸡齐鸣。守关者一听鸡鸣,立即开关放人,孟尝君一行人得以出关。出关不到没有一顿饭的工夫,秦使者来到关前,听说孟尝君已出关,只好回去复命。孟尝君得以返回齐国。

近代,曾国藩的幕府就是他的人才库,许多影响巨大的人才都是从他的幕府中走出去的,因此他的幕府最令人关注。

随着湘军的壮大和曾国藩地位的不断上升,幕府中的人员也不断增加,成为当时最大的人才库。曾国藩吸收人才坚持广收慎用的原则,因此在他的幕府中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物,当中既有思想守旧的封建士大夫,也有眼界开阔的新学俊秀。

可见,你要成就事业,就必须注重人才,礼贤下士,把众多优秀的人才揽聚在自己的周围。当然,在选才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一点,即应当以他的才能作为选举的标准,不论资历,不论出身,不论地区,只论做事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看他能否为己所用。这好比用鸡司晨,用猫捕鼠,充分发挥它们的技能和特长。驾驭人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他能为己所用。不管人才的地位、才能、名声是在你之上,还是在你之下,或者与你并驾齐驱,只要以自己的事业前途作为中心,指导自己的一切行动就行了。

1.不论资历

荀子说:“对于那些贤能者,不应按照常规的升官次序提拔,而应破格选用;对于那些软弱无能不称其职的人则要立即罢免;对于那些大奸大恶者,无需再对他们进行教育感化,立即得而诛之。”只有这样,才能“贤不肖不杂,是非不乱。”因为论资排辈主要看的是资历,没有德才的资深者可能会被提拔重用,有德才的资浅者反而不能被选用,这就等于是非不明。不论资排辈,以德才作为选用贤能唯一标准,才能避免优劣混杂,做到是非不乱。

南朝周朗针对当时森严的用人制度,坚决反对论资排辈,一再强调等级、资历和年龄不是衡量人才的标准。金世宗完颜雍同宰臣们谈话时也曾指出,取人应不拘资格,及早用之。

2.不论出身

用人反对看出身的观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论著中已有所反映。如墨子主张只要有德才,贱者应使贵,“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韩非子主张从基层选择人才,“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他还进一步警告世人:若官职能够因权势而得到,爵禄可以用钱财而谋求,国家就一定要灭亡。甚至孟子也认为,杰出的人才不一定出自达官贵人之家,用人不应当论出身,更不应当计较个人的恩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