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早懂经济学,早过好日子(幸福达人系列)
5285100000026

第26章 职场中的利益思考(5)

老许眨眨眼睛,一脸神秘地说:“这就是秘诀了!你怎么能保证总有人肯拉你一把呢?第一,平时要善于感情投资,跟同事搞好关系,让他们觉得跟你是哥们儿,关键时刻出于义气帮助你;第二,立场要坚定,坚决不做事,什么事都让别人做。有些人就是爱表现,那就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反正出了事,先死的是他们。万一碰上不爱表现的人,对我看不惯,我会告诉他,我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来呀!你想开掉我?对不起,我的朋友多,他们都会为我说话。”

在职场中,老许就是所谓的“小猪”,做什么事都喜欢投机取巧,但这并不是一种长远的办法。

做“大猪”,还是做“小猪”?

做“大猪”固然辛苦,但“小猪”也不轻松啊!虽然工作可以偷懒,但私下里,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编织、维护关系网,否则在公司的地位会岌岌可危。小陈为什么忍气吞声?不就是因为老江是经理的老部下吗?老许又为什么有恃无恐?无非是有人为他撑腰。难怪说做“小猪”的都是聪明人,不聪明怎么能左右逢源呢?

的确,“大猪”加班,“小猪”拿加班费,这种情况在公司里比比皆是。因为我们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所以每次不论多大的事情,加班的人越多越好。本来一个人就可以做完的事,总会安排两个甚至更多的人做。“三个和尚”的现象这时就出现了。如果大家都耗在那里,谁也不动,工作完不成,就会挨老板骂。这些在一起工作多年的同事们,对对方的行事作风都了如指掌。“大猪”知道“小猪”一直过着不劳而获的生活,“小猪”也知道“大猪”碍于面子或责任心,不会坐而待之。因此,其结果就是总会有一些“大猪”们过意不去,主动完成任务。而“小猪”们则在一边逍遥自在,反正任务完成后,奖金一样拿。

但话说回来,这种聪明未必值得提倡。工作说到底还是凭本事、靠实力的,靠人缘、关系也许能风光一时,但经不住推敲。“小猪”什么力都不出反而被提升了,看似混得很好,其实心里也会发虚:万一哪天露了馅……如果从事的不是团队合作性质的工作,而是侧重独立性的工作,又该怎么办呢?还能心安理得地当“小猪”吗?

在职场中,“大猪”付出了很多,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做小猪虽然可以投机取巧,但不是一种长远的计策。身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最理想的做法就是,既要做“大猪”,也要做“小猪”。

工作不能太卖命

据《北方经济时报》报道:2004年5月22日凌晨4时,在塘沽某私营汽车公司任司机的小明(化名)被他的老板从睡梦中叫醒,让他将一集装箱货物运往北京。小明早已习惯了这样无规律的生活,于是,他迅速收拾完立即与老板一同上路,而这一走竟成了他与家人的永别。

由于时间紧急,从5月22日4时至次日早上7时,小明连续驾驶27个小时,数次往返于京津两地,终于完成了运输任务,而此时,他突然感到身体不适。

据其老板回忆,运完货后,小明跟他说胃疼得厉害,实在坚持不住,要到医院就诊。看到小明表情十分痛苦,老板就立即将他送往附近医院,可在半路上,小明就停止了呼吸。医院的检查结论是心脏病突发致死。

小明的家人对于他的突然离去毫无思想准备。他今年只有30岁,平日里身体十分健康,别说大病连小病都很少得,怎么会得心脏病呢?家人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

据分析,这是一例典型的“过劳死”案件。

“过劳死”最简单的解释就是超过劳动强度而致死,是指在非生理的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正常工作规律和生活规律遭到破坏,体内疲劳蓄积并向过劳状态转移,使血压升高、动脉硬化加剧,进而出现致命的状态。

小明的“过劳死”给人们敲响了警钟。诚然,工作对于一个人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工作是人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前提。但是休闲作为工作的孪生姐妹,对人们的生活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通过休闲缓解紧张、积蓄体力,人才能够重新获得劳动能力和焕发生命力。工作和休闲这对孪生姐妹,始终伴随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当经济学家把劳动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来研究的时候,休闲活动也不可避免地纳入到了经济学研究领域。

工作和休闲的关系可通过劳动理论解释:每个人每天的时间都是有限的24小时。时间资源配置主要有两种用途:工作和休闲。工作是指有报酬的活动,如上班或从事商业活动。休闲是指没有报酬甚至需要支出的活动,如睡觉、读书、旅游等。一个人把多少时间花在工作或休闲上,主要取决于劳动的价格,即实际工资水平。

实际工资水平的变动会引起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当实际工资水平增加时,人们会放弃休闲娱乐,转而增加工作时间。因为工作越多意味着收入越多。比如你平时的工资是每天80元,但是节假日加班可以获得三倍于平时的工资,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有的人会放弃节假日的休息,选择在单位加班。这是替代效应,即用工作替代休闲。

收入效应是实际工资变动的另一种效应,这种效应是指实际工资提高了,随着收入的增多,人们开始产生拥有更多的时间休息和娱乐的想法,从而减少工作增加休闲时间。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是正好相反的两种效应,至于哪种效应会在人们身上起作用,则取决于实际工资增加的多少。通常,如果实际工资增加水平较低,替代效应就大于收入效应,人们会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工作,即劳动供给增加;当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即收入非常高时,收入效应就会大于替代效应,一个人投入工作的时间就会减少,即劳动供给减少。

劳动供给理论也可以用来解释“创业容易,守业难”这个问题。

一个人创业成功,就等于是实际收入增加非常多,属于收入效应。他投入劳动的时间就会减少,而把更多的时间用于休闲。工作时间的减少,意味着对创下事业的打理时间减少,而且休闲通常是一种消费行为,如此一来,事业由于缺乏打理和支出过多,将逐渐走向衰败。通常,第一代创业者由于知道创业的艰辛,一般能保持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到了第二代,由于能感受到父辈创业的艰辛,也会尽职做好工作,避免大手大脚;等到了第三代,由于祖辈创业的艰辛离他太远,他能感受的只有现成的财富供他享用,他会不思进取、奢侈浪费,最终祖辈创下的基业败在他手上,便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所以,创业容易,守业难。

跳槽之前先算一笔账

临近年终,视跳槽为家常便饭的许娜又开始考虑跳槽的事了。说起来,许娜的个人资本也算不错:一名牌大学财经系毕业,英语六级,口语不错,靓丽的外形。但她的资本使得她总不满足于现状。于是她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研究报上的招聘启事,如果哪家公司开出的待遇比现在的公司高,那她一定毫不犹豫地奔向那家公司。有好事者偷偷帮她算了一下,结果吓了一跳:毕业三年,许娜已经换了七八家公司,最夸张的时候她一个月连跳两家,其中一次才上三天班就跟老板说再见了。

许娜对那些好几年都待在一个单位,没有跳槽打算的人总是嗤之以鼻:“每个月拿这么一点工资,不跳槽,这辈子能混出什么来!”

其实,如果我们给许娜算一笔跳槽账,没准她就会重新考虑跳槽的问题了。

首先,从近期看,跳槽后,你需要重新找工作。找工作会花费你多少钱呢?有人曾根据自己找工作的经历算了一笔账。

离职半个多月,参加人才市场现场招聘三场,花费如下:

1.购人才市场入场券三次,共花45元。

2.往返于住处与人才市场三次,车费50元;到五家企业参加面试,车资200元。

3.生活费(这里仅指吃饭),平均每天20元,一共17天,共花340元。

4.房租费,因找工作不确定,只能按天租,每天25元,17天房租共425元。

5.其他费用,如生活用品、通讯费用、饮用水按8元/天计,17天共136元。

此期间,共花1196元。

未离职之前,公司提供食住,每月净收入为3200元,而找工作17天内约花销1200元。

如果没有离职,也没有这样去找工作,就不会从积蓄中花掉1200元钱,反而会在原基础上进帐约1800元。

那么,找工作的17天里所付出的实际成本至少为3000元(1200+1800)。

不算不知道,一算才知道跳槽找工作的成本挺高的。一个人的工资越高,其找工作的成本就越高。

其次,从长远看,不“挪窝”者:每月单位承担“三金”,每年平均薪资调幅约5%,熬上几年有升职加薪的机会。频繁跳槽者:每年换几次工作,每次约加薪12%,但那都是在被录用为正式员工之后的事,在试用期三个月内通常只能领很少的基本生活费,另外,在此期间公司不会给你承担“三金”。当然这还是在比较理想的情况下,很多时候你还得在无薪水的日子等待录用通知,或者为单方面提前结束劳动合同付上一笔违约金,也可能会由于不断更换新环境而需要更大的花费,比如重新置备“行头”、搬到离新公司更近的地方住、重新“贿赂”新同事以搞好关系等。更重要的是,大多数单位发放年终奖金都是以员工的任职年限为标准,作为新人的你,年终奖自然会很微薄。

所以,就全面、长期的规划来看,为了寻求更好的待遇,不断地更换工作,意味着眼下可能过得更宽裕,但也会由于不断更换新环境而需要更大的花费。实际上,薪资收入的高低不能代表财富的多少,目前赚较少的钱不见得就不能积累财富,财富的积累是持之以恒的结果。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跳槽是一件不好的事,这只是针对那些仅为高薪频繁跳槽的极端现象而言。为了获得更好的个人发展空间而跳槽的行为,是值得提倡的。

不为高薪跳槽者应把握好三个职业转换的最佳时期。这三个时期分别是25~30岁、35岁前后、40~50岁。

第一时期为25~30岁。此时人的思想渐趋于成熟、独立,能较冷静地处理问题,社会经验和人际关系有了一定的积累,精力充沛,是人生的大好时段。无论什么单位都希望有这样的人才加盟,所以为了爱好和理想,这一年龄段的人可以大胆地跳槽。

第二时期为35岁前后。与前一个时期相比,这一年龄段的职业人思想更为成熟独立,行业经验也更丰富,但与更成熟的职业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虽然存在职业转换的极大可能,但假如完全转换方向,抛弃已经积累的行业经验就比较可惜,因此可以考虑向相关行业转换,这样既可利用从前积累的职业经验和职业技能,也可让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新的突破。

第三时期为40~50岁。此时职业人丰富的工作经验使其个人能力展现出无穷魅力,而企业也有多种多样的职务需求等待他们选择。假如你是个慎重的职业人,从不轻易转职,那么此时是你最佳的职业转换时期。45岁以后,对有能力的人而言,企业高阶应为其主要目标,但要注意在相关行业里实施职业转换,否则风险太大。

职业人跳槽的动机多种多样,但无论哪种动机,都不可忽视职业转换的客观规律。只有符合职业发展的规律,兼及主客观因素,才能拥有广阔的职业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