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希利尔讲艺术史
5290200000010

第10章 绘画篇(9)

巴比松的小木屋,成了为穷画家们遮风挡雨的天堂。第一批搬进去的画家中有一个比科洛还穷的穷光蛋。他叫让·弗朗西斯·米勒,是法国最著名的画家之一。他们全家人挤在一个小小的土房子里。

米勒的父亲是个农夫,经济一直非常拮据。米勒从小跟着父亲在地里干活,直到有一天他偶然在一本旧《圣经》上看到了一幅关于田地的图画,倍感亲切,这才开始临摹。小米勒把一切的休息时间都用来画画,村里人被他的精神感动,最终集资帮他圆了去巴黎学习美术的梦想。

那大概是米勒一生中第一次出远门,就到了巴黎这样的大城市。新鲜和好奇过去,生活的艰难像潮水一样淹没了他。米勒性格内向,不适应城里的生活方式,而且他的画在当时并不畅销,每天辛苦画画也只能勉强糊口。

从小在田里长大的米勒虽然对城市很陌生,但对农村、农民却相当熟悉。在他的画里总少不了农民的身影。米勒在画农民时,总是先去观察他们干活的样子,回家后凭借记忆力把看到的景象画下来。

你见过农民播种吗?如果没有,米勒的《播种者》会告诉你农民是怎样完成这项劳动的。徒步播种时,农民要手脚配合,先播散种子,再将脚向前迈一大步,非常劳累,需要像机器一样灵活。

努力了很久,米勒终于得到了上帝的眷顾,就在他快要饿死时,有人花了一大笔钱买下了他一幅作品。米勒就是靠着这笔钱离开巴黎,来到了巴比松,直至去世。

巴比松附近的农民都很穷,为了生计他们不得不去拾穗。米勒有一幅名为《拾穗者》的画描绘的就是那些在烈日下拾稻穗的人。他还有一幅画,画的是一对法国农民夫妇在听到教堂祷告的钟声后,站在农田里低头祈祷的画面。这幅画叫《晚祷》,直至今天还是世界绘画宝库中不可替代的佳作。

在米勒去世之后,他的画作逐渐得到认可,并得到各种褒奖。但他在世时却一贫如洗,当他去世后,他的家人只能靠着科洛的资助才能勉强度日。

在巴比松的小木屋里生活的画家们常常把各自的画挂在一个大仓库的墙壁上,互相欣赏、互相点评。今天,我不再一一为大家介绍,不过,相信你们一定会自己想办法,或是求助书本,或是请教专家,寻找到一条通向那座神奇村庄的路。

【长画廊】——不平凡的巴比松小镇

“它就在枫丹白露森林里。这实在是块好地儿,当我们在高高的橡树下面,抽着烟斗,使用大量的矿物颜色画画时,你将看到它是怎样的美丽!”这是 一百年前,画家塞温对巴比松小镇的描述。

从这座小镇上,走出了响彻画坛的“巴比松七君子”:米勒、柯罗、卢梭、杜比尼、特罗容、地亚兹、杜普勒。后来人们将以这七人为代表的艺术家群体称为巴比松画派,又因这里紧邻枫丹白露森林,因此又被称为“枫丹白露画派”。

第二十四回 总要有人作新的尝试

上午十点钟,课间游戏时间到了。

请大家用一根深色的布条把眼睛蒙上,排好队,我会领着你们到田野里去。路上,大家要小心脚下的砖砾和土坑,但请不要作弊,别打开布条偷看外面的世界,否则这个游戏的目的就难以达到了。

现在,我们来到了一个草堆前,可以把蒙眼睛的布取下来了。所有人只有五分钟时间观察这片草堆,之后请蒙上眼睛,我将带你们回到原地。

下午五点时,我们会再次重复这个游戏。

伴着夕阳的余辉,你是否发现了现在的草堆和早晨有所不同?尽管形状相同,但是颜色、亮度和影子都发生了细微的改变。这个游戏虽然像捉迷藏一样简单,但又十分古怪。

其实,草堆的颜色和亮度时刻都在改变,只是短时间内不易察觉罢了。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让你们只看五分钟的原因,因为一旦超过五分钟,你们就会立即看到草堆的变化,但不会像之前看到的那么明显。

一个画家如果想画出同一个草堆不同时刻的样子,那么他就得画出很多张画,而且每张都各不相同。近代一些法国画家笔下的作品就是他们在迅速观察绘画对象的光影时瞬间得到的。例如,莫奈曾为同一个草堆画过15幅画,为法国大教堂的正面画过20幅画,而且每幅画的色彩和光效都有所不同。单独看任何一幅都很难给人惊喜,不过连在一起就会变得非常有趣,它们像一本忠实的日记,记录下了绘画对象不同时间的不同状态。

这些画像是用相机瞬间捕获而得,每一幅都各有特色。这是一种印象式的画作,因此这些画家也被称为“印象派画家”。

假如把法国传统绘画比喻为穿着传统长裙的贵妇,那么突然出现的印象派绘画就像一位干练潇洒、英气逼人的“西装小姐”。习惯了传统审美的人一时难以适应也不难理解,更不能勉强他们称赞这些作品。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印象派画家的了解越来越深入。他们发现,印象派画家热衷的也是一种有价值的新画法。例如为人熟知的克劳德·莫奈,他每次作画时都会花上一整天时间,根据光线的挪移捕获事物不同的色彩景象,从而用很多张画表现出同一事物的不同样子。

早期的画家从来没有尝试过这种方式。如果他们画草堆和马,就会用两种完全不同的颜色来为马和草堆着色,很少在意这是否与事实相符。一般画家在画影子时,会选用褐色、灰色或黑色这些深沉的颜色,可是如果你仔细观察真实的影子,就会发现其实影子也是个非常调皮的家伙,时而变成绿色,时而变成蓝色,有时甚至会呈现出紫色。同样,任何一匹马和一堆草堆都不会一直保持同一种颜色,会因光线的调整而不断改变色彩。

在某些光线的照耀下,一匹黑色的马可能会显出蓝色,但是谁会相信世界上竟然存在蓝色的马呢?这又不是童话世界!因此,我们常常忽略这种改变,忽略光线的影响。

还有的时候,因为颜料色彩所限,很难画出室外物体上那么明亮的颜色和亮度。但是如果你们还记得前面提及的画家康斯太勃尔,就会知道采用颜色分块的方法可以使画面色彩变得明亮。

还有一位与莫奈名字很相近的印象派画家,被公认为是印象主义画派的真正创始人,他叫马奈。和莫奈不同,马奈初期绘画时并没有想到将画面分割的方法,直到他生命的最后十年他才选用了这种方式。

曾有人问过马奈:“在你的印象派画作中,主角究竟是谁?”

马奈的回答直截了当:“是光线!”

诚如他所说,在印象派画家笔下,光线才是永恒的主导和灵魂。

【长画廊】——迟到的荣誉

1863年,在落选者沙龙中,马奈的一幅《草地上的午餐》像一颗重磅炸弹,在绘画界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轰动。虽然后来这幅画被认为是现代派绘画的起源,但在当时却引来了新闻界和评论界的疯狂谩骂和攻击。

毫无疑问,这幅画从题材到形式都有些“离经叛道”,将衣冠楚楚的绅士和全身赤裸的女子放在一起,并使用了对比强烈、鲜艳明亮的色块。

此后,他的作品一直饱受争议。直到1882年,他展出的最后一幅作品才赢得了一致的认可,面对官方授予的“荣誉团勋章”,马奈不无遗憾地说:“这太晚了。”的确,这份荣誉来得太晚了。第二年4月,马奈因病去世,永远离开了他所热爱的色彩和光影。

第二十五回 经历离奇的后印象派画家

踩着印象画派的脚印迈入历史画廊的,是“后印象派”,这是一种全新的绘画流派。

后印象派的创始人是法国人保罗·塞尚。他似乎也中了“死后成名”的画坛诅咒,生前笔耕不辍却一直默默无闻,直到去世后才逐渐被人欣赏。

最初,塞尚也从事印象派绘画,但为了能像古代画师那样让作品经久不衰,他开始追求绘画的立体性。经过不懈的努力,塞尚作品的立体效果越来越明显,虽然没有经典留世,但还是为后来的画家垒起了向上攀爬的云梯。

后印象派画家中,后来居上者众多,最出名的是荷兰人文森特·凡·高。

凡·高的一生像一场精彩的电影。年轻时,他经常光顾一家咖啡馆,常常和那里的女服务员搭讪。对方开玩笑地要求他把耳朵送给自己。圣诞节来临之时,凡·高竟然真得割下了自己的耳朵。毫无疑问,那位年轻的女服务员被吓坏了。凡·高不仅没能得到爱情,还因此失去了右耳。他个人的性格简直和他的作品的风格如出一辙,着意于真实情感的再现。

之后,凡·高的精神越来越恍惚,曾被送进疯人院治疗。在疯人院里,他的病情逐渐好转,很多知名的画作就诞生于这段时间。

凡·高早年在弟弟的资助下勉强度日,后来去巴黎学画也是弟弟一力支持。他一生中有很长时间都是在法国南部的一个小镇上度过的。

最初凡·高在一家画店工作,但是他觉得那里出售的画水平都不高,于是他总劝说顾客不要买这些画,当然,他很快就丢掉了工作。之后,他又去做老师,暴躁的脾气导致这份工作也没能维持多久。后来,他又想到去做牧师,没过几天,他又厌倦了就读的牧师学校,并打消了这个念头。

凡·高一直很同情那些可怜的比利时矿工,随后他改为向矿工传教,并在物质上接济他们,直至最后开始为他们画画。

可惜,凡·高的病情不断复发。1890年7月29日,在精神疾病的困扰下,凡·高在美丽的瓦兹河畔终结了年轻的生命,当时他只有37岁。

在凡·高短暂的一生里,并没有结交很多朋友。少数友人中有一位名叫保罗·高更,日后也成为了著名的后印象派画家。高更曾和凡·高一起生活过一段时间,他们是很好的朋友,只是后来高更搬到了法国另一个地区,两人才失去联系。

高更很小就离家出走,曾乘船游遍了世界很多地方,之后到巴黎学习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