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希利尔讲艺术史
5290200000007

第7章 绘画篇(6)

鲁本斯的作品非常受欢迎,约画的订单像雪片一样纷至沓来。虽然鲁本斯工作努力而且效率很高,仍然有些应接不暇。有时,他不得不让学生帮忙处理一些工作,这也给了学生们锻炼的机会。鲁本斯还是个热心肠的人,有些画家很贫困,于是他经常向他们购买一些画,让他们赚些钱维持生计。

除了这三位画家,佛兰德斯还有很多不起的画家,其中一些人的画独具特色,譬如勃鲁盖尔三父子,他们总是能画出让别人有强烈兴趣的作品。至于他们的画到底有什么特点,就需要你自己动手查阅一些资料了,因为自己动脑获得的知识,就像自己动手种出来的果实一样,让人回味无穷,你想不想尝试一下呢?

【长画廊】——凡?戴克胡须

鲁本斯不仅是一位成功的画家,也是一位非常称职的老师,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学生,画家安东尼·凡·戴克就是其中之一。

安东尼成名之后定居英国,为英国王室画画,由于画技出众,国王还授予了他爵位。从国王、贵族到他们的家人,几乎都找安东尼画过肖像画。在他的画中,几乎所有男性王公贵族都留着又小又尖的胡须,由于特征太明显,后来人们将这种胡须命名为“凡·戴克胡须”。

第十五回 别致的荷兰肖像画

木屐、风车、郁金香、风信子、须德海、运河、堤坝,每一个词语都像一块拼图,单独选取其一,只能让人想到事物本身,但是如果把它们拼接起来,就会拼出一个美丽的国度——荷兰。

荷兰的文艺复兴比其他国家晚一些,涌现出了许多知名画家。荷兰人不像意大利人或佛兰德斯人一样信奉罗马天主教,他们信仰新教,绘画风格也就呈现出迥异的特点。意大利或佛兰德斯人非常注重对教堂的装饰,绘画作品多和宗教有关,而荷兰画家很少画宗教画,他们热衷于画肖像画、自然风景、普通人以及身边的事物。

弗兰斯·哈尔斯是这时期荷兰画家的代表人物。他有很多独特的绘画方式,比如,哈尔斯热衷于捕捉人物转瞬即逝的面部表情,所以他作品中的人物大多不是处于自然状态,而是正在发怒、微笑、紧张或不满。为此,他必须迅速用几根线条画出表情特征,有时候这些痕迹没有被完全清理,留在画上,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在匆忙之中画出来的。

当然,哈尔斯也有一些处理的非常干净细致的肖像画,比如《微笑骑士》。画中的骑士脸上挂着得意的笑容,这瞬间的表情很难捕捉,画出来更加不易。在这幅画中,就连骑士袖口的花边都画得非常仔细。

哈尔斯非常擅长快笔画。他的《希勒·巴贝》很好地展示了这个特色。画面上的老妇和她的鹦鹉看起来有些怪异,画中的老妇人一点都不和善,鹦鹉像一头阴鸷的猫头鹰。所以,这幅画也被叫做《哈勒姆的女巫》。

在哈尔斯生活的时代,荷兰刚刚独立,为了捍卫国家,不受外国侵犯,荷兰训练了大量的市民组成士兵连。那时火药和手枪算是新鲜玩意儿,还没有普及,士兵们自称“射手”或“弓箭手”。那时候在部队很流行集体画像,哈尔斯就曾为许多部队画过这种肖像画。

如果非要给最受荷兰人欢迎的本国画家排名次,毫无疑问,哈尔斯一定名列前茅。但是,画家伦勃朗的成绩更好。伦勃朗不仅擅长肖像画,还能在画特殊的光线,不同于日光和灯光,却能把画中的光影和阴影凸显出来。

《夜巡》是伦勃朗最著名的作品,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是一件无价之宝,但在当时,这幅画却使他陷入了人生中最窘迫的境地,令他饱受批评和嘲弄。

当时,阿姆斯特丹城里警卫队的成员共同出钱请伦勃朗来画集体画。伦勃朗没有按照惯例把所有队员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而是为了表现更强的戏剧性和震撼力,选择了警卫队在队长带领下紧急集合的瞬间。

整幅画面中,警卫队队长和副官在最前面,像是被舞台灯光照耀着,拿着手枪、长矛,行色匆匆的其他警卫队成员站在他们身后的阴影里。除了紧张和骚动的氛围,这幅画的人物布局也很有特点,众多人物不是被一次性“塞”进画面里,而是经过了精心安排,每个人都能被看到又错落有致。

但是,对于交了同样订金的警卫队成员来说,他们不能接受有的人非常显眼,而自己只能站在阴暗角落里的安排,要求重画。

为了坚持艺术,伦勃朗最终没有迎合警卫队的趣味。这件事在阿姆斯特丹闹得沸沸扬扬,向伦勃朗买画的人越来越少,他的地位一落千丈,生活也陷入困窘。

虽然当时没有多少人欣赏这幅《夜巡》,但现在它却被认为是伦勃朗最优秀的一幅作品。这位荷兰画家在肖像画方面获得的成就,就像《夜巡》中的两位警卫队长一样,居于耀眼而重要的位置。

【长画廊】——“夜光虫”伦勃朗

“夜光虫”是19世纪法国画家兼批评家弗罗芒坦对伦勃朗的评价。伦勃朗像一只提着灯笼的萤火虫,在黑暗中提供独特的光亮,让人为之着迷。

伦勃朗是一位用黑暗描绘光明的画家,他对光线的处理令人惊艳。他善于使用“光暗”的处理方法,也就是说整幅画以黑褐等深色为背景色,然后让光线像舞台上的追光灯一样,以强光、亮光的形式打在画中的主要角色身上,其他部分则被安置在较阴暗的影子里。他所采用的这种光线被冠以他的名字,被称为“伦勃朗光线”。

可插入【不再沉寂的英国画家(备选)】文件夹

第十六回 德国肖像画高手

德国文艺复兴时期,阿尔布雷特·丢勒十分擅长画版画、木刻画。

创作版画时,先在木板或铜板上刻画,然后把墨汁倒入刻出的线条里,再将沾有墨汁的刻板压到纸上,一张版画就制作成功了。《忧郁》是丢勒的版面代表作。

木刻画的制作方法刚好相反,要先在木板上将画画好,再把画线以外的木头部分刨掉,将剩下凸出的线条沾上墨汁再压在纸上,由此得到木刻画。

除此之外,丢勒还是著名的肖像画高手。尽管他画过很多题材,但肖像画无疑是最成功的一种。丢勒的肖像画创作有明显的个人风格,他没有因为欣赏意大利画家的作品就盲目模仿他们,而是很注重细节。在他的画里,连一粒小小的纽扣都被画得非常仔细,好像能看出纽扣上的小孔或划痕。这是大多数严谨的德国画家的绘画风格,但一些画家创作时对这种方法运用不当,反而让人把注意力全集中到了细节上。在这方面,丢勒做得比较好,他把细节处理得恰到好处,既显示出了他精湛的画工,又不会让这些细节喧宾夺主。

丢勒还喜欢画自画像,从存世的作品中不难看出这位画家的相貌非常英俊。

另一位以肖像画闻名的画家是汉斯·荷尔拜因。他的父亲也是一名画家,所以大家通常称呼他为小荷尔拜因。与丢勒一样,他既画肖像画,也画木刻画。

小荷尔拜因在瑞士结识了一位了不起的思想家——伊拉斯谟,他为这位学识渊博、著作等身的思想家画过五幅肖像画。其中一幅是伊拉斯谟的侧视图,也就是侧画像,画中的伊拉斯谟正坐在书桌旁边一边书写一边思考,小荷尔拜因并没有在细节上多下功夫,而是将最有说服力的几笔留下,整幅画里的氛围恰如学者本人一样深沉睿智。

但是小荷尔拜因的另一幅肖像画《吉斯泽画像》则完全不同。画中的主人公乔治·吉斯泽身边又大约25篇文章,如果不仔细描画这些文章,其凌乱和潦草会破坏整幅画的细腻,如果太过细致,这些文章就会成为整幅画的聚光灯,喧宾夺主,把欣赏者的目光都吸引过来。小荷尔拜因却能做到两全其美,既把细节处理得非常好,又能让看画人的目光都滑向人物吉斯泽。

小荷尔拜因虽然是德国人,但在瑞士生活了很久,可惜他在这里并没有遇到很好的机遇,极少有人找他画画。后来,他带着伊拉斯谟的推荐信只身前往英国,想去那里碰碰运气。

事实表明,这一次小荷尔拜因赶上了机遇的金马车,没有灰头土脸地落在后面。英国人特别喜欢他的绘画风格。在亨利八世时期,大多数英国重要人士的肖像画都是小荷尔拜因画的。

现在,大家已经了解了这两位德国画家的简单情况,如果想要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人生及作品,就要自己迈开大步前去探寻了。或许,在你前方也停着一辆艺术的金马车呢,赶快上车,随它去探险吧!

【长画廊】——每个画家都想拥有的画笔

威尼斯人非常喜欢丢勒的肖像画。有一次,威尼斯画家贝里尼曾经对丢勒说:“你能把你画人物头发的笔送给我一支吗?”

当丢勒将笔送给他之后,贝里尼很惊讶地问:“这是很普通的画笔啊?”

丢勒见贝里尼很疑惑,立即拿起画笔画了一些头发,果然和他画像中人物的头发一样漂亮。贝里尼不得不承认,画笔并非最重要的,关键的是握住画笔的那只手有描画世间所有美丽的魔法。

第十七回 被遗忘在时光里的画家

如果一道题目,要求用500字为一位世界著名的画家写传记,恐怕会使很多人发愁,因为有些画家人生历程太丰富,再怎么浓缩也很难在那么短的篇幅内描绘出数十年的起伏;还有一些画家,只用几句话就能概括出他从生至死的轮廓,再难寻到其他素材填补生命里没人知道的空白。

拉斐尔、达·芬奇等画家属于前者,而我们现在要说的这位荷兰画家杨·维米尔就是后者。1632年,他出生在代尔夫特,一生中和妻子养育了八个孩子,1675年去世时只有43岁。至于他一生到底留下了多少画作,有哪些经历,我们毫不知情。

人们之所以会对杨·维米尔逐渐淡忘,是因为在他去世后的几百年里,随着社会环境和审美观的变化,人们不再喜欢他的作品,不会在他的画作前面不由自主地发出惊呼。谁会愿意为一个不受人喜欢的画家写传记呢?

事实上,在维米尔活着的时候,他的画很受欢迎。市面上只要有维米尔的画,就会引来抢购,不管价格有多么离谱,人们都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来,好像那是世间独一无二的珍宝。

维米尔对室内画很在行,他对光线的高超处理技巧令人惊叹。

他画中出现最多的模特是他的妻子和女儿,她们日常生活中的瞬间是维米尔捕捉的对象。多数时候,人物都坐在窗边,正在读一封信,或在做针线活、弹翼琴,或者正向窗外眺望。透过窗户照进房间的阳光像一尾活蹦乱跳的金鲤鱼,搅动着画布这一潭静水,让整幅画都变得鲜活起来,那些阳光仿佛直接晒到了赏画人的身上,连心灵都被和煦的阳光熨帖得温暖起来了。

这些光线的另一个作用,就是把画面里所有的东西紧密地连在了一起,例如衣服袖口的蕾丝花边、泛光的丝绸长裙、银质水壶、熟透的水果、闪亮的玻璃水杯、柔和的珍珠项链、蓝色瓷盘,还有带着年轮的木质椅子。

有人说维米尔画中的日光是世界上画得最好的室内阳光,至今没人能超越。

一看到维米尔画里的东西,就能知道是由什么材料做的,甚至能想象出敲击每件器皿各自能发出怎样的声音、衣服摸起来会有多么柔软。

在他的作品《信》中,维米尔没有对画中的妇女做任何修饰,只是将他所看到的最真实的一面展示给世人。维米尔其他的画中也没有任何通过想象画出的东西,他不会像米开朗琪罗或者达·芬奇那样去画没有现实依托的宗教故事或英雄神话,所以,我们很难从画中探寻维米尔的精神世界。

这位几乎不肯通过画作向他人打开心门的画家,自然也很难闯入别人的心里。渐渐地,他被流逝的时光湮没。关于他的经历,只剩下寥寥几行字,其中空白,恐怕人们只能借助想象去涂上色彩了。

【长画廊】——维米尔的绘画特色

维米尔被大众忘却了很久,连大多数传记作家也没有发现他的光环。所以,之前他只是一名不起眼的荷兰画家;如今,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维米尔的地位可谓扶摇直上,已经位列荷兰三大绘画大师之一。那么,他的画都有哪些特色呢?

第一,擅于从朴实的生活场面中挖掘诗意,以最真挚、最纯得情感打动人心;

第二,作品中有浓厚的神秘感;

第三,能精准地捕捉光线对画的色彩、形状、质地的影响。

第十八回 三位伟大的西班牙画家

第一位将要出场的西班牙画家有个复杂的名字:多梅尼科·狄奥托科普洛斯。事实上这位画家并不是西班牙人,15世纪中期,他出生在隶属希腊的克里特岛,这个岛上的人都说希腊语。

多梅尼科·狄奥托科普洛斯行踪飘忽,生活诡秘,人们对他的生活了解得不多。年轻时,他离开克里特岛,到威尼斯向大画家提香求教,后来,他又去了西班牙,并最终定居在西班牙的托莱多城,直到1614年逝世。

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西班牙,不过人们习惯把他当成希腊人,而他自己画作上的签名也都是希腊名——埃尔·格列柯,意思是“那个希腊人”或“希腊人”,所以,我们还是用这个相对简单的名字来称呼他吧。

一般人第一眼看到埃尔·格列柯的画作,都不会觉得多么出色。因为他的画作不是单纯地呈现静态的事物,更多是在表达一种精神或观念,这和人们看到的真实景物有很大区别。

其他画家是用眼睛和手在绘画,但想象力才是埃尔·格列柯的画笔。他会按照自己的喜爱随意涂抹,因此他的作品多是写意的。画中人物多半又长又瘦,完全不像真人,颜色也和其他人的作品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