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不理财,30年后你怎么养活自己
5294200000014

第14章 退休后,你拿什么养活自己

打造你自己的“退休理想国”

孙奶奶的老伴早已去世,她在三年前被孙女接到了郑州,孙女小丽今年20岁,是由老人一手拉扯大的,现在在郑州打工,工资连自己的生活都维持不了.现在老人跟小丽一起在枣庄租房住,老人有两个二子,大儿子今年已60岁,老婆也已去世,现在得了重病,是老人在一年前把他从老家里接到郑州治病,他不能干体力活,现在只能在租房处给气球充气,然后由老人出去卖,偶尔自己状态好了,也会出去卖气球,老人的二儿子今年也将近60岁,年轻时落户在了黑龙江,用孙奶奶的话说:二儿子过 着“要饭花子”一样的生活,小丽便是老人二儿子的女儿。

有人劝孙奶奶去黑龙江投靠二儿子,但老人不愿意影响二儿子那“要饭花子”般的生活,更舍不下得病的大儿子; 也有人说,按老人现在的情况,完全有资本在街头端个破碗乞讨,一天的收入总比卖气球要多得多。而老人说:“我还有自己的一双手!”

这样的生活你愿意过吗?一把年纪了还要上街卖东西来养着自己生病的孩子,虽然养了两个儿子,但是都没有能够在晚年的时候为自己提供一个温暖的港湾。相信很多人都不愿意过这样的生活,那么,30年后,你最想过上怎样的生活呢?

回归田园,享受自然的美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多少人都梦想着过上这样的与世隔离的生活,不少老人退休后最大的心愿就是离开城市的喧嚣,搬到郊区或是乡村,回归田园生活。

不过这一切都是要建立在自己在退休之前就赚够了养老所需要的金钱。如果你也想过这样的生活,就要在年轻的时候早早准备好这笔钱。

不过现在,居家养老仍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首选,因为居家养老比较能够满足老人的情感需求。尽管各类敬老院数量不断增多,软硬件设施也不断完善,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无论是百分百自理的居家养老,还是借助社区资源、社会资源的半辅助性居家养老,都依旧是目前最为普遍的养老模式。老年人的“恋家情结”是导致这一状况的最大原因。而且,比起敬老院等机构,老年人更习惯住在家中。有个属于自己的空间,想做什么都可以自己做主,不受限制,而且隐私性较好。

居家养老的便利性,无法一概而论,主要视住房周围硬件、软件配套设施而定,主要支出为饮食及护理费用。在花销方面,居家养老整体成本较低,当然不同情况的老人有一定差异性,比较明显的差别体现在护理方面。

假如老人健康状况良好,生活基本可以自理,那么护理成本就较低甚至完全没有,但如果平日生活需要有人辅助料理,那成本可能较高。对于这样的老人,子女若有精力、时间和能力照顾,护理成本就等于内部消化了,但如果子女有工作在身,无法亲历亲为,需要依靠社区、社会资源照顾老人,那么护理成本就是一项不可避免的家庭开支了。如果你想选择这样的方式来养老的话,你就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好所需费用的准备工作。

从一项统计数据来看,日常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60岁以上)占全体老人的15.1%,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中,这一比例高达45%。由此可见,相当一部分的老人生活难以完全自理,特别是70岁以后的老人精力明显不足。

在所有需要照顾的老年人中,得到子女照顾的有51%,依靠配偶照顾的占26.5%,而雇用保姆照料的有7.3%。需要注意到的是,这份2008年公布的统计数据,所调查的老年人大多育有不止一名子女,因此有一半以上可以得到子女照顾。而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独生子女的父母一旦步入老年人行列,他们可能就没有现在的老年人那么幸运了。一来独生子女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时期,很难抽身照料;二来一个独生子女所肩负的是2个、4个、6个甚至更多的老年人,很可能面临“周转难”的问题。因此,雇用保姆照料的人会越来越多,家庭的该项支出也就不可避免了。

所以,如果你想要在30年后选择居家养老的话,你就要准备好雇用保姆的费用,否则你就会跟前面提到的老奶奶一样,守着两套非常值钱的房子,却过着最“贫穷”的日子。

其实最幸福的晚年生活应该不用再为水电、煤气费等琐事发愁,也不需要太过积极地追求过剩的金钱。每天神清气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如果你的个性就是喜欢结交更多朋友,谁说你不能在有规划和专业服务的地方安心终老?如果能存钱防老,你也能考虑五星级的养老院,让日后生活起居有专人照顾,每天都像住在五星级饭店一样自在舒服。所以,从现在开始,你就要弄清楚,自己希望30年后过上什么样的生活,从而开始打造你自己的“退休理想国”。

退而不休:开启人生新篇章

加拿大华裔女校长叶宪年在宣布退休后的第二天,马上跑去注册,成为埃米莉艺术设计大学的美术系学生,她说,时间不等人,她要“享受人生”。

叶宪年当年从美国拿到工商管理硕士后移民温哥华,她的第一个工作是任职日本三菱汽车会计师,她那里一待就是30年。用她的话来说:“由于这是个铁饭碗,所以,我能够在小区里尽情做我想做的事,发光发热、服务别人。”她利用工余时间,在小区里做一些义务工作,30多年来,她的义务工作从中文老师一路干到侨务委员。

如今,她退休了,但是开完了退休Party,不用上班的第二天早上,她已经忙着重新当起美术系学生。早已习画多年,开过画展的她想让自己更精益求精,她认为,重回学院派,是在重温旧梦,完成年轻时代曾经向往过的艺术家梦想。她说,奉献大半辈子的中文教育事业,她要用更前瞻的方式延续下去,另外,她还要办银发族的才艺大学,让退休一族活出自我的价值。

叶校长虽然宣布退休,事实上是退而不休,对她来说,完美的退休生活不是闲云野鹤的安逸,也不是云游四海的悠闲,而是当学生,开启人生的另一段旅程。其实,我们也可以学习叶校长的做法,退而不休,重新找一个方向,开启人生的新篇章。

据英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在2006年5月到2007年5月底的12个月中,英国就业人数增加了18万,在新增就业人口中,65岁以上男性和60岁以上女性的比例在46%以上,几乎占到新增就业人口的一半。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英国,退而不休的人数量不少。这是因为他们的养老金固定缴款计划的收入有所下降,他们为了能够拥有一个高质量的晚年生活,更多的人选择了退而不休。

还有一个原因是人们的寿命在逐年延长,人们在法定的退休年龄的时候,身体状况还很好,还能够继续工作,这也为他们退而不休提供了物理条件。一家跨国银行的调查报告发现,寿命延长以及对待晚年生活成本的现实态度,部分提高了人们工作的渴望,这种渴望在发达经济体中最强烈。而现在社会上也有很多雇主为了企业发展的需要,也乐意对退休职工实行“返聘”,或是从外面聘请一些有经验和能力的已退休人士来加盟自己的企业。这就让我们退而不休有了选择的余地。

事实上,如今世界上退休的最新定义,已经从“人们逐渐退下来、垮下去并死去的最后阶段”,变成了“人们交替工作和休闲、享受家庭时刻、旅行,以及在工作场所内外尝试新角色”。但是,还有很多人从未想过有一天离开工作岗位后应该做什么,这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情绪低落、智力退化、健康状况下降甚至寿命缩短。所以,为了缓解这种低落情绪等不良的生活状态,我们也有必要选择退而不休的生活。

而且,退而不休可以让自己保持一定的忙碌度和紧张感,进而转移注意力,不会觉得生活无聊;同时还可以通过发挥余热体现自身价值,让老年人觉得自己活得有意义。一般来说,退休后回归社会发挥余热的老年人,大都能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作息习惯,既能让自己远离“退休综合征”,又能保养身体。这种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上的“双丰收”恐怕比赚钱本身更重要。

对老年人来说,退休后重返工作岗位有不少好处,不仅可以在退休金基础上额外增加一份收入,还可以发挥余热,让生活充实起来。特别对于有专长的退休族,返聘给了他们一个传承技术的机会,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作贡献。

当然,发挥余热还是要以享受人生为最终目的。因此退休族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长来发展自己、充实自己,并在这个过程中享受人生无尽的乐趣。对于那些本身并不具备独特专长的退休族来说,也可以通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性工作来充实自己,比如社区志愿者、义务保健员、义务宣传员等。这样既充实了自己的生活,又避免了离退休后容易出现的远离熟悉群体的孤独感。

不过,退而不休也要量力而为。到了退休年龄后,是否还要去谋求一份新的事业,主要看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其他状况。如果身体比较健康,又有一技之长,或是有一份特别的兴趣爱好想要发展为自己的小事业,那么,退而不休,适当地做些体力和脑力劳动,反而能让老人的身体更健康。反之,如果不顾自身身体和实际的状况,硬要赶这“世界新潮流”,结果弄垮了身体,迷失了方向,就得不偿失了。要知道,退而不休只是为了老年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而不是给老年的生活添加负担。

年纪越大,越不能冒险投资

在一家大型国企工作的梁女士今年55岁,还有5年即将退休。梁女士现有存款12万元,每月有固定的收入4000元,公司有为梁女士购买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梁女士自己从未购买过商业保险。前些日子,在大女儿的建议下,梁女士找到了理财专家,希望能为自己手中的存款和月收入进行一下合理的投资规划。

已经步入中老年的梁女士目前的首要目标是保证已经积累的财富,保证目前的生活水准不会下滑,让自己的财富在没有损失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有一定的增长,为自己的退休生活做好准备,所以,财富的保值与升值是梁女士理财的主要目标。而根据投资界的年龄法则,一个人的风险投资可以参考“一百减年龄”的原则,也就是说用(100-岁数)×1%,得出的结果就是风险投资的最大比例。

对55岁的梁女士来说,她所承担的风险性投资不应超过个人资金的45%;其他个人资金,35%可以投资到国债、银行固定收益理财产品等低风险项目上,同时留存20%左右的资产投资货币市场基金,以便用于医疗等紧急支出。即使梁女士认为可以接受一部分风险投资,也应该把握住一个原则:稳为上策。建议以投资风险较小的债券型基金为主,比如一些参与打新股的、收益率持续被看好的债券基金。另外,中老年人应购买一定合理的保险品种,如意外伤害险和重大疾病保险,以增强抵抗意外及重大疾病风险的能力,把可能产生的损失降到最低。根据梁女士家庭目前的情况,建议每年的保费支出在2000~3000元左右。

现阶段,国内投资者年龄与风险承受能力不匹配的矛盾比较突出,参与风险投资的投资者往往以中老年为主,而这部分人往往缺乏专业的理财知识,其风险承受能力也相对较弱。虽然以打新股、高信用等级信托贷款等为主要投资对象的银行理财产品是稳健型投资者和保守型投资者的首选,然而随着利率的不断上涨,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不断攀升,日益成为一些中老年投资者的最爱。在这个过程中,老年人投资理财尤其要把握三条基本原则,以确保安全投资、防范风险。

1.量财力而行

中老年投资者一定要安排好正常的生活开支,留有应急的资金,恰当分配投资和储蓄的比例,不要把所有的资产都用于证券投资。如果积蓄不是太多,只够应付日常养老和医疗之用,则必须选择储蓄、国债等稳妥的投资渠道。切忌借钱炒股,或者是把不动产抵押贷款去投资,因为证券投资的风险是很高的,很有可能会因投资失误而彻底影响自己的晚年生活,一切投资行为都应在能接受的范围之内进行。

2.量精力而行

因为年龄的关系,中老年投资者容易出现记忆力衰退,注意力难集中等现象,很难适应证券投资需要的敏捷的反应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因此建议中老年投资者以投资基金为主,尽量不要炒股。即便是买卖股票,也要选择基本面良好、估值合理的绩优股做长线投资。

3.量承受力而行

中老年投资者往往血压偏高,或是有些存在心脏问题,经不起强烈刺激。而有的证券投资品种价格波动剧烈,不适合中老年人投资。如权证的炒作、即将推出的股指期货等,往往震荡剧烈,风险极大,中老年投资者千万不要参与其中,以免影响自己的健康,得不偿失。

调整心态,重新给自己的生活定位

苏大爷今年61岁,现在已经退休在家里,因为老伴比他小10岁,所以,老伴现在还在上班,孩子们也不在家里住,所以,一到上班时间,家里就只有苏大爷一个人。由于苏大爷年轻的时候只是拼命工作,没有培养什么兴趣爱好,所以退休后,他大多数的时间是待在家。没事时,苏大爷就会东想西想,一会儿操心孩子们,一会儿又为老伴上班辛苦操心。

为了让老伴轻松点,苏大爷开始学习做饭,但是因为记性差常常把饭煮焦,或炒菜忘了放油。老伴也很心疼他,就让他不要做饭了,叫他别操心自己,多去外面跟老人们锻炼身体。没想到老伴的这些话让苏大爷特别不高兴:“我退休已经是很没用了,就连帮家里煮饭也煮不好,你开始嫌弃我了是吗?”说完头也不回地摔门就走了。这让他的老伴惊呆了,苏大爷以前脾气特别好,从没有这样耍过脾气。在那之后,苏大爷就什么事也不做了,也很少出去锻炼。慢慢的,苏大爷的性格变得更加孤僻、暴躁、情绪不定,晚上怕黑暗,上厕所都要叫老伴一起去。退休不到一年,大部分的老年病就全来找苏大爷了。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老人跟苏大爷一样,退休之后,由于心态没有调整好,让自己的老年生活陷入了一种混乱的状态中,有时甚至是在痛苦中度过自己的后半生的。所以,退休的时候,我们要调整好心态,重新给自己的生活定位,让自己过得舒心幸福。

赵老师一生都在学校里度过,退休之后,她也有过手足无措的时候,但是,她有一个很好习惯——爱好读书。退休之后,她的这个爱好也没有断,每天都要读书看报,来充实自己的生活。虽然一开始她也总是心不在焉,总是怀念在学校教书的生活。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她逐渐转变自己的想法,觉得自己还有能力,也应该再提高,即使不在教师这个岗位上,素质也应该跟得上,日后对别人说自己是老师也不能让别人看着不像啊!于是,她就铆足了劲去学习。现在她还订了几份报纸,每天都要看个遍,甚至还有个摘抄本,是供日后学习用的。

赵老师说:“退休了也要让自己养成好的作息习惯,培养自己的兴趣。在兴趣中不断提高自己,让自己的内心充实、精神愉悦,保持良好的心态。”

确实,心态决定一切,如果退休之后心态不好,即使有再多的钱,也没办法享受到生活的幸福。那么我们在退休的时候,该怎样调整心态,让自己享受悠闲的美好时光呢?

1.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大部分人刚从岗位上下来,没有办法适应没有事做的日子,就像苏大爷那样。但如果整天无所事事,总是待在家里,哪也不去,就会想东想西,很多烦人的情绪就会接踵而来。为了转移注意力,让自己有事可做,最简单的一招就是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2.广交朋友

很多人退休之后,把生活的重心转移到家庭中来,隔绝了与外界的交往。但是,由于家里人工作繁忙,不可能整天陪在自己的身边,这样难免产生情绪的落差。而要改变这种的状况,最好的方法就是广交朋友,把自己从家里解放出来,经常到亲戚朋友、老同学、老同事、老邻居的家里转一转,聊一聊,或经常给他们打打电话,既能开拓自己的思路和眼界,也会平添许多生活的乐趣。

3.坚持学习

跟赵老师一样,退休之后,坚持读书看报,提高自己的素质。很多人退休之后会产生一种自卑感,这种自卑感来源于其感觉与时代脱节的自我暗示。一旦出现这种想法,有些人就会自暴自弃,觉得自己老了,不中用了,就像苏大爷一样。

总之,退休后心理调整的关键是要设立新的生活目标。要给自己信心,不要妄自菲薄。要让自己有个依托,或是理想的追求,心不老才是最重要的。最后,老年人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体,保住身体这个“本钱”才是最最重要的,这也是“发光”的必备条件。

巧立遗嘱,幸福养老

一辆轿车的司机反道超车,随后一个普通交通意外发生在一条高速公路上,而这辆车上坐着一男一女,男的是司机。事故发生后,车上的女性当场死亡,而男性在医院抢救三天后也因伤重死亡。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个不幸的交通事件,随后却引起了一场遗产纠纷。

车上的这对男女本是夫妻,男的比女的小三岁,是某地一个出名的餐饮娱乐城的总经理,而女的是老板。女老板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开了一家大型餐饮娱乐城,但是因为前夫的种种不满而离婚,因为忙于生意,加上儿子在离婚时不肯跟她,让她非常伤心,因此企业的经营状况非常不好,这时新来的总经理帮助她走出了低谷,并与她相爱了。一年后企业成了当地最红火的餐饮娱乐城,男方在离婚后与女老板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并生有一子,已经快一岁了。价值3000万的餐饮娱乐城就成了遗产的争夺焦点。

因为女方的父母从一开始就不同意这门亲事,所以在出事后立即接管了餐饮娱乐城和全部资产。而男方的父母带着不到一岁大的孩子,认为自己完全有遗产继承权,因此,双方上了法庭。令双方没有想到的是,这个遗产继承并没有那么简单。因为涉及双方的前任子女以及父母的遗产继承比例问题。如果事前女方立一份遗嘱,明确两个子女和自己父母的财产分配方案,事情就不会变得那么复杂,闹得沸沸扬扬,小城人尽皆知。

正所谓,生前立定身后事,立好遗嘱免纠纷。其实,立遗嘱跟生死并没有关系,谁说必须要面临生死关头才能够立遗嘱?在我国的大中城市中,近年来年轻白领去做遗产公证的大有人在。这究竟是压力过大的消极表现,还是对疾病和死亡的正视?

今年36岁的王先生是济南市某企业的职业经理人,看着他称心的工作和丰厚的收入,很多人都羡慕,但王先生的痛苦和忧虑是不为人知的。因为过大的工作压力和无法按时吃饭、定时休息的生活节律,使他年纪轻轻就患上了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20多岁的时候,我在公司做营销时成天在外跑销售,生活习惯不好,吸烟喝酒还整天熬夜,10年过去了,我的职位提高了,各种疾病也伴随而来了。现在感觉自己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而且成为部门经理之后,压力更大了,各种社会应酬也越来越多,又无力改变现状,真担心哪一天生命会悄无声息地戛然而止。”于是王先生在上个月为自己立了遗嘱。

据了解,最近涌现出的这些提早为自己立遗嘱的年轻人大多数有着较好的工作和较高的收入,年龄也都不算大,用现在的话说属于职场白领人士。他们提早咨询和定立遗嘱的原因几乎都是害怕如果出现意外,自己的财产得不到很好的处理。其实,立好遗嘱,自己也能够安心养老。

可以说,立遗嘱其实就是在做遗产规划,遗产规划是考虑到你自己或你关心的人会发生不幸,而按照自己的愿望,提前作出合法、有效、全面的计划。遗产规划主要是有关财产的安排,也会包括医疗护理意愿、葬礼计划和对未成年孩子指定监护人等。遗产规划不仅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通常还会减少可能的税务、费用和时间耽搁,以及为资产提供保护。

遗产规划第一是减少遗产额。遗产超过一定的数额就要缴纳遗产税,遗产额越大,遗产税越高,如果能在过世之前把财产合法地转移出去,使遗产减少,遗产税也就减少了或没有了。例如,王先生和王太太今年50岁,有一子一女,他们每年给儿子、女儿各2万元,持续给了20年。假设这40万元投在基金里,获得每年10%的回报率,20年后可以连本带利滚到大约200万元。这200万元转移给了子女,也就不算王先生和王太太的遗产,不用交遗产税。

减少遗产税的另一常用办法是给子女买永久人寿保险,你每年拿出几千块钱付保费,若干年下来一笔可观的财产转移出去了。给子女买人寿保险除了可以减少你未来的遗产额外,子女也得到了一份将受益终生的保险。小孩买保险很便宜,不需要体检。小孩人寿保险中的现金值父母拥有支配权,即使小孩已成人,如果保险所有人依然是父母,子女是不能动用保险上的现金值的,等你确认子女已长大成熟了,再把保单的所有人改为子女。

我们还可以采用遗嘱信托来立遗嘱。遗嘱信托,是指委托人预先以立遗嘱的方式,将财产的规划内容,包括交付信托后遗产的管理、分配、运用及给付等,详订于遗嘱中,等到遗嘱生效时,再将信托财产转移给受托人,由受托人依据信托的内容,也就是委托人遗嘱所交办的事项,管理处分信托财产。

所以说,提前做好遗产规划,巧立遗嘱,我们还可以给自己和后代节省一大笔钱,而且也为后代避免一些纠纷和麻烦,从而使自己安心、幸福地享受自己的老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