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裳暗近”将词作焦点引向人,写萤火虫悄悄接近人的身体。接句“记穿柳生凉,度荷分暝”为词人回忆。“生凉”指天气转凉,“分暝”指天色已暮。他想起萤火虫于秋凉中穿过柳枝,于暮色中飞度荷塘,形态轻灵。“穿柳”“度荷”正是对萤火虫婀娜姿态的形容,并以“生凉”“分暝”传达萤火虫给人带来的独特视觉感受。
“误我残编,翠囊空叹梦无准”典出晋人车胤“囊萤夜读”。车胤因家贫没有钱买灯油,夏日时便用囊袋装数十只萤火虫,借萤光看书。“误”与“叹”表明,词人并非为赞前人之苦读,亦非咏叹明萤火虫之光。他意在指出,苦读书无用,因为曾经的梦想在国家覆亡后都只能是一场空梦。
下阕表达了亡国之恨。“楼阴时过数点,倚阑人未睡,曾赋幽恨”,词人依靠在栏杆上,夜深了还未入睡。他看到小楼暗处飘过几点萤火,便把忧国情感寄于萤火虫身上,赋词宣泄。
“汉苑飘苔,秦陵坠叶,千古凄凉不尽”化用刘禹锡的《秋萤引》:“汉陵秦苑遥苍苍,陈根腐叶秋萤光。夜空寂寥金气净,千门九陌飞悠扬。”汉朝的宫苑里已经长满了苔藓,秦始皇陵边,树叶纷落。词人以秦汉喻宋,暗示旧王朝的覆亡,并用“千古凄凉不尽”指陈兴亡规律。而后词人问道:“何人为省?”即有谁能深察朝代兴替的规律呢?言有深意,而不点明,将其中隐含的深意留在篇外。
“但隔水余晖,傍林残影”,即通过萤火虫“隔水”、“傍林”的活动,烘托出“余晖”、“残影”,给人的凄凉之感,加之以“已觉萧疏,更堪秋夜永”收结全词,萧瑟的秋天的凄凉之意愈发浓重。结尾两句以萤火虫难抵秋夜漫长为托,将南宋遗民内心的绝望与无奈细腻地表现出来。
王沂孙被称为南宋咏物圣手。全词以意贯穿,情景浑然天成,引典托意自然浑成,构思严谨,意境深远。
【大师导读】
初学作词,最宜读碧山乐府,如书中欧阳信本,准绳规矩极佳。二晏如右军父子,贺方回如李北海,白石如虞伯施而隽上过之,公谨如褚登善,梦窗如鲁公,稼轩如诚悬,玉田如赵文敏。
——清·况周颐《香海棠馆词话》
集咏物词之大成,而能提高斯体之地位者,厥惟王沂孙氏。
——龙榆生
醉蓬莱(扫西风门径)
归故山
扫西风门径,黄叶凋零,白云萧散。柳换枯阴,赋归来何晚!爽气霏霏,翠蛾眉妩,聊慰登临眼。故国如尘,故人如梦,登高还懒。
数点寒英,为谁零落,楚魄难招,暮寒堪揽。步屧①荒篱,谁念幽芳远。一室秋灯,一庭秋雨,更一声秋雁。试引芳樽,不知消得,几多依黯。
【注释】
①步屧(xiè):行走。
【赏析】
由词题“归故山”可知,这是词人辞官回乡时所作。王沂孙入元后在家乡浙江庆元路学堂当“学正”。作为南宋遗民,尽管只任学官,他依然觉得有失节之嫌,内心矛盾不已,因此借《醉蓬莱》委婉地抒发情怀。
上阕以秋景开篇。西风扫门径,黄叶凋落下来,白云也被风吹散。 “扫西风门径,黄叶凋零,白云萧散”反映词人在见到秋景后的萧索心境。“柳换枯阴,赋归来何晚”表达词人的悔恨。时光流逝,柳树都变换了枯荣,词人回想到自己仕元而远行,如今才想到辞归,难免失落感伤。
远处的高山传来清爽的气息,群山像娥眉一样妩媚俊秀。“爽气霏霏,翠蛾眉妩,聊慰登临眼”家乡的风景给归乡的人一丝安慰。然而“故国如尘,故人如梦,登高还懒”词意发生了改变,又将词情带入低沉。想到故国已逝,就像做了一场梦一样,故人都离自己而去,因此尽管美景当前,他也失了对登高游玩之兴,心生懒意。
“数点寒英,为谁零落”意为:几朵凋零的花瓣,是为谁而如此?王沂孙以凋零的花瓣自喻,表明年华不再。如果说这两句是自怜,“楚魄难招,暮寒堪揽”则是自劝之语。“楚魄”喻指逝去的英灵,在此暗指南宋王朝,“难招”表明亡国事实已经再难改变。“暮寒”点明时间已近暮色,寒意侵袭而来。紧接以“步屧荒篱,谁念幽芳远”,进一步抒情:走过那些荒废的篱笆,谁会想到清幽的花朵们已经凋谢了呢?这两句与前文寒英零落之景相呼应,营造了孤苦冷落之境,反映词人内心的凄冷。
下文用一组排比句描绘了凄清寂寞的意境。“一室秋灯,一庭秋雨,更一声秋雁”,精彩凝练地写出了词人的心境。灯、雨和雁原本平常,然而词人加上“秋”字更缀之“一”字,愁情仿佛有了形态,细腻传达了凄凉孤寂之感。词人想借酒浇愁,然而这份愁却更浓重,不知道能承受得住多久这样的时光。“试引芳樽,不知消得,几多衣黯”与上阕中的“故国如尘,故人如梦,登高还懒”的愁苦比起来又深一层。
王沂孙用词精炼,营造出的意境曲折多变,情感亦是一层深似一层,把归乡时的复杂心情抒发得虽隐蔽含蓄,却令人动容。
【大师导读】
词味之厚,无过碧山。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碧山词颉颃双白,揖让二窗,实为南宋之杰。
——清·王鹏运《花外集跋》
南浦(柳下碧粼粼)
春水
柳下碧粼粼,认麹①尘乍生,色嫩如染。清溜满银塘,东风细,参差縠纹②初遍。别君南浦,翠眉曾照波痕浅。再来涨绿迷旧处,添却残红几片。
葡萄过雨新痕,正拍拍轻鸥,翩翩小燕。帘影蘸楼阴,芳流去,应有泪珠千点。沧浪一舸,断魂重唱蘋花怨。采香幽泾鸳鸯睡,谁道湔③裙人远。
【注释】
①麹(qū):同“曲”。
②縠(hú)纹:绉纱似的皱纹,比喻水波。
③湔(jiān):洗。
【赏析】
词人远行他乡,对故里念念不忘,更忘不了与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这首咏物词,借咏春水抒发对妻子的思念。词句中虽未着“春水”二字,然处处都有水意,展现了词人精妙的构思和文采。
“柳下碧粼粼,认麹尘乍生,色嫩如染”写柳树下碧波粼粼,柳枝呈现出新生的嫩黄色,映衬得原本无色的水波犹如染上了嫩黄色。远远看去春水的颜色就像酒曲上刚生长出的嫩黄霉菌。词人以麹尘作比,展现了春水明丽色泽。“清溜满银塘,东风细,参差縠纹初遍”化用简文帝《和武帝宴诗》中的诗句:“银塘泻清溜”。清澈的水溢满了池塘,水面犹如银镜一样,东风轻轻吹拂而过,荡起层层涟漪。“縠纹”以绉纱的皱纹。用穀纹形容水波为古典诗词常用之比喻。它不仅贴切地状描了春水波动皱的形态,同时生动地传达了春水波纹之细腻质感
“别君南浦,翠眉曾照波痕浅”回想起与思念之人在南浦分别时,她在水中照出弯弯细眉。“南浦”意象是送别词中的常用意象,用于泛指送别之地。“再来涨绿迷旧处,添却残红几片”,用春水将回忆与当下串接。再次重游此地,湛绿地春水已经涨满了池塘,只是又增添了几多落花而已。只是旧景依然在而故人已不再,哀伤情感油然而生。。
“葡萄过雨新痕,正拍拍轻鸥,翩翩小燕”再次描写春水。用葡萄酒的色泽来形容春水的颜色,从视觉上给人以美的感受,而且更升华到味觉上,使之拥有浓烈韵味。词人在画面上添加轻拍翅膀飞过水面的白鸥与翩翩飞翔的燕子,令春水图更显俊秀。此时,词人看到水中倒映的小楼与帘影:“帘影蘸楼阴,芳流去,应有泪珠千点”,春水中的倒影惹起了他无限情思,其间应有当初送别时妻子点点辛酸泪。
词人想到自己乘船离去,徒留妻子伤感,于是叹道:“沧浪一舸,断魂重唱蘋花怨。采香幽泾鸳鸯睡。”远方的妻子在采撷香草的幽密水泾边又唱起相思的怨曲,那里正有鸳鸯眠睡。据说六朝唐宋时期,人们喜欢在三月三日在水中洗裙裳,称“湔裙”。“谁道湔裙人远”意为春水的流逝,远行的人又有谁能想到遥远的故乡?
此词景物描写细腻动人,紧扣“春水”借春水喻相思,情思缠绵,又借思念以描画春水,意蕴丰富,充满艺术美感。
【大师导读】
咏物最争托意,隶事处以意贯串,浑化无痕,碧山胜场也。
——清·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
咏春水不难于写景言情,而难于寓情于景,沉思入细。此作一往情深,且有托意。“南浦”以下四句及“帘影”至结句皆经意之作。如永叔之方夜读,树树秋声;如司马之听琵琶,弦弦掩抑也。与玉田《春水》词,可称双美。
——俞陛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