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宋词三百首大师导读
5296200000046

第46章 舒亶

【词人简介】

舒亶(dǎn)(1041-1103)字信道,号懒堂,慈溪(今属浙江)人。在朝属新党,曾与李定一同弹劾苏轼,酿成“乌台诗案”。《宋史》、《东都事略》有传。近人赵万里辑有《舒学士词》一卷,存词50首。

虞美人(芙蓉落尽天涵水)

寄公度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赏析】

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有云:“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折梅赠春”这一举动,凝聚着陆凯与范晔深厚的友情。舒亶的《虞美人》同样写友情,末句化用陆凯诗句,暗合自己与友人公度的情谊,将孤身一人的寂寞萧索与友情的温暖亲切,摹写得十分动人。

起句写景:“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荷花凋残,说明夏天已尽,秋凉将至。日暮时分,只见远处天水苍茫,渺渺无际,波浪起伏。这是词人极目远眺所见之景,萦绕着空寂清冷的氛围。

“背飞双燕贴云寒”紧承上句的场景氛围,写一对分飞的燕子,暗喻自己与友人的分离。“贴云寒”三字相当工巧,将燕子飞上云端的情景形容为“贴云”,很有韵味;“寒”字是词人设想双燕分离后,孤燕体会到的冷寂,亦是词人心中孤独与凄冷的体现。

场景已经铺设好,接下来便是人物登场:“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前文中描绘的种种风景,都是词人独倚在小楼阑干看到的。“独”、“倚阑”隐含怀人时孤寂落寞的心情,并由此自然过渡到下阕。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这两句叙说词人在京城郁郁寡欢的生活。又到年末,大雪纷飞,他无人相伴,只能自斟自饮聊以度日。写自己独饮,其实是为了表达他盼望和友人对饮的心情。虽未明言,但字里行间可见词人对友人的怀念。

“故人早晚上高台”,词人怀人之际,不由得想象或许友人也像自己这样,每日登高念远。“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一句是说,京城虽下着大雪,但江南已是早春,他希望友人能寄来一枝梅花,为身处北方冬日的自己带来春日暖意。“一枝梅”不仅象征着春色,也象征着友人的牵挂,两种温暖相加,必能慰藉词人冷寂的心。

【大师导读】

舒信道、李元膺,思致妍密,要是波澜小。

——宋·王灼《碧鸡漫志》

舒亶与苏门四学士同时,词亦不减秦黄。

——清·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

菩萨蛮(画船捶鼓催君去)

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去住若为情,西江潮欲平。

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

【赏析】

开篇“画船捶鼓催君去”就点出送别主题。接下来“高楼把酒留君住”用“留”对照前文“催”字,既表现了催人之急,也道出留人之切。“画船”与“高楼”,“捶鼓”与“把酒”,一一对称,前者俱催人离去,后者皆挽留人住,两相牵扯下,离别时刻的匆忙、无奈,以及依依留恋之情,全部清晰呈现。这种“去”也不是,“住”也不是的情景,体现出天下离别之人共通的矛盾心情。

词人不由感叹:“去住若为情,西江潮欲平。”去与留的矛盾在友人内心激荡,“为情”二字极为贴切地概括出离别时左右为难的情思。词人与友人在高楼中把酒话别,眼见江面潮水涨平,意味着别离的时刻已经到来,因此词人明知徒劳,仍然又倒了一杯酒,希望留住友人。

下阕起首重复上阕末句的“江潮”二字。在一首篇幅有限的小令中,重复的词语自然多负深意,此处乃是作为词眼。此处的“江潮”,既是催促友人离去的罪魁祸首,也寄托着词人阔达深沉的怀念。两句“江潮”相连,构成一种往复的阅读效果,契合词作表现出来的“去”与“住”的微妙情思。“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容易得”三字透出离情的怨苦:江潮这么快就涨平了,离别来得这么容易,怎不叫人心酸叹息。“人南北”是别后情景,词人想象两人分别后将分隔于天南海北,离愁更浓。

结句“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在词意上与首句贯通——等把这杯酒喝完,友人就要继续上路,坐上“画船”乘“江潮”远去,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首句“把酒”和此句“樽空”,皆言别离之苦。

这首词用语直白,不加修饰,情意却极其深厚,与景致融合无间,颇具韵致。

【大师导读】

舒信道亦工小词,如云:“画船搥鼓催君去”云云,亦甚有思致。

——宋·曾季貍《艇斋诗话》

舒亶与李定,同陷东坡于罪者。尝作《菩萨蛮》词,王阮亭极赏之。尝曰:“此等语乃出渠辈之手,岂不可惜。”

——清·徐釚《词苑丛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