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宋词三百首大师导读
5296200000056

第56章 米芾

【词人简介】

米芾(fú)(1051-1107)一名黼(fǔ),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善书画,其山水画有“米氏云山”之称,且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书法四大家”。著有《画史》、《书史》。后人辑有《宝晋英光集》,词作有《彊村丛书》本《宝晋长短句》一卷。

水调歌头(砧声送风急)

中秋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①,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②。可爱一天风物,遍倚栏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③。

【注释】

①醽醁(líng lù):一种绿酒名。

②金瓯:酒杯的美称。

③欹(yǐ)枕:斜枕。

【赏析】

米芾玩世不恭,不守俗规定,时称“米颠”。这首词写于中秋,当时苏轼的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已被奉为绝唱,米芾却能避开苏词高妙,自成风致。

题为中秋,但米芾起笔却落于秋意:“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砧声”和“蟋蟀”是极具代表性的秋季景物,词人闻捣衣声、听蟋蟀鸣而知秋。古人秋天捣制寒衣,是为了寄给远方征人抵御寒冷,捣衣声常被视为哀怨之声;蟋蟀这一意象也被寄托着悲秋的文化内涵。上阕开篇就以捣衣声和蟋蟀鸣声,渲染出萧索悲凉的秋意。

为避免悲秋情绪的过度蔓延,词人转以轻快的语调表示:“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古人宋玉以“悲哉秋之为气也”,开启了“悲秋”这一流传千古的文学主题。词人说“不学宋玉”,表示他不愿以秋为悲,于是“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将砧声和蟋蟀引起的“凄凉”之情“收拾”起来,捧着盛满碧绿酒液的杯盏,畅饮一醉,然而最终还是“倍觉不胜幽”,也就是说“悲秋”的情绪始终萦绕胸中,流连不去。

前几句中,情感由沉郁转至振作,又转至黯然后,几经曲折后才点出主题:“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明月并非“多情”物,但在词人黯然神伤时,如银倾洒的月光却抚慰了他的心灵。因此,词人不由得“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月下吹笛,听音韵如水般悠然荡开。

词人眼见“清时良夜”,不由兴致大起,发出“借我此地倒金瓯”的豪语。这一饮与上阕“分付尊中醽醁”的心境不同:上阕中有借酒浇心中块垒之意,乃痛饮;此处却全是兴之所发,是畅饮。

“可爱一天风物,遍倚栏干十二,宇宙若萍浮”,仍抒写词人在中秋美景中流连赏玩。“一天”专指中秋,契合词题;“十二”点出词人游赏地点之多。“宇宙若萍浮”是月夜中的感想。苏词中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之遥想,米芾词联想范围更广阔,将整个宇宙包蕴其中,展现出词人阔达的思致。

最后两句“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写尽兴之后的沉睡。前文所述秋之悲思,月夜之兴,都化入这句“醉困不知醒”中,词人好像一下子了悟:欢乐也好,悲伤也罢,都随它去吧。结尾“江流”二字,似将无数情思纳入其中,东流而去,既终结了词情,又使之留有不尽之味。

【大师导读】

(米芾)滑稽玩世,不能俯仰顺时。

——宋·王明清《挥麈后录》

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

——《宋史·米芾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