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宋词三百首大师导读
5296200000062

第62章 张耒

【词人简介】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楚州淮阴(今江苏淮阴)人。苏门四学士之一。苏轼评其文似苏辙,汪洋澹泊。诗学白居易、张籍,题材多写下层人民生活,风格浅白平易。词风与秦观、柳永相近,香艳婉约。著有《柯山集》五十卷。

风流子(木叶亭皋下)

木叶亭皋下,重阳近,又是捣衣秋。奈愁入庾肠,老侵潘鬓,谩簪黄菊,花也应羞。楚天晚,白蘋烟尽处,红蓼水边头。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

玉容知安否?香笺共锦字,两处悠悠。空恨碧云离合,青鸟沉浮。向风前懊恼,芳心一点,寸眉两叶,禁甚闲愁。情到不堪言处,分付东流。

【赏析】

张耒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作诗著文皆可圈可点,深得其师苏轼赏识。其词作风格艳丽,长于抒情,文字细腻,属典型的婉约词路。这篇《风流子》不出游子思妇的老套题材,但张耒写来却别致生姿,风流高远。

南朝诗人柳忄军《捣衣诗》中有“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之句,《风流子》首句“木叶亭皋下,重阳近,又是捣衣秋”,既用柳忄军其句,也用其意,但经张耒化用,又自有神韵。词人先将清秋的萧条景物点染出来,再写重阳佳节临近,思妇捣衣,寄于游子,暗示离别之遥、久。如此便将秋意与离愁结合起来,情景交融。

下句直接言愁,却多用典故表现,使词意婉转曲折。“庾肠”取六朝时期庾信羁留北朝不得南归的典故,“愁入庾肠”,极言离愁深重;西晋潘岳《秋声赋序》中有“晋十有四年,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之语,后世以“潘鬓”言早生华发,“老侵潘鬓”一句,犹言人因愁而白头。

“谩簪黄菊,花也应羞”,脱胎于苏轼《吉祥寺赏牡丹》中“年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意味却大不相同。苏诗意趣幽默、旷达,张词却以“谩簪”二字劝白头人莫戴黄花,只恐被花嘲笑,况味悲凉。

接下来重新回到景物描写。“楚天晚,白蘋烟尽处,红蓼水边头”,天色向晚,白蘋洲和红蓼渚笼罩在烟水之中。“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几句,历来为评家注目。“芳草”与“有情”,“夕阳”与“无语”,是将景语与情语杂糅,景语平常,但因添了情语,而显摇曳多姿;且用在上阕末尾,词意一顿,便有浑然不尽之意。

“雁横南浦,人倚西楼”,乍见亦寻常,人倚楼,是因相思,这也是诗词中常见之景,但与前面“芳草”、“夕阳”句结合来看,“人倚西楼”的画面便蕴含了无限情思:见芳草而生情,万种离愁别绪涌上心头,却只能面对天边的余晖默然无语。更兼“雁横南浦”,一横一立,相映成景。入秋之后,大雁南飞,人却不得归,隐约点出遗恨之意。

下阕以问句开端:“玉容知安否?”游子倚靠西楼,遥想远方玉人,想知道她如今是否安好。承接上阕之景,融景入情,笔力甚健。“香笺共锦字,两处悠悠”,将一种相思,两地情意表现得亲昵缠绵。“空恨碧云离合,青鸟沉浮”,写二人分离,信音难递之恨。极写愁之绵密后,又以“向风前懊恼”一句,想象思妇之情状,深婉入情。

末句“情到不堪言处,分付东流”,不着激越之语,却将全词情感渲染得越发浓厚。上阕是见夕阳而无语,此处则是“不堪言”,不是不说,而是太过复杂,不知该如何诉说,也是因离愁太深,不忍说,也不敢说。“分付东流”四字,一如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词意。李词言家国怅恨,感慨遥深;而此词结句言离愁,亦有情深难尽的慨叹。

【大师导读】

张之潜《风流子》:“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景语亦复寻常,惟用过拍,即此顿住,便觉老发浑成。换头:“玉容知安否?”融景入情,力量甚大。此等句有力量,非深于词,不能知也“香笺”至“沉浮”,微嫌近滑,幸“风前”四句,深婉入情,为之补救;而“芳心”、“翠眉”,又稍稍刷色。下云:“情到不堪言处,分付东流。”盖至是不能用质语为结束矣。

——清·况周颐《餐樱庑词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