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何处是他乡
5302100000063

第63章 软肋

最近无意中发现我一个久未联系的朋友在新浪上的博客,他的文章内容博杂,有点厚积薄发的意思,而且,产量惊人。最要命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的软肋屡屡被击中,我仿佛碰到了一个熟悉的陌生人。想想他和我成熟的背景肯定不同,许多喜好与观感竟惊人的相似,就好像你迎面碰到一个和你穿相同衣服的人,相似到我都被吓到了。

所谓软肋,就是永远不情愿拿来书写,因为珍爱,所以无言表达。可是,一旦有旁的人提起来,一定会无法自制地起身赞成或者反驳。仿佛自己掖着藏着的宝贝,却不甘心与别人分享;更像是一个人的心事,只能自己琢磨,却不可与人谈论,怕的是语言的无力,一经说出就会变得浅薄。我在他文章后面写下长长的留言的时候,仿佛又一次行走在往事里,往事如烟。

软肋之张爱玲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是标志着张爱玲一生高度的句子,她写在给胡兰成的回信中。

她还有很多好句子,比如:人在回忆历史的时候,总是夸大自己的作用。我观察了很多人,真的是屡试不爽,爽到无趣。

其实,不读张爱玲,已经十年了。

不再读她,不是不爱,而是太爱。

她笔下的爱情,全都千疮百孔,叫人灰心。

她笔下的人生,更是满目疮痍,她说——长的是愁苦,短的是人生。写下这一句的时候,她尚不知最愁苦的莫过于晚景凄凉。

胡兰成后来吟诵李商隐的两句诗来怀念张爱玲:“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张与李有着相同的境遇,所以心有戚戚——都是只有华丽的开场,却无体面的落幕,一样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哎,真的不忍再读。

软肋之王家卫

热爱王家卫,始于《重庆森林》。那时的我,不知道电影还可以拍成这样。

他的影像世界中永远明星荟萃,多少俊男美女,在他的镜头里,化蛹成蝶——

把刘嘉玲拍得最好的是《阿飞正传》吧,虽然是早年的片子,但拍出了她骨子里的那种风尘味和物质感,现实中她也是误堕风尘的女子,原本也是贤良模样,却在名利场上混得狼狈,但我一直很喜欢她。

毫无疑问,是王家卫挖掘了王菲,她的气质与歌声一样,不仅是寂寞,而且,空灵。甚至在惨不忍睹的《2046》中,唯一可圈可点的只有那个千百遍练习日语“我愿意”、面对那个他却只会傻傻地沉默的白衣女子吧。最棒的导演,不是塑造,而是挖掘。

至于张曼玉,总觉得她和王家卫的缘分不深,不是过于青涩,就是过于沧桑,特别符号化。黎明也是一样。还是觉得是陈可辛的《甜蜜蜜》成全了张曼玉和黎明,那是另外一章。

梁朝伟就不用说了,他在王家卫的胶片中,慢慢变老。

还有张国荣,觉得阿飞比他本人更像本人,还有后来的何宝荣,那份骄傲、自恋、不羁、刻骨的寂寞,甚至放弃,但是无辜。

王家卫站在帷幕背后,让红男绿女们讲着他自己的话,反复咀嚼时光的灰烬。那一份颓疲的华丽,有六朝金粉的气息。

软肋之罗大佑

罗大佑就不知从何说起了。

我们那个年代长大的孩子,回避他,似乎是不可能的。

我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状态听他,午夜、黄昏、清晨甚至正午;雨天、晴天;冬天、夏天;公车上、马路上,甚至商场里。他的声音一钻进耳朵里,我马上可以沉静下来。

小学听刘文正唱《童年》,初中听张蔷唱《光阴的故事》,高中才听他唱自己的歌——《恋曲1990》和《鹿港小镇》,在他的歌中成长,恨不能用尽一生的时光去听他。

长大后听他唱《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你的样子》,知道了爱不仅是甜蜜,还是忧伤,是凄楚。还有《皇后大道》和《飞车》,那份现实责任与幽默感,都深深地影响过我,每每站在香港的皇后大道上,都会驻足片刻,为自己,也为他。

写歌的人,没有几个可以被人记得,而他,做到了。借用钱红丽写蔡琴的一句话——音乐就是他的翅膀,张开双翅,灵魂就能飞扬。

后来去听他的演唱会,他真的老了,新歌都不够好。那天下暴雨,他和听众一起,站在倾盆大雨中唱,声音失真,听得我特别伤心,时光就这么催人老去,我们还都一事无成呢……

罗大佑的形象是我非常喜欢的类型,男人老了可以像他,也没有什么可以埋怨的了。

夜里睡不着,原想给他写留言来的,写着写着写到自己的心事——怀旧仿佛毒酒,越喝越渴。软肋,还是少碰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