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何处是他乡
5302100000080

第80章 资本的罪恶

这是一本前半部讲述贪婪、后半部讲述恐惧的书,也是本世纪八十年代在华尔街上演的一出精英与流氓合流、前者玩弄智慧后者藐视法律、既充满想象力又无法无天的最精彩的金融案例,这是一本比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江湖风云、恩怨情仇还要惊心动魄,还要激荡人心的书,它毫无疑问是我在2007年读到的最好看的书。

书名是《贼巢》(Den of Thieves),作者James B.Stewart因为对华尔街内幕交易和商业道德危机的报道成为1988年普利策新闻奖得主,这本书更一度进入全美畅销书榜首。因为作者是记者出身,叙述保持了旁观式的冷静与真实,中间有很多戏剧性的细节,但作者并没有做任何情感上的发挥,也几乎没有糅合任何个人观点,因为事实本身已经足够精彩。这本书的背景是美国八十年代恶意兼并和融资买断的收购狂潮,也是一个崇尚个人奋斗、急速积累巨额财富、英雄辈出的时代,于是,公司袭购手、投资业务员、套利人和律师们形成无数利益团体,互相交换信息进行市场泄密,利用公司资源秘密进行个人交易,使得公平市场的说法沦为笑谈。一时间,法律形同虚设,这些团体所代表的金融力量为饱私囊,甚至操纵市场,不惜牺牲目标公司利益,导致众多苦心经营多年的公司被易主、分拆,在被成功收购之后变成垃圾,而成功收购方则在债务重担下倒闭。

好像金庸小说一般,真正的武林高手总是在最后出现,这个金融链条从旁门左道的投资业务员利文,到收购明星西格尔、风度翩翩的弗里曼、极具个人魅力的穆赫伦,再至举足轻重的套利人布斯基,终于到达最高端“垃圾债券之父”密尔肯——他一手创办高收益债券市场,然后在这个市场上呼风唤雨、为所欲为,从承销到二级销售,从融资到兼并收购,几乎垄断金融产业链上的每一利润环节,成为继J.P.摩根之后在华尔街最有影响力的人物。早期的密尔肯独辟蹊径,对无人问津的低等级债券情有独钟,他坚信以多样化的方式投资长期性的低等级债券比投资蓝筹股的高等级债券能带来更高的收益率,而风险却更低。他四处奔波宣扬他的研究成果,从寻求高回报的保险公司和储蓄信贷银行入手,而且对早年华尔街上对出身、阶级、地位的等级观念嗤之以鼻,成功开发了很多被其他投资银行家冷落的客户,充分展现了他寻找被人忽略的金融产品和边缘市场的能力。结果是他从最初做二级销售,到后来承销发行债券,逐步建立了一个完全可以为自己所控制的融资市场,在这个市场上低买高卖,除了他之外无人知道这些债券的真实价格,密尔肯本人实际上成了高收益债券的“市场”。如果他能够止步于此,完全可以像摩根一样成为受人爱戴的金融奇才,但对于市场的控制欲望及要做美国最富家族的贪婪让他一步步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他发行债券支持恶意兼并收取巨额融资服务费,代理收购收取顾问费,在过程中与布斯基和他控股的众多投资公司进行内幕交易从而获取套利收益,如果收购受阻他就指使布斯基等人大量购买轰抬股价,对被收购对象造成压力从而迫其就范,必要时披露虚假信息,操纵市场,为所欲为……他永远先于市场,因为这些交易正是他炮制的。在最高峰的1986年,密尔肯的垃圾债券发行量达到一千二百五十亿美金,而他自己的年终奖金亦高达五点五亿美金,还不包括他那些内幕交易及关联公司的非法收益。

密尔肯的一些名言可以让他的形象更加清晰,他说:“如果人们知道了自己很富有,他们会不思进取,从而变懒变胖。所以,你永远不要点数自己的钱有多少,你只需始终鞭策自己去挣得更多”、“我们没必要谈论成功,只需要谈论失败”。他常说:“德莱克塞尔支持赢者……这笔生意德莱克塞尔不做,第一波士顿就会去做。”他曾经在公司的一笔客户开发费上与总公司有意见分歧,他认为这笔钱应该归自己部门,因为与该客户的私人关系是开发成功的决定因素。由于双方各执一词,这件事竟然从年头争论到年尾,密尔肯不停地打电话给CEO约瑟夫,一争论就是几个小时,他条分缕析地列举该客户是在何时何地与本公司拉上关系的,是在什么情况下来到本公司的,结果总公司依然没有让步,密尔肯坚持认为约瑟夫骗他,即使这笔钱不过区区二点五万美金,而当年总公司划给密尔肯负责的高收益证券部的奖金就高达七亿美金,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到,金钱就是他唯一的原则,无论多少。在这一点上他和布斯基完全一样,布斯基1986年在加拿大伯克利分校商学院的毕业典礼上演讲,他说,人有贪欲无可厚非,贪欲是有益的,你可以拥有贪欲并仍然感到自己一切很好。

书的下半部讲述白领罪犯们在恐惧感下一一伏法的过程,冰山一角从小丑利文开始融化,面对证交会和检察官办事处的强大攻势,他最早与联邦当局签署了认罪求情协议,通过提供同案者而取得刑期减免。接着每一位伏法者都在内心的巨大矛盾和利弊权衡之下,纷纷与政府合作,这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囚徒困境,每个人都在猜测对方会抢先与政府谈判的假设下认罪,因为与政府合作的有利时机稍纵即逝,后动者会因为不能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而失去与政府讨价还价的筹码、成为被调查和审判的“大鱼”而任由宰割。这个招供与告发的链条最终指向密尔肯,而他就是链条的终点,因为他已经无人可供,当然,他从来都没有过懊悔感,自始至终都坚持为自己的垃圾债券帝国辩护,而华尔街上以金钱、互惠和强烈效忠为准则的行业潜规则也一度让他几乎能够成功脱身,他甚至比他的检察官们都坚持得更久——负责密尔肯案的美国检察官办事处的贝尔德和证交会的林奇都相继离职——直至1990年4月20日他接受认罪协议,并于当年十一月被宣判其六项重罪成立,判处十年监禁及其后宣布的十三亿美元罚金,密尔肯案才算尘埃落定,从而击退了美国八十年代的收购狂潮,也带来了由1987年10月和1989年10月的股市崩溃和垃圾债券市场瘫痪而来的经济萎缩,直至1992年年中,美国经济才显示出一些恢复的迹象。

这个故事始于金融法律的不健全,从而让人性的贪欲有机可乘,也将终于对国家法制能力和司法制度的重新审视及金融从业人员职业操守的重建。法庭对密尔肯的判决声明中有些话非常发人深省——“你无疑是一个有才干的人,也是一个勤奋的人,一直是运气不如你者的榜样,但你却违背了在你事业早期时立下的诺言……每个人无论贫富、无论强弱,都要遵守法律。许多并不富裕的人把他们的积蓄投资在金融市场上,这个金融市场不允许有人秘密操纵。”作者在序言中讲,证券法律为每个人提供了追求财富的公平赛场,法律的执行有助于保护资本主义的健康发展,防止市场欺诈和鼓励融资。违犯证券法的犯罪活动不是没有受害者,当内幕交易者因行使贿赂获取内幕机密而财源滚滚时,当价格被人操纵、股票被秘密囤积时,我们对市场公平的信心就会被打碎。这样,我们都是受害者——相信这对于当今中国躁动的证券市场和狂热的投资者们都是一个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