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汉朝这些人②(后刘邦时代)
5476500000019

第19章 才子贾谊的起落(1)

贾谊出场

我们要谈刘恒做皇帝的下一步政策,必须要引出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知名才子,贾谊。

贾谊是当时的河南郡洛阳县人,其实跟如今的河南洛阳差不多。本人能和如此大才人成为老乡,也深感荣幸。虽然如此,但是我在评价他的时候,依然会公正客观。

贾谊可是个英雄出少年的人物,他十七八岁的时候,在家乡就已经是鼎鼎大名的人物,大概相当于21世纪初我们国家出现的那批80后文学新秀吧。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贾谊同学可谓是熟读诗书,文章也写得倍儿棒。

少年英雄贾谊这么有名,马上引起了一个贵人的注意,他就是河南人民的父母官:太守吴公。不容易啊不容易,贾谊大概就相当于高中时候的80后文学新秀某某吧。而太守吴公相当于河南省的省长。一个高中生的作文能引起省长的关注,贾谊同学光荣地做到了。

吴公很爱才,他当即就把贾谊召到自己的门下,特别关照起来。人家吴公可不是一个庸人,我们知道,当时的河南郡算得上是个大郡了,不但面积大,地理位置也非常关键,郡治(省会)洛阳就相当于汉朝的东都,当上河南郡太守的人,那是相当牛的(这是客观介绍,绝非因为这是我家乡的缘故,大家可以查史料)。这个牛可不是吹的,刘恒即位那年,新皇上任三把火,首先得了解一下我们大汉王朝的总体情况不是,于是进行了一次太守政绩考核,吴公治理的河南郡治就成了汉朝太平社会的模板,可见我们的吴老师确实才能非凡。

老皇帝刘恒看到郡国的考核报表,大为欣喜,强人,强人!马上吩咐人把吴公的履历档案浏览了一遍,发现一个更大的秘密,原来吴公的来头还真不小哦,他是楚国上蔡人(就是汉朝的汝南郡,人才辈出的大郡),吴公有一个老乡叫李斯,就是秦国的丞相李斯。这有关系吗?当然有。当老吴还是小吴的时候,曾经拜李斯为师,学过法律。李斯是秦朝天字一号大法学家,以前那人都非常重视这个出身和门派,所谓名师出高徒,李斯的弟子吴公自然也不会差。

当年王陵不是冲着张良的名气相信他儿子张辟强一把吗?虽然结果不好,但这是当时的风气!

刘恒真是捡到宝啦,这么个人才千万不能让他跑了(人家没想跑呢,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能跑到哪里去)。事不宜迟,激动不已的刘恒当即便发了一封诏书,吴公你快来首都当廷尉(最高法院院长)吧!

当然,提拔吴公,刘恒也为自己打了个小算盘。那个时候,草草创立汉王朝的新政权,功臣集团、刘氏其他兄弟们以及他们的子弟占据了朝廷的各个重要职位,他们大部分都是擅长打仗的军人,所谓乱世出武将嘛。但是武将治理战后的天下却并不能得心应手,毕竟像曹参那样又勇猛又谨慎、文武兼备的人物是少见的。

更重要的是,那些个战将仗着自己有军功,向来是比较嚣张的:

你这个皇帝都是我们拥立的,还有什么我不能做呢?所以刘恒常常感觉到自己的无助与孤立,自己这么轻易就得了皇位,为什么就不会轻易被你们干下去呢?自己当时看着那么强大的吕氏集团在两个月里就被灭族,你们这些狼虎之将真让我胆寒呀。

……

反正不管从哪方面讲,刘恒都深切地体会到,自己必须培植新兴的力量,以期与功臣集团进行抗衡。像吴公这样的人,自己本身并没有什么军功,是个文化人,应该不会那么嚣张。况且他出身为文法吏,对历朝的律令都有一定的研究,非常适合治民。最主要的是,他没有什么政治军事背景,除了紧紧依附我的皇权之外,不可能有什么别的野心了。所以刘恒深信,吴公这个人在政治上是非常可靠的,加以培植,肯定能为我所用,为大汉江山社稷造福。

吴老师到了中央后,马上向刘恒推荐他的得意弟子贾谊,夸呗,贾谊确实饱读经史子集,非常博学。所以很快,好学的刘恒就把贾谊召到中央,拜他为博士(当时的“博士”是官名,归掌管国家礼仪事务的太常管辖),博古通今之士也。一旦皇帝有了疑难,则由博士随时提供咨询。反正我们相信贾谊很博学就是了,博学到什么程度呢,反正比现今的十八岁小伙获得了博士学位要牛得多。

贾谊很争气,没有给吴老师丢脸,也没有辜负这个官职,他在博士里面年纪最小,反应却最为敏捷。每次皇帝下达了诏令,让众博士们一起讨论,往往在其他博士还一头雾水的时候,我们的少年才子贾谊已经整理好思绪,举手发言了,人家可是条分缕析,讲得头头是道。而等其他博士慢慢回过神来,发现这小子就会抢风头,但是讲得还真他妈像那么回事,把老子想说而又表达不出来的话全说出来了,于是又嫉妒又佩服。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啊,刘恒捡到这么个宝物,当然是乐得不行,没过半年,就把这个贾谊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秩级从比六百石变成了比一千石。我们知道,汉朝的官,在比六百石和比千石之间还有六百石、比八百石、八百石三个等级,一般情况下,能连升三级已经不得了了,更何况贾谊这小子是连升四级,刘恒确实是太赏识他了。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年少得志的贾谊对这个皇帝当然是感激涕零、忠心耿耿,天天茶不思饭不想,时时刻刻就在琢磨着为伟大的知己皇帝抛头颅、洒热血。

想归想,怎么抛?怎么撒?

这是一个技术活。

贾谊的建议

话说咱们出类拔萃的千里马贾谊同学荣幸地得到了皇帝贵人的青眼,那还得了,士为知己者死,咱贾谊每天啥也不干,就时时刻刻考虑着为皇帝伯乐效忠。

这一天,在温室殿里,千里马贾谊让两个大汉抬了满满一筐子竹简,献到了刘恒伯乐的跟前。这就是贾谊同学熬了无数个日夜写出来的,也就是千里马从伯乐的角度出发,对当前政治改革的一揽子计划。咱不得不承认,贾谊同学是个文化猛臣。

老板刘恒足足花了一整个上午,终于认认真真将那些奏章读完了,沉吟半晌后,刘老板感动得几乎要掉眼泪了。贾谊啊贾谊,我本来只是当收藏珍品一样地珍藏你,没有想到你还真是泉涌相报呀!刘老板含着泪花看了看坐在自己跟前的贾谊,这位年轻有为的忠臣虽然熬日熬夜殚精竭虑把自己搞得面容憔悴,脸色青白,但瞧瞧那两只眼睛,可谓炯炯有神,魅力四射。什么是信仰的力量啊?什么是成就感啊?从贾谊的眼神里你可以了解个八九不离十了。

“贾谊,你的意见简直就是太好了,朕一定要提拔你当公卿才行,你太有才啦。”刘老板毫不吝啬赞美之词,当即对贾谊同学许诺道。

第二天,刘老板兴致勃勃地将贾谊的奏章带到朝堂上,展示给群臣看——嘿嘿,让你们见识见识我慧眼识到的英才。皇帝也爱炫,谁不爱炫那是因为他没得炫。嘿嘿,贾谊很卖力,皇帝很赏识。却不想,奏章一上朝,当即引起了公愤。

为什么呢?

原来贾谊没日没夜折腾出来的计划大致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将国家崇尚的颜色改为黄色,五为吉祥数字,官名等重新制定。

二、让列侯到自己的国土上去。

第一条算是迷信的看法了。

这就说来话长了,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大概是在战国时代开始吧,咱这社会上就流行一种解释朝代轮换的学说,大家都称其为“五德终始说”。

按照这个“五德终始说”的看法,做皇帝的人都不是平平凡凡的一般人,那是必须得到上天授命的,这种所谓的“命”又称为“德”,大家统一是用金、木、水、火、土来代表的。

凡是做皇帝的人,一定是得到了“五德”中的“一德”。倘若你想灭掉一个皇帝,必须等到他的这个“德”衰竭了,才会被另外一个可以压服它的“德”所代替。

譬如说吧,金克木,木克水,水克火。秦始皇当年不是自认是“水德”,声称秦朝是克服了周朝的“火德”而夺取天下的,所以他制定出了一系列有关“水德”的制度,譬如规定要崇尚黑色啦(古代人将黑色和水联系在一起),又规定把六当成吉祥数字:符节用六寸长的竹子,车厢宽度也是六寸,包括驾车的马也是六匹,诸如此类。汉朝既然代替秦朝取得了天下,当然也要改改这个神圣的制度了。既然秦是“水德”,汉朝代替了秦朝,按照水来土屯的说法,汉朝应该是“土德”。

按理说贾谊折腾的这个理论倒没有违背谁的利益,你爱咋整咋整,而且很多的皇帝登基了都喜欢搞些创新和变革什么的。但是咱刘恒皇帝比较实际,不爱搞这套劳民伤财的玩意儿,况且自己才即位不久,搞这些花哨的礼仪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既然搞了没有坏处也没有好处,事情多闲工夫少的时候,就先搁一边吧,哪天咱雅兴来了再鼓捣鼓捣。

但第二条就涉及到很多人利益了,那还了得,你搞点花里胡哨的事情,那就随便你了,谁让当今皇帝看重你呢,但是你要侵犯我们的利益,那就不行了。

下面人不喜欢,但是刘恒很喜欢,侵犯下面人的利益,不就是为了给我争取更多的利益嘛!

刘恒立刻起草了一封诏书,这封诏书写得那是相当的有文采,而且满怀着忧国忧民的深情:

我听说古代天子分封了上千个诸侯,分封的诸侯们都老老实实地呆在自己的封地上,勤奋地治理自己的百姓,每年年末来给天子进贡,老百姓不感到劳苦,诸侯们也觉得轻松。现在,你们这些列侯们大部分都居住在长安,离自己的封地特别远,你们封地上的百姓每年要不远万里地赶到长安为你们奉送你们应得的税收和粮食,那个辛苦真是一言难尽呀,这哪里是善待百姓的做法呢?再说了,你们这些列侯天天呆在都城好酒好肉伺候着,也没有办法教育自己封地上的百姓。所以,我现在命令你们这些列侯全部回到自己的封地上去,只有那些在长安中央政府有公职的人员以及被皇帝诏书特别挽留阻止的,才可以暂时留在长安。

这话说得,真是个为广大老百姓着想的好主子呀,多么的冠冕堂皇。但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知道这篇诏书中的理由其实是靠不住的。

刘恒在此用西周春秋的诸侯来比附汉代的列侯,这是非常不妥当的。此一时彼一时,人家那诸侯,在自己的封地上那是有着绝对的权利的,不管是行政啊、司法啊还是军队,都是诸侯自己说了算;而汉代的列侯,就收点儿税,其他什么事情也没有。也就是说,汉代的列侯除了收取自己封地上的租税之外,什么行政权啊、司法权啊、军权等,一概没有,老百姓除了交税钱给他,其他事情均与他无关。

倘若哪个列侯一时放肆,杀了自己封地的百姓,按照汉朝法律,甚至还会处死。所以,刘老板让列侯回到自己封地上,声称可以教育自己封地上的百姓,这是没有根据的。

那为什么咱们宽大仁慈的刘老板要花费这么多的心思来折腾这件事呢?

其实,他要列侯回到自己封地上去,主要目标只有两个封国,一个淮南国、一个齐国。更确切地说,是针对两个人:淮南王的舅舅周阳侯赵兼和齐王的舅舅靖郭侯驷钧。这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孩子他舅舅。外婆家的故事又出场啦!不要害怕,刘老板做人做事谨慎得很,这次外婆家的亲戚只是来客串客串。

皇帝为什么又看不惯这两个舅舅了呢?

说来可就是历史悠久啦!

先来复习一下地理知识,所谓的周阳,就是在我们今天的山西闻喜县东边二十多公里处,不属于淮南王国的范围;靖郭本来是战国时代齐相田婴的谥号,因为田婴封地在薛县,所以又把薛称为靖郭。倘若此说属实,则靖郭即薛,属于鲁国,也不在齐国的范围内,故址在今天的山东滕州东南。

好,有了这点地理知识,我们分析下面的问题就简单多了。

吕后死后,刘恒算得上是亲眼目睹了吕氏灭亡的全过程。在齐王的号召下,八面威风的吕氏家族终于由惶惶不可终日而走向灭亡。那时朝中虽然功臣如云,周勃啊、陈平啊、审食其等等,可是没有一个人敢于篡夺汉家的天下,为什么呢?一方面确实在于他们互相之间不服气,狗咬狗骨头;另一方面显然是忌惮东方的众多刘氏诸侯王。狗咬狗骨头可能因为一块巨大的狗骨头而联合起来,事实上,他们后来也确实因为共同的利益联合起来了。

所以,后一个原因成为重要的原因:刘氏诸侯王还是很有威慑力的。而如今刘恒当了皇帝,防备东方诸侯王当然成为了第一要务。而在所有这些个诸侯王中,最强大,在血缘上又最具有争夺皇帝宝座可能的就是齐王和淮南王。

当初刘章和刘兴居不是就想拥立他们的哥哥齐王刘襄为皇帝吗?说明人家是有一定实力的,而且也是有野心的。

关于野心这个东西,我是这么看待的:即便你一时没有,到了一定的时候,自然不自然就有了,关键是看你的实力和摆在前面的诱惑够不够大!

当日那个“最弱外戚选举”不是把这位皇帝候选人推下去了吗?既然当时是因为外戚强大这个原因被淘汰掉的,如今的皇帝要修理他们一伙就变得理所当然了。

反正我们的刘恒一直对此事是耿耿于怀的,刘恒当上皇帝的时候,不是进行过大肆的封赏吗?算起来,在诛除诸吕的斗争中功劳最大的就是刘章和刘兴居两个宗室,但是他们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赏赐,刘老板只是割了齐国的几个郡,分封他们两个人为城阳王和济北王了事。

问题在于,先前功臣们答应他们的是:事成后封刘章为赵王(吕禄的封国),封刘兴居为梁王(吕产的封国)的。刘恒这么一封,显然是故意贬低了他们的功劳。事成之前许诺的,事成之后变卦了,任谁心里也不好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