崭露头角
锋芒毕露之人最终必会被锋芒所伤!
晁错就是这样一个人,自己挖了个大坑,准备去埋葬别人,不成想,把自己给埋了!
晁错,中国历史上一个大能人,但是他却是一个不合时宜的大能人!
晁错崭露头角是在文帝的时候,谈到晁错那个时候的表现,不得不重新谈到匈奴这个老冤家。
话说冒顿单于当权后,匈奴那般蛮横的家伙就像打摆子一样,隔三差五跑到汉朝的边境来抢点儿啥子金银细软的小东西。汉朝一次又一次把漂亮妹妹送去跟他和亲,他们却一点儿满足感也没有。毕竟,和亲只是一个小美眉而已,陪嫁人和物品再多,也是有限的。干抢劫就不同了,那是不受数目、时间、规则限制的,所以匈奴人乐此不疲,干得很起劲。
文帝六年的时候,冒顿单于又给刘恒写信道:“从前你们汉朝的皇帝和我们谈过和亲的事,那个方案确实挺好。你们汉朝的边吏曾经欺侮过我们匈奴的右贤王,右贤王没有向我汇报,就率人和汉朝边吏打起来了,一度搞得我们双方都很不快乐,关系僵硬得很。我也很恼怒右贤王,为惩罚他,给他派了个苦差,特意让他去攻打月氏国。仗着我们匈奴人马强壮弓箭硬,一不小心,竟然把个月氏国给灭了,把他们的国民也全部杀光了。其他那些个小国,譬如楼兰啊、乌孙啊、呼揭啊等二十六个国家挺识相的,望风归顺了我们,咱游牧民族终于并成了一个大家庭,北方全面安宁,进入理想之国。如今我只希望咱们两家也可以这样,罢兵,养马,重修以前的和亲政策,这样也好让边民享受享受和平安宁的美好生活。倘若你不想让我们匈奴靠近你们边塞的话,最好就让你们汉朝的官吏以及百姓离我们远一点儿。”
受不了,太嚣张啦!这不是赤裸裸的挑衅嘛?又是夸耀自己的武功高强,又是要汉朝把边境缩向内地,话虽说得冠冕堂皇,谁不知道你肚子里面打的什么算盘。
冒顿这个人实在让大汉头疼,刘邦去世那会儿,还给吕后写情书,真不知道这些个满草原跑的家伙每天脑子里想些什么破事儿。
刘恒当然知道自己的实力,哪里惹得起呀,于是赶紧恭敬地回信道:“单于您说要忘掉过去的不快,重新恢复和亲协议,我真是高兴得很。这可是古代圣王们都翘首盼望的好事啊。汉朝与匈奴誓约为兄弟,给予了单于许多的财物,可是每次背约的都是你们。右贤王的事我们也不介意了,您也就忘了吧。单于您要是看了我这封信,觉得满意的话,烦请您制约自己的手下,不要再入侵我们了。”
之后不久,冒顿单于也老死了,没办法,他和吕后差不多一个时代出生的,吕后在地府等他很久了呢。
冒顿既亡,老上单于即位,这个老上单于基本也跟他的先祖是一个脾气。十一年夏天,他率领匈奴人侵犯狄道(如今的甘肃临洮),斩了守卫官吏的脑袋而回。
太放肆啦,把我们守卫官吏的脑袋拿回去当球踢,还当夜壶用,无耻至极啊。
刘恒大为恼怒,但实在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只能按部就班地发兵增援,并颁下诏书,鼓励当地官吏保家卫国,搞了很多宣传。
宣传做得不错,匈奴人杀上门来了,将士们都很生气,很快,陇西的一个官吏率领士卒以少敌众,打了一个胜仗,斩杀了一个匈奴小王。这个胜仗虽然不大,但对于汉朝来说,堪称零的突破。大汉王朝为之精神大振,匈奴人也不是不可战胜的嘛。此战还有一个功效,激发出一个重要人物的出场,此人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晁错。他可真是不简单,一出来就给刘恒呈上几封洋洋洒洒的奏疏,为其出谋划策。他当时官位不高,是太子家令,秩级为八百石。
晁错老家在颍川郡,他早年学的是申不害、商鞅的法家之术,这个理论大汉朝很需要。因此,精通国家既往的制度故事的晁错很快就被选拔为太常掌故,这是一种六百石的官。
刘恒即位后,继续奉行征求民间典籍的传统,儒家曾经有一个重要经典《尚书》,自从秦朝焚书之后,久久隐没无闻。终于有一天,朝廷打听到济南县有一个叫伏胜的儒生,曾经为秦朝的博士,专门就研究这个《尚书》。好事,朝廷巴不得立马把这个人征召到长安,遗憾的是,此人是个老古董了,据说九十岁有余,朝廷哪里敢让他经历这旅途颠簸呀,就这么个活宝,万一在路上暴毙了,那与他同时暴毙的可是我们苦苦搜寻良久的《尚书》呀。
朝廷一合计,只好派遣聪明伶俐会做长篇大论的晁错上阵,亲自去济南接受伏胜的教诲。晁错很高兴,肩负着拷贝民族文化的重担,来到济南。很不巧,这位大师伏胜老得连话都说不清了,天天就叽咕些外星语,万幸的是,他女儿听得懂这外星语,于是由他女儿一句一句给晁错转译了过来。有惊无险!
由此我们可见,晁错学得有多么的辛苦,学成这外星语回到长安,足够他卖弄的啦。凭什么?就凭你们谁也没有听过外星人讲话。大汉朝廷还真是挺吃晁错那套的,外星学成归来,马上提拔他为太子舍人,然后觉得不够厚待,又升为门大夫,还不够,接着升为博士,不过这些个官职,也就都在六百石上下浮动。因为学法家之术出身的晁错,为人非常冷酷,用敌人的说法就是残忍,大家不给他美言几句,升官发财就等几年再说吧。
晁错的建议
学成归来得做点儿事情才行,晁错很快就有了具体行动,他给刘恒上了一封书信,初步展露了自己的法家思想。
这封信洋洋洒洒的,我们来看中心内容就好:当君主的应该知道一点儿权术,这样才能让群臣服服帖帖,天下也不乱套。但是如今的皇太子还不大懂得这一套,臣真是为他捏一把汗啊!现在朝廷那些士大夫还认为皇太子不需要掌握统治的方法,臣认为这简直是乱扯。他们这样做必定对皇太子以后的接班很不利呀,皇太子虽然读了不少书,可惜没有能从书中领会统治的精髓,那不就是白费力气嘛。臣觉得呀,咱这皇太子智商那是相当的高,您看他射箭就远比一般人在行,可谓文武全才。他之所以还不懂得统治之术,都是因为陛下您没肯教他。臣的个人意见是,陛下选择一些好的统治之术,教给皇太子,然后时不时监督监督、考查考查他,他定能成长起来,成为陛下的优秀接班人。还望陛下慎重考虑微臣的意见。
刘恒这人本来就特别青睐那些法家学者,如今这个受了《尚书》熏陶的人也这样说,那证明我的观点是对的。他平常就经常耍一些小魔术来糊弄群臣和百姓,把大家折腾得服服帖帖的,他当然巴不得自己的儿子能继承自己的衣钵。于是马上下令把晁错升为太子家令,让他好好教育自己的儿子那些驭人驭国之术,咱们的晁错也很赚,终于被升为八百石。
皇太子刘启对自己的这个老师也非常欣赏,太子府中上下都称晁错为“智囊”,有什么事情了,就找智囊决断。
晁错这么聪明,又学了举世闻名的《尚书》,自然是不甘心做一个小小的太子家令的。这不匈奴又在边疆放肆了吗,晁错立马表示了自己的跃跃欲试,他的特长就是写洋洋洒洒的奏折,所以就发挥特长,给刘恒上了一封长长的奏疏。此奏疏言辞恳切,分析透彻,晁错首先严正指出:匈奴是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欲望是无止尽的,朝廷千万不能再退让了,要不他们当真以为我们是个烂柿子,捏上瘾啦。匈奴这般人,三番五次入侵,杀害我们汉朝官吏百姓不计其数,弄得咱大汉百姓对匈奴闻风丧胆。这种状态再不能持续下去了,再持续下去,咱就得当亡国奴了。咱得争取打个彻底的胜仗,这是必须的,只有这样才能扭转失败的阴云,给咱官兵和百姓打打气,用事实打破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这样定能扭转百姓中普遍存在的“恐匈症”。自高皇后以来,陇西都已经三次被匈奴入侵了,百姓一看匈奴来了,就想着逃跑,根本没有想过要打败他们,这怎么可能不被欺负呢?如今情况好转,陇西官吏不是以少敌众,打了一个胜仗,这说明的问题大着呢,不是陇西的老百姓怯懦,而是将领的本事问题,兵法上不是说:“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么。”所以,我个人认为,陛下您的当务之急是好好挑选良将,必须的。
既然把问题提出来了,还得提出点儿有建设性的建议才行。关于匈奴这个问题大家都看得到,主要就是没有想出个好办法,谁不知道要打匈奴呀,这不一直在打吗?问题是:咋赢呢?
晁错是有见地的,他马上接着从地形、士兵素质、武器三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汉兵和匈奴人的强弱形势。这样,皇帝看得也容易明白,就像我们做账一样,进多少,出多少,一条一条列出来,清楚明了。做账有模式,分析匈奴晁错比较在行。得出的结论是双方互有优势。
首先是匈奴人的优势:
一、马强。匈奴马匹的体质显然比汉朝的马匹好,尤其是在山地溪流地段奔跑,匈奴马匹大大强过汉朝的马匹。没办法,人家的马生来就在荒蛮之地跑习惯了,稍微加以训练,就不得了。
二、人马合一。匈奴那些个士卒在马上能像旋风一样迅速进行骑射。马那四条腿简直就跟他们自己有四条腿一样,那是人马合一,人即是马,马即是人,相辅相成,龙卷风一样。这个也难超越,人家的小孩子都是在马背上长大的,马跟他们是什么关系呀!
三、匈奴人有个骆驼胃。匈奴人比汉兵更能忍受饥渴,这也是他们经过多年的锻炼,被北地的艰难环境熏陶出来的。
那咱汉兵有啥优势呢?晁错当然也不忘长自己的威风。
一、兵车优势。大汉的主要地盘不是平原吗,地平了就好开车了,在平原地带作战,汉朝有的是兵车,应该可以比较容易地突破匈奴骑兵战阵。
二、强弩优势。汉兵脑瓜子灵活,射箭器械先进,那个所谓的强弩,射程远得很,匈奴的弓箭根本没法匹敌。
三、坚甲锐兵。汉兵中不是有坚甲锐兵么,加上那些个打游击的弩箭队,双管齐下,给匈奴人点儿颜色看看。
四、气势优势。咱汉兵都比较善于造势,让强弩部队一同发箭,那个惊天地,泣鬼神,哪里是身披低劣甲胄和手持木盾的匈奴人容易战胜的呀。
五、马下优势。你们匈奴士兵不是可以做到四条腿,做到“人马合一”吗,老子不跟你们在马上打仗,咱下马用剑戟来格斗格斗。匈奴人骑马骑习惯了,突然下地变成了两条腿,非常不自然,经常自己不跑,靠马驮的匈奴人,步伐自然没有汉兵灵活。
如此一对比,得出结论:双方互有优势。但是晁错欣喜地看出,咱汉兵的优势是五个,匈奴人的优势仅三个,差不多多他们一倍啦!
所以晁错最后肯定,汉朝人口众多,兵马精良,要击灭匈奴,简直易如反掌。
咋反掌呢?具体建议如下:充分利用投降汉朝的数千义渠胡人上前线作战,他们的饮食方式和骑射技巧都跟匈奴是一个模子出来的,具有匈奴的那些优势。咱汉朝再赐给他们坚甲强弩,把咱汉朝的优势也搬出来,集双方优势于一体,就不信他们不能马到功成。
刘恒看了晁错义愤填膺且妙语连珠的奏疏,当即大乐,长精神啊,爱卿你真是会给我鼓劲。于是马上派专人给他送去玺书,加以嘉奖。晁错这下爽啦,居然得到主子如此般嘉奖与鼓励,当然更来劲了,他马不停蹄地熬夜又写了一篇奏疏。又是长达万言,这次向主子献策,谈的是怎么激发咱大汉百姓的抗敌积极性。
晁错因为学了《尚书》而得到重用,但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他到底还是法家出身,法家学说对人的劣根性可是有着深刻透析的。当然,在这篇奏疏中,晁错毫不犹豫地充分体现了自己的法家人思维。
晁错分析:“人为什么至死都不肯投降?关键在于他们早就计算好了利益得失。倘若打仗胜了,守城不降,可以得到丰厚的赏赐。攻城屠城,则可以抢得财物,有了财物就可以买房子、讨老婆、生儿子,以致做点儿小买卖发家致富。有这么好的愿想,所以就能为之赴汤蹈火、视死如归。想当年,秦朝何其强大呀,为什么很快就分崩离析了,不过是那个不可一世的始皇帝只想着驱逐老百姓去给他打仗,不给他们丝毫好处,抢夺金银珠宝都归你啦,纯粹靠强权胁迫着士兵进攻,哪里能持久呢?咱大汉一定要注意规避这一点。”
他还分析道,匈奴是一个游牧民族,他们是天生的侵略者。他们不仅是食肉动物,还拿着毛皮当衣服,把自己也搞得跟野兽一样,还不建立固定的城郭居住,就跟那些飞鸟和野兽一样到处乱跑,碰见了水草多的地方,就停下来歇息、占有、放肆使用,水草消耗完了,马上又转徙到别的地方,一点儿环保观念也没有。
他们在长城之下往来游牧射猎,有时候呢,跑到燕国和代国的边境逛逛,有时候呢,又跑到咱上郡(如今的陕西北部及内蒙古乌审旗等地)、北地(宁夏贺兰山以东及甘肃马莲河流域)、陇西(辖境在甘肃东南部)来瞅瞅,完全是在随时窥探咱大汉守卫的士卒,简直就是一群讨厌的臭苍蝇,等着鸡蛋裂个缝隙。他们一发现守卫士卒少就入塞侵略。倘若没有陛下的救助,那些地方的百姓就彻底绝望了,绝望的下一步就是投敌,所谓无法战胜敌人就加入敌人;倘若陛下您想救助他们,少发点儿兵吧,不够使,多发点儿兵吧,也麻烦得很,匈奴人不都是苍蝇变得么,咱的救兵赶到,他们早已消失无踪了。倘若咱们在边境屯驻大量的士卒,军费开销实在是太大了;倘若罢兵的话,匈奴人立马又蜂拥而来。咱大汉就是这样被那般混小子搞得焦头烂额、筋疲力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