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臣个人觉得,陛下您与其像以前那样发兵守备边塞,让士卒隔年进行轮换,不如鼓励大汉的百姓移居到边郡地区。当然咯,那个不毛之地是不怎么吸引人的,那咱政府就给移民建筑好房屋,城墙加高些,水沟挖深些,同时在城上准备大量的滚石和铁蒺藜,一来可作守备之用,二来也可以增强大家的安全感。倘若平民不肯移居边郡,那就让罪犯移居那里也行,免去他们的罪罚,发给他们安家费。罪犯不够的话,就鼓励那些蓄养奴婢的富人们输送奴婢去边郡,当然,优惠政策大大地有……
滔滔万言,讲得又完备,又实用,晁错是个大能人,能分析得这么透彻!关键的一点,他口才也很好,说出的话,很有煽动性!
皇帝刘恒看了这个奏疏,又是大为感叹,天才呀,天才,没有想到咱大汉还真是人才辈出啊。得到了皇帝的赏识,那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升官发财就接踵而来了。
十五年,刘恒下诏选举贤良文学士,晁错名声如此鼎盛,当然是当仁不让了。
据说当时他还是被平阳侯曹窋、汝阴侯夏侯灶、颍阴侯灌何、廷尉宜昌、陇西太守公孙昆邪联合保举为贤良文学士。
皇帝欣赏的人,大家都欣赏,说明他还真是有几把刷子,没有几把刷子的,基本上是被嫉妒陷害了结。
晁错乐得热血沸腾,全家也感受到了莫大的荣誉。这时刘恒又下诏广求言路,晁错马上验证了自己的实力,再一次熬夜赶写出一篇奏疏,对皇帝大谈特谈自己对朝政的看法。刘恒又一次惊为天人,当时一起对策的有上百个人,晁错一举夺魁,被评选为No.1。托这篇文章的福,晁错被破格擢拔为中大夫,秩级终于上升到了千石。
一颗政治新星即将闪亮登场。
风生水起
晁错正准备大展拳脚的时候,文帝突然驾崩啦,呜呼哀哉,这可如何是好?伯乐死了,千里马何处去?
没有关系,好运来了,是挡也挡不住的!
刘恒死了,不是刘启即位么?
晁错不是被太子一伙人奉为“智多星”么?
刘恒当年还有点儿老谋深算,刘启就不同了,顺顺利利轻轻松松就当上了皇帝,哪里有什么别的心思,什么都听晁老师的。再说了,当年晁错也说了,太子读书颇多,但是并没有学到驭人驭国的精髓,说白了,就是觉得刘启读死书、死读书、读死人,晁老师终于引进了把书本读活的概念,刘启当然觉得眼前大亮,爹爹认定的天才人物,儿子当个神仙一样供着。于是,晁错的职称顿时风生水起,先是被拜为内史,所谓的内吏也就是后来的京兆尹,用现在的话来解释,就是北京市市长,秩级是中二千石。
升了官不打紧,因为晁老师曾经是太子的老师,如今太子当了皇帝,对老师还是相当敬重的,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嘛。反正刘启对晁老师的宠幸远远超过了九卿,只要是晁老师提出的建议,刘启无不采纳,凡是晁老师说是对的,刘启就不会觉得有任何错误,以至于许多法律条文的修改,都是在晁错的规划下进行的。
晁错如此受宠,几乎可以说是独揽大权了,做臣子做到这个份上,总是危险的,这不,丞相申屠嘉就不乐意了。
申屠嘉这人嘛,说起来也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主。年轻那会儿,因为有些膂力,非常擅于发射强弩,在高祖刘邦的统一战争中当过队率,也就是小队长的样子。如今轮到刘邦的小孙孙当皇帝了,他就是拼年龄也拼出头了,何况他还挺积极上进的,自从当了小队长后,就开始加强积累功劳,江山打下来后,当上了淮阳太守。后元元年,那些曾经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基本上都死光了,申屠嘉终于熬出了头,被拜为丞相,封为故安侯。
申屠嘉这老家伙生性刚直清廉,却粗枝大叶的,有点儿倚老卖老的嗜好,当年看不惯文帝宠幸邓通,差点儿擅自把邓通抓来灭了。现在见这个只会写几篇文章耍耍嘴皮子的晁错居然如此受宠,对朝廷大事大包大揽,心里醋意翻腾。老子打江山那会儿,你老爹都还穿开裆裤呢,你小子居然敢在我面前嚣张,皮痒了是吧?
反正武将一般都看不起文臣,认为他们没有抛头颅洒热血,就会磨嘴皮子搬弄是非;文臣也看不惯武将,他们不就是四肢发达点儿么,指点江山还是得靠有文化的人,那般蛮人就知道拼蛮力,没点儿脑子。
没办法,隔行如隔山呀,文武双方的彼此理解至今难以奢望。
回到申屠嘉丞相的问题上来,他对晁错的受宠那是恨得牙痒痒,梦里都在思索着怎么干掉他。但是皇帝那么器重他,不找个站得住脚的理由,哪里能置其于死地呢?
机会很快就来啦!
晁错办公的内史府位于太上皇庙的内墙外游乐的区域,大门朝东,挺不方便的。为了图个便利,不要每天绕着上班,于是晁错老师傅便命令属下,在内室府开了个南门,这一工程刚动土,倒把太上皇庙的外墙给凿破了。申屠嘉当即大喜,找到把柄啦,你居然胆敢凿破太上皇庙的外墙,简直反啦。于是立刻表示了自己的极大愤慨:劾奏晁错擅自凿破宗庙外墙,下廷尉诛杀晁错。
这一招真毒,说人家欺负到太上皇的庙宇里去了,死罪死罪也。
还好晁老师信息灵通,反正不知道弹劾的事情怎么的,居然传到晁错耳朵里去了。晁错一听到申屠嘉想劾奏自己,马上以百米快跑的速度,一溜烟跑去找刘启了,找到后又是磕头又是解释又是求情,忠忠实实闹腾了好大一会儿。
刘启既然被晁老师打了预防针,一看申屠嘉抓了这么屁大点儿小事,就想置自己的宠臣于死地,这个世界上哪里有这么容易的事情呀?于是轻描淡写地回答道:“丞相你说的是那件事情啊?这是我让他这么做的。那块地也不是真的宗庙墙,一个外墙而已,好多官吏都曾经在那附近住。就因为这事儿,就判定晁错有罪,那可不行,你年纪也大了,早点回去歇息吧,没事儿,不劳老人家担心。”
申屠嘉一听,懵懂啦,这是怎么回事?皇帝对晁错简直就唯命是从了,居然自己把担子卸下来了——我肯定听错啦,听错啦!
申屠嘉掐了自己一把,终于回过神来,皇帝既然说了话,自己哪能不听呢,既然是皇帝说要开南门的,那只能说明我多嘴了。于是连连谢罪,说自己真是老糊涂了,乱告状。
罢朝后,申屠嘉出了宫殿,越想越气,对自己的长史说:“早该宰了晁错这家伙,现在是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啊!”
申屠嘉回家后,肚子里一直忍着憋着藏着那股怒气,加上年纪也确实大了,老人家哪里经得起这折腾,没多久,竟然气死啦。晁错当然很得意,这个老不死的,居然想毒害我,咎由自取了吧。哼哼,老子还不费一兵一卒甚至不费一点儿口水。
自此,朝中再无人敢惹晁老师,晁老师成为朝中的匈奴,没人敢去碰这个不可战胜的神话,而后晁错打摆子般地不断升官。景帝二年的八月,晁错终于青云直上,升任了万石的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仕途达到鼎盛。
晁错削藩
鼎盛过后,必是下落,所谓两山之间必有一谷,两谷之间必有一山。晁错后来干的事情,就如同他自己的名字一样,朝错的方向发展了。
晁错在一个错误的时间,推行了一个正确的决定。
在政治圈里混,哪容得丝毫的差错?
鼎盛时期的晁错给皇帝刘启提了个很关键的建议,其实这个建议不能说是晁错的独创,基本上和以前的贾谊如出一辙,这就是“削藩”。
天才所见略同啊!
不管是贾谊的提议还是晁错之前给文帝的建议,文帝都是听了之后很高兴,高兴之后就没有下文了!
为什么?
好建议为什么不实施呢?
这就是文帝的智慧,好建议归好建议,但是却不是适合现在去做的建议。
你给我提建议是好事,说明你心中装着社稷,不管我用不用你的建议,我都会给你相应的奖励。
贾谊的建议不合时宜,依然给他大官做;晁错的建议也不合时宜,也同样有大官做。
他提议攻打匈奴,分析得头头是道,刘恒听了很高兴,但是并没有因为这是好建议就去攻打匈奴。
刘恒知道自己现在做不了这事,但是这些好建议可以先记下来,他相信自己的子孙中一定能有做得了这事的人。
……
其实,早在刘恒那会儿,晁错还是太子家令,就曾经屡次上书刘恒,应该惩治吴王刘濞,他长得多么反动呀,皇太子又误杀了他的儿子,瞧他嚣张成那样,必须削夺了吴国的郡县。刘恒当时坚持着稳定压倒一切的政策,因此没有采纳。
现在晁老师既然当上了御史大夫,立即把那套搬出来,上书刘启,道:“以前高皇帝定天下,因为自己的儿子年幼,所以封了许多同姓为王,连私生子刘肥都封了齐国七十二个城池,同父异母的弟弟刘交则封为楚王,也握有四十个城池,侄子刘濞也没少封,掌管吴国五十多个城池。算起来这三家的封地几乎达到了咱大汉天下面积的一半,这个情况可不乐观呀。吴王因为自己的太子被您不小心杀了,一直耿耿于怀,多少年来都谎称自己生病不来朝会,早就应该诛杀他了。先帝心地太过良善,总是不能忍下心来诛杀他,反而还赐了几杖以期笼络他。哪知这个混蛋不但不知道报恩,反而愈发无法无天了,骄傲得不行,居然敢公然铸造钱币,到海边煮水制盐,更严重的是,他还私自收留天下各地逃亡的罪犯。今天咱削除了他的封地,他肯定会造反;咱不削除他的封地,他也是会反的。倘若削了,他很快就会反,祸患倒还小一些;倘若不削,等他积蓄了更多的实力后再来造反,那麻烦就大了,到时多少百姓将遭殃呀——不如立刻削了他!”
晁错这张嘴,在中国历史上是响当当的!
他想要办的事,只要你给他开口的机会,他就有办法说服你。
拒绝这种人惟一的办法就是不要让他开口!
刘启是一个愿意听他说话的人,结果就是刘启被晁错牵着走。
好在晁错是个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