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汉朝这些人③(刘彻卷)
5476600000017

第17章 这个天下,我说了算(2)

权力的蛋糕

这个时候的公孙弘凭着老谋深算已经当上了刘彻的御史大夫,这个时候的主父偃仅仅是个郎中,这个郎中可不是医生,而是汉代的一种官职,官不大,但人才辈出,比如说樊哙、灌婴、韩信。大概就相当于中央政治局智囊班子的成员吧。

主父偃和皇帝刘彻打个照面是常有的事儿,但官位相差悬殊的主父偃怎么会入公孙弘这个老三公的眼呢?

这梁子原来是因为设立朔方郡一事而引起的。

公元前127年,卫青在和匈奴的战争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也正是因为这一仗,水草丰美的河套地区划入大汉的领地,这里曾经可是匈奴部队的大后方。主父偃因此提出一个大胆的建议,在河套地区设立一个地方郡,如果大汉能在这一带发展农业,那么在和匈奴的战争中就不用再千里迢迢地从内地运送粮食了,这既节省了时间,又节省了金钱。

这么一个慷慨激昂的大胆设想立刻引起了刘彻的兴趣,马上转给大臣们朝议。

这个建议被大臣们定义为中听不中用的建议,其中反对最为强烈的就是公孙弘,他的理由是当年秦朝调动三十万人力去建筑郡城都没有成功,我们为什么要再次重复这件事呢?

懂得历史的人都知道,公孙弘的这句话完全是胡扯的,秦朝在河套已经建立了九州郡。以公孙弘的学识,他离秦朝总比我们离得近,可为什么还会出错呢?有道是兔子急了也要咬人,这只老狐狸着了急难免会胡说八道。

最终,刘彻还是拍板同意了这个大胆的想法。

朝堂之下,一个老朽深沉的咒怨也开始发作,虽然毫无声响,但力量却异常强大。主父偃大概也没有料到,这次因公而起的争执会让他背负上一个这么深沉的咒怨。

自此以后,主父偃深得刘彻的喜爱,刘彻有什么大事也都愿意和他商量。

和皇帝的数次亲近之中,主父偃越来越了解刘彻的想法了,于是一个为刘彻风格打造的重大方案提出了,主父偃对刘彻说,以前古代的诸侯国方圆大不过百里,控制起来是非常容易的,但是今天大汉的诸侯国动不动就是城池几十座,土地几千里。这么大的林子,有想法的鸟人自然也多,一旦他们形成合力,一定会威胁到您今天的统治。当然,这个问题先帝早已想到,但是手段过于强硬,操之过急,所以才会引起七王之乱。

当今的诸侯王,都是生育大户,兄弟和儿子动不动就有十几个,有的还是几十个。但其中能世代得到封地的也只有嫡长子。

说了这么多,我的办法就是陛下如果能下一道诏令,推广恩德,也就是要求那些有封地的诸侯们把自己的封地拿出来,分封给子孙。这样,封地这块大蛋糕就会让他们越分越小,但名义上却也没有减少他们的土地。

这个办法一定会得到那些没有封地的诸侯们的赞成,而且那些有实力和中央对抗的诸侯们在分完封地之后力量也被削弱了。这就是雨露均沾、化整为零。

以上主父偃说得洋洋洒洒一大篇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推恩令,主父偃这次用的力道正是四两拨千斤之术,刘彻的一个心头大患就在这力道技巧中被逐步化解了。

削藩令的直接结果就是制造出了很多地主,这些都是必然现象,藩王变封王,封王变地主,变成地主了,刘彻也就放心了。

这个时候的公孙弘已经是三公之首的丞相了,这位平民丞相最终还是走到了荣耀的登封,然而年华的逝去一点儿都没磨灭这个老叟的心思,公孙弘的野心和他的年龄一样疯长。

这个时候,我们玩的是打地鼠的游戏,谁出头我打谁,这一次,出头的是主父偃,主父偃两策妙计已经加倍巩固了他在刘彻心中的宠臣地位,公孙弘不得不承认,主父偃缺少的从来不是才华,他拥有的还有公孙弘再不可拥有的年轻,也正是这两点,让这个早该平心静气享受年华的老头儿又闻到了威胁的血腥味儿。

在公孙弘恨得咬牙切齿的时候,机会来了。

从以上几个事迹可以看出,主父偃是很有才华的,但是我们对他的人品没有加以评价,因为他这个人真的是让人很难说道,这个人就是人不老实,但是能办事的那种类型。总得来说利用性价比还是很高的。

主父偃这个时候可以说是汉朝的年度红人,从郎中一直做到中大夫。想要巴结他的人不在少数,送礼的也自然不在少数,这个主父偃也是来者不拒,照单全收。

历史证明,狗狂有屎,人狂有事。

这个困顿了大半生的主父偃一心想着要颠覆自己的坏运气,想要让干部子女永远是干部子女,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攀龙附凤。

这主父偃帮女儿看上的是齐国的国王,于是派人到齐国试探一下这门亲事,这门亲事被齐国纪太后拒绝了,人家齐国太后不给好脸看其实是正常的,虽然你是朝廷重臣,但这种要求未免也是太狂妄了。我这自家还好多事呢,你主父偃跟着添什么乱?

这齐国太后愁什么呢?原来,齐厉王的母亲纪太后为了让老纪家世代受宠,就想把自己弟弟的女儿,也就是齐厉王的表妹嫁给齐厉王。但是齐厉王偏偏不喜欢这个表妹。没有办法,纪太后只得派出自己的女儿也就是齐厉王的姐姐去给他整顿后宫,说是整顿,其实也就是不让其他的女人接近齐厉王,让指定的女人受宠。

这整来整去让纪太后大吃一惊的事情发生了,没想到自己的两个亲生骨肉在她眼皮子底下行起了不伦之事。

主父偃还没打正拳呢,只是找人探下口风就落得如此狼狈,当然是怀恨在心,从此点来看,主父偃的记仇心理和公孙弘不相上下。

本来,齐国后宫现在已经是乱七八糟了,多少人唯恐避之不及呢,你主父偃的女儿跳出火坑是好事啊,可主父偃在气头上,哪里想得了这么多。于是齐国的各种坏话夹杂着主父偃的愤怒传到了刘彻耳朵里,对了,主父偃顺便把那亲姐弟的故事也告诉了刘彻。

这还了得,在朕的眼皮底下都这么嚣张,主父偃,朕命你为齐国的国相去调查此事。

来到齐国,主父偃立刻审讯齐国后宫的宦官,宦官的屁股又不是铁打的,就这么三下五下的这帮宦官就把一切事情都扯上了齐王。

这个齐厉王早就因为那档子事遭到天下人耻笑了,当下胆子变得越发的小了,终于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一碗毒药解决了自己。

这个死去的齐厉王,在位仅仅五年,连即位的后人都没有就先走一步了,最后朝廷只得撤销了齐国,齐国从此划为中央政府辖区。

“一言丧邦”的故事也就这么来的,成语就是有这样的好处,可以把看似复杂的事情做一个高度提炼,去掉这件事情的细枝末节,一个好好的齐国就因为主父偃的一句话就没了。

主父偃这次是真解了气,和他一起高兴的还有他的老仇人公孙弘。公孙弘为什么高兴?原来也正是这件主父偃看似是好事的好事点中了主父偃的命门。

公孙弘的机会说来就来。

原来这个主父偃告状的事迹不只这一件,而且告状的事情还就是针对乱伦事件,在早先主父偃游学燕赵之地的时候,受过非常多的冷遇。他富贵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揭发燕王刘定国的乱伦之事,也正是这次揭发燕王使自己结束了生命。

燕王、齐王,这一个个王都在主父偃的进言中死去了,这让同样有乱伦丑闻的赵王非常害怕。与其害怕不如主动出击。

于是赵王上书刘彻,告发主父偃两大罪状:一是大量接受诸侯国的贿赂;二是假公济私,报复齐王。

接到举报,刘彻立刻抓捕主父偃,主父偃本来就是爱财之人,所以,他当即就承认了接受诸侯王的贿赂,但是陷害齐王的事情他坚决不承认。

这个时候也就该公孙弘出场了,这个老头儿知道,眼下被关的这个人可是深得刘彻信任的人,说白了就是要能力有能力,要后台有后台,所以想要扳倒他,必须想出一个十分精准的理由,这次是唯一一次绝好的机会。

公孙弘没有浪费这次机会,他来到刘彻面前,语速缓慢但句句有力地对刘彻说:陛下啊,齐王自杀,没有继承人,齐国也被废除了,主父偃是导致这一切的元凶啊,陛下如果不杀他,没法给天下人一个交代啊。

这是朝廷为官的重要伎俩,动不动就代表全天下的人民,历史在向我们说,好多代表人民的人偏偏就是最不代表人民的人。

就这样,主父偃最终死在公孙弘所布置的天罗地网之下。

这场死亡已经盛大落幕,但其中两个人的眉眼让我们看得越发清晰,这两个人就是公孙弘和刘彻。

公孙弘自不必说,为什么我说看清了刘彻,在此次的杀人事件中,我们也看到了刘彻的冷酷。

刘彻是此案最终拍板的人,我无法体味当时刘彻的心情,我不知道他有没有想过主父偃为中央提出的推恩之策,有没有想过这个即将死去的人让他真正地把大汉的权力握在手中。刘彻本可以认真彻查这件事情的,但刘彻没有。

自古帝王就没有真正爱护臣子的,这些个臣子也和那些个女人一样,曾经的宠爱在江山、权力的冷酷中越发模糊了,该杀就杀,感情这东西从来就不是帝王能玩的,项羽当年动了感情却没了江山。

死去的鬼魂只得嗟叹一声:伴君如伴虎啊。

主父偃是死去了,但他那神奇的蛋糕分法让刘彻的权力落入旁人的可能越来越弱化。

刘彻很快就忘记了主父偃,这是必然的。

公孙弘眼前居然闪过那可耻可笑的两个字“退隐”,于是他退到了那一盒骨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