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汉朝这些人③(刘彻卷)
5476600000020

第20章 风波再起

酷毙的酷吏

我一直认为历史上没有什么真正的酷吏,所谓酷吏不过也就是当权者的御用黑脸罢了。真正有脾气的人在官场中是找不出来的,要找您只能上土匪窝里去找,就这样这些个土匪的脾气也是被逼出来的。

所以,酷吏依循的并不是法律,而是帝王的小倔犟、小感慨。

哪那么多有脾气的?

汉朝的酷吏的酷法是不带重样儿的,郅都的酷法前面我们已经知晓,如今刘彻时期还有一个酷吏,这个人就是张汤。

说起张汤大家比较陌生,但说起前皇后陈阿娇那场宫廷整蛊案我们一定不会陌生,这个案件的负责人就是此人张汤。

汉朝的酷吏总的来说是有发展阶段的,最开始郅都的“酷”其实是一种为政手段,而张汤的“酷”是一种审案手段,力图株连他人就是他的一个鲜明特色。

对于阿娇事件,刘彻大为恼火,这时候,如果遇到一个不会看事的,一定会把阿娇往死里整,但这就是刘彻的真实想法吗?

皇帝就是这样,有的时候心里有三分他表现十分,有的时候心里有十分他表现三分。

到底是几分,得由大臣猜猜看。

阿娇虽然犯了刘彻的忌讳,但阿娇毕竟和刘彻夫妻一场,而且还是从小一起玩到大的亲表姐,刘彻在愤怒中其实有网开一面的意思。

就是这不经意流露出来的慈悲被张汤发现了,所以后来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结果,就是主事的阿娇活得好好的,其他涉案人员能株连的全部株连。

这次疯狂的死亡链接致使长安好多豪门从此销声匿迹。

张汤也因为这件事情随了刘彻的心意而被刘彻誉为能臣,后来被刘彻提拔为太中大夫。

张汤从事的一直是司法工作,想必他一定看到过刘彻这样的眼神,当一个个刁人、一件件刁事屈服于法律之下的时候,刘彻露出了得意的目光,原来法是这么好用。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张汤猜猜看的本事是一流的。他深知,刘彻传的是儒,用的是法,在这一点上,他和公孙弘都看得很清楚。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实践摸索之中,张汤发现了一个屡试不爽的审案办法,那就是在道理上一定要攀上儒学,最好是在念审判书的时候直接引用四书五经中的经典。

这样审的案子,自然让刘彻非常高兴,知我者,张汤也。

到底是什么样的经历让张汤谙熟刘彻这一套呢?

这还要从张汤小的时候说起,说一则故事——张汤审鼠。

这并不是一则童话故事,在张汤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一天,他的父亲出去办事,家里只留下年幼的张扬。父亲回来以后,发现家中的肉被老鼠偷走了,那个时候张汤家还是属于草根阶层的,伙食水平还不高,张汤的父亲立刻就把张汤打了一顿。

郁闷的张汤也愤怒了,他立刻把这种愤怒转移到那只胆大包天的老鼠身上,愤怒的张汤开始在家里找老鼠的窝,最后,终于鼠赃俱获。

这只老鼠没想到,张汤的父亲也没想到,幼小的张汤竟然组织了一次动物法庭。从拷问到记录,最后到宣布审判结果,最后当庭定案,判老鼠五马分尸。整个程序整齐有序,就像是经过专业训练。

张汤的父亲在看了这一切之后,当即就给儿子选好了未来的发展道路。

长大后的张汤当真在长安县当了很长时间的小吏。

不久,张汤就因为工作出色被调任到茂陵尉去主持刘彻的另一处豪宅——陵墓的修建工作去了。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张汤和高层搭上了边,开始了他的为官生涯。

张汤上位离不开一个人的帮助,这个人就是前丞相田蚡,田蚡有个弟弟田胜,说来也是刘彻的舅舅,但这个人的运气就不如田蚡这么好了,田胜有一次犯了事,张汤打听到了他的背景,不但没有重罚他,反而竭力讨好他。

之后,也因为田胜的引荐,张汤攀上了田蚡,这个时候的田蚡正需要培植自己的一班人马,于是张汤很快就得到了田蚡的提拔,进入了最高权力的政治圈。

这才有了后来张汤一路好走的仕途。

听着张汤的故事,不免有点儿伤感,这么一个倔犟、聪明的孩子似乎是越走越变样了,从他当年审鼠的架势来看,他似乎能成为汉朝一代青天,但张汤选择了另一种审案方式,与其说是审案方式,不如说是生存方式。

张汤审案是非常有自己特色的,因为先前曾发现一种模式的好用,张汤似乎就爱上了用模式审案的方法,一件案件呈上来的时候,最先面对的并不是法律的标准,而是张汤的标准。

标准一:犯事的人如果是刘彻想严办的人,张汤就交给执法最为严酷的官员审理。

标准二:犯事的人如果是刘彻只想意思一下的人,张汤就交给执法宽松的人去审理。

标准三:犯事的人如果是豪强,张汤一定会往死里整他,因为他知道,刘彻最讨厌装的人。

标准四:犯事的人如果是平头百姓,张汤往往都会网开一面,能放过的就放过,张汤也是从平头百姓过来的,这一点曾经的阶级情怀张汤还是有的。

这几个标准基本上都是按照刘彻的心思量身打造的,从张汤的升官速度上来看,这四个标准还是非常好用的。

甚至在张汤生病的时候,刘彻都亲自上门探望,假如仅凭案子断的合了刘彻的心思就能有这样的待遇,刘彻也未免太好糊弄了。

张汤帮刘彻的忙不止一个。

对匈奴作战给汉朝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财政危机让刘彻非常头疼。擅于揣摩圣意的张汤很快看出了刘彻的心病,于是他力主财政改革,因为一改革,就必定能揪出很多贪污的官僚。

一有贪官,就是我酷吏上的时候了。

大案一桩

说到这里,不得不牵扯出一桩汉朝时期的大案——一把剑引发的血案。

这个大案的主角就是淮南王刘安,事件的起因也是因为他的宝贝儿子。

这个淮南王就是前述向窦太后献书的刘安,刘安有一个儿子,他就是淮南王的太子刘迁。

公元前124年,刘迁学习舞剑,学了一段时间之后,便觉得自己是天下第一了。有一天,他听说父亲刘安身边有一个剑术高明的侍从——雷被,这个人被称作是淮南第一剑客。刘迁起了兴趣,一定要和这个淮南第一过上两招。

雷被一听说自己被太子看上了,很是着急,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雷被经常出入在淮南王身边,自然是看过刘迁的那几招剑法,刘迁的水平雷被自然心知肚明。

可到底是去还是不去呢?赢了呢,自己以后还要在人家手下做事。输了呢,实在是对不起自己那个淮南第一的名号。想来想去,雷被只有拒绝太子刘迁的挑战。

这下子热闹了,不干?没门。

于是一场早已知道胜负的比赛在雷被的百感交集中开始了,比赛中,雷被是处处退让,但还是不小心伤到了太子刘迁。

这个刘迁从小娇生惯养,当然受不了这样的委屈,再加上他心中对雷被的嫉妒,他就在淮南王面前处处说雷被的坏话。

于是,父子俩都看雷被不顺眼了,雷被也是被逼上梁山。

这个时候,恰逢刘彻对匈奴征兵的时候,刘彻下令,只要是有愿意为国效力的人,都可以到长安来报名参军,地方政府一律不得阻拦。

这个淮南王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亲孙子,刘安的辈分比刘彻还高出一辈儿,所以,他对刘彻的这个规定并没有太当真,淮南王下令雷被不得入京。

雷被走投无路,只得冒险进京投靠新主子,顺便告发旧主子。

这下可是急坏了淮南王刘安。

看看汉朝的法律,我们就知道刘安这么着急是有道理的,根据汉律,凡是阻挠执行天子命令的人,一律处死。

刘安现在这事说小就是小事,说大就是无比大的事。

照雷被这架势,分明就是把这事往大里说嘛。

刘安正在这里着急呢,又听说河南郡要抓刘迁到洛阳受审。

这儿子可是亲儿子啊,我百年之后还要等着他即位呢,这可急坏了刘安,他立刻和自己急坏了的老伴商量出了一个非常糟糕的办法。

一旦河南郡来抓儿子,就反了他的,只要刘彻派汉使来,我就一刀杀了他然后造反。

在先前的献书事件中,刘彻早就看不惯这个老前辈了,刘彻建元新政的失败明明也就是这个老家伙横插一脚的原因。

今天落到我手里了,有你受的。

但淮南王毕竟是刘彻的长辈,刘彻的速度也只能放慢下来。

起先,刘彻也只是派一个中尉去例行公事似的盘查一番,刘安见来者态度不错,杀人的事情也就暂时放了一放。

刘彻朝中的大臣们都是一路看着刘彻走过来的,这个刘安关键时候横插一脚,刘彻当然厌恶他,于是朝中大臣都要求刘彻处死淮南王。

但是刘彻并没有采取群臣们的意见,他不愿背一个自相残杀的恶名。

刘彻下令撤掉淮南王的两个县,这个惩罚只是意思意思。

但刘彻只是意思意思吗?了解刘彻的人都知道,刘彻是一个报复心极强的人,他会这么容易就放过淮南王吗?

原来这是一种“煮汤慢死法”。

淮南王没有想到刘彻会免他一死,这对于极度惊慌中的他来说当然是个惊喜。

谢主隆恩,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静过后,淮南王缓过神来了。

新仇旧恨涌上心头,淮南王越想越气,越气就越想。论资排辈我是高祖刘邦的亲孙子,而你才是汉文帝的孙子,我在诸侯王中的地位最好,一生也是恪守黄老的“无为之道”。我招谁惹谁了,凭什么削掉我两个县,不蒸馒头争口气。

极度的郁闷让刘安变得开始有点儿神经质了,他脑子里一天到晚想的都是造反的事,这个时候的刘安无异于当时自己的儿子刘迁,犯了一个最致命的错误:自以为是。

所以,给淮南王押注的人是零。

造反没造成,在自己的家里说说还不成?

不成!也就是这么小小的一说,就又被千里之外的刘彻知道了。

原来这次告状的不是别人,正是刘安的亲孙子刘建。

这淮南老刘家唱的又是哪出呢?

原来这个刘不害是刘安的庶长子,这个儿子在淮南王宫里非常不受欢迎,上到刘安,下到王后都不喜欢他,就连太子刘迁也是经常欺负他。这刘不害倒也窝囊,面对这种不公正的待遇,他吭都不吭一声。

但是刘不害的儿子刘建的性格和他老爸却是大相径庭。

前几年的时候,主父偃颁布了推恩令,刘建眼看着自己的好日子就要来了,但是刘安拒不执行刘彻的推恩令。

于是,家庭矛盾立刻上升到敌我矛盾。

刘建这次本来也只是想把太子刘迁扳倒,让自己的父亲当上太子,可不想,这一状却搭上了自己爷爷的命。

叛乱狂想症

淮南王本来就天天神神道道思谋着造反,这下又让自己的孙子告了,看来不反也得反了。

淮南王立刻找来了自己的谋臣伍被,淮南王是狗急了跳墙,可这伍被还是有理智的,他明白造反是一点儿胜算都没有的,于是便劝淮南王放弃这个想法。

但是刘安是铁了心地要反,伍被见劝阻不成,只得给刘安出了一个主意——挑拨离间。

首先是伪造皇帝圣旨,让有钱的人全部充边,当时朔方郡刚刚建立不久,这有钱的人是最怕动荡了,一动荡他们必然有想法。

其次是伪造文件,文件的内容是逮捕各地诸侯的太子、幸臣。

光这两条,无疑是给地方和中央的关系投下一颗重磅炸弹。

对于当时的淮南王,这是比较好的办法。

但是淮南王并没有认同这个计策,他自有想法——骗出兵权。

首先造假证、刻假章、皇帝玉玺、丞相大印,群臣官印,全套伪造。

其次是安排内线到卫青和丞相公孙弘府中,一旦事发,动手。

再次伪造南越国入兵侵犯的假消息,借机派兵。

总体评价淮南王这个想法就是——章是假的,人是假的,理由也是假的。

比起伍被那个坐山观虎斗的计策来说,这个计策真的是好不到哪儿去。但这个时候的刘安似乎已经对造反是着了魔了。

伍被看着这个可笑必败的计策无奈了,无奈的他也只好另求他主了,就这样,刘安的造反计划在三个人的揭露之下,很快就败露了。

刘彻派出的宗正还没到淮南国,刘安就操刀自杀了。

刘安造豆腐的功夫比造反强多了。

至此,淮南大案告一段落。

后期的审判工作又交到了张汤手中。剩下的一干人等当然是刘彻不愿意留下的人,比照张汤的判案标准,适合标准一。

淮南王后、太子刘迁和所有参与此次谋反的人都灭了门。

顺便提一下,中间衡山王刘赐因为与哥哥淮南王刘安联袂主演了淮南大案(小剧集名称为衡山谋反),也刎颈自杀了。

至此,武帝时候的诸侯叛乱基本上都偃旗息鼓了,景帝那时候的七国之乱已经是一个太遥远的故事了。

不做事的人和警察一样总是在火并之后出现,淮南王、衡山王造反,刘彻朝廷严察两王的党徒。公孙弘认识到自己在相位,没有能辅佐皇帝治理好国家。现在有两王造反,自己难脱不称职之责。当时公孙弘正染病在身,于是上书皇帝,请求辞职,但刘彻并没有答应他辞职,只是让他暂时休养。

公孙弘生病之后,按道理应该是回老家等死了,毕竟岁数真的是不小了,都快八十的人了,但是他却在病床上又站起来了。原来,事情还没有结束。

这个时候,公孙弘光荣返聘,继续做他的大汉丞相,但实质已经是没什么实权了。

年龄在那里摆着呢,接下来公孙弘既没干什么帮人的事,也没干什么害人的事,就这么不痛不痒地让岁月带走了,历数刘彻的丞相,他或许是最完美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