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地处四川省乐山市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乐山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2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乐山大佛的高大与威严,但是如果我告诉你乐山大佛其实只是耸立在巨佛的胸脯上,你会不会相信呢?
1989年5月11日,广东省顺德县冲鹤乡潘鸿忠老人游览了乐山名胜,返回后在和友人一起观看所拍的风景相片时,偶然发现照片中的一处风景看上去就像一尊佛像仰卧在江面上,老人不敢怠慢,马上就将照片寄到有关部门进行鉴定。经专家鉴定,照片显示的的图像确实是一座巨佛平平地睡躺在江面上,仰面朝天,高突的前额,圆润的鼻唇,四肢皆备。而那座天下闻名的乐山大佛就立在巨佛的胸脯上。这尊世界最高、最大的石刻坐佛安坐在巨佛前胸,正应了佛教禅语“佛中有佛”、“佛即是佛”的意思。这是乐山大佛暗示的“天机”吗?这座天然的乐山巨佛是怎么形成的呢?留给世人的是一个又一个谜。
现在有一种推断认为乐山巨佛是人工建造的,据《史记?河渠书》记载:在当时的四川,我国古代最有名的水利工程师李冰曾奉命在乌尤山开凿麻浩河,乐山巨佛的佛首就是在开凿的过程中造就。也就是说在2100年前,乐山巨佛已经开始建造了,而后唐代僧人惠净曾为其弟子立下法规:无论是谁都不可以随意挪动和砍伐乌尤山的一石一草、一树一木。它的弟子们都视此为神圣不可违犯之法规,因而才保证乌尤山林木繁茂、四季常青,从而也保得“佛首”完美无损。而且在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在唐代,当时的黎民百姓们非常信奉观音菩萨,通常人们都把观音的化身叫“面然”,翻译过来就是“乌尤大士”的意思,那么,是否那时的人对乌尤山即是“佛首”已有所悟了呢?
但也有人怀疑,乐山巨佛纯属山形地貌的巧合,因为在我国现存的史书典籍之中还没有关于建造乐山巨佛的记载,如果真是人们有意建造,如此浩大之工程,在我们浩瀚无边的史书中是不会毫无痕迹的。不仅如此,乐山大佛为什么又会雕凿在乐山巨佛的心胸处呢?种种谜团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除此之外,另一奇特之处就是,如果你真想看到巨佛身形,其最佳位置只有一处,那就是与其隔水相望的乐山城边的一处叫做“福全门”的地方,只有在此处才可以看清楚动人的巨佛身形,其余任何一处欣赏,或是看上去身首异处,或是佛头不清,或是佛身不全。于是有人说这是我们的祖先在故弄玄虚,以“福”喻“佛”,其寓意指唯在此处,才可观赏到巨佛全身。
今天,乐山大佛吸引了无数的研究者和游客前往探访,但是谁又能解开巨佛之谜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刘备墓地之谜
《三国志》中有这样一段话:“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这段话提到的先主就是刘备。刘备因起兵讨伐黄巾军有功而在汉末登上政治舞台,三顾茅庐后始得诸葛亮辅佐,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称汉中王,公元223年因病去逝,享年63岁。刘备虽一生征战却从未抛开“仁义”二字,就连劲敌曹操都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但就是这样一位弘雅而有信义的英雄却在死后给历史留下一桩千古谜案:刘皇叔死后到底葬身何处?
首先我们来看看《三国志》的记载:222年,刘备攻打吴国被火烧连营失败后,退守到白帝城托孤,随后于公元223年4月病逝。5月,诸葛亮扶灵枢回成都;8月下葬。据此记载,一些史学家认为刘备的墓葬就在成都武侯祠。今天的武侯祠也确实具有皇家墓地的气势,而且人们在这里还意外发现了蜀汉年代烧制的砖,这些都能从侧面证明《三国志》等历史文献中关于刘备墓在成都的记载的可靠性。
但是,持反对观点的学者站出来驳斥了《三国志》等历史文献关于刘备尸体运回成都的记载。因为,刘备当时死的时候是4月,这对于四川来说正是烈日炎炎、骄阳似火的季节,当时的交通工具与今日相比是十分缓慢的,那么从白帝城到成都起码要走上一个月的时间。如果把刘备的尸体运回成都安葬,那么以当时的尸体保存技术而言,刘备的尸体还会保存完整吗?当年秦始皇出巡病死在途中,在往关中运的过程中仅仅半个月的时间就腐烂了,何况是酷暑当下的四川?因此,这些人提出,刘备墓地其实是在四川彭山莲花村的莲花坝。而成都的武侯祠只是刘备的“衣冠冢”。莲花村自古就有皇坟的传说,这里的皇坟有100多亩,古代风水先生还把这一带叫做“九龙回头望”。如此好的风水宝地除莲花村以外,另一个就是著名的北京十三陵,这种“九龙回头望”的地盘只有封建时期的帝王才能享用。而且该地的牧马山又是刘备的养马场,这样看来,刘备埋在此地也不是没有可能。
但是又有人提出,莲花村离成都骑马也就半天的时间,难道刘备的尸体运到莲花村就不会腐烂吗?这个无法解答的疑问又使人们想到了传说中刘备埋葬奉节的说法。相传,当时刘备出殡时是四路同时进行的,目的是迷惑那些企图盗墓的人。可是这四路队伍中哪一路才是真的呢?可能只有弄清楚这个问题,才能考证到底哪个才是真的刘备墓地。
香妃墓之谜
1979年10月,位于河北遵化的清东陵正在进行古建筑的维修,一名工人在经过一座皇妃墓时突然发现了地面上的一个大洞,雨水正沿着这个洞往一座地宫里流着。由于地宫已经进水塌陷,文物部门决定对墓穴进行抢救性的发掘。这个因漏雨而坍塌的墓穴埋葬的就是清朝乾隆皇帝的维吾尔族妃子——容妃。许多人也把她称做香妃,把这里称作“香妃墓”。进入墓穴后的徐广源等人发现墓室已经被盗。文物专家们在地宫里边只发现了遗骨却没有头颅,当时就有一种想法,是不是她的头颅葬到新疆了呢?之所以有这样的疑问,是因为在几千公里外的新疆喀什也有一座墓葬,被人们称为香妃墓。不仅如此,在北京城南风景宜人的陶然亭公园的东北角上,也有一座著名的香妃墓。那么,这位传说中的香妃到底是葬在新疆喀什还是河北遵化,近百年来人们有了种种的假设与猜想。
据说香妃本是回族首领霍集占的王妃,长得国色天香,而且最特别的是生来身上就有一种奇香。这香味既不是花香也不是粉香,不用香草薰,也不用香汤洗,香气袭人,沁人心脾,所以人们都管她叫“香妃”。清高宗乾隆本是个风流皇帝,听说此事不能忘怀,总想一睹芳容并弄到自己的身边服侍左右。正巧,回族首领霍集占造反给了乾隆机会,为了镇压回部的反叛和把国色天香、芬芳四溢的的香妃弄到身边,清廷派了大批的兵马前去镇压,但是在出行前,乾隆已再三嘱咐平叛边将兆惠一定把“香妃”捉来,并命令沿途官员好生护侍,防止香妃自杀,并保持香妃容颜不损,不伤一丝一发。
因此清军将领在打败回部之后把香妃押解回了北京。香妃之说果然名不虚传,香妃人还未到清宫,香气就已先到了。迷得乾隆是神魂颠倒,问寒问暖,极为热情。可是,香妃却冷若冰霜,百问不答,一腔仇恨流露在怒目之中。太后听说之后,认为这是对皇上的大不敬,有损大清的威严,于是趁皇上上朝的机会派人把她绞死了。乾隆听到消息,急忙赶回。看到香妃面带微笑,闭目死去,不禁号啕大哭,痛悔自己害了她。这时,人去楼空,只有一股香气袅袅弥漫,似乎一缕游魂飘向远方。乾隆为了表示对香妃的尊重和哀悼,下令用软轿将遗体抬回新疆喀什安葬。这就是回部香妃的故事,也是新疆香妃冢的依据。
但是一些专家在查看了清宫的档案后,认为以上所说并不属实,真正的香妃其实就是皇上的宠妃——容妃。她的原名叫买木热?艾孜木,是乾隆40多个嫔妃中唯一的回族女子。容妃生于新疆叶尔羌回部,祖上是伊斯兰教的一个首领。她的哥哥因为配合清廷平定霍集占叛乱有功,被召到北京受封。她也随兄来京,在庆功宴会上,轮到买木热?艾孜木的家族行参拜大礼:“谢圣上待西域臣民恩重如山,情深似海。”乾隆高兴,随即答道:“有功即登殿,休论东西南北。”大家面面相觑,一时竟不知如何回答,场面顿时尴尬了起来。这时,只见买木热?艾孜木不急不忙,缓步向前,立于殿下,答道:“无色也进宫,不分汉满蒙回。”乾隆一下子被这小女子的机智所吸引,惊问道:“下边答话者何人?”“小女和卓氏叩谢万岁之恩。
”说着伏地叩头,不慎把放在袖内的一枝沙枣花失落在地,素爱吟诗联句的乾隆皇帝脱口吟道:“小女子袖内携花,暗藏春色。”买木热?艾孜木见金碧辉煌的皇宫里香烟缭绕,便答道:“万岁爷金殿秉烛,明察秋毫。”乾隆听后,深感这一西域女子竟如此才思敏捷,谈吐非凡,十分欢喜,当即封为“贵人”。据传,为了保持她的民族习惯,她曾对乾隆提出了三点要求:一,她在京城的住处必须是伊斯兰教风格的建筑;二,她的哥哥图尔都也必须进京居住,互相照应;三,她死后遗体要运回故乡喀什。乾隆都答应她。5年之后,她被封为“容妃”。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容妃病故,葬于河北省遵化县清东陵西侧的“裕妃园寝”。也就是我们文章开头提到的“香妃墓”。乾隆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宝顶,宝顶下是安放棺椁的地宫,地宫深14米,与十几米长的地下走廊相通。如果说容妃就是香妃,这座墓当然就是香妃墓了。
但是,如果这两墓都是香妃冢的话,那么北京陶然亭公园里埋葬的又是谁呢?据说香妃死后,在乾隆的授意下才把香妃安葬在此的,为的是自己可以随时到这里凭吊,寄托对香妃无尽的哀思。看来,到底哪里才是真正的香妃冢还要加以时日才能“拨开迷雾见青天”了。